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除了诸国国君外,战国时期还有哪些改变历史格局的人?

除了诸国国君外,战国时期还有哪些改变历史格局的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2276 更新时间:2024/2/22 13:18:53

战国,又称战国时代、战国时期,是继春秋时期之后的大变革时期,东周列国诸侯争斗激烈的时代。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战国作为最为精彩的历史时期之一,由于列国之间伐交频频,曾诞生出大量风云人物,其中不乏一些凭借一己之力,便能够改变历史格局的超级人才。那么,战国历史上,除了各诸侯国国君之外,都有哪些改变历史格局的人物呢?

【排名不分先后,以活跃时间为序】

1、李俚:变法强国,为魏国奠定霸主地位。李俚曾在春秋末期在晋国任职,“三家分晋”后继续在魏国任职,魏文侯在位期间,以李俚为相,在魏国主持变法。李俚在经济上推行“尽地力”和“善平籴”的政策,鼓励农民精耕细作,增强产量,国家在丰年以平价购买余粮,荒年以平价售出,以平粮价;主张同时播种多种粮食作物,以防灾荒。政治上实行法治,废除维护贵族特权的世卿世禄制度,奖励有功国家的人。“李俚变法”之后,魏国国力迅速提升,使魏国一跃成为战国时代初期的超级霸主。而他汇集各国法律编成的《法经》,不仅是我国古代第一部比较完整的法典,而且对此后列国变法起到了一定参考作用。

2、吴起:佐魏强楚,使楚国重获争霸资格。吴起早年曾在鲁国为官,后入魏国担任将领,为卫国组建了强大的魏武卒,并率军创下了“大战七十二,全胜六十四,其余均解(不分胜负)”的战绩,而秦国无疑成为了最大受害者,吴起不仅率领魏武卒曾攻破函谷关,而且夺取了秦国黄河以西五百多里土地,将秦国压缩到了华山以西。后因魏国政局变化,吴起离魏赴楚,受到楚悼王重用,在楚国主持变法,通过完善法律、改变风俗、富国强兵、削弱贵族权力等方式,使得春秋末期以来不断衰弱的楚国国力迅速增强,又攻打百越、击败魏国,使得楚国疆域得以扩张。不过,由于吴起变法损害了贵族利益,当楚悼王去世之后,吴起便被守旧贵族所杀。

3、商鞅:主持变法,秦国崛起的最大功臣。商鞅又名公孙鞅、卫鞅,出身于卫国,曾师从尸佼学习杂家学说,后入魏国以中庶子身份随侍相国公叔痤,公叔痤去世之后,因秦孝公的求贤令而入秦国,受到秦孝公嬴渠梁重用,后在秦国主持变法,于前356年和前350年两次颁布变法法令。政治上,改革户籍、军功爵位、土地制度、行政区划、税收、度量衡以及民风民俗,并制定了严酷的法律;经济上,主张重农抑商、奖励耕战;军事上,训练新军,收复了河西之地。“商鞅变法”后,使秦国在经济、社会、思想、军事等方面确立了对东方列国的绝对制度优势,为此后秦国的崛起奠定了基础,可以说是战国中期秦国崛起的最大功臣。

4、孙膑:两败魏国,直接促使霸主魏国衰落。本名不详,乃孙武后代,与庞涓曾为同窗,庞涓出仕魏国后,因深知自己才能不比孙膑,于是将孙膑请到魏国,捏造罪名将其处以膑刑和黥刑,孙膑之名由此而来。齐国使者觉察到孙膑才能后,助其逃往齐国。前354年,魏国围攻赵都邯郸,齐威王在段干朋建议下兵分两路救赵,田忌在孙膑建议下采取“围魏救赵”之计,大败魏军于桂陵,动摇了魏国霸主地位。前342年,魏国为惩治韩国,又出兵攻魏,齐国再度出兵救援,孙膑又采取“围魏救韩”之计,迫使魏军回援,自己则以“减灶之计”诱使魏军进入埋伏圈,大败魏军主力于马陵。经此两战,魏国主力损失殆尽,可以说直接导致了战国初期霸主魏国的衰落。

5、邹忌:推动改革,战国中期齐秦争霸奠基者。也称驺忌,尊称“驺子”,历仕齐桓公田午、齐威王田因齐、齐宣王田辟疆三朝。齐威王田因齐早年不治朝事,邹忌以鼓琴游说齐威王,从而使得齐威王纳谏,并被任命为齐相。担任相国期间,邹忌在秦国推动改革,通过鼓励进谏、革新政治、修订法律、选拔人才、奖励贤臣、处罚奸吏等方式,使得齐国国力得以逐渐增强,一举奠定了魏国之后,齐秦东西称霸的格局。此外,齐国著名的稷下学宫也是在邹忌担任齐相期间修建完成,这为齐国招揽人才提供了极大便利。不过,因妒忌孙膑、田忌声望的提高,邹忌为了保住自己的相位,结果迫使田忌逃亡楚国,孙膑则就此归隐。

6、公孙衍:首倡合纵,迫使秦国放缓东出步伐。战国时魏国人,因曾在魏国担任犀首,因而大家皆以“犀首”称之。公孙衍虽为魏国人,但早在前342年便已经前往秦国参军,并先后在秦攻魏岸门、秦攻韩宜阳和“雕阴之战”中立下大功,因功升任大良造。不过,后来因与张仪的相国之争,随着张仪被任命为相国,公孙衍心灰意冷下离开秦国。彼时,秦国已经迅速崛起,而三晋却日渐衰落,公孙衍离秦之后便开始思考弱国对抗强国之法,最终思索出弱国合纵对抗强国之法,并于前318年促成了魏、、赵、韩、燕、楚五国伐秦,这次伐秦虽以失败告终,但也使得秦国意识到威胁,被迫暂时放弃东出,改为进攻巴蜀和义渠,对东方列国则以外交为主。前311年,因秦国再度东出,东方列国再度恢复合纵联盟,公孙衍出任纵约长,并同时担任齐、燕、赵、韩、魏五国相邦。合纵可以说是战国中后期,山东六国对抗秦国的主要手段,而公孙衍作为此策略的提出者,堪称功不可没。

7、张仪:以“横”破“纵”,避免秦国陷入列国围攻。张仪早年师从鬼谷子,学习游说之术,后进入秦国,先任客卿,在“濮阳之战”以后,因劝说魏国与秦国交好而立功,得以击败公孙衍担任秦国相邦。后公孙衍于山东列国推行合纵,为避免秦国陷入列国围攻之中,张仪决定利用自己的游说能力,以“连横”策略破坏列国合纵。第一次“五国合纵伐秦”之后,秦惠文王为避免秦国再度遭受围攻陷入危险,不得不暂时放弃了东出,转而将战略重心放在南北两段,也正是这一时期,张仪主要负责出访列国,破坏六国合纵,为秦国争取外交空间。可以说,正是有张仪的外交努力,使秦国得以避免接连陷入苦战,为秦国争取了难得的崛起发展机会。

8、匡章:败秦伐楚,战国中期格局的搅局者。又称章子或匡子,早年曾师从孟子,后于齐威王田因齐末年担任齐国将领。前314年,趁着燕国内乱,匡章率兵攻占燕国,但因齐军胡作非为最终被迫撤军。之后,为了破坏齐楚联盟,张仪以“商於六百里”说服楚怀王,导致楚国背盟连秦,齐国转而与韩、魏结盟。前302年,质秦的楚太子横杀秦大夫后逃回楚国,导致秦楚联盟破裂。借此机会,齐国于次年出兵,联合齐、韩、魏三国出兵伐楚,在“垂沙之战”击败楚国,斩杀楚军两万余,楚将唐眜被杀,齐军乘胜攻占垂丘、宛、叶以北的大片土地,楚国被迫向齐国臣服,以太子横质齐,强国楚国实力大损。楚国衰败后,秦国又接连向三晋用兵,齐、韩、魏恐秦继续扩张,于前298年再度合纵攻秦,由匡章统率联军攻秦,后赵、宋两国也参与合纵,历经三年苦战匡章最终攻破函谷关,秦国被迫归还攻占的魏韩土地,经此一战,秦国被迫再度放缓东出步伐。秦齐楚作为战国中期三大强国,匡章可以说成为了强国格局的搅局者。

9、乐毅:强燕攻齐,终结了齐秦争霸局面。子姓,乐氏,名毅,字永霸,乃是中山国人。燕昭王即位之后,大肆招揽有才之士强燕,于是乐毅前往燕国,以亚卿的职位辅佐燕昭王。辅佐燕昭王期间,乐毅通过改革内政、整顿军队、改善吏治、赏善惩恶等措施,使得燕国逐渐摆脱弱小地位,开始逐渐强盛。彼时,齐湣王凭借国力萍萍对外用兵,惹恼了周围列国,而其攻灭宋国之举更是直接加速了与中原列国的决裂,且国内也是民怨四起。燕国本就与齐国有灭国之仇,趁此机会,燕昭王于前284年起倾国之兵,以乐毅为上将军,联合秦、韩、赵、魏四国合力攻齐,攻破齐都临淄,连下齐国七十三城,再加上楚国的背刺,齐国差点就此亡国。虽然后来田单成功复国,但战国中期的强国齐国,却也就此衰落,彻底退出了争霸行列,齐秦两强争霸格局就此终结。

10、白起:连破诸国,使秦国得以力压诸国。白起早年从军时,秦国虽然已经迅速崛起,但面对山东诸国的合纵,秦国仍然有些发怵,不得不多次放缓东出步伐。而白起担任秦将期间,采取“以歼敌有生力量”为目的的作战方式,才导致山东诸国元气大伤。白起平生大小70余战,无一败绩,仅史料明确记载歼敌数量的战役便有多场,如前293年“伊阙之战”斩首韩魏联军24万,前279年—前278年“鄢郢之战”攻破楚都、淹杀鄢城百姓数十万,前273年“华阳之战”斩首魏赵联军15万,前264年“陉城之战”斩首韩军5万,前262年—前260年“长平之战”坑杀赵军45万。据不完全统计,六国仅丧生于白起手中的军队,便不下百万,为此白起也得了“人屠”之名,而山东六国由于接连战败,再也难有抗秦之力,秦国开始力压诸国。后世更是评价道,“论打歼灭战,千载之下,无人出其右”。

11、魏无忌:两败秦军,延缓了秦国灭国步伐。出身魏国宗室,因受封于信陵,因而也被称为信陵君,乃是著名的“战国四公子”之首。“长平之战”后,赵国国力大损,以割让六城为条件向秦国求和,后因拒绝割地,秦昭襄王又于前257年出兵攻打赵都邯郸,“邯郸之战”爆发,赵国军民拼死抵抗的同时,连忙向各国求援。信陵君于是窃取兵符,率领魏军救援赵国,楚国也出兵十万救赵,最终成功击败秦军,秦将王纥被迫退往汾河,秦将郑安平投降。秦国恢复元气后,则又出兵攻打魏国,魏无忌派使者向各国求援,列国得知是魏无忌出任上将军后,纷纷出兵救援,魏无忌于是率领联军在黄河以南大破秦军,秦将蒙骜战败而逃,退回函谷关闭关不出,魏无忌凭此战声威震动天下。魏无忌两败秦军,可以说对秦国造成了极大震动,一定程度上延缓了秦国灭国的步伐。

以上便是个人认为,改变了战国格局的十一位历史人物,而除了他们之外,庞涓、苏秦、屈原、景翠、肥义、赵奢、蔺相如、田文、田单、冯亭、黄歇、赵胜、廉颇、李牧、王翦、吕不韦等人一定程度上也改变了战国格局,不过对战国格局的影响并不如以上十一人那么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雍正登基的过程中 雍正都控制多少军队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雍正皇帝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在之前的文章中,作者和大家聊了一系列关于清朝的故事,例如伊犁将军、兵部尚书等等。今天,我们聊聊雍正皇帝登基的过程中。不得不说,雍正皇帝登基的过程中,险象丛生。老八胤祀等人一直蠢蠢欲动,俗话说实力为王。雍正皇帝之

  • 完颜陈和尚是什么人?他最后是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完颜陈和尚为什么叫陈和尚,完颜陈和尚文言文阅读,完颜陈和尚是民族英雄吗

    完颜陈和尚是金末名将。贞祐初,为蒙古军所俘,年余后逃归金朝,任宣差提控。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正大五年(1228年),金将完颜陈和尚以四百骑兵大败八千元军,赢得了金元大战中金军的第一次大胜。那为何完颜陈和尚没能击败元朝,避免金朝的灭亡呢一,出身宗室完颜陈和尚出身金朝皇族,为萧王完颜

  • 在三国曹魏政权中,谥号为愍侯的武将都有哪些?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曹魏是三国时期的割据政权之一,也是三国之中最强大的国家。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三国时期,曹魏政权中,有三位愍侯,一般文臣或者武将死后,有功勋的,都会有谥号,除非有罪的没有。愍的意思是指忧患、痛心的事,引申义是爱抚,抚养。在谥号中,愍主要表达同情,一般来说,“在国逢难曰愍,佐国逢难曰

  • 清朝没有太子这个位置 皇帝的位置是如何继承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太子继承皇位,清朝为什么不是嫡长子继承皇位,清朝为什么没有太子

    对清朝太子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中国古代帝王制社会时期,皇位的归属一直都是最受关注的问题之一.在中国的绝大多数朝代中,都是依靠“太子制度”来明确皇位继承人的,这一制度到了明朝也发展得较为完善。但在皇权发展到巅峰的清朝,却只有两名皇子被明确立为太子。剩下的皇位继

  • 杨一清是什么人?他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杨一清,杨一青

    杨一清是明朝时期的名臣,号邃庵、石淙、三南居士,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杨一清(1454年12月24日—1530年9月5日)是明朝有数的名臣之一,他从明成化皇帝时期以进士身份入仕,一直到嘉靖皇帝时期被政敌气死,历经四朝,被誉为“出将入相,文德武功”,这个

  • 武则天退位前为何把江山还给李家 武则天是不是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武则天为什么不把天下传给武家,李世民为什么不杀武则天,武则天的男宠

    对武则天还政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我国的历史源远流长,历史的长河还在滚滚向前。在我们逐渐前行的过程中,我们并没有忘记历史,而是时时回顾历史。毕竟,我们国家的历史是非常宝贵的。不仅我国比较重视,就连国外的人也对我国的历史非常钦佩。就像在我国古代一样,虽然有过那么多

  • 荀彧为什么会忧郁而死呢(荀彧何时死)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db:关键词]

    东汉末期的士子荀彧有“王佐之才”,在他的一生中,帮助曹操出谋划策,制定正确的方针和战略路线,成为曹操统一北方政权的一位举足轻重的人物,被曹操称之为“吾之子房”。然而,最后却“亡身殉节”!成为了东汉末年士族阶级的时代性悲剧。荀彧,字文若,颍川颍阴人,在少年时期就颇负盛名,被南阳名士何颙盛赞为“王佐之才

  • 荀彧为何和曹操闹翻(荀彧跟曹操的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db:关键词]

    先说家族势力和外来政权的斗争。这个问题在曹魏东吴季汉都存在,而三个势力中的二把手的处境很有趣:刘备这边,诸葛亮是外来势力,从隆中对就打算拿荆、益二州,在蜀地对益州派的压制是很严苛的,是和一把手利益最为一致的一个。陆逊就比较惨,属于本土势力,上面还是孙权这种专于玩弄权术的主子,帮别人卖命还要被打压,到

  • 荀彧为何和曹操闹翻(荀彧曹操为什么翻脸)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db:关键词]

    曹操最喜欢的谋臣当属郭嘉。在赤壁之败之后,他还痛惜郭嘉的早逝。而除郭嘉之外,曹操最厉害的谋臣当属荀彧。与郭嘉不同,曹郭二人是君臣,而荀彧和曹操则更像是一对老朋友。然而,最后这对老朋友却反目成仇,导致了一大悲剧。世人对荀彧日后的评价十分高,不仅仅在于他的智谋,更在于他的品德。就连日后的司马懿都评价道,

  • 荀彧为什么后面不支持曹操(荀彧不让曹操称王)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db:关键词]

    荀彧一直以来,那都是曹操的臣子,根本算不上什么汉臣。所以他一生的谋划,也都是为曹操做打算,压根就没有为恢复大汉江山设想过。可是荀彧晚年为什么又反对曹操称王了呢?难道他是在维护大汉江山吗?当然不是,一辈子都在为曹操谋划,凭什么到了晚年,要维护从来没给他发过工资的大汉江山呢?荀彧从一开始就知道曹操的野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