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 刘伯温为何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朱元璋建立明朝以后 刘伯温为何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1497 更新时间:2023/12/5 5:36:23

还不知道:明朝建立以后,能力见长的刘伯温为何没得到朱元璋重用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在帮助朱元璋取得天下那长长的功臣名单里,最被后人熟知的人物可能就是刘伯温了,甚至是神一般的存在。

刘伯温“神”到什么程度?

《明史-刘基转》开篇就提及:基(刘伯温)博通经史,于书无不窥,尤精象纬之学。民间对他的评价就更高了,“前有军师诸葛亮,后有军师刘伯温”。甚至有“前知五百年,后晓五百载”之说。就连朱元璋也评价刘伯温为“吾之子房”。

但是在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大肆封赏开国功臣,刘伯温仅仅被封为伯爵(诚意伯),而官职为御史中丞(主要负责监察工作)。而且就这个官职,在受封伯爵的第二年,就被缓和地免职了,刘伯温被赐“衣锦还乡”。

显然在开国之后,刘伯温并没有得到朱元璋的重用,这究竟是什么呢?

上图_刘基(1311年7月1日-1375年5月16日),字伯温,处州青田县南田乡(今属浙江温州市文成县)人

一、刘伯温功劳很高,但苦劳不高

所谓功劳,就是在为朱元璋鼎定天下立下大功。

在与陈友谅、张士诚三足鼎立之时,刘伯温看出张士诚为人谨小慎微,贪图一时之安逸,而陈友谅为人狡诈多疑,但刚愎自用,因此他极力主张朱元璋对张士诚实施安抚之策而集中优势兵力对付陈友谅。正是这一套合纵连横的政策,让原本实力最弱的吴王朱元璋最后能够脱颖而出。

刘伯温这等决胜于千里之外的才能,在元末乱世众多英雄豪杰之中,基本上是无出其右之人。

但是要是论资排辈的话,刘伯温就远不及与朱元璋白手起家一起打拼的那些老哥们儿们了。

众所周知,朱元璋夺取天下之后大封功臣,其中被封为“国公爵位”仅六位,而以纯文臣身份获此殊荣仅一人,就是李善长,而且位居六大国公之首。

李善长之所以会被朱元璋如此器重,一方面李善长在起兵之时,主管后勤工作是兢兢业业井井有条,功不可没。更主要的是,他是在朱元璋尚未成任何气候之时,就忠心耿耿伴其左右,是正儿八经的大明王朝“创立合伙人”之一。所以劳苦功高这个称号,非李善长莫属,这一点是刘伯温这样的“外来户”或者是“后来人”所无法肩比之的。

所以在大明王朝开国之初,李善长必然位居刘伯温之上。

上图_李善长(1314年—1390年),字百室,濠州定远(今安徽定远县)人

二、地域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而刘伯温不占优势

在封建时代,当一个组织发展到一定程度之后,尤其是在共患难结束之后,就容易出现互相倾轧的现象。大明王朝开国之初,这个情况尤为突出。

如前文提及,大明王朝开国之初大封功臣,其中国公六位,位极人臣。此外,还有侯爵二十八人,地位也是煊赫至极。如果你简单查阅一下这老三十几位的名单,就不难发现,他们绝大部分都是朱元璋的老乡,都出自淮西地区(今安徽省中部以及湖北、河南等地)。这些人以保护自己利益为目的,以地域划分而组成一股团体势力,同时这些人在明初地位较高,因此被称之为淮西勋贵集团。一度时期,这个团体在明初王朝最有实力。

开国之后,朱元璋以“乱世靠武,治世靠文”的原则,开始重文抑武。这样淮西勋贵集团为首人物还是李善长了。

相对于淮西勋贵集团,就是其他地区有志之士们的组合。这个组合应该说是以出身浙东的刘伯温为首,因此称之为浙东集团。浙东集团虽说爵位实力远不及淮西勋贵集团,但是这个集团以文臣为主,可谓是人才济济,智商与能力绝非淮西大老粗们可以比拟。

这样两个集团之间的明争暗斗不期而至。较量的结果如何呢?

尽管浙东集团有能力,但是淮西勋贵集团的影响力远在浙东集团之上。这种情况下,浙东集团在根本利益上不可能占据优势。其中的代表事件就是浙东集团骨干杨宪与李善长之间的较量了。

三、朱元璋的内心更加信任淮西勋贵,刘伯温早已洞察

虽说开国之初,朱元璋咨询过刘伯温接替李善长为丞相的人选,并且当着刘伯温的面说丞相这个位子非先生莫属,但是刘伯温早就知道这个位置的“高危”性。朱元璋之所以要破格提拔刘伯温,目的之一就是想用浙东集团势力去抑制淮西勋贵集团。甚至想借刘伯温之手好好收拾一下淮西那些胡作非为的“老哥儿们”们。

确实,这些当年跟着朱元璋打江山的泥腿子们,摇身一变成了大贵族、大地主,这些人来到地方是鱼肉乡里,目无法纪。由于这些人功劳太大,朝野上下有能力收拾他们的只有朱元璋。但是这个时候,老朱皇帝还没打算背负屠戮功臣的恶名,或者是也许还没到兔死狗烹的时候。所以,于是就打算借刘伯温之手杀杀淮西勋贵们的嚣张气焰。

朱元璋这个人确实是驾驭人才的高手,他很会选人,也很懂权谋。既然没到亲自动手打压淮西勋贵的时候,那么就得借刀杀人,而这把“刀”的最佳人选就是刘伯温,为什么这么说呢?主要有三点:

1. 浙东集团与淮西勋贵集团一直对立;2. 刘伯温资历有和淮西勋贵抗衡的基础;3. 刘伯温一身正气,嫉恶如仇,绝不会徇私枉法,姑息养奸,这一点尤为重要。

但是,刘伯温真要这么干了,那后果是可想而知。仅一个蛊惑皇帝而屠戮功臣的“帽子”足以让刘伯温百口莫辩,粉身碎骨。所以,刘伯温坚决不受丞相之位,并且对于朱元璋所提名几位丞相继任者一一作了点评,指出他们的缺点而不适合此等重要高位,最后还是推荐李善长继续为丞相。也算是为朱元璋进献忠言的同时,缓和一下两个集团之间的矛盾。

朱元璋在明白了刘伯温看穿自己诡计之后,知道刘伯温不能为己所用,就勉强给了刘伯温一个伯爵(说勉强,俸禄最低就是一个佐证),就让他回归大自然了。刘伯温也就此尽可能低调的活着。

上图_明朝官员

权力这个东西,诱惑力实在太大,为之铤而走险之人比比皆是,刘伯温的老朋友杨宪就是其中之一。既然刘伯温不愿意干,杨宪就成了朱元璋首选之人。可惜杨宪自作聪明,对待朱元璋和李善长都玩阳奉阴违,这无疑是在班门弄斧。在排挤掉一部分政敌之后,最后还是弄巧成拙,被李善长抓住小辫子。一个参劾,杨宪就成了朱元璋的刀下鬼,成了权力游戏的牺牲品,他人的垫脚石了。

在这样的大背景下,朱元璋是不可能真心用刘伯温为丞相的。而且就算刘伯温勉强做了丞相,杨宪的下场,很可能刘伯温的下场。刘伯温的急流勇退是他的聪明,只可惜最终他还是难逃厄运。

淮西勋贵毫发无伤,显然这并没有达到朱元璋的想要的结果。而且在杨宪倒台之后,朱元璋已经发觉,无论是浙东还是淮西,一个都不能留,因为这两个集团的存在必然会制约与瓜分他的皇权。

虽然刘伯温已经尽可能地远离政治,向着汉初张良的无为状态无限靠拢,但是朱元璋对于这面“浙东大旗”还是不太放心。这个时候,为皇帝排忧解难的人来了,他就是胡惟庸,也是李善长丞相的接班人。

胡惟庸与李善长同属淮西勋贵集团,并且两个人还有亲戚关系。但是相比之下,胡惟庸为人更加唯利是图,更加没有底线。因此他才会亲自安排,用慢性毒药毒死刘伯温。

上图_胡惟庸(?—1380年)

至于胡惟庸这么干是不是朱元璋授意而为之的呢?通过上文论述,可以知晓朱元璋是有作案动机的。同时刘伯温是何等人物,没有皇帝的默许胡惟庸敢谋害重要开国勋臣吗?而且之后朱元璋对于刘伯温之死处理的也比较冷淡,只是找到刘伯温的儿子问了问话,并没有对胡惟庸做更具体的处理。最后就连刘伯温的两个儿子也难逃被清洗的噩运,这也侧面印证了朱元璋的毒辣用心。

浙东集团倒台之后,朱元璋就可以集中精力对付淮西勋贵集团。没多久,朱元璋导演了一连串的“离奇案件”,终于将这个让他忧愁已久的勋贵集团斩草除根。

不得不承认,在朱元璋面前没有,更不可能有其他的赢家。

参考资料:

【1】《朱元璋传》 张宏杰/著 广东人民出版社

【2】《朱元璋传》 吴晗/著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3】《明代的锦衣卫和东西厂》 吴晗/著 台海出版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 刘伯温究竟做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朱元璋杀马皇后,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为什么没有被杀

    对朱元璋为什么要杀刘伯温?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1375年阴历四月十六,六十五岁的刘伯温终于跟这个世界说再见了。关于他的死,本身就是一个千古谜案,但都指向朱元璋。毕竟,建国后朱元璋杀起功臣来可是毫不手软。一说是朱元璋命胡惟庸送药害死的,一说朱元璋一直猜忌他,

  • 象牙席是什么东西?雍正下令不允许不再制作是为何?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象牙席,象牙席图片

    雍正,清朝第五位君主,1722年—1735年在位。说到这个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如何避暑,古往今来都是人们需要面临的一大难题。虽说现代人已经充分享受到了科技发展带来的红利,有很多的手段和方法避暑,不再遭受酷暑的煎熬。不过,由此也带来了一系列的环境问题。相比而言,古人的避暑方式,反而显得生态而节能。那么,

  • 朱粲的一生是什么样的?他的名声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朱祐楎,一生中百样可能,什么样的一生

    朱粲是隋末农民起义军阀的一支,自称迦楼罗王。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朱粲初任城父县(今安徽亳州)的小佐吏,虽然官职不入品,但他在这个岗位上包揽诉讼上下其手,加之能说会道善于笼络人心,在当地也算一号人物。隋末,天下大乱,群雄四起。朱粲“从军讨长白山贼”时,不愿再给大隋当

  • 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形象?一生有何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真实历史,王嘉乾,王嘉徐

    西汉大臣王嘉在历史上是什么样的人?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王嘉,字公仲,出身平陵,西汉历史人物。汉成帝时期以明经射策甲科为郎,他掌守殿门时对擅自闯入皇宫的人未予阻拦或阻拦不力被治罪。之后再于永的任命下担任属官一职,又以清正廉洁被提拔为南陵丞,几年后,又被提拔为长陵县尉

  • 刘邦那么宠爱戚夫人,为什么不让戚夫人做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刘邦有多宠爱戚夫人,刘邦的女人戚夫人,为什么刘邦不喜欢薄姬

    刘邦那么宠爱戚夫人,为什么不让戚夫人做皇后?如果吕雉一直都是皇后的话,他难倒不怕自己死后,吕雉对戚夫人下手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答。刘邦的确很宠爱戚夫人,甚至为了戚夫人,想立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为太子——“如意类我”,不过这就是老来得子的爱子之情,而不是出于皇帝对继承人的理性考察。理

  • 霍去病作为汉朝一代名将 霍去病是什么样的存在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霍去病是千古第一名将,霍去病是哪个时期的名将,西汉名将霍去病简介

    “天生将才”霍去病,究竟是怎样的逆天存在?这是很多读者都比较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就和各位读者一起来了解,给大家一个参考。西汉名将霍去病可以说是中国历史最耀眼的天才将军,18岁一战成名,21岁直接封神,打的匈奴漠南无王庭。“一将功成万骨枯”,这是古代战场的惨烈,无数士兵的鲜血堆积而成。而这句话落到了霍去

  • 李渊在位时期争夺皇位的有多少人?分别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李渊后面的皇帝顺序,皇位争夺,争皇位叫什么

    李渊,中国唐朝开国皇帝,618年-626年在位。“遥望历史的河流,感受历史的沧桑,下面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走进了解。李渊一共有22个儿子,但是,争夺储位的却只有李建成、李元吉、李世民三个儿子,李渊剩下的十多个儿子都没有参与进来。那么,为什么只是这三个儿子在争夺储位,其他儿子都没有参与呢?关于这个问题

  • 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是什么样的 两人感情很深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汉武帝的最爱是卫青,卫青是汉武帝的男宠吗,汉武帝对卫子夫的感情

    对汉武帝和卫青的关系到底有多深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卫青在时,武帝安抚太子,都不会亲自去说,是通过卫青告诉太子爹很看好,卫青死后再也没有这样的中间人了。武帝这样刚愎自用的皇帝怎么也不像是会和儿子聊家常的人。汉武帝刚开始还是为了联合大月氏打击匈奴。当然,汉武帝这个

  • 卫青死后汉武帝真的灭了卫家吗 正史上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卫青和汉武帝最后一面,卫青和汉武帝,汉武帝的最爱是卫青

    还不知道:卫青死后汉武帝真的灭了卫氏家族吗?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提问者大概没读过《史记》和《汉书》,更没读懂汉武帝,跟着人云亦云。正史白纸黑字写在那里,汉武帝只杀了卫青的长子卫伉。卫家活得很滋润,后来发展成了河东豪族,三国著名的卫瓘就是他的后人。以我个人对汉

  • 霍去病都能找到匈奴 李广为何多次迷路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李广卫青霍去病比较,史记李广,李广匈奴称他为什么

    对古代没有卫星定位,李广曾多次迷路,为何卫青霍去病能找到匈奴?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相信对汉朝历史有所了解的读者,对李广这个人一定是不陌生的。曾有诗云“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说的便是飞将军李广。身为西汉时期的著名大将,李广的一生可以说是十分坎坷。年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