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枫桥夜泊》这首绝唱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探索张继的生平

《枫桥夜泊》这首绝唱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探索张继的生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677 更新时间:2023/12/8 6:00:04

说到张继,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

说起唐朝诗人张继,可能很多朋友都对他没什么印象,但他所作的《枫桥夜泊》可谓是千古绝唱,令无数人感到敬仰。用现代话来说,张继就是诗红人不红。安史之乱爆发后,张继路径寒山寺,眼前江南深秋的夜景深深吸引了他,瞬间涌出为国忧虑之心,还有思家之情,然后便作出了这首《枫桥夜泊》。读完这首诗后,想必会很好奇张继的生平经历,这首绝唱的背后又有哪些故事呢?

(1)张继:史书中的一道残影

张继和张若虚差不多是一类人,都是因为写了一首好诗才得以留名青史。张若虚还稍微好好一些,毕竟当时就已经有了“吴中四友”的名号,而张继如果不是《枫桥夜泊》这首诗,估计也只能在刘长卿诗文的注释中刷一刷存在感。

张继在史书中只留下一道残影。这残影比他的好朋友刘长卿还要模糊许多。他们两个应该都是唐玄宗天宝年间的进士,很可能是安禄山起兵的那一年,也就是公元755年。寒窗苦读,一朝得中,本来是喜大普奔的事情,可惜他们的进士还没有来得及放榜,安禄山就在范阳举起了马刀,指向长安,指向李唐王朝。

此时的张继应该也只有二十五六的样子(史书中没有记载他的生卒年,所以只能推测),他本该有个美好的前程,可惜这场战乱不仅改变了大唐,也改变了众多诗人的命运,此后唐诗再也没有“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气,只有“百年多病独登台”的孤愤。李白杜甫王维王昌龄等大诗人尚且不得不随波逐流,在战乱中漂泊,何况他一个寂寂无名的读书人?!

的确,张继就是一个来自襄阳的普普通通读书人。虽然他也写诗,但唐朝的读书人哪里有不写诗的?他的诗在刘长卿眼里可能是宝贝,但在当时也的确是非常一般的。毫不客气的说,他就是一个十八线的小诗人。

尽管这一段的时光,我们不知道张继做了什么,但还是能想象到——找一个角落,在兵荒马乱中,祈祷度日。

他有题为《洛阳作》的诗,应该是写于洛阳被政府军收复之后,他要去征西府中任职之时,从中我们多少可以窥探这位读书人的日常生活。

洛阳天子县,金谷石崇乡。

草色侵官道,花枝出苑墙。

书成休逐客,赋罢遂为郎。

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

这首诗实在泛泛可陈。结尾的“贫贱非吾事,西游思自强”多少表明一下心迹,也无非是落魄书生的自我安慰或者阿Q式的自我开解。

但他后来真的升官了,先是检校郎中,后为盐铁判官,主管洪州财赋,也算是谋到了肥差。只是好景不长,他到洪州不久就与世长辞。

刘长卿,张继的好朋友,在得知张继去世后,写有《哭张员外继》一诗。这首诗很长,如同他们的友谊一般,虽然没有元稹与白居易那么基情满满,但也同样君子之交悠悠长长。

抚孤怜齿稚,叹逝顾身衰。

泉壤成终古,云山若在时。

秋风邻笛发,寒日寝门悲。

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如果说《枫桥夜泊》是他才情的墓志铭,那这首诗就是他人品的墓志铭。他主管地方财赋大权,可竟然连身后事都无钱料理,还留下孤儿寡母无依无靠,这个读书人的正值与品格,可见一斑。

他们这些读书人才是历史的基石。尽管没有华丽的浮名,没有人世的赞誉,可他们默默坚守着读书人的品格和尘世的道义,他们过的很清贫,但却用一生写就了一个大大的“人”字。也许只有这样的人才能写出《枫桥夜泊》那么美丽的诗,也只有这样美丽的诗才能配得上这样的人。

他去世后不久,他的夫人也在当地去世,大概是合葬了吧。刘长卿在《哭张员外继》中有一句自注,云“公与夫人相继没于洪洲……金辉玉洁”,有知己如此,夫复何求?

(2)寒山寺:缘,求之不得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寒山寺也是建于南朝梁武帝时期的,这位喜欢佛学的帝王没有留下多大的历史功绩,好在还有几座寺院,供人追忆那段“阿弥陀佛”的岁月。

当然刚开始也是不叫寒山寺的,是一个很有些拗口的名字,妙利普明塔院。这个名字,实在太过于佛化了。唐朝贞观年间,有位僧人来到寺院,这僧人的名字渐渐的也就取代了寺院的名字——僧人叫寒山,寺院也成了寒山寺。

寒山是著名诗僧,并且还是中国少有的用白话文写诗的大诗人,在国内可能声名不显,但在日韩等地,却享有盛誉。

朝朝花迁落,岁岁人移改。

今日扬尘处,昔时为大海。

这首题为《桃花》的诗,纯白话,但其中沧海桑田的错觉与万事万物的自然代谢都很值得玩味,并透露几许禅意。

妙利普明塔院,在姑苏城外,默默的度过了百年的岁月,等来了妙僧寒山,于是它也有了新的名字。也许这就是佛家中的缘分吧。

但就算如此,在中国的名山古寺中,寒山寺仍然是排不上名号的。少林寺、白马寺、法门寺……无论是历史传承还是文化厚度都不是当时的寒山寺所能比拟的。但寒山寺始终是与佛有缘的,是注定要受上天眷顾的。

百年之后,佛祖又安排了有缘人来到此地。这个有缘人可能是读着孔子孟子来的,但他是念“阿弥陀佛”还是“子不语怪力乱神”一点儿也不重要,重要的是他来了——寒山寺,姑苏城外矗立了两百年的寒山寺,终于等来他要等的人。

宛若他的邻家,断桥边的白娘子,终于等到了许仙一般。

张继,这个宦游的书生,在一个月色朦胧的夜晚,乘坐一条小船,晃晃悠悠的来到了姑苏城外。

一座落魄的寺院,一个漂泊的读书人,就这么金风玉露一相逢,就胜却了人间无数。

缘,求之不得。该来的总会来的。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鹳雀楼遇见王之涣,黄鹤楼遇见崔颢,滕王阁遇见王勃,岳阳楼遇见范仲淹,大概就是这样吧。

张继似乎只留宿了一晚,但这就够了。其实他只要写下这首诗就可以了。

这首题为《枫桥夜泊》的诗如同画龙点睛一般赋予寒山寺以灵魂和精神,从此寒山寺不用再仰望少林与白马,那悠扬的钟声更是有着穿越时空的魅力,让世人着迷。

幸运如果是上天注定的,幸福如果需要佛祖加持的,那在对的地方对的时间遇上对的人就是我们莫大的福缘。

只是你珍惜了吗?缘,求之不得,得之需珍惜。

(3)枫桥夜泊:那一夜的风情

我们把时间往前推1300年,把地点推到苏州。

长江宛若一道分割线,北边是安禄山起兵之后的“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南边尽管没有了“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但依然还是人间的天堂。

秋日里,张继的小舟在长江上摇摇晃晃。

小舟上就他和老艄公。老艄公在船头,很是熟练的操控着小舟。张继在船尾。一卷诗书,一叠花生米,一壶花雕,一个人,品尝。

清风徐来,撩动他的衣袖。

流水悠悠,拨动他的心弦。

曾经的少年如此已经是满目沧桑鬓角斑白,但却还不得不为生计奔波。他想起了他的妻子——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惭愧,没有让他跟自己过上好日子。他想起了他的朋友刘长卿。这或许是他仕途中唯一的温暖。不知道他在随州怎么样了?张继小饮一杯,愁绪漫无边际。

夕阳一抹最后的余晖彻底的坠入了另一个轮回。月亮悄悄爬上天际,开始新的征程。“客官”老艄公喊道:“一会儿我们就要靠岸歇息了!”张继点了点头。其实无所谓的,反正都是漂泊,码头还是江中,又有什么区别。

小船终于在码头慢悠悠的停靠下来。老艄公打了个哈切,摆了摆手就去歇息了。张继呢?他一点儿睡意也没有。月亮升起又渐渐落下,一点一点的在天空中滑翔。突然从远处传来阵阵的乌鸦叫声,甚是凄凉。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张继轻叹道:“曹孟德也是雅人啊!”已是深秋,月色中,霜华漫天飞舞。枫叶萧萧,黯然销魂。岸边灯火点点,大概是未眠的渔家把。灯光下,江水嶙峋,泛出奇异的光。

张继站在船头,把目光由岸边移向远方——那里就是寒山寺吗?可惜啊,寒山已经坐化了!他心里还是有些遗憾的。对着黑漆漆的山头,在风中,留下一声叹息。

夜深月褪色,风寒人未眠。岸边的灯火渐渐的少了,有的也是时隐时现,像是很快要睡着一般。怎么睡的下啊?

江西洪州?呵呵,又是千里之遥。他无奈——

就在此时,从寒山寺的方向,一阵悠扬的钟声响起,划破夜空,宛若一道闪电,击中了正陷入无限伤感的张继。他心头一震,诗意涌来,于是就赶紧拿出纸笔,一蹴而就。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叫什么名字呢?张继在琢磨。

他看见一座小桥,桥上枫叶阵阵,心里不禁一动,于是就有了《枫桥夜泊》这个名字。

没有惊天地也没有泣鬼神,就是那么一瞬间,张继精准记录了周围的事物和自己的感觉,并且将这一切完美的融合在一起,让他的愁绪在寒山寺的钟声里弥漫千年。

这就是缘分到了吧——不知道是张继等来了寒山寺,还是寒山寺等来了张继。总之,那一夜的风情,无人知晓;那一夜的风情,令人回味。

(4)余味:幸运的张继

《唐诗品汇》中将张继归为“接武”一级,其实就是认为张继在唐代诗坛就是个不太入流的诗人。他现在留下来的诗虽然也有四十来首,这个数量比王之涣都要多,但除了《枫桥夜泊》其他的诗真是聊胜于无。

《枫桥夜泊》这首诗比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幸运,它自诞生之日就引起了世人的重视和喜欢,并且随着时间的推移愈发显赫,以至于让人不得不重视它的作者张继。就这么张继幸运的在中国诗歌史上拥有了无可置疑的一席之地。

但我不相信这只是个偶然之作。就像王勃,闯入滕王阁聚会,还成就了千古名篇《滕王阁序》。

那个夜晚,还有很多人在枫桥边留宿,但为什么偏偏是张继?我更相信这是一种积淀,就像是修行——只有经历日日夜夜的苦修,在机会来临时,才会开悟。

没有谁真的可以很偶然的就得到幸福与美满。只是世人只看到了偶然。那背后的艰辛,背后的坚持,背后的虔诚,只有自己知道。

他还有一首诗,题为《感怀》,我很喜欢。

调与时人背,心将静者论。

终年帝城里,不识五侯门。

世俗的一切都与自己无关,自己只需静下心来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功名利禄荣华富贵,我不需要;达官贵人豪客巨贾,我也不需要。

我知道自己要做什么!这就是张继一个普普通通的读书人读出来的大道理——知道自己要做什么,然后就是坚持,再坚持,或许下一秒机会就会来临。

名留青史,为什么不呢?是为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和珅贪污了多少钱?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只活了四十九岁,却受到爱新觉罗·弘历无以复加的宠信,不仅位极人臣,而且富可敌国。和珅本是弘历的娘家人,他们亲上加亲,还结为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乾隆赐名)被指定为皇室最娇贵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的额驸。按理说,和珅俸禄丰厚,不用起任何贪心,也能过得倍儿滋润,为何他还要以坚实的步

  • 曾国藩遗嘱四句话: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

  • 曾国藩称帝之谜: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不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图片来源

  • 汉末枭雄曹操:一生不称帝只为扶持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曹操,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把他说成大奸臣,那是罗贯中的污蔑。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图

  • 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为何按兵不动龟缩防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但是每次北伐,司马懿虽然手握重兵,却总是按兵不动,龟缩防守,却是让人看不懂。究竟是司马懿心理上害怕诸葛亮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网络配图“大胜最不好”司马懿其实当时的处境是很危险的,因为,曹睿上

  •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完胜 但真的是北伐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229年春,蜀汉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全线撤军,“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自贬三等,从丞相降为右将军,当然行丞相事,实际权力跟以前一样。尽管实际权力没有变,但右将军行丞相事,总归不是个办法。我倒不是说诸葛亮有什么官瘾。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拖久了,会招人非议,也会遭到曹魏

  • 齐桓公鼓励生育:消减后宫人数解决婚龄男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公众的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计划生育的概念是人类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生殖行为的行为,既包括“减产”,也可以“增产”。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的是鼓励国民生育的“计生”政策。不过,关于“少生”、“优生”的提法,倒也“由来已久”,

  • 朱元璋整顿官吏作风:报告空洞者被暴打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改善文风、提高效率上动了不少脑筋。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明史》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读来还让人会

  • 秦桧后裔处理历史包袱:称"一朝天子一朝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问秦桧后裔的故事未必靠谱,靠谱的是中国人的心态和处理家族包袱的机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应重视的是当下,是未来。处理尴尬的最好办法,就是走出尴尬、搁置尴尬。图片来源于网络秦殿撰大士在朝时,一日上(乾隆)偶问曰:“汝家果秦桧后人乎?”秦无他言,但对曰:“一朝天子一朝臣。”——《清朝野史大观·清人

  • 曹操智囊荀彧因何事犯了忌讳竟郁郁而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建安十七年(公元212年),曹操身边的重臣荀彧突然病故,成为当时的一件大事,这一年荀彧才五十岁。图片来源于网络《三国志》认为荀彧是得病死的,说他“以忧薨”,就是在心情郁闷之下而死。这样说似乎是有迹象的,此前不久,曹操发动了东征合肥之战,他特地请天子派时任尚书令的荀彧代表朝廷到谯县来慰问。荀彧到后,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