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聪敏绝伦,宠冠诸王

李泰:唐太宗李世民第四子,聪敏绝伦,宠冠诸王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562 更新时间:2024/1/16 12:09:53

李泰(620年~652年),字惠褒,小字青雀,陇西狄道(今甘肃省临洮县)人。唐朝宗室大臣,唐太宗第四子(嫡次子),前太子、恒山王李承乾同母弟、唐高宗李治同母兄,生母文德皇后长孙氏。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了相关内容,和大家一起分享。

人物生平

宠冠诸王

李泰字惠褒,小字青雀,武德三年(620年)出生,为唐太宗李世民与长孙皇后的次子,因“文德皇后所生”,且“聪敏绝伦”,太宗“特所宠异”。”

他一出生就被自己的祖父唐高祖李渊册封为宜都王,次年(621年)三月,李泰进封卫王,又被授予上柱国。

作为秦王的嫡次子,李泰日后的爵位原本最高不过是从一品的郡王,然而李渊却将其封为了正一品的卫王(而不是从一品的嗣卫王)以继李玄霸之后,这对李世民父子来说是莫大的恩宠。

贞观二年(628年),年仅九岁的李泰改封越王,并受封为扬州大都督与越州都督,督常、海、润、楚、舒、庐、濠、寿、歙、苏、杭、宣、东睦、南和等十六州军事扬州刺史,又督越、婺、泉、建、台、括六州,不仅不之官,封地更是多达22州!至于同时受封的皇子李恪,封地只有8州。

贞观五年(631年),李泰在任扬州大都督的同时,又兼领了左武候大将军一职,却并不之官。

贞观六年(632年),李泰受封鄜州大都督兼夏、胜、北抚、北宁、北开五都督,余官如故,仍旧并不之官。

贞观八年(634年),兼领左武候大将军的同时,又被授予了雍州牧之职。

根据《旧唐书·地理志》的记载,雍州即指京兆府,也就是大唐王都所辖之地,自此李泰又兼任了掌管西京长安的长官。

贞观十年(636年),李泰徙封魏王,遥领相州都督,督相、卫、黎、魏、洺、邢、贝七州军事,余官如故。然而唐太宗不仅舍不得爱子离开自己去封地,甚至还一度下诏想让心爱的儿子搬进武德殿居住。

武德殿是极为靠近东宫的宫室,魏征曾说过“今武德殿近储后焉”“在东宫之西”,其地理位置之重可以见一斑。更何况当年的李元吉就是住在武德殿与李建成互通有无的,后唐玄宗即位之初便是在武德殿听政的,可见武德殿是一个多么重要敏感之地。也就怪不得魏征要极力谏止此事了。

礼秩逾制

唐太宗对李泰百般宠爱,经常带着他四处游幸,甚至不过短短一日见不到他,也要派自己养的一只名为“将军”的白鹘去送信,一日之内鸿雁往返数次。根据史书的记载,李泰“腰腹洪大”,不过唐太宗见到爱子如此圆滚滚的模样,担心的却不是太胖的话会影响身材,而是觉得儿子这样上朝参拜的时候一定会很辛苦,心疼之下特别准许他乘着小轿子到朝所,真是前所未闻。唐太宗还在东都洛阳“并坊地”以赐儿子大宅,而且合并坊地后李泰的大宅还占了“东西尽一坊”之地,另有“潴沼三百亩”,李泰于此处为池、池与洛河之间修建的堤岸,正是日后堪称“都城之盛”的魏王池与魏王堤二景。

魏王池与魏王堤,李泰因父亲的宠爱而得,而如此胜景,又因魏王李泰而驰名于世。古往今来无数的文人骚客,在此留下了不朽的诗篇。韩愈便曾在《东都遇春》一诗中写道:“有船魏王池,往往纵孤泳。水容与天色,此处皆绿净。”白居易的《魏王堤》《魏堤有怀》等数首诗作中,吟咏的正是魏王堤之景;韦庄的《菩萨蛮》《中渡晚眺》等诗词中,皆可见魏王池、魏王堤的身影;刘禹锡于此处泛舟时亦曾说过:“川色晴犹远,乌声暮欲栖。唯馀踏青伴,待月魏王堤。”

贞观十四年(640年),唐太宗亲临李泰在延康坊的府邸,并因此特别赦免了雍州及长安死罪以下的罪犯,又免去了延康坊的百姓一年的租赋,还赏了魏王府的官员以及同住一坊的老人很多东西。其实在李泰还没有正式搬进来入府邸前,便因为盛修府邸一事而被岑文本进谏。而唐太宗照旧是对岑文本的上疏夸奖赏赐了一番,却唯独不见对李泰的行为有任何的不乐意与制止。不仅如此,唐太宗还将大名鼎鼎“居地三十顷,周回十七里”的芙蓉园赐给了宝贝儿子。

更甚至有一次,有人向唐太宗打小报告说朝中那些三品以上的大臣(魏征,房玄龄等)对李泰不够尊重,借机中伤他们。果然唐太宗一听自己心爱的儿子受了委屈,雷霆震怒之下二话不说,立马把那些大臣召进宫来严词质问一番。房玄龄等人被吓得是不敢说话,唯有魏征梗着脖子据理力争。最后唐太宗承认自己的确因私爱而忘公了。

就连李泰的长子李欣,也因为父亲的原因“特为太宗所爱”,四岁的时候便被接进了宫中抚养。正所谓有其父必有其子吧,李欣小小年纪就非常乖巧伶俐,长孙皇后曾问他刚来这里住的可还习惯,他立马拱着一双小手说道:“孙儿有幸住在皇宫里,已经很开心了。”长孙皇后听了既惊讶又高兴,不仅亲自为他取名为“欣”,还把这个孙子当做自己的亲生儿子一样养育。李欣也因此得以常常和年岁相仿的小叔叔李治一同玩耍,叔侄二人感情非同一般,所以李欣作为濮王的长子,直到弱冠之年才离开京城去了自己的封地。

唐太宗对李泰这种种逾越礼制的宠爱,就连史官都不得不感慨到:“其宠异如此”。

才华横溢

史载李泰“聪敏绝伦”,雅好文学,工草隶,集书万卷,是当时的书画鉴赏家,唐太宗特令在魏王府置文学馆,任其引召学士。后来与李泰共同编撰《括地志》的萧德言、顾胤、蒋亚卿、谢偃等人,便是在此时招纳的。

贞观十五年(641年),由李泰主编的《括地志》完稿,全书按贞观十道排比358州,再以州为单位,分述辖境各县的沿革、地望、得名、山川、城池、古迹、神话传说、重大历史事件等。征引广博,保存了许多六朝地理书中的珍贵资料,对后世影响甚深。原书字数无考,今《括地志辑校》八卷,约13万字。唐太宗非常高兴,如获至宝,不仅将这部著作收藏进了皇家的藏书阁秘府中,还接二连三地大肆赏赐李泰——先是赐“物万段”,紧接着又每月赏赐大量的财物,数量之多甚至超过了太子的规格,惹得褚遂良不得不上疏劝谏。结果唐太宗是乐呵呵地表示赞同他的观点,却并没有因此削减李泰的开支,而是取消了太子的开支限制,等于是变相地维持了李泰逾制的花销。

李泰不仅对文学十分精通,所藏书籍甚至和皇室的藏书楼一样多,还写得一手好书法,对书画鉴赏也相当在行。根据唐代张彦远在《历代名画记》中的记载,李泰有两枚书画鉴赏印,分之为“龟”、“益”二印,而周穆王的《八骏图》亦是因为李泰才得以流传下来。李泰曾传有二十卷文集,现已失传。

崇师问道

唐太宗曾令礼部尚书王珪做李泰的老师,李泰见到王珪也从不以亲王身份自居,不仅见师以礼,拜答如礼,还主动向王珪请教忠孝之道。

一天李泰问王珪,什么是忠和孝呢?王珪回答说:“当今圣上是你的君主,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忠心;当今圣上是你的父亲,不论办什么事,都要想到去竭尽孝道。尽忠尽孝,可以使你安身立命,可以使你成就名望。”李泰又说:“忠和孝的道理,我接受先生的训导,还想听听平常该怎么学习和注意。”王珪答道:“东汉时的东平王刘苍曾说:‘做善事,行善道,是最快乐的。’但愿魏王牢记。”

见儿子如此崇师问道,唐太宗大喜,非常高兴地说:“我儿以后可以不犯过错了”

贞观十三年,王珪逝世,唐太宗特下诏令李泰亲率百官亲往临哭。后《养正图解》(明)专门为魏王李泰崇师问道一事作画,清代的乾隆、嘉庆皆作诗称赞。

贞观十二年(638年),虞世南病逝,唐太宗悲恸非常,于是手敕给爱子李泰说:“虞世南和我,犹如一体。我有了小的过失,他一定会犯颜而谏。[6]如今他不在了,我的痛惜哪里能够用语言表达出来呢!”

为母祈福

就在贞观十五年(641年)的十一月辛卯,李泰发愿为母亲长孙皇后所造的龙门山宾阳洞佛龛落成,唐太宗亲自前往,大阅于伊阙。而伊阙佛龛碑的碑文则是由岑文本撰稿,“初唐四家”之一的褚遂良书写,“画奇伟,名垂千古,可见李泰对母亲长孙皇后的一片孺慕之心,更可见唐太宗父子对此佛龛之重视。

谋嫡降封

正因为这样无尽的溺爱让李泰产生了一种错觉,以为只要把亲哥哥承乾拉下了马自己就能登上储君之位了。所以李泰最终还是选择踏上了一条注定无法回头的路。

贞观十七年(643年),太子李承乾被废,李泰借机向自己的父亲撒娇,声称自己百年之后定会杀了自己的儿子把皇位传给弟弟李治。而唐太宗见青雀投进自己的怀中,立马心就软了,再一听这样的保证,当即便许诺要立他为太子。不过这样的谎言却被褚遂良毫不留情地揭穿了,唐太宗冷静下来也明白杀子传弟的事根本不可能发生,于是为了保证自己的这三个爱子能够同时活下来,果断地立了李治为太子。

不过太子易立,如何处置李泰这个自己曾经万般溺爱的儿子,唐太宗是操碎了心。最后,唐太宗不得不在废黜李泰的诏书中沉痛地说道:“魏王李泰,是我极为心爱的儿子,我对这个儿子实所钟心。此子年幼的时候就很聪敏伶俐,又十分爱好文学,我对他的宠爱是那么的不同寻常……然而我不能让后世子孙认为皇位是可以通过谋划得到的,所以将魏王李泰降为东莱郡王。”

重新封王

李泰是如此伤了自己父亲的心,然而唐太宗却仍舍不得对自己的爱子如何责备,依然对这只青雀挂念不已。

就在李泰被贬四年后,贞观二十一年(647年)唐太宗就将他重新进封为濮王。贞观十八年(644年)曾唐太宗还拿着李泰的上表对周围的大臣说:“泰文辞美丽,岂非才士,我心中有多记挂他,你们也是知道的。但也只能忍痛割爱,这也是保全他们兄弟的两全之法。”

薨后厚葬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于含风殿,是年李治即位。李治即位后对自己的哥哥也是优待异常,“车服羞膳,特加优异”。

永徽三年(652年)十二月癸巳,濮王李泰薨。

唐高宗对哥哥的逝世十分伤心,特别以唐朝最高的丧葬规格“诏葬”的形式来为李泰举哀——不仅将其追赠为太尉与雍州牧,为之辍朝,还下令“班剑卌人,羽葆鼓吹,赙物三千段,米粟三千石,赐东园秘器,葬事官给,务从优厚”,又特意请了法藏禅师来为哥哥的往生祈福。李泰墓曾多次被盗,但1985正式发掘清理时仍出土了大量精美的文物,可见当时下葬之奢华。后李泰的子孙也都安葬于此,形成了一个庞大的家族墓。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雍正唯独多次当众“羞辱”宜妃是为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雍正为什么名声不好,雍正王朝怒斥群臣,雍正继位后为什么回府

    雍正唯独多次当众“羞辱”宜妃是为什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在电视剧《康熙微服私访记》中,康熙所珍爱的宜妃是先于康熙意外死亡的,康熙为此悲痛欲绝,给了宜妃无尽思念与哀荣。但现实情况却是,宜妃在康熙驾崩11年后才去世。就是这“苟活”的11年,却让宜妃陷入无边的苦痛——因为继位的

  • 朱元璋为什么在微服私访之后,就大开杀戒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朱允炆为什么会失败,朱元璋大杀功臣的原因,朱元璋杀心为什么那么大

    朱元璋为什么在微服私访之后,就大开杀戒了?这是很多读者都特别想知道的问题,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一起看看吧。朱元璋幼年家境贫寒,最后破落沦为乞丐,最后还出家成为了和尚。但是凭借自己的努力,在军中稳扎稳打,最后得到江山,他的一生就是一个传奇,但是在他称帝之后,曾经要做一件事,让人们津

  • 历史上朱元璋是怎么训诫徐达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朱元璋为什么赐死徐达,李善长,朱元璋没有杀徐达

    历史朝代的兴衰与更替,一个个鲜活的历史人物,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记,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您走进朱元璋训诫徐达的故事。朱元璋5月到达开封,7月离开,在开封一共待了一个多月,他看到开封城城墙破烂不堪,民舍被毁,商业颓废,早已不是传闻中的宋朝故都,最最重要的是,开封城外一马平川,无险可守,并不适合

  • 历史上朱元璋为何要采取分封制?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朱元璋大明朝多少年,为什么要确立分封制,朱元璋在地方上采取什么措施

    无数的历史证明分封是会导致诸侯割据最终国家力量四分五裂的,那么朱元璋为何要采取分封制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根据相关史料记载,朱元璋在登上皇位之后,加强中央集权,他总结了历朝历代灭亡的原因,发现军权是最重要的防护工具,于是就想将权利放在皇帝手中,由皇帝号令下面的藩王

  • 孙权的位置是孙策传给他的 孙权称帝后为何只追封孙坚为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为什么孙策没有追封皇帝,孙权称王与称帝的区别,老三国孙权称帝是多少集

    还不了解:孙权和孙策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称帝后,为何只追封孙坚为皇帝?在三国时期有曹魏、东吴和蜀汉确定了三足鼎立的局面,当曹丕称帝之后,他追封自己的父亲曹操为皇帝,其实这类做法也无可厚非,因为曹丕能够有如此成就,完全是依赖于他父亲曹操的成就,但是反观孙权

  • 武则天秘史:残杀儿孙 女皇武则天的嗜血人生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武则天害死自己的女儿,武则天的一生,女皇武则天是哪里人

    唐太宗李世民贞观初年,天下渐平,诸事晏安。一日,忽然太白星白天显现于天空,且一连多日不断出现这种天文景象。古人迷信,唐太宗君臣一边自我反省政事阙失,一面让主管天文的太史“勾沉典籍”,进行推占。不知是查了《易经》还是“扶乩”所得,太史奏报:“女三昌”。面对如此玄玄乎乎三个字,太宗君臣商量了半天,也没整

  • 唐太宗简介 贤君不贤唐太宗是否篡改过国史?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唐太宗不徇私,君与民的关系,滕君则诚贤君也

    唐太宗李世民是我国历史上一位伟大的皇帝,正是他开创了大唐盛世的局面,推动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到繁荣的顶峰,由于他的文治武功,历朝历代都视之为圣明君主的代表。然而对于他取得皇位的过程,却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在野史和民间传说中,李世民是通过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长兄李建成,逼迫父亲唐太祖李渊退位,才登上了皇位

  • 孙权早期对陆逊信任有加 后期为何残忍的对待陆逊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孙权骂陆逊,陆逊和周瑜谁更厉害,陆逊的妻子

    还不了解:孙权和陆逊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孙权前期对陆逊信任有加,为何晚年对他如此残忍?事实上,孙权后期之所以如此残忍地对待陆逊,完全是因为陆逊该死,不信你看陆逊干了些啥!了解了事情的真相,估计把我们放在孙权的位置上,我们也会这么干!数十年的友好关系孙权家族和

  • 襄樊之战关羽为何会失败?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关羽为什么又打襄阳,关羽襄樊之战刘备为何不支援,如果关羽在襄樊之战中获胜

    关羽(字云长,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关羽一生中经历了无数战事,不过堪与他作为对手的将领却只有寥寥几人。在这些将领中,庞德是其中的佼佼者。在襄樊之战中,庞德抬棺大战关羽,还射中关羽的左臂,给关羽以沉重的打击。那么,威震华夏的关羽,为何打不过区区一个庞

  • 杨坚用了不到三年就结束了300年乱世 杨坚是怎么做到的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杨坚的儿子杨广的真实历史,感觉还没开始就结束了,杨坚平定三方之乱

    对杨坚一统天下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中国乱了300多年,为何杨坚用不足3年的时间就实现了一统。中国是一个拥有5000多年历史文化的文明古国,但是在中国的历史上却并没有想象的那么和平美好,而是处于长时间的战乱当中,直至近代新中国成立之后,国家的发展才变得越来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