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和珅贪污了多少钱?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

和珅贪污了多少钱?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4344 更新时间:2024/1/17 13:56:44

乾隆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只活了四十九岁,却受到爱新觉罗·弘历无以复加的宠信,不仅位极人臣,而且富可敌国。和珅本是弘历的娘家人,他们亲上加亲,还结为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乾隆赐名)被指定为皇室最娇贵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的额驸。按理说,和珅俸禄丰厚,不用起任何贪心,也能过得倍儿滋润,为何他还要以坚实的步伐向全国首贪的光荣目标奋勇迈进?若单纯以“欲壑难填”和“贪心不足蛇吞象”来解题,就未免失之隔膜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我们不妨先站在乾隆皇帝弘历的角度去考虑。偌大的清王朝,GDP全球第一,不差钱啊,让和珅撑死了贪,也不会影响他老人家的幸福指数。他要豢养一个忠心无贰、才干第一的大奴才,这点代价就算高吧,也绝对值当。他孤独啊,多疑啊,纪晓岚能陪他吟诗,刘墉能为他办事,固然不错,但只有和珅能让他天天晚上睡个囫囵觉。弘历不怕和珅贪财好货,就怕他另有图谋,觊觎至尊权杖,像先朝的大臣年羹那样有壮志鸿猷。他摸得很准,和珅缺乏政治野心,这就好,“我让你位极人臣,坐在金山银山上欢喜,再把我的掌上明珠十公主许配给你儿子,这下你要富贵有富贵,要风光有风光,谅你也不敢更进半步,去冒诛灭九族的风险了”。这个心理上的分析应该是靠谱的。

我们再站在和珅的角度去考虑。乾隆多疑善猜,是个聪明而又残忍的主子,做奴才的最知“伴君如伴虎”的厉害,要让主子安心放心,做奴才的还真别装廉洁装高尚,贪取黄白之物算什么?这个人性的弱点不足为奇。他已攀升到宝塔尖儿上,不贪污受贿就会令主子犯嘀咕:这小子要干吗?莫非还有什么别的盘算?一旦皇上起了疑心,那就糟糕透顶了。只有招权纳贿,把案底做好摆在那儿,主子有把柄随时可抓,才会放心大胆让臣子居高位享厚禄而不忌。历史提供了不少借鉴。

秦国大将王翦统领数十万大军去攻打楚国,行军到半途,就一而再、再而三地派人回咸阳找嬴政索要封赏。老将军这么啰唣干吗呢?他就是要借此表示自己别无狼子野心,打完胜仗后,能回国做个富家翁于愿足矣。嬴政见王翦反复派人来索求封赏,不仅不恼不烦,而且宽心大笑,一一恩准。这个学问可不浅显!和珅官职愈大,贪兴愈重,想刹车都刹不住,他明知这一招鲜未必能保得了自家福禄长远不败,但他别无选择。和珅要平衡风险和利益,除了大贪特贪,竟找不到别的法门。在古代官场上,某巨头要是轰然倒下了,那肯定是由于政治立场造成的,可不能全赖在贪污受贿这档子糗事上。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乾隆皇帝弘历以贪养忠,整出的案例堪称经典。后半生,他得心力于和珅的地方很多,得乐趣于和珅的时候更多。他豢养天字第一号的硕鼠,可谓毫无风险,金山银山毕竟跑不掉,始终都在那儿码着垛着,和珅是国内一流的管理人才,由他经营这些财富,本息相当可观。乾隆皇帝归山晏驾了,和珅的好日子这才走到了尽头。“和珅倒,嘉庆饱。”你看到了吧,和珅的巨额财富瞬间易主,都成了爱新觉罗·颙琰的囊中之物。弘历的高明至此显露无遗,他让一个忠诚不贰的大奴才死心塌地干了半辈子,到头来,继位的十五阿哥只需颁下一道圣旨,那个大礼包就轻松到家了。

以贪养忠是封建专制帝王的驭臣术,但这个活计不宜明说,全靠聪明的臣子去私底下悉心揣摩。古往今来总有人读史不化,想不通中国历史上的清官为何少到屈指可数的地步。殊不知,大官驭小官,小官驭小吏,莫不在此四字范围内用尽心思,下足工夫。

明朝头号清官海瑞在市集上花钱割两斤猪肉给老母亲打牙祭,准定会成为当地当日的轰动新闻。这样的清官却被视为癫子和怪胎。海瑞能像和珅那样位极人臣吗?皇帝碰上这号清官,虽然也会言不由衷地表彰一番,但他本心里更喜欢也更信任的仍是贪官污吏。为什么?因为清官的道德优越感会使之变得愤激,由于他们洁身自好,也很难同流合污,贪官则恰恰相反,他的犯罪感越大,忠诚度就会越高。诚然,世间唯有绝对的权力、绝对的利益能够将个人和体制牢牢地捆绑在一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和珅贪污了多少钱?

据《清朝野史大观·和珅家财》等野史记载,和珅总财产是“二十亿两有奇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珅以二十年之阁臣,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岁入而强”。薛福成在《庸庵笔记》中提供的数额是二亿三千万两。副都统萨彬图力陈“和珅家产甚多,断不止此查出之数”,要求严刑审讯“和珅家掌管金银内账使女四人”,对和宅院附近进行挖掘,寻找“窖埋金银”以及查清和家帐本和各大银号,以求彻底查清。他的府邸装潢胜似皇家园囿,其华贵为其他大臣府邸所不及。和珅“跌倒”后,他的府邸被转赐给恭亲王,成为人们现在所熟悉的恭王府。

由于清朝与现代的时间最接近,因此和珅成为中国史上最著名的贪官,乾隆五十五年至六十年的税收被和珅贪掉了一半;2001年,入选《亚洲华尔街日报》世界级富翁行列。

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

首先,和珅他是个3品的宫廷侍卫出生,他最辉煌的时候--一人身兼6个还是9个重要大臣职务,这个就说明了他还是有点本事的。一人担当那么多的职务,但是丝毫没有凌乱,这份驾驭的能力就让值得让人钦佩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而且历史上的和珅和会巴结人,他会为了讨好皇帝模仿皇帝的字体,会揣测皇帝的心意,这点也是他成功的原因。我记得最清楚的是,和珅无论在何时,哪怕到他后来成了军机大臣,每每皇帝要吐痰时,他都恭恭敬敬的去拿痰盂去伺候皇帝吐痰,这份巴结的功力可不是一般的高啊!

所以,一个有才能,而且又会体贴人的奴才,只是贪过了点。所以乾隆就很聪明的做了把好人,把和珅留给他儿子去搞。乾隆怎么会不知道和珅贪呢?他心里最为清楚不过了。所以他儿子上台了之后,没多久就把和珅的全家给办了。所以历史上的“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就是这个意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曾国藩遗嘱四句话: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

  • 曾国藩称帝之谜: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不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图片来源

  • 汉末枭雄曹操:一生不称帝只为扶持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曹操,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把他说成大奸臣,那是罗贯中的污蔑。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图

  • 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为何按兵不动龟缩防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但是每次北伐,司马懿虽然手握重兵,却总是按兵不动,龟缩防守,却是让人看不懂。究竟是司马懿心理上害怕诸葛亮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网络配图“大胜最不好”司马懿其实当时的处境是很危险的,因为,曹睿上

  •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完胜 但真的是北伐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229年春,蜀汉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全线撤军,“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自贬三等,从丞相降为右将军,当然行丞相事,实际权力跟以前一样。尽管实际权力没有变,但右将军行丞相事,总归不是个办法。我倒不是说诸葛亮有什么官瘾。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拖久了,会招人非议,也会遭到曹魏

  • 齐桓公鼓励生育:消减后宫人数解决婚龄男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公众的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计划生育的概念是人类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生殖行为的行为,既包括“减产”,也可以“增产”。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的是鼓励国民生育的“计生”政策。不过,关于“少生”、“优生”的提法,倒也“由来已久”,

  • 朱元璋整顿官吏作风:报告空洞者被暴打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改善文风、提高效率上动了不少脑筋。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明史》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读来还让人会

  • 秦桧后裔处理历史包袱:称"一朝天子一朝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问秦桧后裔的故事未必靠谱,靠谱的是中国人的心态和处理家族包袱的机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应重视的是当下,是未来。处理尴尬的最好办法,就是走出尴尬、搁置尴尬。图片来源于网络秦殿撰大士在朝时,一日上(乾隆)偶问曰:“汝家果秦桧后人乎?”秦无他言,但对曰:“一朝天子一朝臣。”——《清朝野史大观·清人

  • 曹操智囊荀彧因何事犯了忌讳竟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图片来源于网络《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彧到后,曹

  • 双剑大侠刘备为何不显露真武艺真相只有关张知道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细想,刘备屡次成功地在千军万马军中全身而退,而且连根毛也没少过!无数次单人匹马闯敌阵,竟毫无闪失,武功肯定也并不是常人能比的!图片来源于网络现在说起三国高手,人们老在嚷嚷什么方天戟、青龙刀,或什么张飞矛、子龙枪,其实只要略知武艺常识,皆当知“百日练刀、千日练枪、万日练剑”的道理。刀枪练精,其根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