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名将韩信不会武术为何却喜欢腰悬三尺之剑?

名将韩信不会武术为何却喜欢腰悬三尺之剑?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与世无争 访问量:1536 更新时间:2023/12/4 23:42:00

秦汉之世,盛行佩剑之风。君子佩剑,服之象德。匹夫佩剑,拔之相斗。韩信方为布衣之时,也常常腰悬三尺之剑,落拓而行于淮阴的乡亭、城下的溪滨、熙攘的市井。而他高大挺拔的身形,沉毅慷慨的奇节,无论走到哪里都透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气质——如玉在璞,无华其表,涵彩其中。在淮阴人的眼中,韩信是个异人。他家贫如洗,无业谋生,却好剑术,喜读兵书。他既不务农,亦不从商,有时寄食他人门下,有时垂钓淮水之滨。

网络配图

这一日,韩信仗剑过于淮阴街头,却被几个市井无赖拦住去路,为首的是当地的一个屠侩。那人上前挑衅道:“你虽身形高大,好带刀剑,实则怯懦胆小。”韩信按剑而立,一众泼皮围上前来,啰噪附和。屠侩愈加气壮,高声道“你若不怕死,就来杀我;不能死,就出我胯下。”看热闹的人越来越多,没有人知道韩信将在日后横扫三秦,志吞六合,没有人预见他将破赵下齐,气盖万夫,没有人想到这会是一位千古名将,而他斩目下之屠侩如灭蝼蚁,所有人都在引颈观瞧他将如何行事。太史公为淮阴侯作传,到此一节,写下了四个字,不是“怒发冲冠”,不是“嗔目裂眦”,而是“信孰视之”。我却不禁谔然——那一刻,韩信在想些什么,而当他这样熟视对方的时候,左手是否依然紧紧握住那把佩剑?

剑者是武人的尊严,宝剑出鞘,谁与争锋。君不见鸿门宴上,樊哙拔剑,割彘而啖,气慑项羽。邯郸道左,李良见辱,挥剑起兵,王庭喋血。而此刻淮阴县内,韩信仗剑,路遇顽徒,却藏锋刃于宝鞘,出胯下而受辱,围观之人一哄而散,韩信从此背负怯名。公元前208年的暮春,杨花翻飞如雪,项梁大军渡淮而西,韩信孑然一身仗剑投之,自此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韩信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也必然对忍有一番洞见。他初投项梁,后随项羽,在项氏军中,从定陶之败,到钜鹿之捷,韩信亲见了项羽破釜沉舟的过人胆气,亲见他钜鹿一战的英武奋发,亲见他为项梁复仇时眼中的怒火,亲见他坑杀秦军降卒的残忍无道,而在上至义帝下至诸侯都对项羽唯唯喏喏不敢仰视之时,韩信却对项羽刚愎不忍的致命弱点洞彻无遗。

网络配图

当韩信的大将旗鼓席卷齐地的时侯,与他对阵的楚将龙且,竟然自以为“平生素知韩信容易对付”,直到龙且步步陷入韩信的潍水阵中祸在眉睫时,还在得意大言“我早就知道韩信怯懦胆小”,却不知话音未落,潍河之水天上来,冲得楚军落花流水,汉军乘胜追北,龙且身死阵前。而韩信,因为大忍,所以大勇,他的天纵神武只在战场之上,他的大将风度只在敌军阵前。

金戈铁马的生涯中,地北天南的岁月里,惟有故园的淮水涛声依旧,除了城头变换大王旗。公元前202年,又是杨花如雪的时节,楚地迎来了一位新王,他身材高大,奇节慷慨,所到之处陈兵出入,气度非凡。消息传到隶属楚地的淮阴县,人们奔走相告,韩信被封为楚王,威加海内,荣归故乡。没过多久,当年令韩信受胯下之辱的屠侩被军士带走,人们窃窃议论他此去凶多吉少。屠侩被带到韩信的面前,心中只求速死,却听到贵为楚王的韩信指著自己对诸将释然说道:“这是一位壮士。当年辱我时,我难道不能杀死他吗,但是死的无名无意,所以才忍到今天。”屠侩回来了,不是披枷带锁,而是戎装加身,官至中尉!

网络配图

人生天地之间,而顶天立地的胸襟却不是人人有得。读史到此,才知为何韩信的忍辱胯下不同于张耳、陈余的忍志穷途,虽然都是情有所迫,势不得已,然而,韩信之忍是为大忍,张陈之忍,仍属常情。因为忍之大小,不以承负之多少,不在时日之短长,全在境界之不同。韩信的忍辱负重,从内到外,自始至终没有一丝的愤怒与仇恨,虽然在俯出胯下的一刻,他也曾熟识屠侩,但那不是怒目而视,更不是蓄志复仇,他只是需要确认人生在世终有一死,但是要死得其所,于他于己都是如此。正因为有如此大忍的境界,所以才有这段以德报怨的佳话传谈千古。

战场之外,韩信永远是那个如玉在璞的韩信。因为他的志向太高太远,非有三千里的疆场,无以驰骋他不世的雄心,非有九万仞的扶摇,无以托起他垂天的云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唐太宗为何要痛骂自己的儿子禽兽不如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武则天为什么杀儿子,唐玄宗的晚年有多惨,唐武宗的五个儿子的下场

    俗话说龙生九子,唐太宗李世民膝下只有14个儿子,那么李世民又是为什么要痛骂李愔禽兽不如呢?李愔,唐太宗第六子,生母杨妃,同母兄吴王李恪。李愔出生于武德年间,不过武德年间的皇子皇孙都是按例一岁时册封,而武德8年的时候,李世民的儿子中只有第五子李祐受封,所以李愔最早也是武德8年才出生。贞观5年的时候李愔

  • 揭秘雍正不得不杀战功赫赫年羹尧的原因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康熙年间,西北地区边疆十分不稳定,屡次遭受准噶尔的侵扰,领土的统一与稳定日渐成为康熙帝的一块心病,而此时的年羹尧年纪尚轻未满三十,就已经骁勇善战,在平疆战事上尽显军事才能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年羹尧进士出身,后入阁,由于十分受到皇上的欣赏与信任,于是迁至四川地区任巡抚,作为封疆大官。年羹尧为人聪慧,

  • 解疑:东汉末年曹操为何要对知识分子下毒手?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在东汉末年这样一个时局混乱、群雄逐鹿的动荡年代,曹操之所以能够除袁术、破吕布、灭袁绍、定刘表,最终脱颖而出,统一中原,纵横朝野,把持政局,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他实行了“唯才是举”的用人机制。广泛地吸收和笼络文人名士,是曹操在用人机制上的一项重要举措,哪怕这个人曾经把他骂得狗血喷头、体无完肤、一无是处。陈

  • 太荒谬!宰相胡惟庸竟然密谋刺杀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即位之后开始大杀功臣,洪武十三年朱元璋开始对宰相胡惟庸的下手,而当时之事,胡惟庸确有谋逆之心,论理该杀,同诛者也不过陈宁等几个大臣。所谓“胡党”大狱,则是十年之后的事情,族诛三万多人。胡惟庸阴险,用重利引诱徐达的门人想让他上告徐达谋反,结果门子反把胡惟庸托出,只不过朱皇帝当时没深究而已。胡惟庸

  • 诸葛亮为何不当皇帝 诸葛亮不当皇帝的7大理由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是三国时期的大政治家,蜀汉政权的主心骨。做过蜀汉丞相,益州牧武乡侯,位置和当年的曹操差不多。曹操死后,其子曹丕废汉自立,称为魏文帝。曹操也被追封为魏武帝,那么诸葛亮为什么不做皇帝,要知道在当时诸葛亮的权力也很大。网络配图诸葛亮是个很有主见的人,李严曾经劝诸葛亮上九锡,其实就说诸葛亮有称帝的野心

  • 王聪儿怎么从江湖艺人变成白莲教起义领导人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白衣女侠王聪儿出生于湖北襄阳(今湖北襄樊),她出身于江湖艺人,曾参加白莲教起义。在此期间,她曾担任起义军总指挥,是八路义军的统帅,算得上是一个貌美如花,德行高尚,武艺高强,有勇有谋的女英雄。图片来源于网络白衣女侠王聪儿在参加白莲教之前,跟随母亲学习杂技,跑马走绳,武刀使棒,样样都行。她自幼丧父,母女

  • 白起坑杀四十万人 为何还能受到如此高的赞誉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向来是以成败论英雄的!更何况,战争与人道原本就是很难调和的矛盾体,要想取胜,杀戮是不可避免的!要是当初白起没有坑杀赵国的四十万大军,这些军队将成为赵国的有生军事力量,未来必然成为秦国的强劲对手!网络配图一、白起的主要战绩白起被后世奉为“千古第一战神”,主要是因为:他平生指挥了大小70余战,没有败

  • 乾隆皇帝给英国国王下的一道谕旨究竟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1792年9月26日,英国政府命马戛尔尼使团正式出使中国,目的是通过与清朝最高当局谈判,扩大对华贸易,同时搜集中国情报,估计中国的国力。谈判内容是七个请求:1.要求签订正式条约:开放宁波、舟山、天津、广州之中一地或数地为贸易口岸。2.允许英国商人比照俄国之例在北京设一仓库以收贮发卖货物,在北京设立常

  • 朱棣能当皇帝全靠他 造反成功后他竟分文不取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朱棣能够将朱允文赶下台,有一个人居功至伟,这个人就是姚广孝。姚广孝是一个和尚,马皇后死后,朱元璋给每个王子的府邸里都送了一些和尚,让这些和尚在王子的府里念经祈福。没想到老谋深算的朱元璋也有看走眼的时候,姚广孝不但是位出色的僧人,更是一位出色的阴谋家。姚广孝不但会念经,他更会出谋划策。姚广孝这么一个不

  • 神来之笔:慈禧重用曾国藩是出于无奈吗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满人入关的时候,清朝是个异族政权,由此在清朝的政治体制中,“重满抑汉”一直是清朝皇帝坚持的原则。清朝的“重满抑汉”主要体现在官员的任用上,比如朝廷的中央六部便设立双尚书侍郎,满汉各一,以满为主。这种制度,在中国的历朝历代都没有出现过。为了巩固政权,清廷也尽可能地吸纳汉族士人参政,但一些重要的职位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