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况钟:明代著名官员,为何被称为“况青天”?

况钟:明代著名官员,为何被称为“况青天”?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4115 更新时间:2023/12/15 19:48:39

在古代封建社会中,假如某一个朝廷官员能够廉洁公正,不附权贵,铁面无私,且英明决断,敢于替老百姓申不平,那么这个官员大多会被百姓誉为“青天大老爷”。

可惜的是,这样的官员太少了,两千多年的封建王朝,在民间能被百姓尊为“青天”的官员只有三个,一个是包拯“包青天”,一个是海瑞“海青天”,而另外一个则是我们不太熟悉的明代的况钟“况青天”。

这位“况青天”是何许人呢?他凭什么能和包拯、海瑞并称为三大青天呢?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

况钟(1383-1443年),字伯律,号龙岗,江西靖安人,明代著名的官员、诗人,他是一名未经科举,由出身低贱的书吏做到苏州知府的传奇官员。

况钟自幼聪颖好学,本来也是苦读诗书,准备参加科举以考取功名,但在永乐四年(1406年),县令俞益改变了况钟的人生道路。

俞益需要一个精通文理、能干练达的书吏,经过千挑万选,最后选中了况钟。

况钟却不愿意就这样做一名小书吏,俞益劝说:“自古以来,从书吏起家而成为高官的人很多,不说汉代的萧何曹参位至相国,唐代还有孙伏伽张元素,他们一个当上了谏议大夫,一个做到了金紫光禄大夫,做书吏有什么不好的呢?”

于是,况钟放弃科举之路,选择了跟随俞益作一名书吏员。

永乐十二年(1414年),况钟吏期已满九年,按例应该赴京考职。俞益与当时的礼部尚书吕震关系不错,就竭力向吕震推荐况钟,大大夸奖了一番况钟的才华。

吕震遂推荐况钟为仪制司主事(正六品),并且,况钟还得到明成祖朱棣的召见,把朝廷中的各种礼制如册立后妃、东宫、藩王、帝女下嫁、朝觐贡举等重大典礼的工作,干得都不错,得到了上至皇帝,下至朝官的赏识。

永乐二十一年(1423年),况钟的九年任期又满,因他的勤谨廉洁,任劳任怨,被破格提拔为礼部仪制司郎中(正四品)。

宣德五年(1430年),况钟又升任苏州知府。当时的苏州官吏与豪强相互勾结利用,百姓赋税繁重,苦不堪言,苏州府是全国有名的难治之府。

况钟上任之初,许多问题都等着他去处理,而那些下属和群吏都作壁上观,想看他的笑话。

况钟也假装不懂,左顾右问,只按群吏的想法办事,群吏们都很高兴,私下认为这位新任知府也是很容易对付的。

不料,过了几天后,况钟召集群吏宣布:“前某事宜行,若止我;某事宜止,若强我行;若辈舞文久,罪当死。”

况钟说的意思是:前几天某件事是应该做的,是某某不让我做;而某件事是不应该做的,是某某强行我做的!你们有些人长期以来玩弄这种手段,罪当死!

于是,况钟当场将数名罪不容赦的人处死,并训斥那些贪虐庸懦的官吏。一时之间,苏州府大震,上下官员都开始奉职守法。

在况钟担任苏州知府之前,朝廷曾派御史李立到苏州府清理军籍。李立为了邀功,将很多无辜的百姓定为军籍,甚至闹出了人命,激起了很大的民怨。

况钟到任后,就有一千多人因为军籍的问题而向况钟伸冤。况钟经过仔细核查,认真清理,随后将李立等人的罪行上报给朝廷。

明宣宗震动,命人复查,最后免除了苏州府内一百六十多人的军籍,并核定一千二百四十人充任军籍只限于自身,其子孙复归民籍。

况钟担任苏州知府尚未满一年,就整顿吏治,核减税粮,废止多项苛捐杂税,为民伸冤,深得民心。

不料,正当况钟刚刚理清头绪时,他的继母何氏在原籍靖安去世。宣德六年(1431年)三月,况钟按照礼制回原籍“丁忧”三年守制。

况钟离开后,苏州府百姓都舍不得他,有三万多人联名向朝廷上书,请求朝廷让况钟回苏州任职。民间还编了首歌谣:“况太守,民父母,众怀思,因去后。愿复来,养田叟。”

明宣宗应百姓的请求,决定对况钟“夺情”(指官员回乡服丧未满而被朝廷强行召回任职),让他回任苏州府知府,这就是况钟二任苏州知府的故事。

况钟复任苏州知府后,刚正廉洁,勤于政事,铲除豪强,废除苛捐杂税,兴修水利,为民办事,深得苏州人民的爱戴。

正统四年(1439),况钟任苏州知府已满九年,成绩斐然,按例赴北京考绩,朝见皇帝。

况钟赴京后,苏州百姓又有八万人上书挽留,要求况钟继续回苏州任职。又有歌谣唱到:“况青天,朝命宣。早归来,在明年。”

明英宗接受苏州人民的请求,“升按察使正三品职俸,署苏州府事”,仍回苏州做知府,这是自明朝建国七十余年来所没有的规格和礼遇,是皇帝对况钟卓著政绩和良好操守的褒奖。这就是况钟三任苏州知府的故事。

正统七年十二月(已是公历1443年),况钟病逝于苏州任所,享年60岁。

况钟死后,苏州人民痛哭罢市。他的灵柩从运河运回故里时,十里苏堤之上站满了祭送哭奠的人群,运载况钟灵柩的船中,“惟书籍,服用器物而已,别无所有”。同时,苏州府所属七县都为他建立了祠堂,以作纪念。

况钟为官清正廉明,爱民如子,前后历届的苏州知府都不能与他相比。作为明代著名的清官,凭借着这些事迹,况钟确实能和包拯、海瑞并列为三大青天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赤壁一战周瑜如何输了,身在江东的孙权会怎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赤壁之战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公元208年,曹操率领大军南下攻打荆州,由于刘表病逝,刘琮接任为荆州牧,并就此投降了曹操。而刘备在得知消息的时候,曹操的大军已经来到了宛城附近,在这样的情况下,刘备只能南下逃亡。为了不让刘备率先夺得战略要地江陵,曹操不顾将士奔波的劳累

  • 李亨将李泌贬出朝唐后,为何又要请他出山?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唐肃宗李亨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在古代,宰相之位是文官一生的追求,可偏偏有这样一个人,宁愿做一个乡间隐士,也不愿做宰相。皇帝三番五次挽留,他都以修仙之名一一拒绝,皇帝没办法只好强迫他娶妻让他落入俗世。他在拒绝皇帝时说自己有五不可留,你可知是什么?李泌是唐朝的四朝元

  • 曹操向董卓献刀真相:难道是因为怕死吗?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但凡喜欢《三国演义》的人,大都对曹操刺董未遂报以遗憾或揶揄,对王允所献的连环计则赞不绝口。实际上,王允哪堪与曹操相比。图片来源于网络先来作两个假设:一是假如曹操不去刺董卓会怎样?毫无疑问,继续默默无闻做他的“骁骑校尉”;二是假如曹操行刺成功会怎样?也只会是舍身为王允、李傕、郭汜或袁绍等人清了王侧、做

  • 朱元璋驾崩之后,竟然恢复了殉葬制度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是个工作狂,很少娱乐和休息。经过20多年的“剪伐斫削、藻绘粉饰”,大明天下这座大厦的外表终于接近了朱元璋的蓝图:天下太平,四方安定,民生恢复,基业稳固。最主要的敌人蒙古已经被压制在了一隅,天下有实力挑战皇权的豪强势族已被消灭,经济迅速恢复,社会日渐稳定。代价是朱元璋长年的超负荷运转,不间断的紧

  • 史上唯一被天打五雷轰的皇帝竟然是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按照正史,清朝皇帝的死都是正常病故,即使是突发性猝死,也记录的非常冠冕堂皇,例如清太宗皇太极之死,正史记载是“端坐而崩”。然而,野史、传说就不同了,五花八门的死因,让史家至今争论不休。网络配图其中,嘉庆皇帝的死因最为离奇,野史传说他是遭雷击而亡,且说法不一。第一种说法较为稳重,说嘉庆皇帝在承德避暑山

  • 韩侂胄为收复失地主持北伐之战为何却被杀了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在南宋年间,虽然基调是偏软的,但是其实有很多的有志之士都非常渴望能够收复失地,恢复宋朝,在南宋中期的时候就有过这么一次大规模的北伐,那就是韩侂胄主持的开禧北伐,这次北伐的失败对于南宋的北伐热情的打击是非常巨大,让不少支持北伐的大臣都受到了主和派的攻击。图片来源于网络在宋宁宗的时候,当时的南宋宰相韩侂

  • 武王伐纣的内幕:是不是商国都城内有内应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武王伐纣是中国古代历史上商衰周兴的转折点,是古代历史发展不可缺少的产物。它标志着历史的进步和发展,对周朝以后的发展起着决定性的意义。然而武王伐纣的历史背景要从周武王的父亲姬昌说起。图片来源于网络商朝末年,季历继位后,继承其父遗道,推行仁义,使周部落更加强盛,各部落的诸侯纷纷前来归顺于他。商王文丁时,

  • 揭秘蜀国败亡全因诸葛亮选错了一个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其实诸葛亮在用人上的最大失误既非马谡又非魏延,而是姜维。姜维的才干,在蜀国后期确实比较突出,但却只有边帅之能,远非宰辅之用。诸葛亮选择这个接班人,无疑是人生中最大的败笔。姜维字伯约,其人凉州上士,天水异才。对于姜维的素质,我基本上不持异议。前不久有个帖子议及姜维,我说没有女人会喜欢姜维,其实是从现代

  • 东吴孙权大帝:古今帝王挖坟掘墓第一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孙权是三国时期的大名人,字仲谋,是吴国的开国皇帝,他还是古代帝王盗墓第一人,南越王墓第一盗!关于孙权的故事很多,凡是中国人都能说出个一二来,但如果说到孙权盗墓,知道的人可能没有几个,不少人可能也不会相信。所以,未正式说孙权盗墓前,先得再说一下什么叫盗墓者。别以为自己亲自拿起“洛阳铲”,那才叫盗墓者,

  • 高平大战:后周赵匡胤杀敌勇 北汉狼狈脱逃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五代后汉的开国君主汉高祖刘知远死后,汉隐帝即位。隐帝即位几年以后,对于几个执政的顾命大臣感到不满,皇帝的宠臣也乘机在隐帝面前进言,要诛杀这几个大臣。隐帝于是不顾太后的劝阻,在后汉乾佑三年,趁大臣朝见的机会,伏兵杀死了杨斌、史弘肇、王章。然后宣布这几个大臣意图谋反,又派使者率领人马搜捕几个大臣的亲戚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