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汉武帝不喜欢李夫人所生之子刘髆是真的吗

汉武帝不喜欢李夫人所生之子刘髆是真的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1003 更新时间:2024/1/29 19:42:36

汉武帝有六个儿子和五个女儿,第五个儿子刘髆是他和李夫人所生。那么,汉武帝到底喜不喜欢刘髆呢?对于这个问题,历史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明确的答案。后人对此自然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从常理上来说,刘髆的母亲李夫人是汉武帝的心肝宝贝,很得汉武帝的宠幸。那么,“子凭母贵”,刘髆自然也会比较得宠。事实也正是如此,汉武帝对李夫人的家族很是照顾,封了他们的儿子刘髆为昌邑王,封刘髆的舅舅李广利为将军,地位和之前的卫青不相上下,可以说是无限恩宠了,这个时候要说汉武帝不喜欢刘髆那是非常牵强的。

但是后来就是刘髆的这个不怎么成器的舅舅李广利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刘髆在汉武帝心目中的形象,因为李广利想密谋让刘髆当太子。虽然刘髆本来并没有当皇帝的梦想,但是他的舅舅替他树立了这个梦想。这并不是说刘髆没有资格成为太子,而是当时的太子刘据刚死,汉武帝还在沉痛之中,更严重的是当时大臣们私下议论立谁为未来的君主是大逆不道,是要满门抄斩的。所以,当皇帝的梦想破灭了,汉武帝对刘髆的喜欢程度肯定也大打折扣了,即使刘髆是无辜的。

而且前面也说了,刘髆并没有当皇帝的理想,说明他没有野心,在一定程度也可以理解为胸无大志,不具备当皇帝的政治素质。而当时汉武帝正需要一个有远大理想、又性格谦厚的继承人来统治这个国家。所以后来汉武帝不喜欢刘髆也是很正常的反应。

刘髆怎么死的

昌邑哀王刘髆在历史的长河中似乎没有留下什么明显的痕迹,他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在史料中也没有明确的记载。

图片来源于网络

那么刘髆怎么死的呢?关于他的死,史料中也是很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大意是说他当了十一年的昌邑王之后去世,谥号为“哀”。按照这种说法,他可能是自然死亡,也有可能是病死的。

无论刘髆怎么死的,都比被处死的强。在那个皇位继承问题上斗争激烈的时代,作为皇子得以善终其实是一件比较幸运的事情。刘髆的几个兄弟姐妹,有年轻时就病死的,有谋反被杀的,还有好几位死于巫蛊之祸的,他最小的弟弟刘弗陵即使当了皇帝最后也是暴病而亡。他们的结局不可谓不悲惨。

只有刘髆在昌邑王的位置上安稳地呆了很久,即使他的舅舅李广利密谋拥立他当太子,最后事情败露被杀,刘髆也没有受到任何牵连。这种情况是比较罕见的。当然,这也很可能与她的母亲深受汉武帝宠爱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正所谓爱屋及乌,刘髆的母亲从一开始到死后很长时间,都在汉武帝的心里留下很好的印象。那么,对于李夫人和自己的亲生骨肉,不能说汉武帝有多喜欢刘髆,但是让这个儿子平安地度过一生似乎也不是一件很难办到的事情。

很多事情,从一方面来说可能不是什么好事,但是从另外一方面来看似乎又不是什么坏事。刘髆的死就很好地验证了这个道理。

刘髆后人

昌邑哀王刘髆后人中最出名也最奇葩的应该就是他的儿子刘贺了。他是西汉的第九个皇帝,同时也是西汉历史上皇帝生涯最短暂的一位,仅仅在位27天就下台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刘贺先是在五岁的时候就继承了他的父亲刘髆昌邑王的位置,成为第二任昌邑王。后来因为汉昭帝死后无子,大将军霍光就迎立他做了皇帝,历史上称为汉废帝。相传他为了急着赶去继承皇位,途中累死了很多匹快马。

但很可惜的是,刘贺贪图享受,是个纯粹的纨绔子弟。他整天带着一帮人饮酒作乐,荒淫无度、碌碌无为,把好好的一个将皇宫搞得乱七八糟。霍光见刘贺是个不折不扣的混球,于是就奏请太后将他废黜了,依旧回到故地做他的昌邑王了,后来被改封为山阳郡。不久,又被汉宣帝改封为海昏侯,他也是第一代海昏侯。最后,刘贺因为封邑被削的事情忧愤而死。后人对他的评价也是众说纷纭。

刘髆后人中还有个孙子刘代宗比较出名。他是刘贺的第三个儿子,因为他的两个哥哥早死,所以他继承了海昏侯的位置,后来又被封为海昏釐侯。之后海昏侯这个职位一度被废除,到东汉时期又恢复了。东汉以后,海昏侯传了几代开始渐渐衰微。他们远离朝廷,偏安一方,默默无闻地一直延续到东汉王朝的结束。

如今昌邑哀王刘髆的家族后代,主要分布在今天的江西地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李鸿章的一招“斗转星移”,整整拖住了日本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李鸿章的功过是非,李鸿章做了什么,李鸿章以一人敌一国

    李鸿章的“心”与“机”近代中国积贫积弱,身处数千年未见之变局。作为中国洋务和外交的“老戏骨”,李鸿章与东西列国打交道已经几十年,经过岁月的风霜与磨练,使他能够于审时度势中,往往石破天惊,变被动为主动。不仅深悟“弱国无外交”的现实,更懂得中国如何能把握住“以夷制夷”的玄机!网络配图回顾甲午战后的中日邦

  • 皇帝"称谓由来: 秦始皇为了彰显伟大而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皇上醉酒后宠幸了格格,皇上的龙头,皇帝模拟器

    历史上把君主称为“皇帝”,是从秦始皇开始的。在此之前,中国的最高统治者称“王”或单称“皇”和“帝”,如周文王、周武王、“三皇”、“五帝”等。春秋战国时期,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一些国力强大的诸侯国的国君也自称为王,如秦王、楚王、齐王、赵王、燕王等。公元前221年,秦王赢政灭掉六国,平定天下。网络配图

  • 朱元璋到底有多无情?江山稳固后逼死刘伯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每一个时代都有属于这个时代的英雄,朱元璋和刘伯温是属于大元朝末世的英雄,这两个人在大动荡的年代,犹如绝配,如影随形。朱元璋能在群雄中脱颖而出,奠定大明朝近三百年的江山,作为朱元璋首席谋士的刘伯温功不可没。刘伯温起先是元朝的官员,后弃官回到家乡青田。朱元璋打到他家乡的时候,听闻到他和宋濂的大名,给他们

  • 刘备伐吴失败真的是因为诸葛亮未参加的原因吗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诸葛亮为什么不伐吴,刘备伐吴为什么大败,刘备伐吴为什么不带诸葛亮去

    刘备伐吴是历史上有名的事件,而这场战役最后带来的结果也是非常关键的,所以历史上对于这场战役的研究非常的多,其中除了失败原因和该不该打等重要因素之外,最受重视的就是刘备当年那场战争动用了多少的兵力。图片来源于网络首先演义中所受的刘备兴兵70多万肯定是不可信的,毕竟当时刘备治下也才这么点人口,根本不可能

  • 孙权能向曹丕俯首称臣 刘备为什么不可以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曹丕为什么封孙权为王,孙权为什么渣权,曹丕和刘备哪个先称帝

    很多人都不了解东吴称臣,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一,皇叔的架子不能倒皇帝应该是最大的最有权势的人了。那么作为皇帝的叔叔,即使什么能力都没有,也必须尊重不是。刘备就是当今皇帝的叔叔,刘皇叔这块牌子就是走遍天下的通行证。既然刘备的牌子已经是皇叔了, 它就成了刘备走江湖的招牌,这个门面显然不能倒

  • 曹丕上位之后 曹丕为何一直在攻打东吴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曹丕为什么打不过东吴,东吴孙权向曹丕称臣,曹丕孙权刘禅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曹丕打东吴,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曹操去世之后,曹丕在一瞬间就开始大展身手,所做的事情就是逼迫着汉献帝直接把位置让给自己,从而建立起了一个新生的帝国。曹丕在位的时间足足有7年之久,但是在这一时期并不是特别的动荡。因为曹丕在当时还有一件比较重要的事情要去做,也称得上是他所

  • 诸葛亮死后 刘禅为何连杀三位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诸葛亮北伐被刘禅召回,诸葛亮辅佐刘禅,诸葛亮辅佐刘禅多少年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刘禅杀重臣,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其实这才是历史上真实的刘禅!在大家的印象中,刘禅是一个非常懦弱的小皇帝,没啥能耐,以至于最后落得了亡国的下场,还出现了乐不思蜀的丑闻,令人耻笑千年。然而在这些固定印象之外,大家恐怕不知道,刘禅在位时间可是长达41年,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在

  • 赵云为什么能够在长坂坡上七进七出 真实情况到底又是什么样的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云正史有没有七进七出,赵云七进七出视频,长坂坡是真的吗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云和长坂坡,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关于赵云在长坂坡的七进七出,其实是在后世的评书作品中,说书人为了突显赵云的英勇后加的,在《三国演义》小说中并没有体现赵云七进七出的字样。当时的长坂坡的战场的确很凶险,但是应该没有我们想象中的凶险,也可以说是没有评书作品或影视作品中表现的那

  • 姜维和魏延相比 两人谁更厉害一些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魏延到底有多厉害,姜维和魏延,姜维在三国是什么水平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姜维和魏延,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关于姜维和魏延谁更厉害的问题,三言两语是说不清楚的。笔者准备从受信任程度上、战略上、战术上、成就上、结局这五个方面来进行阐述。结论是:在受信任程度上,魏延和姜维二人平分秋色;在战略思想上,姜维要优于魏延;在战术上,魏延要优于姜维;在成就

  • 诸葛亮对姜维如此看重 诸葛亮最后为何会选择蒋琬做继承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为什么后世对诸葛亮评价极高,新三国诸葛亮病重,蒋琬深受诸葛亮器重的原因有哪些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接班人,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诸葛亮之所以推荐蒋琬在他死后接班,当蜀汉丞相,而不让姜维接班,其实并不是因为他不看重姜维!29年后,我们从蜀汉的发展轨迹来看,可以发现诸葛亮当时的选择真的是非常高明!姜维我们先从大家最熟悉的姜维说起。很多人了解姜维,估计都是通过《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