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知恩图报终得善终的初唐名将是谁?

知恩图报终得善终的初唐名将是谁?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人生初见 访问量:3610 更新时间:2024/1/25 12:09:09

李绩,初唐名将,原名叫做徐世绩,字懋功,在《隋唐演义》和民间话本里又被唤做徐茂公,且被后世说书艺人严重歪曲成了一名羽扇纶巾,足智多谋的牛鼻子老道。其实历史上真实存在的李绩文韬武略,威名赫赫,历事唐高祖、太宗、高宗三朝,为凌烟阁二十四名功臣之一,一生战功无数,曾为李唐夺天下打败了无数竞争对手,后又为大唐帝国保天下大破突厥人和高句丽人,一生出将入相,被李唐王朝倚为擎天支柱,是与卫公李靖比肩并列的初唐著名军事将领。

网络配图

李绩生前两次被动改名,死后又遭两次命运捉弄,一会儿姓徐,一会儿姓李,没个定数。一次是因为高祖李渊赏识他,赐他以国姓李,另一次是为了避太宗李世民的名讳,改叫李绩。最难堪的是他虽然善终了,但却因后代造反,被武则天改李复徐,好在后来中宗李显又为他平了反,还了李姓,看来爹妈起名得有前瞻预见性,否则不仅费事还很麻烦,好在古代人不办身份证,少了许多繁琐的手续。李绩不仅军事指挥才能出众,更难得的是他超一流的个人品质,无论正史还是野史都记载着他许多人性的闪光之处。

李绩是个典型的富二代,但是他不坑爹,而且视金钱如粪土,年青时挥金如土,慷慨解囊,积极襄助江湖豪杰,他是瓦岗寨农民军首领翟让的铁杆心腹,但他站得高看得远,曾经力劝山寨版的大王翟让让出头把交椅,献与德高望众更有能力的李密,后来翟让与李密因领导权归属问题发生了窝里斗,自个儿差点成为了内部清洗斗争的牺牲品,但他对自己认准了的人和事绝不动摇,既对翟让仁至义尽,又对旧主李密誓死效忠,难得的成为了天下所谓义军中众多背信弃义,不义之人中的珍品,我们且来看看历史文献中李绩究竟是怎样知恩图报的。

《旧唐书》载,就在旧主李密败阵,人生陷入低谷喝口凉水都塞牙的时候,这位自作聪明志大才疏又手气不好的李密,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怀疑投靠李绩以后,后者会挟私泄愤打击报复,走投无路之下还是不太心甘的投降了李唐王朝。彼时李绩还统领着李密的旧境,东至大海,南至长江,西至汝州,东至魏郡,这可是绝大的一笔政治资本,但是李绩绝不贪天之功,而是真君子名义士,李绩对手下说,魏公(李密)已归大唐,如果我自己上表向唐主献地,是自邀功劳而彰主公败绩,还是把土地人口军人数目造册,总魏公,让魏公自献。高祖李渊闻听这件事后,认为李绩“感德推功,实纯臣也”。不仅优诏嘉许,而且加封李绩为曹国公,大将军,赐姓为李。后来李密谋反叛逃被杀后,李绩恳请唐朝容许他收敛旧主遗骸,并服重孝厚葬李密,朝廷上下交口称赞李绩忠义无比。

网络配图

对差点错杀自己的旧主如此,对朋友也是赤胆忠心,仁至义尽。唐人刘餗《隋唐佳话》载,李绩与单雄信最初都是李密旧将,两人结为兄弟,后来李密兵败逃亡后,单雄信投奔了王世充,李绩投靠了李渊,单雄信勇力过人,武艺高强,李绩曾随同海陵王李元吉征讨王世充,李元吉自忖勇猛,在与单雄信战场过招时,被老单枪枪不离咽喉要道,急得李绩连连高呼,单兄单兄,此人是我主公,请枪下留情。单雄信放过了李元吉。后来王世充被平定后,单雄信行将就戮时,李绩愿以官爵财产换回单氏一条命,奈何前有过节,而被诏令不许。单雄信眼看小命玩完,就责怪李绩不肯出手相救,李绩泣泪而言,我与你情同手足,绝不敢偷生于世,只是因为身已许国,忠义难两全,我若死了,你的妻儿老小无人照应。道完肺腑之言后,李绩拔出佩刀从腿上割下一块肉,让单雄信吃下,以血肉明誓。老单死后,李绩如家人般照顾着他的家眷,千古义气传为后世美谈。

史载英国公李绩每次打了胜仗后,都会把军功归于手下,为兵将们请功封赏,而自己从不矜功请赏,还常常把皇帝的赏赐大部分赐与手下将士,因此很得士兵爱戴,对士兵够意思,对自己的亲属也不赖。《隋唐佳话》记述,李绩当上了宰相后贵不可言,可是他的姐姐每次得病后,他都要亲自下厨熬粥给姐姐喝,有一次不小心,添柴烧火时把自己的胡须都烧着了,他的姐姐很是过意不去,就责怪他,家里有那么多仆人和婢妾,你又何苦要自己动手呢?李绩说不是有人还是无人这么个简单的道理,而是我看姐姐你已经年迈了,我也老了,我就是想给姐姐你煮一辈子粥,又能有多少次呢?无情未必真豪杰,象李绩这样位高权重的大人物,能把亲情看得如此重要实在难得,更难得的是在浩如烟海的史籍中读到这样的故事,于冰冷泛黄的书页中也有一丝暖意。

网络配图

李绩曾经对自己的一生做过如下评论,我十二三岁时为无赖贼,逢人就杀;十四五岁为难当贼,有所不快者,无不杀之;十七八岁时为好贼,上阵杀人;二十岁时为天下大将,用兵而救人生死。这是一个人从年青时的冲动杀人,到身不由己杀人,最后动刀兵而救天下人的名将质的蜕变,也是一个勇于担纲责任的男子汉大丈夫成熟的表现,正是因为李绩如此知恩图报和至纯至信,所以太宗李世民非常信赖和看重他。有一次李绩外出征讨匈奴薜延陀部,大捷归来后,忽遇暴病,药方上讲道治此病胡须灰可做药引,唐太宗听说后,自剪胡须,为李勣和药,九五之尊亲剪龙须,这可是至高无上的隆遇,古今罕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刘备的一生:如何一步一步从草根走到霸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刘备(161年—223年),字玄德,东汉时涿郡(今河北涿州)人。中国三国时期著名的军事家、政治家。蜀汉王朝的建立者。刘备出生于没落的汉朝皇室世家,是西汉景帝之子中山靖王刘胜的后代。论辈分是汉献帝的族叔。在东汉末年的军阀混战中,刘备集团的力量相对较弱,又无稳定的根据地,一直处于颠沛流离的境地。曾经一度

  • 刘备城府背后的真实性情:自视甚高小视天下诸侯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实际上刘备从来都没有把天下诸侯放在眼里。这可以从他在荆州和刘表喝酒失言中可以看出来。“备若有基业,天下碌碌之辈诚不足惧也!”这句话可以看出刘备心里是多么的不甘心。凡是读过一点历史的人都知道。在东汉未年,政治黑暗。军阀混战。魏晋时期更是如此。所以才会出现竹林七贤这样的行为怪诞之人。他们表面上潇洒自如,

  • 为什么说李夫人 是汉武帝付出昂贵代价的艳遇?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皇帝大都好色,究其原因是他们可以利用职务之便随意得到自己想要的任何女人(不一定是美女),而且想要多少就有多少,用个现代词来说这叫以权谋私,不用白不用。作为西汉王朝在位时间最长的君主,汉武帝的风流倜傥绝对配得上“神童”二字,想他在青春期还未到之时,就已说出“金屋藏娇”的高级情场词汇,其“情商”水平之高

  • 赵楷:皇子偷偷参加科举考试竟然得了状元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科举制是我国的创举,此制度让寒门学子有了进阶之路,有了翻身的余地。在科举制度历史上还曾有过一段很有意思的小插曲,那就是宋朝曾有位皇子偷偷参加科举,竟然还得了状元,这个人是谁呢?网络配图赵楷(1101年-1130年),宋徽宗第三子,跟他的父亲宋徽宗一样是个琴棋书画皆有所成的人,自小聪明伶俐,深得徽宗宠

  • 揭秘:斩将夺旗史上第一人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南北朝时期政局动荡,但俗语讲乱世出枭雄。今天小编就和大家介绍一位南北朝时期的第一勇猛大将。萧摩诃,字元胤,兰陵(今山东峄县)人,南北朝时期陈朝名将。网络配图萧摩诃自幼随父亲在始兴郡生活,后被姑夫蔡路养抚养长大。侯景之乱后,追随侯安都征战,屡立战功,被封为巴山太守。此后,萧摩诃跟随吴明彻,屡破北齐军,

  • 司马迁是如何为李陵辩护的使汉武帝大怒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一生的转折点就应该是为李陵说话这件事情了。图片来源于网络当时李陵自请五千兵马前去阻击匈奴,但是在浚稽山的时候李陵遭遇了单于军队的伏击。李陵以五千兵马,杀敌上万,最后单于的兵马集结的越来越多,而汉军的援军却久久都没有到,李陵被匈奴耗到弹尽粮绝,最后被迫投降匈奴,成为战俘。汉武帝希望李陵战死,李陵

  • 因迷信被忽悠的皇帝—宋真宗赵桓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据传宋真宗赵恒据说非常迷信神仙之说,还因此一直被忽悠,甚至还把神仙灭蝗灾的传说信以为真。好啦,各位看官跟着小编来一起揶揄一下这位帝王吧。网络配图1016年夏天,北宋皇帝宋真宗在京城开封的皇宫里接到许多关于蝗灾的奏折,称全国许多地方出现严重蝗灾,来势凶猛,危害极大。当时,宋真宗正在迷信神仙之说,他相信

  • 司马迁为什么要在史记中给予李广很高的赞誉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司马迁在《史记·李将军列传》中记叙了飞将军李广的生平,并对李广做了非常高的评价,这段评价可以说是史学评论中的经典。图片来源于网络李广一生谦逊恭敬,在抗击匈奴的过程中屡立奇功,但是最奇怪的是“李广难封”的时候,到死李广也没有一个爵位,而且李广的死也并非是自然而死,是因为受到了诬陷而受到处置被迫自杀的。

  • 西汉著名的军事将领卫青和李广是什么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卫青李广都是西汉历史上著名的军事将领。俩人在征讨匈奴时,都立下很大的战功,后人在提到卫青李广时,免不了一番对比。从官爵来说,李广没有卫青的显赫。李广曾在汉文帝、汉景帝、汉武帝年间担任将领,李广的最高职位为骁骑将军。图片来源于网络卫青在汉武帝年间,被任命为大将军和大司马,并被封为长平侯。所以,从功劳和

  • 历史上的刘邦真如世人所说的那般"痞子"?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逝世至今,两千多年已如白驹过隙间悄然滑过,两千多年对于漫长的历史长河来说只不过是一朵泛起的浪花而已,其间沧海桑田,白云苍狗,刘邦传奇的一生为历代所评价,其间众说纷纭,褒贬不一。刘邦真如世俗所说的那般"痞子"吗?司马迁誉其为圣人,与尧帝相媲美。宋人苏轼曰:“古之英主,无出汉高。”毛泽东更是盛赞刘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