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上古帝王颛顼即位之后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揭秘:上古帝王颛顼即位之后是怎么治理国家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436 更新时间:2024/1/27 6:21:07

颛顼简介:

颛顼[zhuān xū](生卒年月不详):本名乾荒,号高阳氏,黄帝之孙,昌意之子,中国上古部落联盟首领,“五帝”之一。又称黑帝或玄帝,在天神传说中是主管北方的天帝。

颛顼始自穷桑,而迁都于商丘,后居于帝丘(今河南濮阳)。《国语·楚语》说颛顼是继少昊之后主政。《列子·汤问》说法亦同:“共工氏与颓顼争为帝,怒而触不周之山,折天柱,绝地维,故天倾西北,日月星辰就焉;地不满东南,故百川水潦归焉。”《山海经·大荒东经》神话中说少昊育颛顼于东海。后来的虞(舜)、夏、秦、楚都成了他的子孙,成为黄帝系下与帝喾并列两系中的一系,成为中华民族人文共祖之一。

颛顼生子穷蝉,是舜的高祖。据说他在位七十八年,活到九十八岁逝世,葬于濮阳。

颛顼即位后,为平息“九黎(lì)之乱”,进行了一次非常重要的宗教改革。

涿鹿之战被黄帝征服的蚩尤“九黎(lì)”族,一部分人参加了黄炎部落联盟,成为直接融于华夏族的“黎民”;一部分人退回到南方江汉流域,建立了新的“三苗”部落联盟;另一部分被驱赶到西北边陲。蚩尤虽死,可是即便在已经融入到华夏之中的“九黎”人中,信奉巫教而废弃人事的习俗也没有改变,家家学巫术,事事用占卜,人们甚至不再祭祀上天,也不安心于农业生产。

其实“九黎”信巫是有原因的。上古时候的天地虽然被盘古分开,但距离比较近,而且还有“天梯”相通。这“天梯”就是某些神山和“建木”大树。比如西方的“登葆山”,是一群巫师们来往于天上与人间的地方;中原华山、青水河的东面有“肇(zhào)山”,神人“柏子高”就从这里直达天庭,上下无阻;东海之外的天台山上,也有神仙“羽人”的登仙之台和登天之梯;还有后来被水神“共工”撞坏的昆仑“不周山”,山上有建木,也是天地来往之地。

这些“天梯”原为神人、巫师而设,人间有了冤苦之事,可以通过巫师、神人直接到天上去向天帝申诉;当然,天神也可以通过“天梯”,随随便便的就到大荒凡界来游山玩水,人与神的界限并不十分明确。既然如此,人们当然指望巫师能从天界带回好运,这就是“九黎”敬“巫神”而不敬“天帝”的重要原因。

颛顼决定重新整顿天地秩序,命令自己两个孙子,把天地之间的通路截断。

颛顼的孙子一个叫“重(zhòng)”、一个叫“黎(lì)”。“黎”上古通“黧”,为黑色;“重”的本义是“人行千里”,转义为“双腿如同灌铅一般的沉,有下沉感、下坠感”。

“重”和“黎”都是“大力神”,运足了力气,“重”两手托天,“黎”双掌按地,吆喝一声,同时发力,托天的尽力往上举,按地的拼命向下压,于是天渐渐的往上升,地渐渐的向下沉,天地之间变为相隔十万里,遥不可及了,无论多高的山和大树,再也起不到“天梯”的作用。从此,凡人和神人不再混杂、相互干扰,天地间各自都有了自己的次序,“九黎之乱”也得以平息。

之后,颛顼任命托天的“重”为“南正”官职,专门负责祭天,融洽上天神灵;任命按地的“黎”为“火正”官职,专门负责民政,抚慰大地万民。颛顼亲自洁净身心,祭祀鬼神,净心诚敬的祭祀天地祖宗,为万民作榜样。颛顼苦苦劝导百姓,遵循上天的自然规律来从事农业生产,鼓励人们开垦田地,禁止民间私自占卜、沟通天庭,进行巫术活动。

颛顼以黄帝之法管理天下,充分利用地力种植庄稼,驯化繁殖牲畜。为了不误农时,他还顺应自然,推算出春夏秋冬四时节令。颛顼的历法得到后代子孙的不断完善,到战国时期、颛顼后代“秦献公”时,才算最后完成了“颛顼历”。此历法原为“秦”一国使用,中华统一之后,直至汉初,全国还在沿用秦以来的“颛顼历”。

颛顼制定礼义,教化万民,用各种制度来维护社会道德。他定婚姻、制嫁娶,研究男女有别、长幼有序,规定兄妹不准通婚和男尊女卑。颛顼的时候,妇女在路上遇见男人必须先回避,不然就要拉到十字大街上示众。这不知是否为中国北方“大男子主义”比较严重的历史原因?

颛顼乘龙游至四海,视察过许多地方。颛顼往北,到过“幽陵”;往南,到过“交阯”。“交阯”为今日越南,当时的大荒之地,远比今日华夏土地的范围要大得多。颛顼往西,到过昆仑神山下的“流沙”;往东,到过“蟠木”。“蟠木”在“汤谷”日出之地,是东海边上“度索”山中的一棵巨大的蟠桃树,弯曲环绕三千里。颛顼在视察过程中,看到了各种动物、植物,大神、小神,所到之处,受到部落民众的热情接待,凡是日月所照临的地方,全都平定了,天下没有不归服的。

当然,也有不少是通过武力之后才归服的。

大荒之西,有一个水池,名叫“孟翼攻颛顼池”。肯定有一个叫“孟翼”的人,在这里与颛顼发生过战争。

另外,水神“共工”与颛顼的战争,打得惊天动地。共工惨败之后,让大荒自然界付出了巨额代价。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元璋节俭成盲目本能:早饭只吃蔬菜和豆腐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贫穷从来不是好事。贫穷遮蔽了人的眼睛,让他看不到食物以外的东西;贫穷禁锢了人的身体,让他像动物一样不停地被原始欲望折磨。贫穷剥夺了人的力量、尊严和权利,让他在自然、神灵和权力面前自觉软弱,卑躬屈膝。二十世纪五十年代,美国学者刘易斯提出了“贫困文化”的概念。他总结的贫困文化的特征包括较高的死亡率,较低

  • 晚清绿营兵为何敢武装攻击二品大员曾国藩?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不是军人,也从来没有摸过武器。但是他毕竟从道光二十九年起,兼任过数年的“兵部左侍郎”(约等于今天的国防部副部长),加以他以经世致用为志,对大清国家武装情况有较一般人远为深入而全面的了解。他深知,依靠目前这支大清军队,打败太平军是不可能的。因为晚清国家军队是一支没有灵魂的、没有“天良”、没有精神

  • 契丹女英豪萧燕燕:皇后萧燕燕是如何振兴辽国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民间广为流传的评书《杨家将》中,有一个大名鼎鼎的萧太后。她的原型,就是契丹历史上举足轻重、风光无限的承天皇太后——萧燕燕。萧家有女初长成公元953年,辽朝开国皇帝耶律阿保机的妻子——应天太后述律平,走完了她75年的人生旅程,寂然去世了。但紧接着,她的娘家又传来一个女婴响亮的啼哭声。这位女婴就是日后契

  • 大辽太后萧燕燕:拥有爱情并建功立业的绝世美女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历史上的后妃数不胜数,然而通观下来,只有萧绰,不但建功立业、彪炳史册,而且还真正享有了一个女人的完整幸福的人生。大辽太后萧燕燕也就是我们常说的萧太后,作为一个敢给皇帝戴绿帽子的女人,她彪悍的人生真的不需要解释。汉族大臣韩匡嗣与萧思温两家是世交,关系一直非常亲密。韩匡嗣之子韩德让生得英俊潇洒,仪表

  • 杜甫的高超军事思维:其观点甚至可以推演二战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752年,四十岁的杜甫写了一系列军事题材的诗歌:《前出塞》,总计九首。这个时期还是大唐王朝的生长期,伴随着生长期的,是大唐王朝在军事上的扩张期,大家的预估大多是乐观的。杜甫却对唐玄宗的军事路线不太认同,《前出塞》第六首表达自己的军事观点,这是一篇能超越唐朝当下,甚至超越几个世纪的军事论文,四十个

  • 如何评价司马昭?司马昭为何敢如此大胆某朝篡位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昭尽管在历史上背负了权臣的名声,但是在客观实际中,司马昭的所作所为还是在历史上起了进步的作用,他是三国后期杰出的军事家。在东关战役中,就军事指挥特点看,诸葛诞与司马昭以前经历的主要战役中表现出的军事才能相比,明显不是一个水平,同这次战争后司马昭在平定关中,征服灵州,平定叛乱,招抚北方蒙古高原少数

  • 元康之治:晋朝史上承接太康盛世的繁华盛世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晋朝与唐朝相似,在唐朝贞观盛世后有永徽之治,晋朝在太康盛世后也有元康之治,都是两代相连的繁荣时期。晋朝太康盛世被称为“天下无穷人”的富足景象,太康末年傅咸还描述:当时“贾竖皆厌粱肉,”“婢妾被服绫罗”、“贱隸乘轻驱肥”,这些说的都是地位低的商人和佣仆生活的情况,不仅体现了经济繁荣也显示奢侈风气抬头,

  • 辽国宰相张俭一件皮袍穿三十年 勤俭行为感动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曾国藩曾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翻开厚重的中华历史,勤俭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辽国宰相张俭的事例让人很感动。辽国宰相张俭,很有才华,公元996年,考取状元

  • 中国式葛朗台:卖李子将果核全钻坏 防他人得良种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竹林七贤”之一王戎,视金钱为身外物,不仅不碰钱,连叫也不屑叫,而是以“阿堵物”代替。可出人意料的是,他晚年在钱财上十分吝啬。《世说新语·俭啬》中点评讥讽整个魏晋时期的吝啬鬼,总共9篇,王戎就占了4篇。《世说新语·俭啬》曰:“王戎有好李,卖之,恐人得其种,恒钻其核。”王戎家中有优良品种的李树,生产香

  • 如何理解曹操的“外易简而内机明”?注重实用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各代历史名家对曹操均有比较中肯的评价,有褒有贬,但基调基本一致,就是鲁迅先生所说的:曹操至少是一个英雄。就个人性格而言,窃以为,陈寿的“矫情任算,不念旧恶”和郭嘉的“外易简而内机明”,评价比较靠谱。前者好理解,后者有些文言。官渡之战时,袁绍手下有个谋士叫许攸,大概是因为经济上有些问题,在河北混不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