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靖难之役朱棣一步一步取得胜利,到底靠的是什么?

靖难之役朱棣一步一步取得胜利,到底靠的是什么?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2871 更新时间:2023/12/28 9:38:52

以一隅之地对抗整个天下,朱棣在靖难之役中到底是如何取胜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

自古以来,藩王造反最终取得胜利,朱棣发动的靖难之役是唯一一次,由此可见其中的艰难。朱棣起兵靖难,之所以取得了胜利,除了他自己战略得当之外,与朱允炆的自毁长城和运气同样密不可分,我们分别来说。

朱允炆自毁长城,削藩、平叛失当

朱允炆选择削藩其实并无问题,藩王实权过大的危害的确存在,而朱棣即位之后同样进行了削藩。朱允炆之所以会败,主要还是在削藩策略和应对靖难的策略上出现了问题。

1、太过心急,朝廷人心不稳。洪武三十一年闰五月初十(1398年6月24日)朱元璋病逝,皇太孙朱允炆继位为帝,然而就在朱元璋去世还不足一月的情况下,他便开始了削藩大业,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七月,建文帝以谋反罪名削周王朱橚,将周王全家押回南京,废为庶人,迁往云南蒙化。仅仅八个多月后,又连削齐、湘、代三位亲王,全部废为庶人,更是导致湘王举家自焚。又两月,再削岷王朱楩。在朱元璋去世还不到一年的时间内,建文帝就先后将五位秦王削为庶人,更是导致其中一位举家自焚,这让天下人怎么想?这也是朱棣能够迅速俘获人心的原因之一。

2、先弱后强,反使朱棣失去牵制。朱允炆在削藩顺序上,选择先弱后强,不仅使得朱棣有了充分的准备时间。同时,早年藩王虽然林立,但大家却始终处于相互牵制之中,例如燕王朱棣东北有辽王,北方则有宁王,西方是谷王、代王、晋王,而其南下途中则有齐王、鲁王、周王,其中只有鲁王朱檀和晋王朱棡已经去世,而其他王爷无疑能对朱棣形成极大牵制。结果,朱允炆反将周王、齐王、湘王、代王,又将谷王囚禁,再加上将辽王、宁王召还京师,反而彻底使得燕王朱棣失去了牵制。

3、用人不当,接连损兵折将。在平叛过程中,朱允炆先后用四任统率,第一任统帅耿炳文乃是一员老将,虽说能力普通,但却仍可堪一用,结果在初战小败之后便被撤换。第二任统帅则是李景隆,李景隆虽是名将李文忠之子,但却毫无战阵经验,而且贪生怕死,结果朱允炆在其大败之后仍然重用,结果先后两度大败导致朝廷损兵折将。第三任统帅盛庸本为指挥使,虽然颇有能力但对全局掌控有限,虽多次击败朱棣,却无法取得决定性胜利。第四任统率梅殷不过是个驸马,却被朱允炆托付大量军队,结果驻守淮安对朱棣的南下视而不见,结果使得燕军顺利南下攻打南京。其实当时的朝廷虽无大将,但仍有表现出色的平安、徐辉祖、瞿能等人,然而却始终没有得到重用,不得不说是朱允炆在用人方面的失误。

以上三点重大失误,使得朱允炆虽然坐拥整个天下,却在接连损兵折将之后竟然出现了兵力不足的情况,不得不从京营抽调兵力,结果导致南京空虚,给了朱棣可趁之机。

朱棣战略得当,运气同样重要

相较于坐拥天下的朱允炆,只有一隅之地的朱棣自起兵起,便始终处于劣势。但在朱允炆战略出现错误的同时,朱棣的战略却无比正确,这也是他最终能够取胜的关键。

1、起兵之后,迅速巩固北平周边。朱允炆虽然在削藩时采取了先弱后强的顺序,但他对朱棣并非没有防范,不仅调走了北平原属燕王管辖的军队,而且对北平周边的军队布防进行了调整。朱棣依靠八百亲兵起兵之后,并未急于南下,而是迅速率兵扫平了北平周边,在不断壮大兵力的同时,消除了周边的威胁,为应对朝廷平叛赢得了最大的活动空间。同时,拥有了相对稳定的后方,对于军队士气、军队补给的影响同样是巨大的,避免了如流寇一般四处乱窜的局面。

2、避敌主力,以壮大自身为前提。朱棣起兵之后最缺的是什么?自然是足以与朝廷对抗的实力,因此在面对耿炳文北伐时,朱棣基本采取的都是偷袭、奇袭等战术,从而击败了朝廷大军。而在面对李景隆率领的大军时,朱棣又玩了一招声东击西,奇袭大宁,收编了宁王麾下包括朵颜三卫在内的八万军队,至此才有了与朝廷正面作战的实力,并在之后两次大败李景隆,导致朝廷遭受重创,此后朱棣开始由被动防御,转为了主动进攻。

3、擒贼擒王,迅速南下夺取南京。为了阻止朱棣南下,朱允炆在兵力空虚的情况下,不得不抽调京营交给梅殷,令其驻守淮安。朱棣得知南京周边兵力空虚之后,不再与盛庸、平安等纠缠,直接选择了率兵南下进攻京师。要知道,这是需要极大魄力的,虽说京城空虚,可朱棣一旦南下受阻,那么必将陷入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

4、运气极佳,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不得不说,虽然朱棣靖难成功一方面源于其自身,但运气同样是极为重要的因素。一方面,运气使朱棣数次化险为夷,朱棣曾数次陷入危机之中,却总能在关键时刻化险为夷,例如又如白沟河之战,朱棣本已陷入重围之中,危急关头竟然一阵大风将李景隆的帅旗吹断,最终导致南军陷入混乱之中遭至惨败。另一方面,运气使朱棣取得最终胜利,朱棣南下其实有两点极为关键,一是渡过长江天险,结果由于朝廷水师将领的临阵倒戈,使得朱棣毫无阻碍的渡过了长江,二是攻破南京,虽然南京周边兵力空虚,但想要攻破仍有十余万兵力驻守的南京城谈何容易,结果因为驻守金川门的李景隆和谷王打开城门,使得朱棣不费一兵一卒便拿下了京城。

综上所述,朱棣之所以能够在靖难之役中最终取胜,一方面源于朱允炆自身战略决策的错误,另一方面则源于朱棣战略选择的正确,以及犹如上天庇佑一般的运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崇祯作为明朝的灭国之君 崇祯算不算上是一个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明朝崇祯,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中国历史有一个现象,就是所有的亡国之君没有什么好名声,因为历史是取代你的人写的嘛,那说你好话干什么? 但是崇祯几乎是唯一的例外,君非亡国之君,诸臣皆亡国之臣。后来后世就接受了这套说法,崇祯是个好皇帝,他的谥号叫思宗烈皇,思是怀念的意思,烈皇是

  • 杨荣是什么人?他跟金幼孜在历史上有着什么样的故事?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杨荣是什么人?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明朝永乐八年二月十日,明朝50万大军浩浩荡荡北上,从北京的德胜门出发,绵延数十里。这是明成祖朱棣登基后的第一次御驾亲征,将士们迈着坚定的步伐走出居庸关,信心十足。然而,在一个多月后,在关外凌霄峰附近的山谷中,有四位大臣没有

  • 崇祯刚刚杀了魏忠贤 大明江山为何就开始垮了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魏忠贤和明朝,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流寇延蔓,生民涂炭,不集兵无以平寇,不增赋无以饷兵。勉从廷议,暂累吾民一年,除此腹心大患。”上面是崇祯皇帝的谕旨。崇祯登基时,外有强敌不断入侵,内则府库空虚,流民四起。到了崇祯后期,这样的情况更甚。这个时候最需要人心,最需要

  • 曹操和曹丕都不敢做的事情司马昭却做了,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对司马昭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公元220年,曹操病逝于洛阳,身在邺城的曹丕奔赴洛阳,继承了曹操的丞相与魏王之位。在此之后,曹丕开始着手准备登基之事,他逐步提拔自己的心腹,并将权力迅速集中到自己手中,而忠于曹魏的臣子也不断地威逼汉献帝将帝位禅让给魏王。在众人不断的

  • 范武子:春秋时期晋国太傅,范姓得姓始祖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范武子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公元前592年,晋国中军将兼太傅范武子年老退休,开始在自己家府邸颐养天年。范武子退休后,他的儿子范文子也出仕为官,被晋公封为“卿”,范文子成了春秋时期晋国著名的“官二代”。有一天,本到了退朝返家的时候,范武子一直不见儿子回

  • 林冲八十万禁军教头是几品官 林冲的权力有多大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林冲教头,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林冲是水浒中深受读者喜爱的一位人物,在落草梁山之前是朝廷的一名公务员,职位是八十万禁军枪棒教头。这个听起来威风八面的官名,到底在宋朝是几品,有多大的权力呢?又相当于如今的什么军职呢?禁军是负责守卫京师的正规军队,而教头则是负责士兵

  • 陶渊明的仕途生涯是怎样的?他是如何对待子女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陶渊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陶渊明(352或365年—427年),字元亮,又名潜,私谥“靖节”,世称靖节先生,浔阳柴桑人。东晋末至南朝宋初期伟大的诗人、辞赋家。曾任江州祭酒、建威参军、镇军参军、彭泽县令等职,最末一次出仕为彭泽县令,八十多天便弃职而去

  • 赵云已经是五虎上将最后一位了 刘备临死前为何还说赵云不可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刘备和诸葛亮,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建安二十四年(219年)汉中之战胜利结束后,刘备进位汉中王,但蜀汉却在这之后开始走下坡路。关羽孤军北伐,水淹七军,擒于禁、斩庞德、围曹仁于樊城。结果东吴夺了荆州,并将关羽擒获,将其杀害。这边刚收到关羽身亡消息没多久的刘备,心痛

  • 西汉丞相韦贤有多受皇帝赏识?他有哪些作为?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韦贤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三字经》中,有“人遗子,金满籯;我教子,惟一经。”的句子,背诵过《三字经》的人对这个故事都很熟悉,它讲的是西汉宣帝时丞相韦贤教子的故事。韦贤(约前148年-前67年) 西汉大臣,字长孺,鲁地邹(今邹城东南)人。据《汉书》记

  • 东吴两大著名术士:虞翻和吴范结局分别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东吴有两个著名的术士——虞翻和吴范,前者名气大学问高结局却不太好,最终死于流放之地,后者虽然名气不大却得以在太史令官位上善终。两人都以占卜算演之类的方术称名于世,为什么结局大不相同呢?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故事,一起看看吧!虞翻的事情已有介绍,知道的人也比较多,现看看吴范是一个怎样的人,他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