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代宗朱祁钰一生的“两个意外”?明代宗的结局

明代宗朱祁钰一生的“两个意外”?明代宗的结局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心作祟 访问量:2412 更新时间:2023/12/30 14:50:04

对明代宗的一生,该如何评价,是近一段时间笔者认真思考的问题。大明代宗景皇帝朱祁钰(公元1428-1457年),明宣宗朱瞻基皇二子,明英宗朱祁镇弟,明英宗被蒙古瓦刺军俘去之后继位,在位8年,病中因英宗复辟被废黜软禁代宗被降为郕王,软禁在西苑,一个多月后去世,享年30岁。景帝死因不明,一说景帝是被谋杀而死,终年30岁。葬于北京市郊的金山口,明朝诸藩王的墓地。笔者在标题中说,明代宗一生的“两个意外”,一是指意外继位,二是指意外死亡。具体情况在下文会慢慢分析。意外继位:明景帝朱祁钰是明宣宗朱瞻基次子,与朱祁镇是同父异母兄弟。正统元年(1436年),长子朱祁镇即皇帝位,是为英宗。英宗封朱祁钰为郕王。

本来郕王母子可以平静地度过一生,但正统十四年(1449年)七月,也先发动瓦刺军侵明,宦官王振挟英宗亲征。这样一来,土木堡的狼烟改变了他们的生活,先是郕王奉命在御驾亲征期间担任监国,后来由于英宗被俘,太子朱见浚(即后来的朱见深)才两岁,国无长君,郕王朱祁钰就被推上了前台,在孙太后的受意下,留在北京的众臣请郕王继承了皇位,是为代宗,年号景泰。并遥尊英宗为太上皇,立英宗的长子朱见浚为太子。代宗即位后,对政治、经济、军事等着手进行改革,励精图治,景泰朝出现一片兴旺景象。

但他还是犯下了两个大错:第一错,景泰帝在座稳帝位之后,就犯了宋高宗同样的毛病,不愿迎接上皇回京,生怕会影响自己的地位;后来英宗回归,景泰帝也表现的心胸过于狭窄,把英宗软禁在南宫内,派人严加看管。第二错,代宗不仅自己要做皇帝,而且希望自己儿子朱见济能够取代英宗的太子朱见浚成为皇位的合法继承人,通过贿赂大臣,也实现了这个目的。可惜,天背人愿,朱见济早夭,景泰帝也因此在精神上受到了沉重的打击,暂时没有再提新立太子之事。转眼已是景泰八年,景泰帝突然得了重病,建储的问题又成了热点问题被摆上了朝堂,可众大臣的意见也并不统一,有的主张复立沂王朱见浚,有的主张立襄王,突然内宫传来景泰帝病体好转的消息,于是众大臣准备第二天上朝与景泰帝商议,但是景泰帝由于大病初愈,第二天早上起床后不久就又睡着了,这一觉即改变了景泰帝的一生,也改变了大明王朝的命运,更改变了历史车轮的走向。

意外死亡: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初,代宗生病。十六日夜间,将军石亨、宦官曹吉祥发动了蓄谋已久的政变。他们在南宫迎出英宗后,即簇拥英宗往东华门。东华门卫士拒不开门,英宗大声呼曰:“吾太上皇也。”卫士确认是英宗,遂打开大门。行至奉天门,英宗再次上前叱退守卫。政变人马几乎未受阻挠,进入皇宫。第二天早朝,英宗重新登上皇帝宝座。这一次政变,史称“南宫复辟”或“夺门之变”。

英宗重新上台后,改元天顺。他对失去帝位、软禁南宫8 年的生活耿耿于怀,积恨难消,屡次下诏指斥代宗“不孝、不悌、不仁、不义,秽德彰闻,神人共愤”。宣布废为郕王。代宗在病中虽遭此巨变,身体却渐渐康复。不料二月十七日癸丑,代宗竟死于宫中。代宗是有疾而终还是被害身亡?史书记载不一,给后人留下了一个历史之谜。

从《英宗实录》看,代宗之疾,日渐沉重,终于不治身亡。景泰七年(1456年)十二月癸亥,代宗因疾不起,遂罢朝贺。石亨至病榻前探视时,见帝病沉重,即退出与太监曹吉祥谋变,以邀不世之功,从景泰七年十二月癸亥起至代宗去世,《英宗实录》有近20处记载代宗疾病状况。对代宗之死,明代人多有忌讳。李贤《天顺日录》、杨瑄《复辟录》、尹守衡《明史窃》仅记代宗“薨”,而不言何以“薨”。若参看《英宗实录》,人们还是能得出有疾而终结论的。就连陈建《皇明从信录》、《皇明资治通纪》及薛应旗《宪章录》亦不记代宗死因,但记载了唐妃等殉葬事。

为了寻找相关代宗死亡记载,笔者翻遍了可以找到的明史资料,都没有确切的死因实证。后无意中发现陆釴的《病逸漫记》对代宗的死因有段记录:“景泰帝之崩,为宦官蒋安以帛勒死。”原来,这就是代宗意外之死的根源。那段已经久远的历史终于可以这般解读了:代宗即位后,废英宗原立之皇太子朱见深,而将自己的儿子朱见济立为皇太子,但朱见济在景泰四年死去。代宗卧病之时,群臣请建太子,代宗不允,说:“偶有寒疾,十七日当早朝,” 然十六日“南宫复辟”,十七日早朝的竟是英宗!英宗能有复辟之日、乃代宗贻患而成。英宗以其自身的教训,决定反其道而行之。二月十七日,代宗病已向愈,英宗为防止再次发生“复辟”、“夺门”事件,命太监蒋安用帛将代宗活活勒死。为斩草除根,又赐红帛令唐妃等殉葬。

笔者以为这种解读还是有些道理的,毕竟清朝史料也持这种观点。史料称:乾隆十四年(1769年),清高宗弘历为景泰陵立碑题辞,题辞中说代宗“子亦随死,终于杀,礼西山,实所自取耳。”显然也认为代宗系遇害身亡。纵观明代宗的一生,从第一个意外开始走向辉煌,又在第一个意外中撒手人寰。既是意外地幸运,又是意外的不幸。人一生实在经不起这般大起大落,经不起如此天堂地狱,所以,我们觉得----平平淡淡才是真正人生、实实在在才是真实生活。何必大喜大悲、阴阳两重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明代宗朱祁钰的夺门之变:揭秘朱祁钰的悲惨下场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明代宗朱祁钰,史上多称为“景泰帝”,是宣宗皇帝的次子。朱祁钰的生母,本是汉王府邸的一位侍女,这位汉王就是著名的永乐皇帝的二子朱高煦。宣德朝,宣宗皇帝对叔父汉王朱高煦用兵,御架亲征生擒朱高煦父子,并将汉王宫的女眷充入后宫为奴。在返京途中,宣宗皇帝邂逅了汉宫侍女吴氏,并深深被吴氏的美貌与聪灵所打动,于是

  • 张辽曾率800人胜东吴10万大军 孙权死里逃生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过了两年,曹操西征汉中的张鲁。孙权一看机会来了,趁着曹军东边空虚,决定扩大战果。此时,东吴和曹操的北方边界线已推进到合肥一线,合肥是军事重镇。如能攻下,则吴军北进的门户大开。孙权想起这几年的节节胜利,信心满满。旌旗招展,战鼓阵阵,孙权亲自率领10万人进攻合肥。但事实证明,术有专攻,人有专长,吴军水上

  • 揭秘:明惠帝朱允汶的帝王宝座为何只做四年?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明洪武三十一年(1398)朱元璋逝去,因太子朱标早死,以皇太孙朱允汶继帝位,是为惠帝,年号建文。建文帝继位后,对朱元璋采取的极端皇权专制进行了一些改革,交大臣以实权,他本人亦虚心纳谏,使朝政出现了一些民主气氛。朱元璋按封建礼法传统,立朱允炆为皇太孙,朱元璋死时,他已21岁了。继位后改“洪武”为“建文

  • 康熙的晚年:康熙人生最后的日子是如何度过的?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1月13日晚,一代名君康熙皇帝终于走完了他漫长的岁月里程,在北京畅春园溘然长逝。我们姑且跟随相关的记载,来看看康熙最后的几天是怎么度过的?《清圣祖实录》上说,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10月21日,康熙一行人前往南苑行猎。因为身体不舒服,康熙于十一月初七回到了畅春园。《永

  • 嘉庆帝的子女有哪些?嘉庆皇帝子女的人生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嘉庆皇帝的子女有哪些?皇子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时为藩邸福晋。未命名,嘉庆二十五年(1820)八月追封皇二子爱新觉罗·旻宁,道光帝,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皇三子爱新觉罗·绵恺,敦恪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子侧福晋。皇四子爱新觉罗·绵忻,端怀亲王,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时为皇后。

  •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八阿哥么?八阿哥的人生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胤禩(1681-1726)清康熙帝第八子,雍正帝异母弟,生于康熙二十年二月初十日(1681年3月29日)未时[1],卒于雍正四年九月初十日(1726年10月5日),享年45岁。母良妃卫氏。少时为胤禔母惠妃抚养。诸臣奏称其贤,康熙的哥哥裕亲王也在皇帝面前夸他“心性好,不务矜夸”。康熙自然喜爱

  • 你了解历史上真实的十四阿哥吗?十四阿哥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爱新觉罗·胤祯(1688~1755),康熙帝的第十四子,其生母为德妃乌雅氏,即孝恭仁皇后。其初排行为第二十三,康熙二十七年戊辰正月初九酉时生。他本是雍正帝的同母兄弟,可是在康熙末年宫中争夺皇位的斗争中,这亲兄弟二人竟成了不共戴天的仇敌。雍正帝登基后将胤祯幽禁起来,直至雍正帝死后,胤祯才恢复了自由。雍

  • 康熙的子女有哪些?康熙子女们的人生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皇帝的子女有哪些?皇子爱新觉罗·承瑞(长子,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清-胤祥(和硕怡贤亲王)爱新觉罗·承祜(次子,康熙八年十二月十三-康熙十一年二月初五)爱新觉罗·承庆(三子,康熙九年二月初一-康熙十年四月)爱新觉罗·赛音察浑(四子,康熙十年十二月二十五-康熙十三年正月)爱新觉罗·长华(

  • 大清朝光绪皇帝其实是个生不逢“母”的好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在117年前的今天,1898年8月10日 (农历荷月廿三),光绪帝要求内外诸臣议事莫“墨守旧章“。1898年8月10日,光绪帝下谕,指责内外诸臣“墨守旧章”,要求诸臣议论政事,不得“附会古义”,不得“缘饰经术”,不得“胶执成则”。声称:“朕深惟穷变通久之义,创建一切,实具万不得已之苦衷。”他告戒诸臣

  • 揭秘:唐朝历史上最具智慧的三大能臣都是何人?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一般人,只能看见已经发生的事,而不能预见事情的发展趋势;而聪颖的人闻言则能听出弦外之音,遇事则能明辨事情的本质。存世近290年的大唐不知有多少聪明人,因此这里仅提三位难免片面,只能算作一家之言,仅供探讨!李世勣李世勣,原名徐世勣,公元616年(隋炀帝大业十二年)17岁时参加义军,先后为翟让、李密之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