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代宗朱祁钰的夺门之变:揭秘朱祁钰的悲惨下场

明代宗朱祁钰的夺门之变:揭秘朱祁钰的悲惨下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2027 更新时间:2023/12/30 8:10:57

明代宗朱祁钰,史上多称为“景泰帝”,是宣宗皇帝的次子。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吴氏得以陪伴宣宗皇帝直到回京。回京后,由于封建礼教的阻挠,身为罪人的吴氏是不能被封为嫔妃的,于是宣宗皇帝将她安排在了一个紧贴宫墙的大宅院中,并时常临幸,终于,吴氏珠胎暗结,为宣宗生下了次子,取名朱祁钰,就是后来的景泰帝。吴氏也因此被封为贤妃,但继续住在宫外。

宣德八年,宣德皇帝病重,派人将朱祁钰母子召进宫,并托付自己的母后张太后善待朱祁钰母子,托孤之后,一代帝王朱瞻基架鹤西去。由于时逢皇帝的大丧,无人顾及吴氏母子的身世,他们就这样被大家接受了。孙皇后也并没有食言,不久就封朱祁钰为成王,并为他们母子修建了王府,供他们母子居住。本来成王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是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成王奉命在御架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朱见深)才两岁,国无长君,成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张太后的受意下成王继承了皇位,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早在朱祁钰担任监国的时候,就爆发了关于“南迁”的争论,翰林院侍讲徐呈(即后来参与夺门之变的徐有贞)根据天象的变化首先提出了南迁,并得到一些胆小的大臣的支持,但是由于祖宗的宗庙,陵寝都在北京,于谦当即否决了他的提议,并得到了朱祁钰的支持。

朱祁钰非常欣赏于谦的能力与魄力,于谦也很欣赏眼前这位年轻人的当机立断,两人在自己的内心深处都产生了对对方的倾慕。紧接着发生的午门血案,更加深了两人的这种感情。英宗皇帝宠信宦官王振,搞的整个朝廷乌烟瘴气,大臣凡是有不利于王振者,非死即贬,群臣的心中早已酝酿着一股洪流,终于,英宗被俘,王振被杀,群臣的怨气得以倾吐,众大臣跪在午门哭谏,要求成王惩治王振的党羽。这时王振的死党锦衣卫指挥马顺出来阻挡,当即被愤怒的群臣打死。成王见状唯恐发生哗变,准备逃走,这时于谦站了出来,他拉住成王的衣袖,对成王解释大臣门并不是冲着成王来的,只要成王能够惩治王振的党羽,群臣愿意辅佐成王供图大业。于是,朱祁钰下令将宫内的两个王振的死党带出来,交给群臣,这两人也被群臣当场打死,由此可见王振积怨之深。

景泰帝即位之后,许多被王振排挤的忠志之士得以重归庙堂,吏治为之一新,同时在于谦的指挥之下,开始了京城保卫战的准备工作,通州的粮食被抢运进京,京城以及京城周围的防御工事都被加固,于谦还亲自编练了新军,并放出了石亨参加战斗。同时景泰帝下明诏,各边守将不得私自与也先接触,这样,也先妄图利用英宗骗取明朝财物和城池的计划失败,于是气急败坏也先率领大批瓦剌骑兵铺天盖地向京城涌来。由于于谦战前准备非常充分,北京军民的空前团结,领兵将帅作战勇猛,终于在北京城外给瓦剌骑兵以沉重打击,也先不得已退回草原。风雨飘摇的明政权终于在这一战之后稳定了下来。景泰朝的政治与正统朝相比应该说是比较清明的,但是景泰帝在处理英宗与太子的问题上犯了重大的错误,这也导致了他后来悲剧性的结局。

景泰帝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并因此与朝臣发生了一些龌龊之事。这时又是于谦站了出来,他保证上皇归来不会影响皇帝的位子,希望皇帝能遣使去迎接上皇,景泰帝终于被说服,但是他只是派出使者打探消息,并没有提出迎接。谁知派去的使臣杨善随机应变,不惜自己变卖家产贿赂也先的亲信们,竟将上皇迎回。生米煮成熟饭,景泰帝也只好接受了这个事实,但即便如此在迎接的礼仪上,景泰帝也减了又减,将英宗迎回了北京,并软禁在南内。在处理英宗回归的问题上,景泰帝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这也是他一生最大的污点。

英宗回归之后,景泰帝派人严加看管,果然如于谦所说英宗的回归没有影响到景泰帝的帝位。但景泰帝并不满足,他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于是他一手导演了贿赂朝臣的闹剧。景泰帝授意太监去贿赂当时的重要大臣,希望他们在重建储君的问题上能站在自己这边,朝臣门不愿公开反对景泰帝,只好对此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就这样,太子朱见浚被废为沂王,景泰帝的亲子朱见济被立为太子。

谁知,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不过好在景泰帝还在壮年,子嗣的问题对他来讲还不用非常发愁。转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景泰帝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景泰帝商议,但是景泰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景泰帝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原来,景泰帝得了重病,但是储嗣的问题还没有确定下来,众大臣决定在第二天上朝时进谏,请求皇帝早建储君。谁知就在这天夜里爆发了震惊华夏的“夺门之变”,原来五清侯石亨,徐有贞,宦官曹吉祥等人密谋帮助英宗复辟,希望成功后能够飞黄腾达。

石亨原来是于谦手下,作战勇猛,在北京保卫战中立下战功,于谦举荐他为京师团营总指挥,不久又晋封为“侯”。石亨感恩戴德,总想给于谦回报,便上书给景泰帝,请求晋升于谦的儿子。景泰帝应允了石亨的请求。不想于谦知道此事后,十分气愤,当着众大臣,公开斥责了石亨的献媚行为。石亨恼羞成怒,怀恨在心,总想伺机报复。事有凑巧,当时北边传来了瓦剌骚扰边境的战报,于是石亨借机以保护京城安全为名调兵进城,这时忽然天上乌云密布,伸手不见五指,众人以为遭到天谴,都非常害怕,徐有贞站出来劝大家不要退缩,众人继续前进,并很顺利地进入了皇城,直奔南宫。石亨派人撞开了宫门,并请英宗登辇,这时乌云突然散尽,月明星稀,众人的士气空前高涨,簇拥着英宗直奔大内。守门的军卒本想阻拦,这时英宗站了出来,表明了自己的身份,守门的兵卒傻了眼,众人兵不血刃进入了皇宫,朝皇帝举行朝会的奉先殿而来,并将英宗扶上了宝座。

这时已是天色微亮,众朝臣已经等在午门外准备朝见,听到钟鼓齐鸣,众人按序走入奉献殿,可眼前的一切使他们目瞪口呆,宝座上的皇帝已经不是景泰帝了,而是8年前的正统皇帝。正在众人犹豫之际,徐有贞站出来大喊“上皇复辟了”,众朝臣见此,只好跪倒山呼万岁。英宗就这样又重新取得了皇位。

景泰帝正在后宫梳洗,听到这个消息后险些瘫倒在地,心知一切都已经完了。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景泰帝在一个月后死去,以亲王礼葬在了北京西山。在石亨和曹吉祥的极力劝说下,英宗杀害了北京保卫战的总指挥于谦,是英宗即土木堡之变后的人生又一大污点。但是天顺朝的政治比起正统朝来,要清明的多。英宗任用了李贤、王翱等贤臣,先后平定了石、曹之乱,社会还是向前发展的。英宗也应算是一代仁君,他释放了从永乐朝就开始被囚禁的“建庶人”(建文帝的儿子),恢复宣德朝胡皇后的称号,下旨停止帝王死后嫔妃的殉葬,他的这些举措被史学界称为“盛德事可法后世者矣”。

天顺八年正月,英宗病逝,享年三十八岁。皇太子朱见深继承地位,英宗就这样走完了他复杂的人生道路。英宗北上时,命弟朱祁钰以 王身份监国守北京。土木堡败讯传来后,在众臣拥戴下,皇太后命朱祁钰即位,改元景泰。景泰帝抄没了祸首王振之家,全族并夷。这时,也先率大军包围了北京。朱祁钰任命于谦为兵部尚书,指挥北京城保卫战。当时,瓦刺军兵锋甚锐,侍讲徐珲奏言当把都城南迁,避其锋芒,被于谦驳斥而罢。于谦身着戎装,亲临前沿,督兵将作战,打退了蒙古兵。朱祁钰坐稳了皇帝宝座,便命人在十三陵开始为自己营建陵墓。夺门之变成功,朱祁钰的下场就惨了。

朱祁镇一登上皇帝宝座后,安顿了群臣,便派遣宦官蒋安把景泰帝朱祁钰勒死在宫中(陆代《病逸漫记》),并取消了他的帝号。对这确确实实当了七年皇帝的弟弟,朱祁镇却不许他葬入帝陵,而且废掉了他生前预营的陵墓。十三陵有个地方叫“景泰洼”,就是景泰帝为自己预营的陵墓。朱祁钰是以“王礼”安葬的,葬地在玉泉山北的金山口。今天,从颐和园到香山之间有个叫“娘娘府”的地方,就是景泰陵的所在地。朱祁镇死后,朱祁钰又恢复了帝号。明成化年间,建了景泰陵的碑亭,嘉靖二十—年将陵碑改建于陵门之外,陵碑上刻着“恭仁康定景皇帝之陵,”碑阴刻着清乾隆皇帝题写的碑文,文中也提到了景泰帝被勒死的事。现景泰陵是北京市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英宗复辟后,改元“天顺”,封为复辟立首功的石亨为“忠国公”,并命“所司为亨营第。既成,壮丽逾制”,就是现北京外交部街北侧的西半部,500年来,此地一直是叫“石大人胡同”,叫“外交部街”还不足90年。英宗在石亨、徐有贞的唆使下,还把于谦、范广等一批正直的大臣都杀掉了。他接着又当了七年皇帝,便因病死去,葬在裕陵。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张辽曾率800人胜东吴10万大军 孙权死里逃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过了两年,曹操西征汉中的张鲁。孙权一看机会来了,趁着曹军东边空虚,决定扩大战果。此时,东吴和曹操的北方边界线已推进到合肥一线,合肥是军事重镇。如能攻下,则吴军北进的门户大开。孙权想起这几年的节节胜利,信心满满。旌旗招展,战鼓阵阵,孙权亲自率领10万人进攻合肥。但事实证明,术有专攻,人有专长,吴军水上

  • 揭秘:明惠帝朱允汶的帝王宝座为何只做四年?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逝去,因太子朱标早死,以皇太孙朱允汶继帝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帝继位后,对朱元璋采取的极端皇权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交大臣以实权,他本人亦虚心纳谏,使朝政出现了一些民主气氛。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

  • 康熙的晚年:康熙人生最后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岁月里程,在北京畅春园溘然长逝。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度过的?《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永

  • 嘉庆帝的子女有哪些?嘉庆皇帝子女的人生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嘉庆皇帝的子女有哪些?皇子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皇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八阿哥么?八阿哥的人生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胤禩(1681-1726)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时[1],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康熙的哥哥裕亲王也在皇帝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务矜夸”。康熙自然喜爱

  •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十四阿哥吗?十四阿哥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其初排行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时生。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祯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祯才恢复了自由。雍

  • 康熙的子女有哪些?康熙子女们的人生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皇帝的子女有哪些?皇子爱新觉罗·承瑞(长子,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清-胤祥(和硕怡贤亲王)爱新觉罗·承祜(次子,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爱新觉罗·承庆(三子,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爱新觉罗·赛音察浑(四子,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康熙十三年正月)爱新觉罗·长华(

  • 大清朝光绪皇帝其实是个生不逢“母”的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117年前的今天,1898年8月10日 (农历荷月廿三),光绪帝要求内外诸臣议事莫“墨守旧章“。1898年8月10日,光绪帝下谕,指责内外诸臣“墨守旧章”,要求诸臣议论政事,不得“附会古义”,不得“缘饰经术”,不得“胶执成则”。声称:“朕深惟穷变通久之义,创建一切,实具万不得已之苦衷。”他告戒诸臣

  • 揭秘:唐朝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都是何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般人,只能看见已经发生的事,而不能预见事情的发展趋势;而聪颖的人闻言则能听出弦外之音,遇事则能明辨事情的本质。存世近290年的大唐不知有多少聪明人,因此这里仅提三位难免片面,只能算作一家之言,仅供探讨!李世勣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公元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17岁时参加义军,先后为翟让、李密之将

  • 康熙爱小细节识人:废皇太子缘于包裹捆绑不严实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雄才大略的康熙皇帝第二次亲征葛尔丹时,对留守京城的皇太子送往军中奉他的物品一一亲自检验,发现那些包裹存在捆绑不严实的问题,为此他在奏折的朱批中郑重指出:“所有送到朕处之物,须谨敬包裹后,经皇太子亲自验视才好,所送鹿尾包裹松散,想是发送前并未经皇太子验看,送到时均已残破。凡朕送往京城物品,俱经朕亲自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