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诸葛亮两大致命弱点让蜀汉最终败亡

诸葛亮两大致命弱点让蜀汉最终败亡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等你回来 访问量:2830 更新时间:2024/1/15 18:20:51

三国演义》是中国文学史上长篇小说的开山之作,影响深远。小说塑造了众多的杰出人物,其中尤以诸葛亮较为突出。《三国演义》中尊刘抑曹的倾向比较明显,所以较多着墨于蜀汉集团的人物也是可以理解的。现在很多有关《三国演义》的出版说明、前言、评论等文章都认为作者把诸葛亮塑造成了一位政治、军事、外交方面的全才,有着超人的智慧,绝世的才能,自信潇洒,足智多谋,似乎成为一个理想中的"完人"。其实不然,《三国演义》终究是一部以描写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为主的小说,蜀汉集团又是失败者,必然有它失败的道理。作为蜀汉集团代表人物的诸葛亮,出现重大的失策是不可避免的。《三国演义》的作者虽然出于政治倾向,把诸葛亮塑造的较为光彩照人,但并没有不合逻辑地掩盖其个性弱点和重大失策,只不过是写得较为隐晦罢了。以下作为个人读罢《三国演义》的体会,愿与喜爱《三国演义》的网友商榷,敬请批评指正。

网络配图

诸葛亮有两个致命的个性弱点:自负与临机不决。对于这两个弱点,不得不提到《三国演义》中另一杰出人物的代表司马懿,这是与诸葛亮相对照描写的人物。纵览整部《三国演义》,唯一能与诸葛亮成为对手的,只有司马懿。虽然有"空城计"、"死诸葛能走生仲达"等千古笑谈,但这并不能掩盖司马懿的杰出才能,论三国而不论司马懿实为一种缺憾。诸葛亮战赤壁可以把曹操、周瑜这两位杰出的军事家尽情愚弄,后气死周瑜,智取汉中速败曹操,表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但是,诸葛亮对司马懿却是多有顾忌,甚至是惧怕,这一点在小说中多有描写,如:

91回 听到司马懿提督雍、凉兵马时,"孔明大惊曰:"曹丕已死,孺子曹睿即位,余皆不足虑:司马懿深有谋略,今督雍、凉兵马,倘训练成时,必为蜀中之大患。不如先起兵伐之。"

91回 睿依言,将司马懿削职回乡,命曹休总督雍、凉军马。曹睿驾回洛阳。

却说细作探知此事,报入川中。孔明闻之大喜曰:"吾欲伐魏久矣,奈有司马懿总雍、凉之兵。今既中计遭贬,吾有何忧!"

网络配图

94回 太傅钟繇奏曰:"凡为将者,智过于人,则能制人。孙子云:知彼知己,百战百胜。臣量曹真虽久用兵,非诸葛亮对手。臣以全家良贱,保举一人,可退蜀兵。未知圣意准否?"睿曰:"卿乃大老元臣,有何贤士,可退蜀兵,早召来与朕分忧。"钟繇奏曰:"向者,诸葛亮欲兴师犯境,但惧此人,故散流言,使陛下疑而去之,方敢长驱大进。今若复用之,则亮自退矣。"睿问何人。繇曰:"骠骑大将军司马懿也。"

94回 听到魏主曹睿诏司马懿复职时,"孔明大惊。参军马谡曰:"量曹睿何足道!若来长安,可就而擒之。丞相何故惊讶?"孔明曰:"吾岂惧曹睿耶?所患者惟司马懿一人而已。今孟达欲举大事,若遇司马懿,事必败矣。达非司马懿对手,必被所擒。孟达若死,中原不易得也。"

第98回 孙权称帝后,"后主即遣使到汉中问孔明。孔明曰:"可令人赍礼物入吴作贺,乞遣陆逊兴师伐魏。魏必命司马懿拒之。懿若南拒东吴,我再出祁山,长安可图也。"后主依言,遂令太尉陈震,将名马、玉带、金珠、宝贝,入吴作贺。震至东吴,见了孙权,呈上国书。权大喜,设宴相待,打发回蜀。权召陆逊入,告以西蜀约会兴兵伐魏之事。逊曰:"此乃孔明惧司马懿之谋也。既与同盟,不得不从。今却虚作起兵之势,遥与西蜀为应。待孔明攻魏急,吾可乘虚取中原也。"

整部《三国演义》当中,令诸葛亮有如此反应的人物,唯司马懿一人。刘备军败当阳时,兵微将寡,曹操身率百万之众而来,诸葛亮也是轻松应对。而六出祁山伐魏时,诸葛亮身率数十万之众,对司马懿却依然顾忌重重。由此可见,司马懿真是诸葛亮的对手。由于司马懿的存在,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未得寸土"。读罢三国,深有"既生诸葛亮,何生司马懿"之感。公正地讲,司马懿的智谋要逊于诸葛亮,但其把握机会和权衡轻重的能力确实在诸葛亮之上,只要失败不影响大局,司马懿宁可选择可能失败,也不轻易放弃机会,小说中多有记述,如:

网络配图

67回 曹操已得东川,主簿司马懿进曰:"刘备以诈力取刘璋,蜀人尚未归心。今主公已得汉中,益州震动。可速进兵攻之,势必瓦解。智者贵于乘时,时不可失也。"曹操叹曰:"'人苦不知足,既得陇,复望蜀'耶?"刘晔曰:"司马仲达之言是也。若少迟缓,诸葛亮明于治国而为相,关、张等勇冠三军而为将,蜀民既定,据守关隘,不可犯矣。"操曰:"士卒远涉劳苦,且宜存恤。"遂按兵不动。

却说西川百姓,听知曹操已取东川,料必来取西川,一日之间,数遍惊恐。玄德请军师商议。孔明曰:"亮有一计。曹操自退。"玄德问何计。孔明曰:"曹操分军屯合淝,惧孙权也。今我若分江夏、长沙、桂阳三郡还吴,遣舌辩之士,陈说利害,令吴起兵袭合淝,牵动其势,操必勒兵南向矣。"

85回 早有魏军探知此事,报入中原。近臣奏知魏主。曹丕大喜曰:"刘备已亡,朕无忧矣。何不乘其国中无主,起兵伐之?"贾诩谏曰:"刘备虽亡,必托孤于诸葛亮。亮感备知遇之恩,必倾心竭力,扶持嗣主。陛下不可仓卒伐之。"正言间,忽一人从班部中奋然而出曰:"不乘此时进兵,更待何时?"众视之,乃司马懿也。丕大喜,遂问计于懿。懿曰:"若只起中国之兵,急难取胜。须用五路大兵,四面夹攻,令诸葛亮首尾不能救应,然后可图。"

丕问何五路,懿曰:"可修书一封,差使往辽东鲜卑国,见国王轲比能,赂以金帛,令起辽西羌兵十万,先从旱路取西平关:此一路也。再修书遣使赍官诰赏赐,直入南蛮,见蛮王孟获,令起兵十万,攻打益州、永昌、牂牁、越巂四郡,以击西川之南:此二路也。再遣使入吴修好,许以割地,令孙权起兵十万,攻两川峡口,径取涪城:此三路也。又可差使至降将孟达处,起上庸兵十万,西攻汉中:此四路也。然后命大将军曹真为大都督,提兵十万,由京兆径出阳平关取西川;此五路也。----共大兵五十万,五路并进,诸葛亮便有吕望之才,安能当此乎?"

网络配图

96回 忽报扬州司马大都督曹休上表,说东吴鄱阳太守周鲂,愿以郡来降,密遣人陈言七事,说东吴可破,乞早发兵取之。睿就御床上展开,与司马懿同观。懿奏曰:"此言极有理,吴当灭矣!臣愿引一军往助曹休。"忽班中一人进曰:"吴人之言,反覆不一,未可深信。周鲂智谋之士,必不肯降,此特诱兵之诡计也。"众视之,乃建威将军贾逵也。懿曰:"此言亦不可不听,机会亦不可错失。"魏主曰:"仲达可与贾逵同助曹休。"

106回 司马陈群问曰:"前太尉攻上庸之时,兵分八路,八日赶至城下,遂生擒孟达而成大功;今带甲四万,数千里而来,不令攻打城池,却使久居泥泞之中,又纵贼众樵牧。某实不知太尉是何主意?"懿笑曰:"公不知兵法耶?昔孟达粮多兵少,我粮少兵多,故不可不速战;出其不意,突然攻之,方可取胜。今辽兵多,我兵少,贼饥我饱,何必力攻?正当任彼自走,然后乘机击之。我今放开一条路,不绝彼之樵牧,是容彼自走也。"陈群拜服。

从上述原文我们可以看到,在这些机会当中,有得以实施的,有没实施的,有成功的,也有失败的。但是,即使失败了,对于曹魏集团并无多大损失,而成功了,却会给曹魏集团带来重大的战略利益。司马懿非常善于把握机会,对于战略利益轻重的权衡更是非常准确。而这一点正是诸葛亮不如司马懿的地方。诸葛亮智过于人,所向披靡,曹操、周瑜、曹真、孟获皆甘拜下风,唯有在与司马懿的交手中,虽屡屡取得局部胜利,但就整体而言,却没有能够取得一次胜利。之所以如此,就在于司马懿清楚地认识到,诸葛亮足智多谋,与其交战十有八九会失败,所以没有足够的把握,不要轻易与其交战。只要不给诸葛亮机会,就会不战而屈人之兵。虽然不轻易失去机会的司马懿因此丧失不少局部战机,但却牢牢地把握住了全局,那就是只要打持久战,就可确保国力强大的曹魏取得战略上的决定性胜利。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个性弱点有准确认识,这一点,诸葛亮也是深有感触:

网络配图

第103回 诸葛亮送"巾帼并妇人缟素之服"给司马懿,使者辞去,回到五丈原,见了孔明,具说:"司马懿受了巾帼女衣,看了书札,并不嗔怒,只问丞相寝食及事之烦简,绝不提起军旅之事。某如此应对,彼言:食少事烦,岂能长久?"孔明叹曰:"彼深知我也!"

诸葛亮的这一句"彼深知我也!"发自肺腑,如果仅仅是指"寝食及事之烦简",思维严谨的诸葛亮绝不会有此叹息。这是指司马懿对诸葛亮整个人的深刻认识啊!诸葛亮六出祁山而无功,关键是有这样一位深知诸葛亮弱点的对手。诸葛亮深感克复中原的希望越来越渺茫,最终病死在五丈原。能被诸葛亮叹为知己,司马懿对诸葛亮可谓知之甚深。如果说诸葛亮气死周瑜,骂死王朗,气死曹真的话,那么司马懿却是一语送终诸葛亮!

司马懿是如何认识诸葛亮的弱点的呢?司马懿认为诸葛亮"志大而不见机,多谋而少决,好兵而无权",(《晋书·帝纪第一》)。司马懿的这段评语可以说是对诸葛亮自负与临机不决的个性弱点的深刻而又具体的诠释。这段评语应当这样理解为:"(诸葛亮)志向很大却把握不住机会,多有谋略却难下决断,喜好用兵打仗却缺乏权衡轻重的能力和权变的能力。"《三国演义》的作者对此有深刻认识,但为了小说整体思想的需要,并未专门地明确指出,只是在小说中只言片语的提及,更多的则是通过具体的事例来进行揭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八子,靠什么能执政36年?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太后芈八子,靠什么能执政36年?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般来说,异国女子若嫁给皇室,那就成了稳定两个联盟的牺牲品,她们虽然会得到应有的厚待,但她们的权力普遍不高。因为她们毕竟是异国人,不会全心全意帮助本国,甚至还有可能是异国派来的奸细。可芈八子却打破了这个

  • 官渡之战后,袁绍斗不过曹操是真的吗?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在官渡之战后,袁绍的儿子真的打不过曹操吗?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公元200年,袁绍与曹操在官渡交战,虽然袁绍占据着绝对的优势,但由于关键时刻许攸弃袁绍而投曹操,加上张郃和高览阵前倒戈,背叛了袁绍,以至于袁绍在大军粮草被毁的情况下,又痛失了大量精锐将士,军营之中的

  • 隆科多不是逃兵一个吗 康熙为什么还如此器重他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对康熙和隆科多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隆科多本是一逃兵,但是康熙不光没有嫌弃,反而不断重用,一直扶摇直上,其原因如下:隆科多出身于大家“佟氏”,背景深厚,并且与康熙有亲密的亲戚关系在《雍正王朝》中,一等公佟国维是隆科多的六叔,但实际历史上,隆科多是佟国维的亲儿子,

  • 功勋封侯的边塞诗人:高适的一生有多传奇?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一、功勋封侯的边塞诗人唐朝是个诗歌的国度,其中边塞诗是一类较为常见的诗歌体裁。五绝中,有初唐四杰中的杨炯,一首《从军行》,以”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拉开了唐朝边塞诗的帷幕。七绝中,有龙标王昌龄,一首《出塞》,以“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夺得了“唐人七绝压

  • 历史上被立为太子没继位便枉死的有哪些人?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古代太子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都说皇帝是高危职业,其实作为国之储君的太子同样如此,皇帝毕竟还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作为保障,太子却没有这个优势。若是表现太过抢眼,便很容易引起皇帝猜忌,可若是表现太过差劲,又会引起其他皇子的觊觎之心,当真是做皇帝难,做太子更难啊!接下来,

  • 长平之战后赵国为何还能压着其他国家打 俗话说“瘦死的骆驼比马大”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国实力,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长平之战堪称是秦国和赵国称霸的最后决战,但是赵国还是败在秦国的手中,随后秦统帅白起坑杀了四十万赵国军队。即使赵国经历了这样的惨败,不光没有被灭国,还能够强势的压着打周边的游牧民族和燕国,主要有以下几个原因。唇亡齿寒,魏国和楚国雪中送炭,帮助赵

  • 为了不纳妾,司马光都发生了哪些尴尬事?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为了不纳妾,司马光都发生了哪些尴尬事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司马光,字君实,山西人,宋真宗天禧三年,司马光出生于河南光山,因为他父亲司马池正担任光山县令,因此为他取名司马光。在父亲的培养下,司马光从小思维敏捷,博学多识。司马光十岁左右,随父亲拜访时任殿中侍御史的张存,张存见司马光谈吐

  • 关羽和吕布都没有能突破曹操大军 赵云为何能突破重围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赵云的故事,欢迎关注哦。赵云能突破曹操大军的重围,而关羽与吕布不行,但事实上这个说法并不完全准确。所谓的赵云能突破曹操大军的重围,本来就是一个伪命题,赵云从来就没有被曹军实在的包围过。所谓的长坂坡赵云的七进七出,其实和关羽与吕布所遭遇的情况并不一样。长坂坡

  • 论谋战韩信也不一定强过白起 韩信为什么看不起白起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韩信和白起,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一代杀神白起在历史上那是响当当的人物,他智勇双全,屡立战功,号称身经百战却从无败绩,乃至现在说起来,大家都是以敬佩的眼光看待这位英雄。但很不巧,也有人“看不起”白起,他就是同样号称战神的韩信,论大军团正规决战韩信战绩比不上白起,论谋战韩信

  • 屡立战功的曹魏名将王凌,为何会被司马懿除掉?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屡立战功的曹魏名将王凌,为何会被司马懿除掉,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带你详细了解历史真相,一起看看吧!在汉末三国时期,提到曹魏的名将,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就是曹魏五子良将。五子良将是指三国时期,曹魏势力的五位将军,即前将军张辽、右将军乐进、安远将军于禁、征西车骑将军张郃以及右将军徐晃。《三国志》的作者陈寿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