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国时期孙权为何要杀关羽、夺荆州?

三国时期孙权为何要杀关羽、夺荆州?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野性稳江山 访问量:3179 更新时间:2023/12/29 17:07:33

一部三国史,半部荆州史。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我们读《三国演义》或者看影视作品时,总是内心倾向于蜀汉,所以对于孙吴背盟夺取荆州自然是非常痛恨,更何况最终还导致关羽败走麦城,忠义的化身被杀害,这让很多人难以接受。但其实站在吴国的角度考虑,夺取荆州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分赃不均——刘备占了大便宜

赤壁之战孙刘联军共同击败了曹操,之后双方瓜分胜利果实。刘备先是上表刘琦为荆州刺史,然后南下荆州南部抢占荆南四郡,包括武陵、长沙、桂阳、零陵。刘备让诸葛亮负责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终于颠沛流大半辈子的刘备,终于有了安身立命之所。

东吴方面则分两路进军,孙权亲率大军北攻合肥,却中计退兵;周瑜等亦进攻曹仁留守的江陵,隔江对峙,周瑜和曹仁对耗了很久,直到建安十四年(209年)十二月,曹仁无力支撑,弃南郡北归。南郡(江陵)成了孙权的地盘,以周瑜为南郡太守,再加上之前东吴攻占的江夏郡,东吴占有南郡和江夏郡。

荆州被分成三块:北部的一块,即南阳郡再加南郡北端的襄阳,由曹操继续占有;中部的一块,即南郡和江夏郡,由孙权占有;而南部的一块,即长沙、零陵、桂阳、武陵四个郡,则落入刘备之手。这样一来,刘备其实占了大便宜,因为他的投入最少,最终却分得最多!

荆南四郡经济较为落后,人口不多,而且按照诸葛亮隆中对的战略部署必须占据荆州中部的南郡,然后才可以溯江而上进取西川。所以,刘备需要找孙权“借”点地皮。同时,孙权凭自己的势力单独对抗曹操非常吃力,也需要刘备为他分担一些战略压力。

周瑜辛辛苦苦打下的南郡,自然是不同意借给刘备的,但巧合的是周瑜病逝,鲁肃接任。鲁肃从全局考虑,劝孙权把南郡借给刘备,以孙刘联合共同抗曹。所以有了“借荆州”一说,其实刘备所借的地方是南郡的一部分。这样一来东吴就更亏了,辛苦打赢了赤壁之战,结果最后只剩下战前已经占据的江夏郡一郡之地。

现实威胁——刘备变强威胁到孙吴的核心利益

赤壁之战后,刘备集团开始进入快速崛起阶段,公元211年亲自统兵进 入益州。214年,就把益州这块更大的蛋糕,几乎全部纳入囊中。刘备如虎添翼,实力倍增。留在荆州镇守的关羽,本来就是强势的虎将, 如今更加咄咄逼人,这让孙权感受到了威胁。

所以公元215年,孙权听说刘备已经将占领益州之后,就派遣诸葛亮的大哥诸葛瑾,作为特使,前往成都讨还荆州。不料千里迢迢,只讨回来刘备轻飘飘的三句回答:“我正在打西北方凉州的主意,等打下凉州,就把荆州全部地盘都给你们嘛!”明眼人都知道,刘备这是在——扯淡!

孙权一听直接气的骂刘备为“猾虏乃敢挟诈”,直接派吕蒙攻下长沙、桂阳、零陵三郡 。刘备亦起兵五万赴公安,关羽将三万于益阳与鲁肃对峙,吕蒙、孙皎、潘璋等人纷纷赶来支援,大战一触即发。然而,曹操于此时率主力西征汉中,刘备面临着极大的威胁,与孙权议和。最终,长沙、江夏、桂阳归属孙权,南郡、零陵、武陵归属刘备。

鲁肃在世时,认为曹操雄踞北方,孙刘两家应该同仇敌忾,抵挡曹操。当时,吕蒙就持有不同见解,曾向孙权献陈密计,他说:“如果现今让孙皎据守南郡,潘璋进驻白帝,由蒋钦带领一万人的机动部队,沿长江上下巡察,敌人出现在哪里就奔赴哪里,而我则为主公向前占据襄阳。像这样还担忧曹操什么呢?还依赖关羽什么呢?”

“再说关羽他们君臣,依仗其狡诈和力量,反复无常,怎么能将他们当作真心的好朋友啊!现今关羽之所以没有立即向东侵犯我们的辖境,原因就在于主公您无比圣明,我们这些将领还在世啊。如今不趁我们强壮时打他们的注意,一旦我们死了,要想在施展力量,还可能吗?”孙权深纳其策。

吕蒙代替鲁肃镇守荆州后,形势大变,他认为即使孙吴即使夺取了徐州也守不住。因为徐州离曹魏地盘更近,而且无险可守,更利于骑兵作战。还不如袭取荆州,全据长江,这样一来东吴的势力会更加强大。孙权认为这建议更为切实可行,于是将重心转向荆州,而不在惦记徐州。

公元219年,刘备在汉中取得胜利,而孙权在合肥受挫,关羽又得志荆襄,威震华夏。孙权因此心理失衡,感到西强东弱,于是接受吕蒙献计,改变了整体战略,密谋袭取荆州。再加上曹操感受到关羽的压力,派使者挑拨孙权抄关羽的后路,这样更加坚定了孙权、吕蒙袭取荆州的决心。

古往今来,小者如人与人之间相处,大者如国与国之间相处,彼此照顾对方的核心利益,这是一条基本的准 则。明白并且践行这一点,相处就会很容易;不明白也不践行这一点, 相处就会很困难。站在孙权、吕蒙的角度考虑,夺取荆州实在是非常正常的选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程异:唐宪宗时期宰相,以孝顺著称,革除积弊,政绩卓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宪宗立,转膳部员外郎,唐朝李世民的宰相是谁

    程异(?—819年),字师举,京兆长唐代安(今属陕西西安)人,唐宪宗朝官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官僚世家,以孝顺著称。考明经及第,补郑县尉。精通吏治,被权臣王叔文提拔,升盐铁扬子院留后。后王叔文变法失败,受到牵连,贬为郴州司马,为著名的“八司马”之一。大臣李巽

  • 历史上武则天在临死前讲皇位让给李家,是因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李治死后武则天就是皇帝了么,武则天临死前说的那十个字,李治为什么独爱武则天

    武则天是中国古代史上唯一正统女皇帝,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武则天在临死前去掉自己的帝号,恢复自己的后号。也就是说,对外宣称自己是唐高宗的皇后,而不再称自己是武周的皇帝。她为什么要这样做呢?一个人想要否定自己的过去是非常难的,武则天废黜了自己的帝号,意味着她对

  • 王涯:唐朝时期宰相、诗人,在甘露之变中被禁军抓获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唐朝孤军守西域,唐朝边境敌人,李白戏弄高力士杨国忠

    王涯(764~835)字广津,太原祁(今山西祁县)人。唐代大臣,宰相,诗人。约生于唐代宗广德二年,卒于唐文宗太和九年(835),年约七十余岁。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出身太原王氏祁县房支乌丸王氏,博学工文。梁肃异其才,荐于陆贽。贞元八年,(公元七九二年)擢进士,又举宏

  • 三国时期丁氏是个什么样的家族?与曹氏有何联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曹氏家族的祖先是谁,江苏丁氏家族,王氏和什么氏是一家

    三国时期,自黄巾起义,群雄涿鹿,战乱不断,还不知道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曹操的原配夫人是丁夫人,后来因为曹昂死在了讨伐张绣战争中,丁夫人怨恨曹操,于是后来两人离了婚,这才有了曹丕、曹植母亲卞夫人成为正室。据《三国志·魏书·文帝纪》的记载中可以看到:"(曹嵩)夫

  • 荀彧对东汉王朝忠心耿耿 荀彧为什么还要跟着曹操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忠心耿耿的意思是,袁绍为什么不迎接汉献帝,荀彧为什么是汉臣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荀彧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看一看。荀彧明明对汉朝忠心,却为何要跟着曹操混?说起谋士荀彧,想必大家都不会感到陌生。出身名门望族的他,身怀“王佐之才”,因世沐国恩,所以对东汉王朝忠心耿耿。荀彧早年被举为孝廉,任守宫令,后来弃官回乡,后来投奔曹操。▲荀彧

  • 荀彧和曹操之间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真实情况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荀彧是真的忠于汉室吗,荀彧和诸葛亮交过手吗,荀彧和司马懿是什么关系

    对曹操和荀彧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三国时期的荀彧,跟曹操的关系,到底是怎样的?相比认为,科学认识曹操和荀彧的关系,必是基于“荀彧从最初就认识到曹操是窃国篡汉之贼”的观点基础之上。否则,在摆脱此观点下,荀彧忠汉和荀彧助曹并不矛盾。人生在世,随着环境变化,世界观和目

  • 李绛任相期间有哪些作为?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琐记中不曾提及一个很重要的人物是,他和队友相看两厌,李绛劝谏翻译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初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任职勤勉

  • 孙策临死前传位给孙权 孙权后面是怎么对待孙策后人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孙策的死和孙权有关系吗,孙策临死前对孙权说内事不决要问,孙策对孙权的评价

    还不知道:孙权和孙策后人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策临死前坚持让位给弟弟,孙权称帝后,是如何对待孙策后人的?在整个《三国演义》的故事当中,曹魏和蜀汉存在感是非常高的。相比之下,似乎吴国的存在感就不是很高了。读者们对于这本书中三位国君的解读中,刘备和曹操的讨论度一

  • 李绛: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任职勤勉,屡有匡补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被称为宰相之杰的是,李贽的离经叛道,被称为宰相之杰的政治家是

    李绛(764年-830年),字深之,赵郡赞皇(今河北赞皇)人。唐朝中期政治家、宰相。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李绛出身赵郡李氏东祖。唐德宗贞元八年(792年),登进士第,又登博学宏词科。初授校书郎,补渭南县尉,拜监察御史。唐宪宗元和二年(807年),授翰林学士。任职勤勉

  • 后世是如何评价权德舆的?有哪些与他相关的轶事典故?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韩非子对后世的影响,权德舆玉台体,齐桓晋文之事人物分析

    权德舆(759年~818年),字载之,唐朝宰相、文学家,前秦司徒权翼之后,起居舍人权皋之子。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权德舆少有才气,未冠时即以文章驰名,曾受地方节度使杜佑、裴胄的征辟。唐德宗听闻其才学,特召为太常博士,改左补阙兼知制诰,进中书舍人,历礼部侍郎,三次知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