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吴三桂手下势力有多大 崇祯为何将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

吴三桂手下势力有多大 崇祯为何将希望寄托在吴三桂身上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刹时的永恒 访问量:1952 更新时间:2024/2/6 6:41:15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吴三桂手下,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公元1644年是非常关键的一年,此时的大明朝已经摇摇欲坠了,关内由李自成带领的农民军已经逼近北京城下。此时崇祯就把唯一的希望寄托在吴三桂的身上,希望驻守在关宁一带的吴三桂带领兵马南下勤王。

当时的吴三桂势力有多大呢?崇祯为何都把希望寄托在他的身上呢?让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吧。

吴三桂当时拥有强大的关宁铁骑,且关宁部队中拥有一定量的火器,不过他的人马应该不多,在数量上应该比李自成的人马差一大截。

崇祯也不指望吴三桂能杀退李自成的人马,只希望吴三桂能带领兵马拖住李自成的军团,这样就可以等到南方的兵马前来勤王了。

但是吴三桂也是个有头脑的人,他知道崇祯是个多疑的老大,之前的关宁主帅袁崇焕什么下场他也知道。他生怕到时候崇祯会找他秋后算账,于是他就在勤王救驾的路上磨蹭时间,走了半个月都没有走到北京,要知道从山海关走到北京只需要几天就够了。等走到半路的时候,他得知李自成已经打进北京城,大明朝已经灭亡了,于是他就带领人马返回了山海关。

一、吴三桂为何不敢自立为王呢。

李自成占领北京后,就准备招降驻守在关宁地区的吴三桂,知道吴三桂手下拥有不少精兵强将,如果把他招降过来,那等于是如虎添翼,说不定日后就会一统天下。于是,他就派人给吴三桂送了一封劝降信。

那吴三桂看到劝降信后,为何要先想到的是投降李自成呢?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因为自己的父亲吴襄和爱妾陈圆圆都在北京城,他不能弃他们于不顾;第二是因为明朝都已经灭亡了,没人再为他的人马拨发军饷了,他不能看着自己的手下都饿死吧。于是他打算先到北京城去看看情况。

但是走到半路才知道,自己的父亲吴襄被关到牢狱中暴打,自己的爱妾还被李自成手下的大将刘宗敏霸占了。于是气急之下的吴三桂就回到山海关,让手下将领都披麻戴孝,要为崇祯报仇。

但是吴三桂也明白情况,知道自己势单力孤,难以战胜李自成,于是写信给关外的清朝,请求他们出兵帮助。

于是问题就来了,吴三桂为何不敢单独和李自成干呢?他到底差在哪呢?为何要成为一个人人唾骂的奸细?

前面我们也说了,吴三桂团队的军饷已经断了,在持久战中注定是占据劣势的,而且,吴三桂也没有多少人马,仔细算起来也就5万左右。而李自成的人马可是号称百万之众,就算很多都是乌合之众,但还是有20万部队拥有战斗力。

当得知了吴三桂要和自己对着干后,李自成就带领10万人马前往山海关,势必要剿灭吴三桂。

二、吴三桂为何要请清朝人帮助。

吴三桂宣布攻打李自成后,就写信给关外的清朝,请求他们能出兵帮助。那吴三桂为何要让满清帮助自己,他就不怕自己留下骂名吗?

这是因为,既然吴三桂想要报仇,自己的势力又不够,那只有选择让大清出兵相助了。而且,如果吴三桂再把大清得罪了,那就处于两面夹击之中。

本来,吴三桂也只是想着和大清合作,事成之后和大清平分天下,自己带领兵马驻守长江以南的地区。

但是当时大清的摄政王多尔衮可不这样想啊,他想着哪有合作,除了投降,其余的啥也别说。于是,多尔衮就给吴三桂写了回信,让他想好是否要投降,不然的话自己这边啥也不管了。

吴三桂看到没有什么回旋的余地,而李自成的大军压境了,自己只得说要投降吴三桂。

三、打败李自成后,吴三桂还想平分天下,但是多尔衮可不答应。

吴三桂只得写信告诉多尔衮,自己要投降了,让多尔衮迅速带兵过来。多尔衮看到求助信后,就带领15万八旗铁骑南下了。

而多尔衮带兵到了山海关后,就命令吴三桂及其属下迅速剃发留辫,这样才能显示吴三桂是真心想投降的。吴三桂为了不被吞并掉,只得选择带领手下剃发。

不过就算吴三桂带领手下剃了发,多尔衮也没有立即出手,而是先让吴三桂和李自成的兵马大战,自己在后面观望。

而吴三桂的手下虽然都是精兵强将,但是也架不住人多啊。于是大战了一日,吴三桂的军团已经支撑不住了。

而这时在后面观战的多尔衮决定要出手了,因为再不出手,吴三桂就毫无价值可言了。

于是,多尔衮在天昏地暗之时选择出击,杀了李自成大军一个措手不及。而等天明以后,李自成才看到清军已经来了,自己已经无能为力了。

多尔衮拥有15万兵马,吴三桂有5万,而李自成这边也只有10万人,且多尔衮和吴三桂的部队中拥有大量的骑兵和火炮,而李自成的人马几乎都是刀步兵,于是李自成在这一战中输得一败涂地。

可以说这一战对日后华夏几百年的命运都产生了影响,让这个关外的民族统治了华夏大地268年。事后,吴三桂还请求和多尔衮平分天下,自己情愿退兵到江南地区,但是多尔衮仍然没有答应。而吴三桂势单力孤,只得选择做个被人唾骂的佞臣了。

总结:换成是别人估计也会这么做

既然想着为父亲和爱妾报仇,又没有自立为王的资本,不投降清朝的话该怎么办呢?

而且吴三桂的舅舅表哥姨夫等人全都在为清朝效力,投降清朝的话也说的过去。

换做是谁都会这么做,难道要跟着李自成这种惨无人道杀人不眨眼的妖魔打工吗?李自成的大军所到之处可谓是寸草不生,跟着他难道有几天活路吗

即使之前和多尔衮打了这么多年,但他也知道,目前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李自成,所谓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不找他还能找谁呢?只不过谁都没有想到,这小子在多年以后又再次反叛清朝,不管是什么原因,他这个三姓家奴的帽子是戴定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枫桥夜泊》这首绝唱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探索张继的生平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枫桥夜泊诗碑背后的故事,枫桥夜泊诗人张继的愁是什么,枫桥夜泊是一首什么题材

    说到张继,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此人的历史事迹。说起唐朝诗人张继,可能很多朋友都对他没什么印象,但他所作的《枫桥夜泊》可谓是千古绝唱,令无数人感到敬仰。用现代话来说,张继就是诗红人不红。安史之乱爆发后,张继路径寒山寺,眼前江南深秋的夜景深深吸引了他,瞬间涌出为国忧虑之心

  • 和珅贪污了多少钱?乾隆为什么不杀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朝最大的贪官和珅只活了四十九岁,却受到爱新觉罗·弘历无以复加的宠信,不仅位极人臣,而且富可敌国。和珅本是弘历的娘家人,他们亲上加亲,还结为亲家翁,其子丰绅殷德(乾隆赐名)被指定为皇室最娇贵的十公主(固伦和孝公主)的额驸。按理说,和珅俸禄丰厚,不用起任何贪心,也能过得倍儿滋润,为何他还要以坚实的步

  • 曾国藩遗嘱四句话: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

  • 曾国藩称帝之谜:曾国藩手握重兵为何不称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1811年11月26日-1872年3月12日),汉族,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与胡林翼并称曾胡,与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并称“晚清四大名臣”。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封一等毅勇侯,谥曰文正。图片来源

  • 汉末枭雄曹操:一生不称帝只为扶持汉献帝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汉末最忠于汉室的忠臣,莫过于曹操,虽然他被儿子尊为魏武帝,但他在世时,三分天下有其二,大权在握,依然臣事汉朝,把他说成大奸臣,那是罗贯中的污蔑。曹操对献帝一直忠心耿耿,顾全大局。自董卓专权,曹操逃亡到关东,集结讨董联军,虽然他是第一个发起人,但为了大局,他主动推举袁绍为盟主,这需要多么广阔的胸怀。图

  • 诸葛亮北伐司马懿为何按兵不动龟缩防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诸葛亮北伐是三国时期诸葛亮为了匡扶汉室,统一中原,从228年春至234年冬先后兵出汉中,对曹魏发动的五次战争。但是每次北伐,司马懿虽然手握重兵,却总是按兵不动,龟缩防守,却是让人看不懂。究竟是司马懿心理上害怕诸葛亮还是有什么其他原因?网络配图“大胜最不好”司马懿其实当时的处境是很危险的,因为,曹睿上

  • 诸葛亮第三次北伐完胜 但真的是北伐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229年春,蜀汉第一次北伐,因街亭失守,诸葛亮不得不全线撤军,“亮拔西县千余家,还于汉中,戮谡以谢众。”自贬三等,从丞相降为右将军,当然行丞相事,实际权力跟以前一样。尽管实际权力没有变,但右将军行丞相事,总归不是个办法。我倒不是说诸葛亮有什么官瘾。所谓名不正则言不顺,拖久了,会招人非议,也会遭到曹魏

  • 齐桓公鼓励生育:消减后宫人数解决婚龄男女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实行计划生育是我们的一项基本国策。在公众的印象中,“计划生育”就是少生孩子,其实这种看法是不全面的。计划生育的概念是人类有计划地调节自身生殖行为的行为,既包括“减产”,也可以“增产”。在中国古代相当长的时间里,实行的是鼓励国民生育的“计生”政策。不过,关于“少生”、“优生”的提法,倒也“由来已久”,

  • 朱元璋整顿官吏作风:报告空洞者被暴打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大力整顿官吏作风,在改善文风、提高效率上动了不少脑筋。就在狠揍茹太素之后,他命令制定了行政文书规范,“颁示中外,使言者陈得失,无繁文”。他自己也身体力行,现存朱元璋的许多重要指示,干脆就是口语,乡下老太太都能听得懂记得住,这在历代皇帝中极少见。《明史》里有个很有意思的“段子”,今天读来还让人会

  • 秦桧后裔处理历史包袱:称"一朝天子一朝臣"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乾隆问秦桧后裔的故事未必靠谱,靠谱的是中国人的心态和处理家族包袱的机智。过去的已经过去了,我们应重视的是当下,是未来。处理尴尬的最好办法,就是走出尴尬、搁置尴尬。图片来源于网络秦殿撰大士在朝时,一日上(乾隆)偶问曰:“汝家果秦桧后人乎?”秦无他言,但对曰:“一朝天子一朝臣。”——《清朝野史大观·清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