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太祖死后心腹为何不拥戴他的儿子登基 只能说识时务为俊杰

宋太祖死后心腹为何不拥戴他的儿子登基 只能说识时务为俊杰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597 更新时间:2024/2/17 1:05:21

很多人都不了解赵匡胤死后,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

宋太祖赵匡胤驾崩后,当时还有两个儿子在世,分别是赵德昭和昭德芳。按照封建王朝惯例,如果没有什么特殊情况,皇位肯定就落在这俩兄弟头上了。令人大跌眼镜的是,最终由亲叔叔赵匡义继承大统,这也是北宋初期最大的悬案之一。

为什么宋太祖的心腹们不拥护赵德昭和昭德芳两人做皇帝呢?就拿昭德芳来说,他是赵匡胤儿子中最出名的,尤其在民间传说和评书的影响力非常大,他就是古典文学名著《杨家将传》中著名的八贤王。

我想,之所以宋太祖的心腹们没有拥护他的儿子,最主要还是因为形势比人强。此外,从国运的角度来说,赵匡义继承皇位可以让北宋走得更久。说句危言耸听的话,如果立赵德昭和昭德芳中任意一人为帝,说不定北宋也就跟秦国一样,二世而亡了。

我们且看宋太祖死前,整个北宋的政治环境,就能大概知晓这场“兄死弟及”的皇位风波,其实就是意料之中的事。

赵匡义的上位,是一种必然趋势

话说,赵匡胤从后周孤儿寡母手中“黄袍加身”,由殿前都点检(军队的最高统帅)摇身一变成为了开国皇帝,其中他的嫡系心腹石守信、高怀德和李继勋,这三人是出了大力气的。正是他们的支持,赵匡胤做皇帝才能一路顺风顺水。

可是,做了皇帝后的赵匡胤,犯了帝王的通病,看谁都像是威胁皇权统治的人。“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的道理他很清楚,时间一久,赵匡胤发现这几个帮忙打江山的兄弟,手里的兵权足以威胁到皇家的威信,于是他夜不能寐。

他心想,对待这些个兄弟们,总不能卸磨杀驴吧,这样无情的事情,实在是做不出来。最终,他想到了一个方法,用一顿类似于鸿门宴的酒席,使得这些老哥哥们爽快的将手中的权力给交了出来,安心回家养老,从此这些嫡系亲信退出了北宋的政治舞台,成为一个坐享荣华富贵的闲人。

然而军队还是需要有人来管理,总不能事必躬亲吧?这样的话,不得把自己给累死?所以他就想到了弟弟赵匡义。为什么呢?首先,弟弟赵匡义也是当年陈桥兵变拥立自己为帝的发起人之一,而且血脉的关系让赵匡胤对这个弟弟十分放心。

就在这种背景下,赵匡义横空出世,开始接替石守信等人的军权。因此,杯酒释兵权,这一出好戏,实际上是将兵权由石守信等人转移到了赵匡义。在这件事情上,赵匡义是最大的获利者。

当然,赵匡胤也不怕弟弟对自己不利,因为他也是武将出身,在军队中的威信不是其他人能够动摇的。赵匡义的能力和资历在军队中甚至比不上石守信等人,翻不起什么浪花。想到这里,赵匡胤便能安心的睡觉了。

不过,令赵匡胤也没想到的是,这个弟弟的确颇具才能,征讨想要光复后周的李重进,进占太原等等战役,无一不是漂亮的胜仗,如此一来,赵光义在军中的地位逐渐做大。最终,他凭借着军功,被封晋王,位列宰相之上。

不久,赵匡胤病逝。据史料指出,宋太祖病逝的凶手直指弟弟赵匡义,成语“斧声烛影”也是含蓄表达出了是赵匡义害死了宋太祖。但是这又能说明什么问题呢?要知道赵匡胤死后,举国上下没有一个人是赵匡义的对手,因此他登基为帝,没有人敢提出异议。从这个角度来讲,赵匡义登基为帝是必然的。

当然,有人会说,如果赵匡义是篡位,那就是名不正言不顺的。就跟永乐帝朱棣一样,虽然对国家的贡献很大,但也摆脱不掉,他就是个“篡位者”的事实,受人唾弃。关于这点,赵匡义还真的不算篡位,因为赵匡胤生前并没有立太子!为什么赵匡胤没有立太子呢?

赵匡胤未立太子之

按照常理来说,新君初立,第一件事情便是要为了江山稳固,立储君。历史上,有很多朝代就是因为迟迟不立储君而导致国家动荡,赵匡胤肯定也是想到这个问题的。

但北宋建国后,他的两个儿子既没有封王,更没有立太子,为什么?其实,赵匡胤之所以不立太子是因为不敢立,因为时局不允许储君的出现。这不是耸人听闻,而是血淋淋的教训。

首先北宋之前,就是连现代考古学者都不愿提及的五代十国。这段时期,用一个字形容便是“乱”。先是节度使朱温杀了唐昭宗,自立为帝,建立后梁。然而他立太子的方式令人难以齿,朱温让他的儿子们把自己的媳妇送过来侍候他,谁侍候得好,谁就当太子。于是,儿子们纷纷把老婆送过去。时间一长,朱温还是没有立太子,二儿子朱友珪便把他杀了。朱友珪登基没多久,又被朱温的小儿子朱友贞给杀了,也就是后梁最后一个皇帝。

后来,后唐的李存勖把李友贞杀了,但没过几年,自己也被乱箭杀死。之后,李嗣源继位,还是没过几年病逝,三儿子李从厚继位,但是不久又被继子李从珂废为庶人。自此开始,后唐的李从珂、后晋石重贵、后周的柴荣,他们几个都是以养子身份继承帝位,但凡有谁想要立自己的儿子为太子,八九不离十全都暴毙。

想到这里,赵匡胤即便想要立最年长的儿子赵德昭为太子,也得掂量掂量,会不会发生前面君王一样的悲剧。当然这不是主要原因,其实最重要的原因在于,他的儿子们还没有能力肩负起国家的重担。

相反,弟弟赵匡义各方面都能挑起大梁。因此,赵匡义被封为晋王加开封府尹。这种官职可不是随随便便封的,要知道后周世宗柴荣继位前就是这个官职。开封府尹就相当于现在北京市的市长,晋王可以近似为军委主席,也就是说赵匡义不管行政还是军队都是除了赵匡胤以外的最高领导,因此这个信号很明显,就是要告诉世人,下一任的皇帝就是赵匡义。

当然,这样的处理方案也是最完美的。毕竟北宋初期,战事不断,如果不假思索的立太子,等到赵匡胤晚年或者死后,说不定再来一个“陈桥兵变”,北宋就得完了。而如果赵匡义做皇帝,他手中是有能力可以保住江山稳定。相比之下,赵德昭和昭德芳不仅没有参与朝政,连封爵都没有,因此不立太子,符合赵匡胤的心理预期。

我们不妨做个假设,其实赵匡胤封弟弟为开封府尹,只是为了安抚那些蠢蠢欲动的人的心。实际上,他是想尽快将儿子培养出来接班,可惜人算不如天算,赵匡胤没想到自己会这么早就死了,最终让弟弟捡了个“大便宜”。

最后想说,宋太祖驾崩后,亲信们不拥护他的儿子继承大统,是一种“识时务为俊杰”的行为。毕竟赵匡义的官衔在他们看来,就是一种默认的继承者,无可厚非。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曹魏的第二位皇帝,曹叡最后结局怎么样?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魏明帝曹叡(204年—239年1月22日),字元仲,沛国谯县(今安徽省亳州市)人。曹魏第二位皇帝。魏文帝曹丕长子,母为文昭甄皇后。黄初三年(222年),曹叡封平原王,黄初七年(226年)五月,魏文帝病重,立曹叡为皇太子,即位于洛阳。景初三年(239年),曹叡病逝于洛阳,年仅三十六岁,庙号烈祖,谥号明

  • 孙权最优秀的儿子是谁?最后却英年早逝了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孙登(209年-241年),字子高。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吴大帝孙权长子,会稽王孙亮、景帝孙休异母兄。黄龙元年(229年),孙权称帝,立孙登为皇太子。他多次劝谏孙权,对朝政多有匡弼。镇守武昌时,处理事务谨慎得体。嘉禾元年(232年),还居建业。赤乌四年(241年),孙登去世,年仅三十三岁,谥号宣

  • 徐文远是什么人?历史上最厉害的老师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徐文远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旧唐书·徐文远传》中有记载:武德六年(公元623年),唐高祖李渊来到了国子监,观看祭奠先师仪式,“遣文远发《春秋》题,诸儒设难蜂起,随方占对,皆莫能屈。”徐文远阐发《春秋》题旨,一众儒生设难,一拨一拨地发问,不过,都没能难到徐文远。那

  • 赵匡胤有儿子却传位给弟弟 赵匡胤是不是自愿的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对赵匡胤传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很多人在怀疑,北宋开国之君赵匡胤在有自己的儿子且儿子成年的情况下,为什么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弟弟。事实上,离开当时的社会背景谈具体个例的都是耍流氓。具体到赵匡胤,不用怀疑。他之前指定和属意的继承人就是赵光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可能曾

  • 邓艾兵临成都的时候,姜维怎么不支援呢?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姜维(202年~264年3月3日),字伯约,天水郡冀县(今甘肃省甘谷县)人。三国时期蜀汉名将,天水功曹姜冏之子。姜维年少丧父,侍奉母亲,崇拜儒家大师郑玄。诸葛亮北伐中原时,姜维受到猜忌,不得已投降蜀汉,得到蜀相诸葛亮重用。在诸葛亮去世后,姜维开始崭露头角。延熙十七年(254年),姜维被后主刘禅拜为大

  • 吴起的成名之路是什么样的?他可以冷血到什么地步?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吴起的故事大家喜欢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详细解读一下~人可以冷血到什么地步?为了一个将军的位置,杀害陪伴自己半生的妻子。为了一句誓言,可以不去参加母亲的葬礼。成就吴起几千年兵圣威名的,或许就是他的冷血与狠心。而他悲惨的结局,或许也是因为无情导致的。鲁国驱逐了吴起,导致它失去了变强的机会。魏国

  • 蜀汉唯一的“征北将军”:申耽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在汉末三国时期,武将的官职从高到低大致是:大将军(大司马)→骠骑将军→车骑将军→卫将军→前后左右四将军→四征将军→四镇将军→四安将军→四平将军→杂号将军→偏将军。其中,就四征(征东、征西、征南、征北)将军来说,不仅是三国时期比较常见的官职,也因为执掌征伐,所以拥有较高的地位,也即基本上都是当时声名显

  • 满都海是什么出身?为保成吉思汗的后代家族做了哪些贡献?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满都海是什么出身,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宋开禧二年(1206)的春天,蒙古贵族们齐聚斡难河,召开会议。诸王和群臣一致决定尊孛儿只斤·铁木真为大蒙古国的大汗,并献上“成吉思汗”的尊号,可意为“坐拥海洋四方的可汗”,以总结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建立蒙古帝国的功劳。而到了十五世纪下半叶,大都失

  • 陈后主陈叔宝亡国后是什么结局?曾向新皇帝讨官做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陈后主陈叔宝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说起陈叔宝,他是一位没心没肺的皇帝,也是一位十分有才华的皇帝。陈叔宝的才华并没有用到地方,相反他喜欢作一些春花秋月的诗词,被称为“亡国之音”的《玉树后庭花》,就是陈叔宝所创作。“丽宇芳林对高阁,新装艳质本倾城;映户凝

  • 揭秘东吴“二宫之争”,孙权犯了一生最大的错误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历史上,立嗣之争,无疑是封建王朝比较常见的事件。在汉末三国时期,曹植和曹丕的立嗣之争,就是比较典型的例子。围绕着魏国太子的宝座,曹植和曹丕各自形成了自己的心腹势力,并展开了激烈的较量。与此相对应的是,对于东吴来说,也有一场激烈的立嗣之争,这就是著名的“二宫之争”。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带来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