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北宋的官制是什么样的?包拯每年的俸禄是多少?

历史上北宋的官制是什么样的?包拯每年的俸禄是多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111 更新时间:2024/1/21 22:22:32

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经济与化教育最繁荣的时代,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提起包拯,映入脑海的便是影视角色中塑造的一个个刚正不阿、贴面无私、一心为民的“包青天”形象。关于包拯为官事迹,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有诸多记载。那么我们今天就来了解这位大人吧。

正所谓:官卖红袍价不廉,俨然法相预登天。凌人气势惊人响,散作尘寰几楼烟。包拯在官场上给大家带来的印象一是“清廉”。那么清廉等于没钱吗?根据史料记载为朝廷干活的包大人,每年领的俸禄有18000贯,相当于现在的多少钱?这一算吓一跳。

01

北宋的官制

宋朝以靖康之变为分界点分为北宋和南宋,北宋以赵匡胤为首,通过陈桥兵变,“被迫”黄袍加身,取代后周成立宋朝,经过共九任皇帝的统治,到最后在宋钦宗赵恒的统治中,北宋被灭。

由于赵匡胤本人是武将出身,在兵力的拥护下,黄袍加身,发动兵变,夺取江山。之后为了避免有人同他一样,以同样方式夺权篡位,来了一招“杯酒释兵权”,以和平的方式,解除了武将的兵权,加强了中央集权,逐渐“重文轻武”。

而中央集权的轴心便是中枢制度,北宋设立了二府三司制。虽然皇帝都想要一个文武双全的大臣,但放在现实中,一个真正文武双全的人却是会遭到皇帝的忌惮。

二府便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中枢门下使一文掌管政务,枢密院使一武掌管军事。三司则掌管财政大权。特点便是设立不同的官来进行分职,分割了各级长官的事务,分级来削弱权利。

这就造成了北宋机构设置庞大,官员众多,使得在北宋官员在实际上就有了官、职、差遣之分,并且从中我们可以知道,宋朝的俸禄实际上是根据“官”来确认的。

在当时,官,其实是一个虚职,只是用来确认俸禄的依据。职,同样也是虚职,但却可以用来区分官员的地位和级别。只有差遣是实打实的职务,确定自己实际上该处理的事务。包拯也是在身为差遣时做的贡献最多。

02

包拯的官职变化

包拯出生在如今安徽合肥,他的家庭也并不简单,可谓是书香门第、官宦世家。他的祖父包士通曾经是私塾的老师。他的父亲包令仪自幼便刻苦读书,在宋太宗赵光义在位时,24岁的包令仪中了进士,之后便一直为官。

受家庭熏陶的包拯从少年时期便十分要强,读书功课从不含糊,在29岁时考中了进士甲科。之后便被封“官”为大理评事,实职出任建昌县知县。

在宋朝以孝治天下,以及官方儒学的孝为大等影响下,孝就是当时每个人最推崇的。包拯也不例外,他在家中是最小,他出生时父母年岁都已经不小了。

刚被任命的包拯就曾因父母年事已高,想离父母近一点以便照顾 ,请求调任到合肥附近,之后迁任为和州监税。但之后父母想要他陪在身边,他就立即辞去了官职,一直陪在父母身边照顾,直到父母都离世。

在守孝期满后,包拯奔赴京城听选,被任命为天长知县。之后的包拯也前前后后被任职、调任变化了数十种官职,但最为我们所熟悉的大致就是开封府尹。

开封是宋朝首都,放在现在开封府尹就相当于北京市长了,相当有权利了。之前我们也提到了宋朝官职是“官” “职”分离的,在包拯的一生中,最大的“官”头衔便是“龙图阁直学士”,而最有实权的“差遣”便是“枢密副使”。我们知道了包拯的官职后,那在宋朝这些官职到底能领到多少俸禄呢?

03

宋朝的俸禄制度

在中国诸多朝代中,在官吏俸禄这宋朝可谓是最丰厚的了,在如今看来可谓真的是高薪职业。由于宋朝官制多变,俸禄制度也有区分,但大致上官员的俸禄包括:正俸、加俸、职田三种。

正俸包括俸钱、禄栗、衣赐等。加俸是给带有职名的官员额外的俸禄,有俸钱,每月大致60-16贯不等,还有衣料等,不用年间实行的额度也不同,按现在来说加俸相当于津贴补助。

职田一般给予外官的在职补贴,相当于我们现在的绩效工资了。按照《宋史》记载,在保证大大小小数十次的官职变化中,在最高位“龙图阁直学士”时抛去可以领取到按规定发放的禄栗、衣赐等,单算俸钱就有18000贯。

那么18000贯到底是多少钱呢?按照《宋史》卷180食货志中记载,即一贯钱仅为770个铜钱,在这里我们为了方便计算依旧把一贯钱为1000铜钱来计算。

在古代大致分三种货币,第一是黄金,第二是白银,第三便是铜钱。他们三个的换算关系是:一两黄金=一百两白银,一两白银等于1000文铜钱,所以包拯的18000贯钱等于18000两白银。

由于各朝代经济发展水平不同,通货膨胀的问题,不同年代的白银换算成如今的钱数也是不一样的,宋朝的一两银子等于1300元人民币左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秦淮八艳之一的陈圆圆,她的一生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秦淮八艳指的是什么,陈圆圆到底什么样,历史上陈圆圆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我们都知道“冲冠一怒为红颜”,说的是陈圆圆与吴三桂的爱情故事,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文章,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能被列入“秦淮八艳”,说明陈圆圆也是个色艺双绝的传奇女子。她生而不凡,自幼冰雪聪明,艳惊乡里。然而时逢江南年谷不登,重利轻义的姨夫将她卖到苏州梨园,此后一生,辗转流离。梨

  • 宋江当初没有接受招安的话 梁山好汉下场又会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如果宋江不接受招安的后果,梁山好汉招安后的故事,宋江如果不招安的结局

    还不了解:宋江招安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宋江如果没有带领梁山好汉接受招安,下场会怎样?大家的应该都看过施耐庵作者的《水浒传》吧,内容描写的就是100单八将的梁山好汉,他们人物各异,性格不同。但由于生活所迫朝廷压力他们被迫上梁山。其中令小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宋江。

  • 慕容绍宗是什么人?他最后的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亚人最终结局,他最野了结局,蜗居中每个人的结局

    公元493年,孝武帝拓跋宏迁都洛阳,并改拓跋姓为元姓,每当一提起这个,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每当国家危难之时亦或者世界陷入战争之时,必有英雄人物涌现,当然很有可能这个英雄并不是处于危难时期国家的朝廷中的。一般而言,战功无数之人,其武艺都十分高强,在战场上完全是一个霸主般的存在,因此人们

  • 明朝开国名将朱文正最后是善终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明朝善终的开国元勋,北宋开国名将,明朝开国将领的结局

    众所周知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生性多疑,后期屠杀功臣,那么明朝开国名将朱文正最后是善终的吗?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人物简介朱元璋起兵时,朱兴隆早已死亡,朱兴隆的妻子王氏带着儿子朱文正依附朱元璋。朱元璋把朱文正当做自己的儿子抚养。朱文正勇猛善战,随军渡江时,攻下集庆路。因屡

  • 王允是什么人?他为何没能光复汉室?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光复汉室什么意思,吞食天地光复汉室,王允为什么会失败

    东汉末年,军阀割据势力十分严重,百姓居无定所,民不聊生。而后,各地百姓风起云涌,自发地组织军队反抗政府。以张让为首的十常侍宦官集团独霸朝纲,权倾天下,执掌大权手握重兵,为了除掉他们何进秘密邀请董卓进京东汉宦官作乱的时代由此结束。在那之后董卓废除汉少帝,然后拥立陈留王刘协即位,是为汉献帝,把持住了朝政

  • 历史上都有哪些大族都发迹于三国时期?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三国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历史上的三国时期兵荒马乱,三国之后的历史发展

    俗话说英雄不问出处,接下来听听我爱历史网小编讲一讲他的一些故事。门阀政治,是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一种特殊政治制度。比如鼎盛时期的东晋,“王与马”共天下,到隋唐时代的五姓七族,都是典型的世家大族的。这其中范阳卢氏、清河崔氏、琅琊王氏,严格意义上来说发迹于汉末三国时期。范阳卢氏——卢植、卢毓范阳卢氏,中国汉

  • 夷陵之战刘备损失五万人马 蜀汉为何开始一蹶不振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夷陵之战对蜀国的影响,夷陵之战双方阵亡将领,刘备伐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

    对夷陵之战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刘备夷陵之战仅损失5万兵马,为何蜀汉从此一蹶不振?有这个想法,估计没少看三国演义,罗老板的笔下动不动就几十万大军,比如夷陵之战,刘备单方面就出动75万大军,几乎全军覆没。诸葛亮北伐,再次出动50万大军,如果按照这个数据,损失5万兵

  • 三国时期,都有哪些名人与曹操有联姻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三国时期名人大全,东汉末年三国时期的名人,三国时期河南出了多少名人

    联姻在古代时是一种政治手段,以上问题我爱历史网小编将在下文为大家一一揭晓。提起三国里的联姻,大家第一反应肯定是孙权嫁妹妹给刘备,以此巩固孙刘联盟。其实孙刘联姻不算什么,曹操才是三国里最擅长联姻的人,孙策、张绣、张鲁、袁谭、刘协和曹操都有姻亲关系。曹操利用联姻拉拢孙策曹操是一个真正的现实主义者,公元2

  • 丁奉在东吴是什么地位?他的死对东吴有何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东吴是谁,三国志丁奉,吴用结局

    丁奉字承渊,是东吴的一个优秀的将领,我爱历史网小编整理了一下,现在给大家详细说明,快点来看看吧。提起三国时期的将领,除了《三国演义》中那些花了较多笔墨去描写的知名人物,你还能想起谁?是张辽还是吕蒙,或者是陆逊,他们各有各的知名之处,而在这些将领中,还有另一个人和他们都有关联,这个人便是丁奉。丁奉不只

  • 有哪些与杨炎相关的轶事典故?后世对他的评价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对杨善洲的故事的评价,有关严复的故事,从古至今先忧后乐的人的故事

    杨炎(727年—781年),字公南,凤翔府天兴县(今陕西省宝鸡市凤翔区)人。唐代宰相、财政学家,“两税法”的创议者和推行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杨炎早有文名,进入河西节度幕府。唐代宗时,历任兵部郎中、山南副元帅判官、礼部郎中、知制诰、中书舍人,受宰相元载提拔,迁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