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刚直的北宋名相寇准:得遇明君却最终晚景凄凉

刚直的北宋名相寇准:得遇明君却最终晚景凄凉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2038 更新时间:2024/1/24 13:31:39

寇准幸而遇到个明事理的宋太宗,否则,哪有什么“名相”可言。

右文政策下的赵宋王朝,曾经诞生了一大批贤能文士,这些人,有的身居政坛,保国安民;有的醉心文辞,开文坛一代风尚。北宋前期的名相寇准(961—1023年)适逢其会,他以文人起家,早年发迹,之后在北宋政治舞台上扮演着重要的历史角色。寇准为官做事,一贯严正刚直,正是这种性格,一度给他带来了无上荣耀;也正是这种性格,使他的仕途充满了波澜与坎坷。

拒绝欺君 十九登第

寇准年幼丧父,但他并未因此荒废学业、流落街头,他凭借天资聪慧而博览群书,广增学识,尤其对《春秋》三传(《春秋左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抱有浓厚兴趣。

宋太宗太平兴国五年(980年),十九岁的寇准便考中贡士,并获得了参加殿试的资格。宋太宗用人有个特点,就是年纪太轻者往往不被他看好,皇上认为这样的人缺乏历练,血气方刚,行事缺乏稳重。有鉴于此,寇准周围的人出于好心,都劝他多报一些年岁,以增大录取机率。寇准却不以为然,反驳众人道:“我寇准才刚刚得到进取,难道就要开始欺君吗?”这时,寇准的刚直不阿性格第一次在历史上体现了出来。后参加殿试,他果然中第,这令时人在惊叹之余也对寇准多了几分敬佩。

进士及第后,寇准先后被朝廷授予大理评事、知县、殿中丞、通判郓州等职务。自从踏入仕途,寇准的生活境遇较以往也大有改善,他逐渐走向了荣华富贵。寇准性格豪爽,乐于宴饮,每次与朋友聚会,都会大讲排场。正史上说,寇家从来都不曾点过油灯,总是燃起价格昂贵的蜡烛。但令人颇感欣慰的是,奢华的生活并没有动摇寇准的上进心,也没有改变他的耿介刚直之性格,因而他的仕途依旧平坦顺畅,官职也不断地晋级高升。

屡逆龙鳞 忠言直谏

寇准这块少年得志的好材料,没有因年纪太轻而遭到埋没,宋朝廷对他不断委以重任,他还曾经担任过右正言、直馆、三司度支推官、盐铁判官等官职。每次朝会上百官言事,寇准都不甘做“沉默的小伙伴”,他总是踊跃大胆发言且言辞激烈。对此,宋太宗是看在眼里,乐在心里,他暗自庆幸自己没有看走眼,寇准正是自己所钟爱的那种直臣,所以宋太宗对寇准格外器重。不久又下旨擢升寇爱卿为尚书虞部郎中、枢密院直学士、判吏部东铨。

从此,寇准更是不负圣望,他不但努力工作,而且还在宋太宗面前知无不言,言无不尽,竭尽忠诚。端拱二年(989年),寇准向宋太宗奏事,但寇准意见与太宗意见不合,太宗越听越不高兴,索性转身向后宫走。寇准见状,竟忘了君臣名分,他上前一把抓住太宗的龙袍,执意请皇上听完自己的陈奏。好在宋太宗也不是不讲情理的蛮横昏君,他对寇准还算客气,只得再次回到龙椅上,重新听取寇准的谏言。

宋太宗绝对堪称明君,他明辨是非,认为寇准抓挽帝衣,并无他意,皆是出于寇准的一片拳拳忠君爱国之心。因此,越想越觉得寇爱卿可爱,越想就越觉得寇爱卿可堪大用。所以,他常常在众人面前夸赞寇准道:“朕得到了寇准,就等于唐太宗得到了魏征!”其乐意之心情溢于言表。

淳化二年(991年)的春季,对于靠耕种为生的北宋农民而言,是一个难熬的季节。开春之后,天气大旱,几个月几乎不见一滴雨水。百姓收成不好,就意味着将不能按时足量缴纳赋税,也就意味着流民潮的兴起和贫民暴动的潜伏滋生,做君王的宋太宗自然不能坐视不管。虽然他不一定愿意在嘴上承认,但他心里清楚,百姓才是自己真正的衣食父母,才是头上的天。于是,太宗召集朝廷大臣,讨论天灾的缘起。除了寇准,殿下大臣几乎异口同声地“以天数对”,也就是认为是老天爷在作怪,天下大旱并不是人力所能为的。然而寇准却另有别论,他根据天人感应理论,认为天下大旱是由刑罚不公所导致。别人都把责任推到了虚幻的“天”那里,而寇准却把皮球踢给了宋太宗——说刑罚不公正,不就是在论人事吗,人事当然应由宋太宗负总责了。寇准的话令宋太宗极为难堪,听罢他的话,“太宗怒,起入禁中”。

但没过多久,太宗就回过了神来,他认为寇准必定出言有据,就决定独自召见寇准。太宗面前,寇准提出要求,他要当面质问中书省、枢密院二府长官王沔等人,太宗应允。王沔等来到后,寇准言辞激烈地问道:“在前些时候,祖吉和王淮都犯了贪污受贿之罪,祖吉罪行较轻,却被你们处死了;而王沔之弟王淮侵夺财物达到了千万,却仅仅被施以杖刑,后又官复原职,这难道不是你们这帮人执法不公、徇私舞弊吗?”王沔听罢寇准的问话,立马跪倒向太宗谢罪,太宗责骂了王沔一番。至此,太宗更认为寇准乃是可用之人,他旋即下旨,册封寇准为左谏议大夫、枢密副使,后又升任枢密院长官。

寇准虽然因性格耿介而不止一次让宋太宗难堪,但却能够得到宋太宗的重用,毫无疑问,这是与宋太宗的开明密不可分的。

点拨太宗 助定国本

一次,寇准与温仲舒结伴而行,忽然路边跑来了一个疯子,拦住他们的车马并口中大呼“万岁”。这本是一件无关紧要的小事,但寇准因在朝刚直而树下了不少政敌,当这件小事传到政敌耳朵中以后,就变成了寇准欲“篡权夺位”的无中生有之“大事”。寇准素来与枢密院另一长官张逊不和,张逊获悉此事后,便唆使王宾到太宗那里告御状。在太宗面前,寇准与张逊互相对骂,并互揭对方的短处,二人作为朝廷大员竟然在朝堂之上玩起了泼妇骂街,这令太宗极为恼火。二人均遭贬斥,寇准被降为了青州行政长官。

第二年,宋太宗便因思念寇准而又召他回朝,并拜其为参知政事,寇准成了北宋王朝的副宰相。寇准从青州刚刚返京,就被思臣心切的太宗迫不及待地召到了宫中。太宗想就皇储问题听一听寇准的意见。刚刚结束外放生涯的寇准,此时仿佛暂时少了之前的耿直与坦荡,他联想当初冯拯曾上书请太宗册立皇储而遭致龙颜大怒,冯拯本人也被流放到了岭南,于是寇准决定对此事采取不干涉的态度,便搪塞太宗道:“立太子的事情,皇上还是不要和妇人、宦官商量,也不要和近臣商量,您自己选择一位可以托付的贤者就是了。”但这一次太宗是诚恳的,他的确想在立国本这件大事上听一下寇准的意思并得到他的支持,便又说:“你看襄王怎么样?”寇准答复说:“知子莫如父,既然皇上认为合适,就请您早下决心吧。”知寇准对皇储人选没有意见,太宗便下定了决心,他马上决定以襄王赵元侃为检校太傅、开封尹(北宋皇帝即位以前,多任此职),又改封寿王。待至至道元年(995年),赵元侃又被立为了皇太子,并改名赵恒。

其实,赵恒既不是宋太宗的长子,其母亲也不是当朝皇后,他之所以能够为父皇看重,除了本身的聪明贤能、孝敬父皇外,在诸皇子中排名靠前也是他得以成为皇嗣的重要条件。赵恒在诸皇子中排名第三,在他的大哥疯掉、二哥暴亡以后,太宗自然把目光投在了他的身上。《宋史》上说他幼时“姿表特异”,与诸王游玩嬉戏时总是自称“元帅”,看来其领导气质自儿时即已具备。赵恒在十八九岁时便被父亲册封为同中书门下平章事,成了宋朝的名义宰相。虽然赵恒以皇子而为宰相,实际上只是一个虚职,但他被父皇所钟爱仍可略见一斑。对于时常进宫奏事进言的寇准而言,皇三子的优秀他自然心中有数,所以当太宗提到襄王时,寇准没有表示反对。

有一回赵恒外出,当开封市民望见皇太子车驾时,都伏地跪拜并大声高呼:“少年天子也”。宋太宗听到这个消息后,极为不悦,召来寇准对他哭诉道:“人心都归属太子了,天下百姓又欲置我于何地呢?”而寇准则笑着对太宗拜贺,并说:“这正是江山社稷的福啊!”宋太宗这才转忧为乐,并下旨宴请寇准,直到大醉而罢。

激怒同僚 刚直遭贬

宋太宗晚年时期,渭水流域的秦州出现了大范围的番民骚乱,朝廷命温仲舒前去平定。温仲舒到达事发地之后,采取了驱逐加隔离的强硬“大棒”政策,将番民统统迁至渭水以北,并下令修筑高墙栅栏,欲隔绝番民的南下。这一切,却引起了番民的更大怒火,他们不断寻衅滋事,挑起事端。宋太宗对温仲舒的平叛策略持担忧态度,他唯恐这将招致更大的灾祸,于是便问策于寇准。寇准以唐代帝王为榜样,抨击了温仲舒的做法,并劝说宋太宗重视辖区内各民族友好交往,主张持安抚政策。太宗见寇准言之有理,便把温仲舒调至了凤翔,又改派寇准前去接触番民,消除汉番隔阂。寇准一到任,便反温仲舒之道而行之,不久便解决了秦州的番民骚乱问题。

册立太子及平定番民骚乱二事,着实让寇准风光了好一阵子。但他的那种耿直刚毅甚至自以为是的为人处世态度,也给他的仕途生涯带来了莫大的曲折与坎坷。至道二年(996年),寇准因朝官名次排列的先后问题而与虞部员外郎冯拯发生了冲突,冯拯为刚硬的寇准所激怒,于是向皇帝进言,说寇准强硬霸道、目中无人。正值此时,广东转运使康戬也向宋太宗反映,说朝廷大臣因不敢与寇准抗争,所以寇准才“得以任胸臆,乱经制”。冯拯与康戬的“小报告”令宋太宗非常恼怒,便召来吕端询问情况。吕端在皇帝面前不敢虚瞒,就实事求是地说:“寇准性情刚硬又自以为是,臣等都不愿意与他争执,主要是怕伤了国体,造成恶劣的影响。”

宋太宗一向爱惜寇准的才能,并认可他的赤胆忠心,但他也无法容忍寇准对同僚这种近乎蛮横不讲理的态度,便趁寇准觐见之际,将前面的事告诉了他,目的在于给寇准提个醒,让他也有所收敛,改改自己过于强硬的脾气。而寇准非但不领情,他反而要当着太宗的面,与那些“诬陷”他的人辩论一番。然而寇准这次是打错了算盘,他还以为这次又将是淳化二年大旱一事的翻版,宋太宗给了他个闭门羹,对他说:“如果在朝廷上辩论,你将在众人面前失去做副宰相的脸面啊!”但寇准却仍不肯罢休,他再次发扬“扯龙袍”精神,依然固执己见。这无异于向皇上头上浇凉水,寇准的固执让太宗彻底凉了心,太宗叹息道:“鼠雀尚知人意,况人乎?”说罢,便下达了外放寇准为邓州长官的指令。寇准再一次因在太宗面前喋喋不休地争论而遭贬黜。

新帝承统 擢为宰相

至道三年(997年)宋太宗去世,太子赵恒即位,是为宋真宗。或许是为了报答寇准的助登储位,或许是爱惜寇准的治国才华,或许二者兼而有之,真宗登基以后,寇准被授尚书工部侍郎,后又经过一些迁转,真宗又任命寇准为三司使。

在享有“圣相”之美誉的李沆去世后,真宗便任命毕士安为吏部侍郎、参知政事,以填补最高行政权力的真空。毕士安入宫叩谢圣恩时,真宗对他说:“不久以后,朕就会把爱卿升为宰相。朕倚赖爱卿已经很久了,但如今乃多事之秋,朕欲再选拔一位可以与爱卿一同为相的,爱卿看谁最合适?”毕士安答真宗道:“当宰相,只有那些具备大的治国之才者,方可胜任,微臣驽朽,实不足以胜任。寇准兼资忠义,善断大事,是真的宰辅之材。”

真宗对曰:“但我听说寇准强硬刚直,爱好意气用事。”毕士安又进一步赞美寇准说:“寇准秉直方正,慷慨且有大节,能够忘身徇国,秉道疾邪,这是他的一贯风格,朝臣当中几乎无人能像他一样的。如今天下之民虽然蒙受皇恩,涵养安佚,然而西北边患尚严重,像寇准这样的人,正是应该得到格外重用的人。”

听罢此言,真宗便坚定了起用寇准的信心,不过为谨慎起见,他决定一方面同时任命毕士安与寇准为同平章事,另一方面又令毕士安位居首位,以便震慑寇准的刚直。在毕士安的强烈推荐之下,寇准得以第一次拜相。

俗话说“江山易改,秉性难移”,寇准为相,依旧守正嫉恶。纵观中国古史,历朝历代都不缺奸诈小人,寇准的这种性格虽然于忠直大臣无害,但却令那些奸臣倍感不安,唯恐哪天遭到寇准的责难,因此对于寇准,“小人日思所以倾之”。有一天,一个名叫申宗古的布衣竟然无中生有,状告起了当朝宰相寇准。明眼人一看就知道,申宗古定是暗中受人指使。申宗古诬告说寇准交通安王赵元杰,意欲图谋不轨。虽然寇准倍感冤屈,但毕竟申宗古乃一平民百姓,他寇大人也不便与他殿下辩论,更何况申宗古所告乃是会被族诛的谋逆之最,故这令寇准诚惶诚恐,一时竟不知如何是好,俨然成了黄莲充口的哑巴。

危难之际,还是毕士安出面帮助寇准化险为夷。毕士安下令逮捕诬告者申宗古,逼迫其说出了真相,并斩杀申宗古;除此之外,他又在皇帝面前极力辩争,说明寇准绝对没有谋反之心。鉴于寇准平时虽刚直但胸怀坦荡,真宗也没有深入追究下去,此事便就此了结。经过毕士安的不懈努力,寇准终于又恢复了清白之身。

在寇准的所有同僚中,只有毕士安不但诚心地推荐寇准为相,而且诚心地帮助寇准摆脱困境,因此毕士安是最有恩于寇准的朝廷高官。

不畏强敌 奉帝亲征

北宋时期,北方边患极为严重,契丹与西夏两个强劲之敌,犹如两头猛兽,伺机南下侵袭宋境,给赵宋以致命重创。寇准为相之时,正值契丹族大辽政权放纵其骑兵侵扰北宋北部边境,沿边百姓受苦深重。有鉴于此,寇准建议朝廷练兵拜将,并挑选骁锐之师屯守边关要害,以防被契丹军队的侵扰。果然,契丹在冬季向北宋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

边关告急,朝廷不断收到来自北方的战情文书,有时,紧急文书一天多达五封之多。寇准却将文书扣下,每天对酒当歌,若无其事。真宗得知寇准这一状态后,下令召来寇准询问究竟。寇准说:“陛下若解决边患,倒也不难,只要您御驾亲征就可。”

宋真宗可不是一个善决断、有勇气的君主,对于寇准的建议,他不知该如何回答,下令群臣讨论。朝中奸臣王钦若、陈叟乃南方人,他们各自建议皇上南迁到自己的家乡,以避敌。当真宗将王陈二人的意思转达寇准后,他佯装不知谁的主意,不点名说道:“谁为陛下画此策者,罪可诛也。今陛下神武,将臣协和,若大驾亲征,贼自当遁去。”最后在寇准的执意请求下,宋真宗决定北上亲征契丹。为搬开王钦若这个绊脚石,寇准举荐他出镇河北大名。

当北宋士兵听说当今万岁亲自来征讨侵略者时,精神振奋,取得了一系列胜利。然而随着战事的发展和真宗銮驾的远行,天生胆怯且又无主见的真宗在一帮大臣的鼓动下,竟然不敢再继续向前甚至产生了休战的念头。当此之时,辽国掌权者萧太后也向北宋发出了议和的建议。这正中宋真宗的下怀,他不管寇准如何苦谏,执意要求派遣使臣,与辽使商讨议和之事。受宋真宗派遣,曹利用代表北宋,前去辽营。真宗曾当面对曹利用讲,只要辽国同意撤兵,北宋方面可答应每年赠与辽国银两一百万。

为了尽量挽回北宋的面子,将北宋的负担降低至最低限度,曹利用出发之前,寇准将他单独召入营中,对他说:“虽然皇上那样讲,但你去谈判时,所谈银两不得超过三十万,若超过此数,皇上不杀你,我也要取下你的头颅!”

后来曹利用与辽国签订了历史上著名的“澶渊之盟”,双方规定:约为兄弟之国,宋真宗年长,辽圣宗称其为兄;以白沟河为界,双方撤兵;宋每年给辽银十万两、绢二十万匹;双方在边境开设榷场,开展互市贸易。这个条约,对于北宋来讲,的确是将损失降至了最低限度,这个结果是相当难得的。当然,这个结果的出现,若论首功,非寇准莫属。

错用奸佞 客死异乡

寇准耿直甚至自以为是的性格始终是他仕途多坎坷的原因。寇准为相,往往“用人不以次”,这令同僚颇为不悦。尤其是当他因澶渊之功而被加官以后,朝官更是多有嫉妒他之人。不久,在王钦若的挑拨之下,宋真宗又免去了寇准的相位,并将其外放。直到王钦若等小人被免官后,寇准才在宰相王旦的建议下,重新回朝任职,此后他又担任中书侍郎、吏部尚书、同平章事、景灵宫使、尚书右仆射、集贤殿大学士等要职。

天禧三年(1019年),宋真宗因风疾无法理政,刘皇后趁机把持朝廷大权。寇准秘密与真宗交谈,建议由皇太子摄理国政,并“择方正大臣为羽翼”。真宗表示赞许。但二人计划遭到泄漏,在刘皇后、丁谓等人的操控下,寇准被罢免相职,并被授予虚职太子太傅,封莱国公。之后在丁谓的挑拨下,朝廷将寇准一贬再贬,寇准最后竟然在年过花甲之后客死异乡。

可以说,是丁谓的不断打击与排挤,才最终导致了寇准的悲惨下场。然而令人颇感意外的是,当初丁谓高升,乃是源于寇准的举荐。一开始,寇准没有认清丁谓的丑恶嘴脸与落井下石的奸臣作风,还曾在宰相李沆面前夸赞丁谓。李沆是什么人啊?他素以“先识之远”而被人颂扬为“真圣人”、“圣相”,看人别说一般,从来都不会错。对于寇准的举荐,李沆不以为然。寇准纳闷,请李丞相指点。李沆说:“顾其为人,可使之在人上乎?”寇准反问道:“如谓者,相公终能抑之使在人下乎?”两人的对话,翻译过来就是说:李沆认为丁某人为人有问题,对于这种小人,不能予以提拔重用;寇准则认为像丁谓这样有才能的人,怎能一直压抑其才,金子终会发光的!显然正直的寇准对丁谓做了错误的判断与估计。最后李沆笑着对寇准说:“他日后悔,当思吾言也。”

得势后的丁谓只知巴结主子,从而获得宠信,他不但在真宗崇道中表现活跃,而且还总找机会谄媚上司寇准。一次,两人一起在朝房用饭,寇准不小心将几粒米粘在了自己的胡须上。丁谓见状,立马上去为寇准拂去,还不失时机地赞美寇丞相的胡须“好好漂亮”。自此以后,“溜须”就成了巴结上司的专用词。直到寇准被丁谓所贬,他才“始伏沆言”,然为时已晚。

寇准一生,因刚直不阿而发迹,并逐渐受到重用,这是他的性格在清明之世给他所带来的幸运与荣耀;然而,不听尊长良言,执意与同僚争辩,自以为是地任选官员,也使他遭遇了巨大的政治灾难,并因此而导致仕途曲折,多次罢相,最后又客死他乡,这又是令后世为其扼腕叹息之处。

因自信而获得重用,后因自以为是而遭到贬斥,这是对寇准为官生涯的最完整概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汉朝史上谁以仁德宽厚成就大汉帝王千古佳话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刘邦的众子中,刘恒是最不引人注目的一个,这和他的母亲有关。母亲薄姬原是项羽所封魏国王宫的宫女,在刘邦打败魏国后,将许多宫女选进自己的后宫,后来便和薄姬生了文帝刘恒。但刘恒出生后,薄姬却遭到刘邦的冷落,地位一直是“姬”,没有升到“夫人”,所以,文帝刘恒从小就做事小心,从不惹是生非,给大家留下了很好的

  • 西汉历史上堪称最帅的一流皇帝是何许人也?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遭受宫刑耻辱,对刘家心怀愤懑。因此在编写《史记》的时候,或明或暗,诋毁刘邦为无赖、流氓、没文化。我们今天看到的《汉书·武帝纪》,它不但详细记载了汉武帝在文化建设方面的事迹,而且在《赞》里给予高度的评价。司马迁的《太史公曰》,对刘彻没有一句好话。对于刘彻的祖先汉朝开国皇帝刘邦,司马迁也曾多处使用

  • 慈禧太后为何越老越风骚:慈禧究竟有何倾世之貌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慈禧太后作为大清王朝的“无冕女皇”,不仅垂帘听政干预朝政,私生活也荒淫无比,越老越淫荡,67岁了还与29岁的英国情人风流快活!对于史上这样位具有影响力的女统治者,至今众人对其风流韵事都非常感兴趣,更是对其越老越淫荡好奇不已!慈禧太后是中国历史上少数几个曾经控制过整个国家的女性之。从她15岁开始被选宫

  • 揭秘:史上被国人当成诸葛亮第二的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如西汉开国名臣张子房和蜀汉丞相诸葛亮一样,大明王朝的开国功臣刘伯温,也是个被神化了的人物。民间不仅传说刘伯温“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年”,他应答朱元璋的“烧饼歌”,就是一个神话故事。这故事说,一日朱元璋正在大殿上吃烧饼,忽报刘伯温求见。朱元璋心血来潮,便将咬了一口的烧饼放回碗中,将碗盖上,待刘伯温进来

  • 朱棣为何要把京都迁往北京?迁都的目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建都在何处,后来的皇帝也都跟随着一直在哪里设都。唯独明朝却不是这样。朱元璋开国时,建都在南京,直到朱棣手上才把京都迁往北京,其中原因何在?基于什么考量?此问题虽然看起来很简单,其实却饱含深意。分析已有资料,剖析朱棣心迹,纵观当时形势,我们可以看到明成祖做出此决策,并非心血来潮一时之

  • 不亚于关羽的赵云为何不是五虎将?五虎将潜规则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赵云,字子龙,常山真定(今河北元氏县西北)人。先从公孙瓒,时刘备亦在,与赵云深自结纳。公孙瓒为田楷击袁绍,派刘备出征,赵云为骑将,后因对公孙瓒失望托词兄丧,离去前与刘备曰:“终不背德也。”后刘备奔袁绍于邺与云相遇,随从至荆州,战博望,出长阪,迁为牙门将军,仅为一名护卫偏将,随刘备南定诸郡后,方升为偏

  • 秦帝国背后的面孔:三寸之舌动天下的纵横家张仪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张仪的连横之术,奠定了秦帝国之后半个世纪的外交策略,也成为秦帝国霸业的重要基石之一,正如李斯所说:“惠文王用张仪之计……散六国之从,使之西面事秦,功施到今。”公元前337年,对于张仪来说,是个充满不得志与屈辱的时光。这位战国隐世奇才鬼谷子的高足,魏国公室之后,由于家道中落,正屈就在楚国首都郢,充当楚

  • 揭秘:明朝第一巨富沈万三究竟是不是明朝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提及沈万三,在不同的史书和文学作品中,都有记载。可谓是大名鼎鼎,影响巨大。《金瓶梅》中的主要角色之一潘金莲,不止一次说过:“南京沈万三,北京枯柳树,人的名儿,树的影儿”,可见沈万三的大名在明代市井中的普及程度;江浙闽皖等地,至今也还有将巨富们喻为“沈万三”的习俗。《明史》里也有好几处提到沈万三,其中

  • 元朝历史上忽必烈皇后也在宫廷搞大生产运动?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察必,弘吉剌氏,元外戚济宁忠武王按陈之女、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察必生性仁明,随事讽谏,多裨时政,同时又勤俭自律,事事用心。史称“其性明敏,达于事机,国家初政,左右匡正,后有力焉”。元至元十八年(1281年)病逝,死后追尊昭睿顺圣皇后。一位简约而不简单的环保专家察必是元世祖忽必烈的皇后。这位皇后出自弘

  • 揭秘:梁山将董平和吴三桂哪个更让人烦?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冲冠一怒为红颜”是清朝诗人吴伟业讽刺吴三桂勾结清朝反击李自成大顺军进而被清朝封为平南王的诗句,原以为是吴三桂的专利――为了自己的女人而不顾历史名誉、不顾全家38人的性命,毅然决然地选择投降敌人,绝对是用情之专一的“ 大情种”!不过看了《水浒》后竟然发现双枪将董平也是一位“冲冠一怒为红颜”的“好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