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赵匡胤手下最善良的武将是谁?为何被说为奸臣

赵匡胤手下最善良的武将是谁?为何被说为奸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1011 更新时间:2024/2/20 23:59:01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潘美的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

每一个朝代建立之初,都必须要经过长达数年甚至几十年的激烈战争。频繁的战争,让黎民百姓饱受流离之苦,但另一方面,却成为英雄豪杰大展雄才的舞台。宋太祖赵匡胤建立北宋过程中,同样也进行了艰苦卓绝的统一战争,其中也涌现出很多辉耀千古的的名将。不过由于年代久远,他们之中的很多人的形象,却与本来面目渐行渐远。宋朝开国名将潘美,就是一个典型例证。

潘美,河北大名人,宋朝开国功臣。他参与指挥了宋朝统一战争中很多重大战役,先后击灭屡立汉、南唐、北汉,并参加了宋朝对外战争中最重要的战事:雍熙北伐,身经百战,屡立功勋。后世对潘美评价很高,认为“潘美性最平易近人,有功益谨慎,能保令名以终”,“潘美节义,兼善始终,可以庙祀”,认为他是可以配享帝王太庙的完美人物。但在流传很广的民间文学《杨家将》中,以潘美为原型的潘仁美,却完全是另一副嘴脸。

有关《杨家将》的评书、戏曲、小说、电视剧,可谓斗量车载,数不胜数。但在《杨家将》中,潘美的形象却完全背离了真实历史,被演绎成一个心胸狭隘、嫉妒贤能、奸诈狠毒、陷害忠良的小人,在陈家谷之战中畏敌怯战,拒绝支援名将杨业,致使杨业孤军奋战陷入绝境而死。《杨家将》的知名度和传播度都很广,导致潘美背上了建成的大帽子,被后世唾弃千年。

其实,这完全是对历史的误读,出现这种局面的原因,是因为《杨家将》的作者缺乏基本的历史常识。要追究害死杨业的罪魁祸首,绝对不是潘美,而应该是宋朝皇帝。宋太祖赵匡胤,以后周武将身份发动兵变篡夺皇位,从此有了疑心病,生怕部下武将有样学样,也给他来一个兵变,于是自宋朝开国后,就一直实行严厉的“重文抑武”“以文制武”的国策,从各方面限制打压武将的地位与自主权。

宋朝广泛推行的监军制度,就是“重文抑武”国策的核心内容之一。北宋武将出征,皇帝往往会派遣心腹亲信担任监军。监军身为皇帝代言人,具有“如朕亲临”的崇高地位,随时对武将进行监督控制,并可以任意干涉武将的指挥权。武将对监军的颐指气使,只能俯首帖耳,毫无讨价还价余地,否则可能会招致皇帝的疑心甚至严惩。宋朝开国功臣之一的大将郭进,就是被监军田钦袏逼迫自尽,皇帝却不追究。

《宋史》记载,在导致杨业战死的陈家谷之战中,是监军王铣逼迫杨业孤军出战,他多次申斥杨业,“领数万精兵而畏懦如此”,“君侯素号无敌,今见敌逗挠不战,得非有他志乎?”杨业被迫出战后,又是王铣“领兵离谷口”,抛弃杨业扬长而去。

从始至终,潘美都处于被监军王铣架空的尴尬地位,根本没有任何蓄意害死杨业的动机与实际行动。杨业的资历、军职和地位比潘美着好几级,潘美确实毫无必要去嫉妒陷害他,真是无辜被冤。

不仅如此,潘美还可以说是赵匡胤手下最善良的武将。赵匡胤陈桥兵变,篡夺了后周江山。但周世宗柴荣,留下了4个儿子,长子柴宗训,次子柴熙让,三子柴熙谨,四子柴熙诲,最大的柴宗训才7岁,其他的都还是懵懂娃娃。但在赵匡胤眼中,他们都是足以威胁他皇权的危险因素,必欲除之而后快。

宋朝史料《随手杂录》、《默记》都记载,赵匡胤与大臣商议,如何处置这几个孩子,宰相赵普恶狠狠地说:“去之!”众人都随声附和,建议来个斩草除根永绝后患。潘美当时也在场,他的反应耐人寻味,“以手掐殿柱,低头不语”。

赵匡胤问潘美:“汝以为不可耶?”你反对这么做吗?潘美回答:“臣岂敢以为不可,但于理未安”,我当然不敢反对,但总觉着这么干有点不合情理。潘美的话起到了作用,赵匡胤于是把周世宗的三子柴熙谨赐给潘美。潘美收养了柴熙谨,视如己出,抚养成人,算是给周世宗柴荣留下一点血脉。

这件事可以看出,潘美是个有情有义的善良之人,可以说是赵匡胤手下最善良的武将也不为过。面对几个即将无辜被害的孩子,他不顾个人前途富贵,不顾可能招致赵匡胤疑虑猜忌的后果,勇敢地予以出手救助,令人感动。可惜这样一个良善之人,却被评书戏曲彻底抹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炎黄二帝真实历史上到底存不存在?他们有哪些传说?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上真有黄帝炎帝吗,幽灵存不存在,炎帝黄帝存在的证据

    炎黄二帝与尧舜禹的传说黄河和她的儿女们,是如何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门槛的,要揭开这个谜底,除了依靠考古文物资料外,还要利用古籍记载的许多远古神话传说。炎黄二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便可帮助我们探明黄河及其儿女从文明初曙走到文明时代的某些轨迹。黄帝和炎帝其实并不是皇帝,而是古书记载中黄河流域远古时代的两

  • 单太后的一生是什么样的?她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窦太后为什么喜欢梁王,傅太后真正的结局,窦太后为什么不喜欢卫子夫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单太后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291年,西晋王朝爆发大动乱。晋惠帝司马衷的皇后贾南风干政弄权,大肆启用娘家人,引起皇族司马家族的不满。汝南王司马亮、楚王司马玮、赵王司马伦、齐王司马冏、长沙王司马乂、成都王司马颖、河间王司马颙、东海王司马越,以“清君侧”的名义起兵

  • 明英宗朱祁镇和明代宗朱祁钰,二人谁更厉害一点?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朱祁镇和朱祁钰谁是好皇帝,明朝朱祁镇和朱祁钰的一生?,明朝英宗代宗之争

    你真的了解朱祁镇和朱祁钰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朱祁镇和朱祁钰,两位都是明朝的皇帝,都是明宣宗朱瞻基的儿子,明英宗朱祁镇是明宣宗朱瞻基的长子,明代宗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的次子,朱祁镇的母亲是孝恭章皇后孙氏,而朱祁钰的母亲是贤妃吴氏,这两位就是同父异母的兄弟。有一点很有意思,朱祁镇

  • 北魏宦官宗爱杀死两位皇帝后,对北魏朝政造成了什么影响?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唐朝宦官专权的原因,北魏灭亡的根本原因,尔朱荣死后的北魏

    北魏宦官宗爱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提到中国古代政治的时候,宦官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话题,自从秦始皇设立皇帝制度之后,宦官便一直存在与中国古代政治体系之中。在东汉,唐代,明代均发生过十分严重的宦官乱政的问题,这几个朝代的衰弱和灭亡都和宦官有着直接的联系。不过在中国的

  • 北魏宦官宗爱是什么人?两任皇帝死在他手中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魏晋南北朝昏君,孝庄太后的男人是哪个皇帝,北魏灵太后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整理了北魏宦官宗爱的相关内容,不知能否帮助大家拓展一些知识?宦官专政,在我国历史上的秦、汉、唐等多个时期都相当的猖狂,之前我们说到了唐朝时期的李辅国,他好歹只是想要权势,想当宰相,为此他拥立了两任皇帝,但是我们今天说的这位确实杀了两任皇帝。这个

  • 春秋霸主齐桓公的晚年生活怎么样?他是什么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为什么齐桓公是春秋五霸之首,帮助齐桓公成为春秋霸主的是,齐桓公晚年昏庸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春秋霸主齐桓公的故事。齐桓公病重了,奄奄一息,也很饿,回光返照的他希望能再吃点什么,他呼唤易牙,他想让易牙过来,可是他却呼喊不出来,易牙是他的宠臣,他很喜欢易牙。他也想竖刁,竖刁也不在。他们都让齐桓

  • 宗爱是怎么成为宦官的?连弑两君,险些杀尽皇室所有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爱上宦官,太宗都不是正常继位,耶律阮下一个皇帝

    每当一提起宗爱总会想起电视里面的那位,那么小编就不得不给大家详细的说一下了。在古代,皇帝是社稷生灵之主,他们拥有着世上最大的权力,一言可定臣民之生死,更能主宰一个国家的气运。也正因此,作为皇帝的身边人,宦官可以轻易获得皇帝的信任,从而拥有无上权力。而这就造成了一个十分奇葩的现象:凭借才华见识辛苦数十

  • 诸葛亮如果用七星灯续命成功的话 诸葛亮北伐有成功的机会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七星灯续命原理是真的吗,七星灯续命科学依据,诸葛亮续命灯被谁灭

    很多人都不了解诸葛亮续命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看过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诸葛亮六出祁山都以失败告终,诸葛亮也含恨五丈原。在剧中有一个情节应该很多人都看过,诸葛亮在第六次北伐的时候,自知自己寿命将至,所以用了一招七星灯续命,但是却失败了,如果诸葛亮真的能七星借命,或者说多给诸葛亮几年

  • 诸葛亮的隆中对有什么漏洞 诸葛亮为什么会失败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诸葛亮的失败之处,诸葛亮的隆中对在哪里,隆中对为什么失败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隆中对的文章,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三国当中,最为出名的政论文章,大约要属诸葛亮的《隆中对》了。当时屡败屡战的刘备听到别人说诸葛亮是一个有真本事的人,于是他不惜三顾茅庐,找到诸葛亮,请教二十多岁的诸葛亮天下大事。而诸葛亮果然不负众望,一出面就给了刘备一场《隆中对》

  • 明朝锦衣卫指挥使马顺为什么会死在朝堂上?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锦衣卫指挥使陆绎,永乐朝的锦衣卫指挥使,锦衣卫指挥使服装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马顺的故事。自古以来,朝廷作为历代皇帝与大臣商议军机要事之地,是一个何其庄严神圣之地,绝对容不得丝毫的僭越之举。可是,在明朝正统年间的一次早朝之上,却发生了一件骇人听闻、前所未有之事。明英宗正统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