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康熙晚年多次痛哭,是因为儿子们互相残杀吗?

康熙晚年多次痛哭,是因为儿子们互相残杀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623 更新时间:2024/2/4 22:05:38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康熙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废黜胤礽对于老皇帝康熙的精神打击太大了,由此也让他看清没有哪个儿子值得信赖,英雄气短,儿女情长,以康熙的一世武功也未能逃脱这个人性宿命。自从听说废太子胤礽因被废黜,以至于精神错乱后,老皇帝十分后悔,“日日不能释然于怀”。他吃不下饭,睡不着觉,甚至“无日不流泪”。一天,他去南苑独自漫步,孤孤单单,冷冷清清,不禁回忆起昔日和儿子们在一起的那种简单的人伦之乐。如果他不是皇帝,孩子们不是皇子,这个家庭或许会收获更多的快乐,政治的大家庭从来就不曾有真正的温情,熟谙历史的康熙对此十分清楚。经过一段时期的思想斗争,老皇帝决心再给废太子胤礽一次机会。

为了维护自己政治权威,为了缓冲整个家庭激烈的斗争,老皇帝向诸皇子和大臣开始做废太子胤礽的平反工作。一是胤礽虽然有很多错误,但却都是“鬼魅所凭蔽”。二是胤礽的罪行有些是胤禔诬陷的。三是胤礽的悖逆行事,是索额图父子唆使,由此康熙信誓旦旦向皇子们和大臣们非常自信地作保说:“胤礽断不复仇怨,朕可以立保之也。”《清圣祖实录》

康熙四十八年(1709年)康熙复立胤礽为皇太子,可是仅仅在一年多的时间里,胤礽竟然比之前更加狂妄,日常的饮食、服饰、陈设规格都超过康熙。此时,康熙唯有处处迁就,凡“伊所奏欲责之人,朕无不责;欲处之人,朕无不处,欲逐之人,朕无不逐;惟所奏欲杀之人,朕不曾诛。”这是第二次了,老皇帝想着如果不管发生什么事情都隐忍不发就能解决这一问题的话,他愿意以忍耐来换取一个圆满的结局。他甚至想,只要皇太子高兴,无论付出多大的牺牲也在所不惜。自己离世之后,无论是地位、财产还是权利,都要统统交给皇太子,如果他能稍微节制一些,能让老皇帝安度晚年的话,康熙对此已经别无所求了。朝鲜国的《李朝实录》印证了康熙的说法。复位后的皇太子比之前更加骄奢淫侈贪渎货财,一样也没有改。经常派家奴到各省勒索贡物和美女,如若稍微不能满足他的要求,就向皇帝诬告,给以惩罚。

老皇帝对此一面怒不可遏,一面似乎又无计可施。老皇帝认为,即使胤礽和自己的矛盾最终可以调和,但其属下却很多都是奸诈之人,这些人生怕日后被诛,就会干出伤害自己“一世身名”的不测之事,最后老皇帝下决心彻底和以胤礽为代表的集团决裂:“今众人有两处总是一死之言,何则?或有深受朕恩,倾心向主,不肯从彼,宁甘日后诛戮者;亦有微贱小人,但以目前为计,逢迎结党,被朕知觉,朕即诛之者,此岂非两处俱死之势乎!”《清圣祖实录》

不仅康熙看的透彻,一些颇有见地的官员也对此早有预见,被提前罢斥回到家乡的王鸿绪说:“我京中常有密信来,东宫目下虽然复位,圣心犹在未定。”陕西作过道员的程兆麟和一些中级官员都普遍认为“东宫虽复,将来恐也难定”。

基于对大清的责任感和自我政治安全感的基础,老皇帝理性作出决定,宣布再次废黜胤礽:“如此狂易成疾,不得众心之人,岂可付托乎!故将胤礽仍行废黜禁锢。”与此决断说:“后若有奏请皇太子已经改过从善,当释放者,即诛之”。

自此,老皇帝的接班人问题从此悬空。这个皇太子给了他太多难过的时间,他为之老泪纵横。用他的话说:“数年之间,隐忍实难,惟朕乃能之。并非从今往后不可再忍,倘若朕躬有不测之事,如何向祖宗交代。若因爱子之心切而毁坏累代声誉见责,朕亦无言以对。”经此之后,康熙的身体日渐衰弱,六十岁后的康熙从此总是病病殃殃,精神头极差。大部分日子都闷在房间里,那个壮年之时可以独自来开需要五人合力才能拉开的大弓,射出的箭是普通的两倍之长且能百发百中、威风凛凛,英勇善战,运筹帷幄的政治家,晚年在亲情和政治之间的残酷夹缝中完全被毁掉。

再次废掉皇太子,在老皇帝的心里如同斩断自己大拇指一般疼痛,培养的接班人一旦作废,对于整个政治的震荡都将十分严重。在诸多儿子中,四阿哥胤禛和十四阿哥胤禵成为了老皇帝的精神寄托。由于这段时间占据蒙古西北部的准葛尔的部将翻越山岭,穿越沙漠,长驱直入到西藏。于是,老皇帝任命十四阿哥率军前往征伐。这年他正当三十一岁。康熙认为十四阿哥的相貌风度最像自己,因而对其非常钟爱。大家纷纷传言任命十四阿哥为大将军可能是为立他为皇太子的前奏。在胤禵出兵时,九阿哥胤禟对身边人说:“十四爷现今出兵,皇上看的野很重,将来这皇太子一定是他。“《文献丛编》

八子允禩加紧谋夺太子之位,康熙对此十分警觉说他:“允禩因不得立为皇太子,恨朕切骨,伊之党羽亦皆如此”并且总结八阿哥的险恶比二阿哥超过百倍。担心他“日后必有行若狗彘之阿哥仰赖其恩,为之兴兵构难,逼朕逊位,而立允禩者,若果如此,朕惟有含笑而殁耳!”最后不得不表示“朕与允禩父子之恩绝矣!”《清圣祖实录》这个曾经诛杀权臣鳌拜,平定三藩的康熙竟然在亲情的彼此争斗下变得凄凉无边,以至于此后不再涉及继位人选问题。

于此他不得不对大臣做以必要的解释:“宋仁宗三十年未立太子,我太祖皇帝并未预立太子,太宗皇帝亦未预太子”,进一步解释说,从汉唐来看,太子小的时候,没什么事情,等长大了身边就会围绕一群利益集团。很少有不出事的。最后他提出对接班人的真正标准说:“太子为国本,朕岂不知,立非其人,关系非轻”“如果今后要立皇太子,必须以朕心为心者,方可立之。”此后他还曾专门降下谕旨:“朕万年后,必择一坚固可托之人与尔等作主,必令尔等倾心悦服,断不至于贻累于诸臣也。”《清世祖实录》

如果说真正把握住康熙的心理的人只有雍亲王胤禛,他从始至终只打温情牌,因为他知道老皇帝心里最缺的是亲情。

早在废黜皇太子时康熙因此严重抑郁,身患重病时,是胤禛率先向康熙陈请,自愿冒死择医。并亲自参与检视药方,寸步不离的地步。康熙曾在上谕中对诸子一一评价,其中对胤禛表现出格外亲切,赞誉他孝诚,要知道这正是废黜皇太子胤礽的最重大理由。康熙说:“朕之诸子,多令人视养……惟四阿哥朕亲抚育,幼年时,微觉其息怒不定,至其能体朕意,爱朕之心,殷勤恳切,可谓诚孝”

和普通人一样,皇帝们更在乎哪个儿子对他孝顺,甚至他们比常人更缺乏亲情温暖,胤禛给了他巨大的亲情慰藉。

三国时期,曹丕曹植争夺接班人时期与这个颇有相似之处。当年在曹操眼里最欣赏的还是曹植,原因最重要的就是曹植的才华太大了,曹丕与之相比逊色太多。有一次,曹操出征,二子相送,曹植又拿出本色才华为曹操吟诗作赋送别,曹操听了自然高兴。这时候曹丕非常紧张,问自己的老师吴质,自己的文学才能肯定不行,但是如何能让父亲对自己满意呢?吴质说:“王当行,流涕可也”。于是靠着超一流的演技,果然俘获了曹操的心,认为,曹植虽然有才华,但和曹丕比起来对自己的情感差的太多。

康熙恰恰更需要这份情感,在冰冷的政治宫殿中,老皇帝的内心被四阿哥胤禛少有的温暖所熨烫。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如果成功统一三国,蜀汉又能延续多久?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如果刘备成功统一三国,汉朝会继续延续多久?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东汉末年,虽然精彩,但却给中华民族带来了永远的灾难。这种灾难,曹植的《白马行》里有详细描述战争的结果。东汉末年的灾难由黄巾起义作为起点,继而董卓乱政使得东汉末年开始进入群雄时代。等到曹操把群雄灭得差不多的时候

  • 周宣王统治下的周朝是什么样的?得不偿失耗尽了中兴业绩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周宣王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周宣王继位时,历经周厉王统治下的西周王朝吏治败坏,百姓离散,周宣王下令修复公室,广进谏言,安顿百姓,修缮武器;兴畋狩礼乐,效法文王、武王、成王、康王遗风,并及时任用召穆公、仲山甫、尹吉甫、程伯休父、虢文公、申伯、韩侯、显父、仍叔,张仲等贤臣

  • 宋朝的第四位皇帝赵祯,为什么能被冠以仁宗的名号?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宋朝的第四位皇帝赵祯,为什么能被冠以仁宗的名号?今天我们就来探究一下这位历史上有名的仁宗皇帝赵祯究竟“仁”在哪里?纵观孔子的整个思想,其中心思想就是一个“仁”字,孔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今天看来“仁”就是一种和谐的人际关系,宋朝皇帝赵祯就是在这种关系上加以

  • 明光宗朱常洛登位仅一个月为什么就突然暴毙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明光宗朱常洛。此人是明朝史上命运极其坎坷的皇帝,在太子之位上苦熬隐忍19年后,终于在将近不惑之年登基为帝。但令人想不到的是,他在加冕仅仅1个月后便离奇驾崩,留给世间一连串的问号。这位无比悲情的皇帝,便是明光宗朱常洛。朱常洛是明神宗的庶长子,生母王恭妃最初是服侍李

  • 纪晓岚笔下的明熹宗选妃:连一根体毛都不放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裸检”是皇家秘密,作为一种制度,一直存在于各朝宫妃采选过程之中。《汉杂事秘辛》所记未必是东汉时宫妃选拔的实情,纪晓岚笔下却弥补了一份遗憾。在杨慎所处的明代,女子入宫前体格也极其严格,甚至到了苛刻的地步,连一根体毛都要看仔细。清代文人纪晓岚所著的《明懿安皇后外传》中,详细记下了明熹宗朱由校选妃子的全

  • 崇祯皇帝为何在殉国前秘密安葬魏忠贤遗骸?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皇帝与魏忠贤是死对头,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但奇怪的是崇祯为何在上吊自杀的五天前秘密安葬魏忠贤的遗骸?他不是恨魏忠贤吗?魏忠贤不就是被他铲除的吗?崇祯心里到底在想什么?魏忠贤曾经是掌权者,生前的确做了很多坏事,但连很多历史学家都承认,魏忠贤治国理政的的确很有一套,有些历史学家甚至说,魏忠贤如果不死,

  • 千古明君?揭秘康熙皇帝屠杀平民的两大暴行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目前很多的清史剧都把康熙皇帝塑造成一个高大上的开疆拓土的伟大君王。仿佛这个人就没有一点缺点。其实这是眼中违反历史事实的,一起看看他那些暴行吧。暴行之一:平三藩屠杀平民且不提与康熙尚无关系的扬州十日、嘉定三屠,只说康熙在平定三藩时,清军对平民的屠杀,从许多记载来看也是相当惊人。这里不必长篇大论,就引两

  • 他重演第二次“靖难之役”可结局却是相反!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靖难之役”建文帝朱允炆为了巩固皇权,消除威胁进行削藩政策,朱棣作为燕王不得已打起“清君侧”的口号,向朱允炆发动进攻,这场叔侄之争最终以叔叔朱棣的胜利告终。然而就在朱棣死后,他的孙子朱瞻基和他的儿子朱高煦也上演了一场叔侄之争。图片来源于网络永乐二年(1404),成祖立朱高炽为皇太子,封朱高煦为汉王,

  • 名将廉颇的生平事迹体现了他什么精神特质?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廉颇蔺相如列传》出自于西汉司马迁在《史记》中的文章。以廉颇和蔺相如为主线,讲述在战国时代末期,秦国和赵国的故事,文中重点突出了廉颇和蔺相如合力挽救赵国的来龙去脉。这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分为几个不同的小故事,比如价值连城、完璧归赵、负荆请罪等等都是出自于其中。图片来源于网络让人感慨廉颇和蔺相如的深

  • 揭秘历史上竟然因赖床而导致杀身之祸的诸侯王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发生过这样一件事,一个诸侯王,因为赖床断送了自己的性命。吕后在楚汉之争时,一直呆在老家帮刘邦带孩子。刘邦做了汉王之后,得到了戚姬,从此就一直宠爱着美丽的戚姬。吕后是看在眼里,恨在心里。刘邦称帝后,由于太子刘盈生性仁爱软弱,刘邦觉得不像自己。加上戚姬一直在旁边哭闹,刘邦决心废掉太子刘盈,立戚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