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之所以会兵败,是因为疾疫吗?

曹操在赤壁之战中之所以会兵败,是因为疾疫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678 更新时间:2024/1/18 19:42:29

很多人都不了解曹操在赤壁之战中的事情,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赤壁之战是三国时期三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以少胜多的著名战争。赤壁之战兵败,终止了曹操南下的步伐,直接促成了“三足鼎立”的局面。

南朝著名史学家裴松之在《三国志注》中这样评价赤壁之战:

赤壁之败,盖有运数。实由疾疫大兴,以损凌厉之锋,凯风自南,用成焚如之势。天实为之,岂人事哉?然则魏武之东下,非失算也。

在裴松之看来,赤壁之战曹操之所以会失败,并非曹操失算,而是因为“疾疫大兴”。

赤壁之战中,曹操之所以会兵败,真的是因为疾疫吗?

一、瘟疫在赤壁之战中所起的作用

关于赤壁之战的败因,大多数人把它归咎于曹操的“用兵失误”。

曹操舍弃北方骑兵的优势,想通过战船来攻打孙刘联军。恰恰北方士兵大多不习水战,曹操不得不用铁索将船只连在一起,给周瑜火攻提供了便利。

当然,除了“曹操用兵失误”的说法外,还有其他声音,例如唐朝大诗人杜牧在《赤壁》一诗中感慨:

“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

杜牧把曹操兵败的原因归为周瑜运气好,在冬天还能遇到东南风。不过,赤壁中的“东南风”应该是基于古代人民长期对气象的探究而来的,如果说纯属运气,实际上并不公允。

随着后世的《三国演义》等文学作品和评书、戏曲等在民间流传,也有很多人认为赤壁之战联军之所以能取胜,得益于诸葛亮的神机妙算。不过这种说法有太多的演义色彩,和史料并不相符。

实际上,曹操之所以会在赤壁落败,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疾疫。

根据《资治通鉴》记载:

时操军众,已有疾疫。初一交战,操军不利,引次江北。

什么是“疾疫”,在古代,《说文解字》中并没有“瘟”字,这个字是后来诞生的,“疾疫”指的是瘟疫。

也就是说,曹操从北方带来的士兵人数众多,但到达南方时,已经有疾病和瘟疫发生。瘟疫在士兵中蔓延,对曹军的战斗力影响很大。

疫病的事情,《资治通鉴》并非孤证,在《三国志·魏书·武帝纪》中也明确说:

公至赤壁,与备战,不利。於是大疫,吏士多死者,乃引军还。

只是,《资治通鉴》说的是“已有疾疫”,《三国志》却记载“於是大疫”,后者比前者所描述疫情更加严重。直接造成“吏士多死者”,对曹军非常不利,最终退兵。

关于赤壁之战中的“疾疫”到底是何种瘟疫?李友松在《曹操兵败赤壁与血吸虫病关系之探讨》一文中认为这种瘟疫是古代的急性血吸虫病。

至于曹军所感染的疾疫到底是不是急性血吸虫病,本文不做探究,但通过上述论述,可以肯定的是:赤壁之战中曹军的确爆发了瘟疫,疫情摧毁曹操的大部分战力,让曹军在战场和心理上都不占优势,最终,疫情直接影响了赤壁之战的结局。

在中国古代,除了赤壁之战,是否也有其他战争受到疫情的影响呢?

二、古代的瘟疫和战争

在赤壁之战发生的当年(公元208年),史书关于瘟疫还有3次记载,具体记载如下表:

这三次瘟疫或许有一定的关联性,它们直接影响了赤壁之战、合肥之战、荆州之战的结局。

瘟疫是古代重大自然灾害之一,有很多疫情和战争记录在一起,以隋朝为例,根据文献记载,隋朝国祚共38年,就发生了8次大规模瘟疫,有伤寒、疟疾等。这些疫情主要分布在黄河流域,长江、淮河流域也有之。经笔者精心整理,这8次瘟疫主要记载如下表:

通过上述图表 ,根据史书的有限记载,我们可以知道,隋朝38年国祚里,至少发生8次瘟疫,平均每4.75年一次。这不仅告诉我们,古代疫情爆发率高,而且,在序号2、4、5、6、7的记载中,都和战争有关联。

在世界范围内,也有许多战争受到疫情的影响。例如,11世纪到13世纪期间,罗马教皇十字军东征,因为军内天花疫情爆发,导致十字军几乎覆灭。20世纪初,第一次世界大战末期,西班牙流感病毒在同盟国和协约国军中肆虐,疫情的存在,加速了“一战”结束的步伐。

下面,我们就来浅论古代疫情对战争的直接影响。

三、疫情发生的时间和战争的关系

古代很多战争都遇到了疫情,也有很多疫情是由于战争的人员流动才大肆传播的。总结下来,根据疫情发生的时间,可分为两种情况。即(一)疫情发生在战争前期,(二)疫情发生在战争中后期,这两种情况对战争的影响截然不同,下面来分开论述。

(一)疫情发生在战争前期。

在工业革命之前,每逢战争,士兵、兵器、物资的转移全靠人力和畜力。战争开始前,士兵们既要急行军,又要参与转移物资,这就会导致士兵疲劳过度,机体免疫力下降。再加上古代军中卫生条件低下,这就给瘟疫传播提供了温床。若疫情这个时候爆发,对战争的直接影响就是——延缓甚至阻止战争。

上文提到隋朝开皇十八年的一次瘟疫,《隋书·高帝纪》记载:

已巳,以汉王谅为行军元帅,水陆三十万伐高丽……九月已丑,汉王谅师遇疾疫而旋,死者十八九。

汉王杨谅是隋文帝杨坚的第五子,公元598年二月,隋文帝派汉王杨谅、上柱国王世积二人率军30万讨伐高丽,到了六月,隋朝大军在强渡辽水时遇到疫病,九月返回洛阳,军中士兵因疫病而死者十有八九,伤亡率达到80%—90%。讨伐高丽之战没有正式开始,就已经被疫情阻止。

另外,上文也提到隋朝大业八年,隋炀帝杨广派遣张镇出兵攻打琉球,《文登市志》记载:

击流求蒙犯瘴疠,馁疾而死者十之八九。文登病疫流行,人多死亡。

隋朝大军遇到了瘴疠,病死者甚多,直接导致讨伐未果。

可见,如果疫情过发生战争前期,当时战争还没打响,就因为疫情原因大面积非战斗减员,导致无力为战。所以,不得不停止或延缓战争。

(二)疫情发生在战争中后期。

若疫情发生在战争的中后期,其影响是——促使战争提前结束。

赤壁之战就属于疫情发生在战争的中后期,曹操为了起兵南下,从公元208年的年初就开始着手准备,不仅训练水兵,还派张辽于禁等人在许都以南提前驻军,到了七月,正式挥兵南下。可当两军在长江两岸对阵时,曹军疫情大面积爆发,在这种情况下,疫情加速了战争结束的步伐。

再举一例,公元422年冬天,北魏和刘宋之间在虎牢关大战,北魏在兵力众多,从十月开始进攻,到十二月已经包围了虎牢关。刘宋王朝的守将毛德祖防守失利,只剩下1000多兵力。因为一部分魏军绕过虎牢关直扑洛阳,刘裕的儿子、刘宋少主刘义符自顾不暇,没能派援军增援毛德祖,导致毛德祖率千余人死守虎牢关。《资治通鉴》云:

合击德祖,大破之,亡甲士千余人,复婴城自守。

北魏大军不断征战,战线很长,将士们疲惫不堪,再加上天气炎热,卫生条件极差,导致魏军遭到了瘟疫的侵袭。“时天暑,魏军多疫”。

瘟疫来袭,战士们一个个倒下,对于北魏来说,他们只有两种选择,第一,退兵休养;第二,趁疫情没有全部爆发,加速进攻,尽快结束战争。最终,他们选择了第二种。《资治通鉴》云:

城中人马渴乏,被创者不复出血。重以饥疫,魏仍急攻之,己未,城陷。

因为疫情爆发,战事不能再拖,如果拖下,去感染人数上升,战斗力被削弱得更大。在这种情况下,北魏军队发动了最急迫、最猛烈的进攻,最终攻破虎牢关。

所以,当瘟疫发生在战争的中后期时,有促使战争提前结束的影响。

四、疫情在战争中的应用

当战争遇到了疫情,根据发生时间的不同,对战争会造成不同的影响。除了上述所说外,和战争还有一些其他的关联。

(一)利用疫情,扭转劣势局面。

本文提到的赤壁之战,实际上就属于此例。孙刘联军的兵力本不比曹军,但因为曹军疫情爆发,兵力减员、军心不稳。孙刘联军因此扭转了局面。

公元542年,梁武帝萧衍命卢子雄、孙囧二人讨伐交州叛军首领李贲,本来梁朝占据兵力优势,但刚到交州地界上,就遇到了瘟疫,结果被叛军击溃。

赤壁之战和梁朝征讨交州的例子都说明,在两军对垒时,因为受疫情的突然影响,本来弱势的一方面很可能抓住机会反败为胜。

(二)疫情成为战争武器。

既然疫情能够成为扭转战局的重要因素,这种因素被逐渐重视,后来发展为利用瘟疫为武器,来攻击对方,以达到让对方快速减员的目的。在中国古代有记载:

闻汉军来,使巫埋牛羊,于汉军所出诸道即水源上,以阻汉军。

西汉时期,汉朝和匈奴长期为战,匈奴为了对付汉朝军队,把感染瘟疫的牛羊放在汉朝军队所需的水源上,目的是为了让汉军感染瘟疫。这简直是古代的“生化武器”。

可见,在战争史的逐渐发展中,瘟疫已经成为古代战争中的武器。这种思维,在近代的生化战争中已有体现。

事实上,疫情对战争的影响远不止上述这些,例如,因为疫情的爆发,导致大量非战争人员死亡,对战争双方的兵员补给和粮草补充造成很大影响,也对双方军队的医疗队伍造成很大的压力。若疫情短时间内不可控,造成更大的社会动荡,导致双方的百姓受苦。

战争是军队和军队之间的战争,更是人与人之间的战争。与其说疫情对战争有很大影响,不如是疫情对人类的影响。本文通过论述,让更多读者了解疫情对战争以及对战争之外的人类影响。

随着当代医疗水平的发展,疫情不仅仅对战争影响巨大,对人们的生活、生产等方面都产生影响。人类要想战胜疫情,必须要了解古代疫情对我们的影响和威胁,这样我们才能团结一致、研究疫情,抗击疫情,远离疫情。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邦要除掉樊哙与吕后有关?真相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弥留之际为何派陈平除掉樊哙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汉高祖十二年(前195年),刘邦平定英布叛乱归来,因旧伤发作而就此一病不起,与此同时燕王卢绾在燕地叛乱,刘邦于是命樊哙率兵前往燕地平叛。然而,不久之后刘邦又命陈平和周勃前去杀掉樊哙,幸好陈平留了个心眼,樊哙这才得以幸免于难。

  • 李世民登基之后没有选择大肆清理功臣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对李世民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慈不掌兵、善不治国。在封建政治生态下,面对绝对权势、丰厚利益的诱惑,人的自觉性和道德意识是很不靠谱的;统治者若依靠仁慈维持秩序,结果只有一个:害人害己,南梁武帝萧衍就是个活生生的例子。而杀人这种方式,对皇帝来说是最简单粗暴的,但也是

  • 夺得荆州却导致联盟崩塌,这么做对孙权有何好处?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蒙白衣渡江夺得荆州,却导致孙刘联盟崩塌,这是明智的选择吗?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跟着小编一起看一看。公元219年,受封前将军的关羽让南郡太守糜芳坐镇江陵,将军傅士仁坐镇江夏,在此之后,他率领大部分坐镇荆州的将士围攻襄樊两城。由于关羽主攻樊城,樊城守将曹仁抵挡不住关羽的进攻,于

  • 司马懿是如何夺取曹魏江山的?靠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懿是如何夺取曹魏江山的?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详细的文章介绍。《三国演义》中记载为中国东汉末年时所发生之事,那时社会环境黑暗,国家内部权力争夺异常残忍,诸侯国摆脱朝廷牵制,彼此之间也展开诸多吞并之战,于此乱世中百姓若独善其身也为难事。诸多势力也于此时纷纷崭露头角,开始各自侵略,最终势力最大

  • 匡衡从早年的励志少年到后来变成贪官,他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匡衡。“衡勤学而无烛,邻舍有烛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以书映光而读之。”提起“凿壁借光”的这个成语典故,大家肯定都很熟悉,主人公匡衡清贫又刻苦学习的精神堪称古代读书人之楷模,其励志故事在两千年来也是盛传不衰,成为勤学苦读的典范,鼓舞了无数人。好学的匡衡最后终于学

  • 鲁肃当年差点成为曹操的部下,当时发生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为何说鲁肃当年差点成为曹操的部下,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众所周知,东吴历史上有所谓的“四大都督(周瑜、鲁肃、吕蒙、陆逊)”。在著名的“赤壁之战”中,鲁肃帮助孙权下定决心抗曹并促成孙刘联盟的建立,曹操在某种意义上算是败给了鲁肃。但鲜为人知的是,鲁肃当年险些成为曹操的部下,而

  • 齐桓公和晋文公相比其他三位春秋霸主,有何突出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齐桓公和晋文公相比其他三位春秋霸主,有何突出贡献?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春秋时期,天子衰,诸侯兴:周王室势力衰微,权威不再,已经无法有效控制天下诸侯。一些强大的诸侯国为了争夺天下,开启了激烈的争霸战争,相互之间合纵连横、东征西讨,前后共有数位诸侯依次成为霸。“春

  • 崇祯登基时明朝的政局如何?一定是死局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崇祯帝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从外部环境来说,崇祯继位之初,明朝的确处境很难:饥荒,灾民,造反,边境危机,可谓是千疮百孔、满目疮痍。但是,有句话叫做“在绝望中寻找希望,人生终将辉煌”,如果措施得当,十七年的时间,未必不能走上中兴。但是崇祯显然没做到。人们出于情感角度

  • 历史上的徽柔公主为何会被虐待惨死?她经历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历史上的徽柔公主为何会被虐待惨死?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清平乐》里面最火的莫过于饰演的徽柔公主,她的性格堪称剧中相对招人喜爱的,她在剧中的公主一角虽然结局不是很美好,但终归徽柔公主敢跟自己的命运作斗争没有像过去古代女子那样动不动就自杀,一定要让人知道自己受到了多少苦,却不知道自己也是

  • 马超发动潼关之战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三国演义》中,马超是一个非常受欢迎的角色,他不仅武艺高强,忠孝两全,还有一副好相貌——“见马超生得面对傅粉,唇若抹朱,腰细膀宽,声雄力猛,白袍银铠,手执长枪,立马阵前”。他战许褚、斗张飞的英姿;他年仅十七岁,便随父亲攻长安平叛的风采;他为报仇时的悲愤,都令读者动容不已。然而,只有熟读汉末三国史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