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何要靠租房为生?

揭秘: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何要靠租房为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卖萌天才 访问量:4734 更新时间:2024/1/8 6:16:14

溥仪是满清最后一个皇帝,也是在位时间最短的皇帝——他在宝座上只坐了三年,大清就完蛋了。大清虽然完蛋了,按照民国政府的“优待条件”,溥仪仍然可以在紫禁城里居住,仍然可以使用太监和宫女,仍然过着非奢侈的生活。皇宫的大殿、京郊的“皇庄”、辽宁的矿山、黑龙江的森林,仍然属于他的私人不动产。在紫禁城里,他说的话仍然是“圣旨”,那些“上书房行走”、“内务府大臣”仍然穿着马褂留着辫子他三跪九叩首。民国给溥仪保留了一个小朝廷、一个国中之国、一个还没被民主大潮淹没的帝制岛屿。

在那个岛屿上,溥仪稀里糊涂住了十几年,直到有一天,“务要把帝制铲除干净”的基督将军冯玉祥派兵包围了紫禁城,让他和他的眷属搬出紫禁城。溥仪打电话求救,电话线被掐了。几个老太妃赖着不走,人家在万岁山上架起了大炮,贵人们本来还想当一回“浴血钉子户”来着,一看这阵仗,乖乖地搬出去了。搬出去以后,溥仪先在一座府里暂住,随后又在日本人的保护下逃到天津,躲进日本设在天津的公使馆。公使馆太挤,溥仪又出去租房,在一个前清军官的邀请下,住进了“张园”。那个军官叫张彪,张园是他在天津的别墅,位于日租界。

溥仪在张园当了六年房客。张家刚开始不收他的房租,后来张彪去世,张彪的儿子认为满清早亡了,溥仪只能算是一个普通的房客,没必要向他尽忠,于是按行情收租,每月200块大洋。那时候银元很值钱,不逢灾年的话,一块大洋能买40斤米。一个成年人每天早上吃烧饼油条,一个月下来也吃不了两块大洋。像骆驼祥子那样的人力车夫满街拉活儿,刨去交给车行的份儿钱和被交警罚去的违章款,每月收入最高不可能超过10块大洋。从购买力上看,那时候一块大洋相当于现在人民币100块钱左右,200块大洋就是两万块钱,如果从收入角度分析,200块大洋至少相当于现在10万元。两万块钱也好,100块钱也罢,溥仪要交的房租都是一个惊人数字,放在居住成本如此昂贵的今天,也没有几个人会去租几万块钱一个月的住宅。

不过溥仪花高价租房还是有原因的。第一,他非常有钱,从宫里出来时携带了几十箱财物,包括金银珠宝、名人字画、版图书和满清皇帝的传国玉玺,随便拿出一件来变卖,都够小户人家吃一辈子(后来满洲亲贵和日本浪人闹复辟,溥仪是最主要的资助人,他一个人的钱养活了好几支兵马)。他在东北还有大批不动产没有被没收,东北王张作霖时不时会帮他卖一些地皮,再把钱给他汇过去。第二,他所租住的张园面积很大,光花园就占了二十亩地。

第三,张园位于日租界,租界里的居住舒适度要比华界强得多。那时候咱们中国人的城市管理太落后,除了上海,民国前期所有的大城市都缺乏公共照明系统,晚上出门得秉承孔夫子教导的“夜行以烛”,挑着灯笼或者举着蜡烛走路;另外还有卫生问题,华界垃圾遍地,蚊蝇成群,溥仪有一回从日租界出去,去张作霖在天津的公馆拜访,俩人在客厅交谈,一旁的苍蝇总是挥之不去,跟狗仔队似的。这些问题在租界里都是不会有的,因为租界晚上每条街上都会亮起瓦斯灯和电灯,苍蝇则很难碰到。

最后一条,也是最重要的一条:租界的居民都享受治外法权,无论是南方的革命党人,还是北方的大小军阀,都不敢进去跟溥仪捣蛋,溥仪在那里比在紫禁城都安全。民国是个混乱的时代,军阀割据,战争不断,城市遭轰炸,乡下抓壮丁,大江南北都没有安生日子,唯一有安全保证的地方,就剩下几个租界——它们靠着洋人的势力成了和平的孤岛。本开头说紫禁城是一座岛屿,其实真正的岛屿是租界,跟租界的安全系数相比,溥仪的皇宫脆弱无比,经不住大炮一轰。所以早在张勋复辟失败的时候,溥仪的谋士罗振玉就在天津英租界买好了房,准备给皇帝做避难的“行宫”,只不过后来溥仪跟日本人走得更近,怕英租界不安全,最后没有用上那所“行宫”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史上最搞笑的将军是谁?刺字明志远超岳飞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呼延赞(?-1000年),并州太原(今属山西)人,北宋著名将领。其父呼延琮,为后周淄州马步都指挥使。呼延赞少任骁骑兵,宋太祖补选他任东班头领,入宫受帝圣旨,升任骁雄军使。乾德二年(964年),随王全斌讨伐后蜀,担任前锋,身受数处创伤,以功补为副指挥使。太平兴国初年,宋太宗任呼延赞为铁骑军指挥使。太平

  • 汉文帝刘恒:史上唯一载入“二十四孝”的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封建社会的历史上,有一位对母亲至亲至孝的皇帝,他就是汉文帝刘恒。提到汉文帝人们最为津津乐道的,是他和儿子开创的第一个盛世“文景之治”,但在这位大汉皇帝的身上,还有一个特别可贵的品质值得我们每个人学习,就是他对母亲的孝道。汉文帝的母亲薄姬是刘邦的姬妾,她是秦朝时一个叫薄生的人与原魏国王室女子魏媪

  • 揭秘:一代明君汉景帝卸磨杀驴坑了哪位名将?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前四年,汉开国功臣,平灭吕氏、迎立文帝的元勋绛侯周勃免相就国,结束了他辉煌的政治生涯,退居封地绛县(今山西侯马市东)。久经宦海,面对了太多的杀戮,张侯已是心存畏惧,家居见客时常陈兵列甲。于是有好事者告发周勃谋反。文帝命廷尉审理此案,将周勃看押在廷尉监狱。此事被文帝之母薄太后知道后,责骂文帝糊涂

  • 从长安到长安:揭开唐玄宗李隆基的逃难日志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天宝十五载,潼关城外硝烟弥漫、尸横遍野,守关的将士已经接连击退了叛军好几次进攻,军心大振,最高统帅哥舒翰心里清楚:必须保证潼关的万无一失。因为潼关后面不远的地方,就是长安城。虽然现在还是国难当头,但形势正逐渐向有利于唐朝的方向发展,叛军被挡在潼关,不能前进一步,后方则有郭子仪和李光弼的部队袭扰,沦陷

  • 揭秘:明末水军的第一人为何朝三暮四反复叛变?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时,海盗郑芝龙(郑成功之父)向清廷投降后,为了扩大势力,派人前往晋江一带招募军士。当地青壮年迫于生计,纷纷参军,施琅便是其中一员,也由此开始了与郑氏家族四代人长达近半个世纪的恩恩怨怨。郑芝龙招兵买马,在其招募的数千人之中,施琅很快就崭露头角,当上了千夫长。此后,他在剿灭海盗时屡立战功,但职位却在

  • 清朝史上一代牛人:最早预见清朝灭亡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从现存的文献考证,第一个准确地预见了清朝灭亡的人,是曾国藩手下最受器重的幕僚赵烈文。他于同治六年,即公历1867年预言颓废不振的清朝不出50年必亡。清王朝终于在1911年土崩瓦解,距赵烈文发此预言时的1867年是44年,果然没出了50年。赵烈文生于1832年,字惠甫,一字伟甫,江苏常熟人。年少时即有

  • 大明王朝历史上最不该被遗忘的英烈:李定国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明末清初的时候,在我们所学的历史书上都知道1644年明朝灭亡,清朝建立,统一了中国,但在很多历史家眼里,明朝的灭亡是在1662的永历皇帝为标志的,连清初的文字狱《明史》《南山集》案等都是因为引用了南明的纪年而起,我们现在不禁要问,怎么崇祯皇帝(1644年卒),闯王李自成(1645年卒),张献忠(16

  • 明朝史上的太监和文官的区别:不一样的贪婪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的太监一般都是小户人家出身,身世背景简单,加之没有继承人的传承,所以其影响力和底蕴完全无法和文官相比。其贪腐的手段往往也是简单粗暴。一般不过是吃拿卡要等等,很容易被查出来。事后抄家杀头,国家(皇帝)的损失能回来不少。文官则是制度上的贪腐,比如促成海禁就是最好的例子。太监把持市舶司,吃拿卡要一番,

  • 揭康熙帝唯一的养女:固伦纯禧公主结局怎么死的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有些人,生于平淡却经历辉煌;有些人,出身高贵却最终归于平淡。还有一些人,平淡已成为了他们的气质,不论遭遇如何,始终都心如止水。这是庸碌的表现吗,不。这才是纷纭的人世间能够握紧的最沉实的幸福。 康熙大帝唯一的养女在大清皇朝五十三位公主中(拥有“和硕公主”以上封号者),有这样一类人:她们虽然不是皇帝的亲

  • 史上大破倭寇第一人:竟把战术运用到出神入化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在荡平倭寇的最后几年中,戚继光因为战功卓越,升任为都指挥使。与此同时,倭寇变得更加的狡猾而且行踪飘忽,针对这些情况戚继光用他的智慧创造了对付倭寇的独特战术和阵法,他率领他的戚家军在福建境内一次次挫败试图反扑的倭患,直至完全荡平东南沿海的倭寇。这其中更让我们再一次领略到戚继光文武兼备的风采,尤其是那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