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被称为救世良相的明朝高拱做出了哪些贡献

被称为救世良相的明朝高拱做出了哪些贡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3301 更新时间:2024/1/14 18:40:17

高拱生于1513年,卒于1578年,由此可见是明朝时期的人。高拱的祖辈为了躲避元末的乱世,从山西洪洞,迁移到了新郑高老庄村。因为我们都说他是新郑人,是汉族中人。

图片来源于网络

他出身于宦官世家,从出生以来就受到了严苛的管教,因此5岁就会对偶,8岁就要诵千言,也许他的才华是被逼出来的,或许是他自身就有这个天赋。年纪稍微大点,就要攻读古经,对学问不懈的追求。17岁就想要考取科举,但是在这条道路上屡次受到挫折,过了13年头,才考中进士,被任命为庶吉士。过了14年,他才被升为翰林侍读。在1566年,因徐阶的推荐,被升为文渊阁大学士。可见他的仕官生涯并不是一帆风顺,是深受挫折。

在1569年,高拱和张居正在国子监相识,两个人的志趣相投,从此就想要一起匡扶社稷。直到嘉靖帝的去世,当朝的首辅徐阶只是召自己的弟子张居正前来,共同写遗照,并没有叫同是身为阁中大臣的高拱,至此两个人的关系就埋下了隐患。又因为一些琐事,两个人的误解日益加深,两个人就起了争执。

在1572年,拜高拱为柱国,晋升为中极殿大学士。起初,他还能保持清操,但是他的门生程文等人,常常狐假虎威,导致人们都厌恶他们。之后,高拱开始狎奢。

张居正为了当上首辅,开始勾结冯保阴,使高拱失去官爵,回乡告老。但是高拱在临死之前,曾写了《病榻遗言》,记述了张居正的罪行,把张居正写成阴险的人物。于1578年,高拱在家中去世。在1602年,被追赠为太师,至此高拱的一生画上句号。

高拱怎么死的

明朝高拱自小就很刻苦学习,虽然经历了较为坎坷的仕官生涯,但是幸运女神依旧眷顾他,至少让他于1570年前后,在内阁不可一世,少有人能与之争锋。可见他的权力之大,惹人非议。

图片来源于网络

本来高拱和张居正两个人相识的时候,由于两个人兴趣都相差不大,因此两个人准备共同匡扶这个社稷。但由于徐阶导致的误会,以及够来传言张居正接受三万银两的消息,导致两个人的误解日益加深。直到张居正在太后面前,诉说高拱的专制,以及污蔑高拱说过年幼的太子怎么可以做皇帝,导致太后对高拱不满,致使其罢官回家,不许在京城停留片刻。

1577年,张居正回到故乡把自己的父亲亲手给葬了,路过了高拱的故里,就专门去探望他。毕竟两个人曾关系甚好,只是一系列的误会,导致两个人在政治上对立。两个人相见,感概万千,泪流满面。虽然高拱感概以往的事情,但是对张居正的恨,依旧耿耿于怀,于是在死前曾写了《病榻遗言》四卷,用来记述张居正和宦官的勾结,致使自己罢官还乡,夺得首辅的阴谋,将张居正写成了极为险恶的人物。

1578年的冬天,高拱就因病在家中去世,葬于老坟村。高拱对地位的贪恋,张居正致使其过早的还乡,仅仅让他当了七天的首辅,才导致了高拱患心病,身体日益衰败不然至少还能多活几年。于次年,朝廷因为高拱的功劳,赠其官复原职,是对他一生的肯定。过了很多年,又赠其为太师。

评价高拱的一生

高拱在明朝中后期历史上具有重要的作用。他在隆庆后期,当上了首辅兼任吏部尚书时期,针对当时明朝紧张的局势,勇敢地进行了改革,对振兴朝政起到重要的重要,在法治等方面都有卓越的建树,开创了隆庆时期改革的先河。针对宋明理学,他认为就是这些耽误了整个国家,对此展开了全方面的批判。并且系统的阐述了自己的哲学思想,推动了明朝学术的发展。

图片来源于网络

明穆宗和内阁首辅张居正都对高拱的改革措施给予了高度的肯定,都认为其实“社稷名臣”。我们都常说张居正与其交恶,但是张居正对其的治世才能、道德品格等方面都作出了高度的评价,并且这些评价都是建立在事实依据上的,这也是后人评价高拱的一些史料依据。

高拱的改革功绩不仅仅得到了皇帝和大臣们的一致认同,也得到了民间许多政治家们的一致肯定,都认为他和张居正一样,都是明朝的“救世良相”。极为著名的《明史-高拱传》,是由张廷玉等人所编写的,极大地肯定高拱在清整吏治等方面上的功绩。

如果说过去的人对高拱的评价,大多局限于其杰出的政治改革,认为他在政治上跟张居正是同等地位,那么现代人对其的评价,重点放在他的哲学领域,他对宋明理学的高度批判,对王廷相气学的继承和发扬,是有一定历史依据的。

总之,根据思想、政治等方面对高拱的评价,我们可以得出高拱是明朝历史上具有至关重要的一个人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欧阳修:北宋“富养”出来的全能型文坛大师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人们常说:“女孩要富养。”其实文人也需要整个社会的“富养”。北宋就是一个“富养”文人的社会,文人不但在精神上受到极大的尊重,在物质资源上也得到了优先的保障。因此,北宋的文坛群星璀璨。其中有那么几位“全能型”的人物,严肃起来可以为整个民族修撰史书,担当国家的政治决策;休闲下来可以去写流行歌词,琢磨一下

  • 揭秘司马遹为什么成为宫斗的牺牲品?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遹的母亲谢玖原是晋武帝后宫的才人,太子司马衷将结婚之前,其父晋武帝司马炎派才人谢玖前往东宫,以自己身体对太子进行性教育,让太子体验熟悉男女房帏之事。谢玖不久就有了身孕,她十分害怕太子妃贾南风对自己的孩子下毒手,就向晋武帝求还西宫,生下司马遹。直到司马遹四五岁了,晋武帝才告诉太子司马衷,司马遹是他

  • 汉高祖刘邦是怎样评价对手楚霸王项羽的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成功称帝之后不久,便宴请大臣,对其论功行赏。在酒兴正酣之时,他曾这样评论过项羽:“项羽身边只有一个范增,却弃而不用,所以才会被我打败了啊。”图片来源于网络范增有大才,有远见,是项羽身边的重要谋士。但是后来范增被项羽所疑,愤而离去,在半路上就病死了。失去了范增的项羽犹如是自断了一臂,自然无法与刘邦

  • 朱元璋为何逼着官员给所有穷人盖房子?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2000年的封建王朝时期,真正从普通百姓的角度出发,为他们解决住房问题的,要数明朝了。众所周知,朱元璋是农民皇帝,他出身穷苦,深知穷人无立锥之地的窘迫,因此他一当上皇帝,就把穷人的住房保障问题提上了日程。《明太祖实录》中,对此多有记载。网络配图《明太祖实录》92卷记载:洪武七年农历八月,朱元璋

  • 党锢之祸皇权旁落:为汉朝灭亡埋下了祸根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东汉末年,皇帝大权旁落,此时的朝堂由外戚和宦官把握,他们无视皇帝的威严,朝堂内外肆意妄为。为了使权力更加庞大,外戚与宦官不但掌控朝廷官员的选拔,任人唯亲,这样将一大批有志之士阻挡在朝堂之外。另一方面,大肆在朝堂内外搜刮民脂民膏。当时的朝廷已经陷入了混乱的状态。图片来源于网络尽管朝堂黑暗,可是仍然有有

  • 文弱书生陈庆之为何被称为白袍将军?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一位“射不穿札,马非所便”的文弱书生,竟然是我国历史上打仗最厉害的人,而且每战必胜,从不失手,是历史上真正的常胜将军.与明末袁崇焕一样,他也是文官出身,自身并无万夫莫挡之勇,但却在战场上创造出一次次的旷世奇迹.这位常胜将军就是南北朝时期的南梁将军陈庆之.网络配图陈庆之(484年―539年),字子云,

  • 史上最勇悍的将领是谁?凿开骨头拔翦除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隋末义军郭开道在两军阵前一贯勇往直前,身先士卒。网络配图有次冲锋陷阵,脸颊狠狠的中了一箭。回营后立即传军医,第一个军医看完之后说:“箭簇深入骨内,箭杆可折,箭簇却无法取出了,”高开道大怒:“不能治伤留你屁用,”说完一刀就把这倒霉的军医给砍了;第二个军医看完说:“箭杆可折,箭簇也可取,就怕大王您难

  • 刘邦多疑却为何只听张良的话并重用他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张良,汉初三杰之一,对于这个人估计中国人都不会陌生。他是中国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谋圣”。刘邦所说的“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指的就是他。他也是汉初三杰中唯一一个没有被刘邦猜忌过的,从头到尾刘邦都对他的信任有加。一、亡国之恨 行刺秦王张良出身韩国贵族世家,祖父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的韩昭侯、

  • 隋炀帝开凿大运河目的:只为游玩和充实后宫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隋朝开凿大运河的时间是在公元前605年,隋炀帝利用已有的经济条件开凿了一条贯穿南北的大运河。隋炀帝开凿这条大运河,征用了几百万人,他开凿这条大运河的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两地的交通和巩固隋朝政府对国家政权的集中统治。图片来源于网络隋炀帝杨广征民为他开凿大运河过程中,他先用几百万人的挖通沟渠,并使沟渠和黄

  • 曾国藩的三次自杀:名臣曾国藩一生为何3次自杀?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他被慈禧称为“天下第一正人”;治家严苛;“曾剃头”镇压太平天国杀人如麻;功成名就之时,部下曾劝他称帝;表面风光之下,实际上他终其一生都是战战兢兢,曾经三次自杀……曾国藩是晚清中兴名臣、湘军统帅、理学大师,为师为相,立德立功立言,在崇拜者眼中近乎完人。自曾国藩开始。才有“无湘不成军”之说,毛泽东称这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