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医女谈允贤 谈允贤结局怎样

揭秘历史上真实的医女谈允贤 谈允贤结局怎样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荼靡花事了 访问量:283 更新时间:2023/12/17 21:06:04

《女医·明妃传》是一部女性励志古装剧,讲述中国四大古代女医者谈允贤的传奇故事,同事还被网友称为古代“职场剧”,看谈允贤怎样上位。该剧于2016年2月13日在江苏卫视和东方卫视首播。

这么看来,跟《西游记后传》剧情一样,佛祖的转世灵童在人间谈起了恋爱,而且还是一场轰轰烈烈的三角恋。在这部剧中也不例外,作为霍建华饰演的朱祁镇与黄轩饰演的朱祁钰同时喜欢谈允贤,他们之间究竟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我们不得而知,貌似古代的事情搁到现在的荧幕上不谈场恋爱就不能叫电视剧似的。

电视剧终归是现代人的作品,难免会跟历史有所差别,上图已经提到一点,历史上的谈允贤和杭皇后是生活在不同年代的两个人,本剧中讲她们合二为一。

那么历史上真实的谈允贤是一个怎样的人呢?这还需要从她的职业---医女说起。

中国古代有四位女名医,汉朝义妁、晋朝鲍姑、宋朝张小娘子、明朝谈允贤。

义妁是汉武帝时河东人,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记载的女医生,被誉为巾帼医家第一人。因医术高超被召入宫,专为皇太后治病。她被称为武帝身边的美女御医:女国医。

晋朝的鲍姑是晋代著名炼丹术家、精通灸法,是我国医学史上第一位女灸学家。自幼在父亲的耳熏目染下,对道教的教义十分有兴趣,嫁给了葛洪后,成为葛洪的得力助手,和葛洪的葛洪之著作中有甚多灸法急救术,与鲍姑之高明灸术有关。

张小娘子是北宋嘉祐年间的著名民间女医师, 仁宗皇帝看到后宫妃子们经过张小娘子养颜秘方的调养,各个变得貌美如花,肤如凝脂,白皙嫩滑,不禁龙颜大悦,又见张小娘子年过三十,仍如十八处子,仁宗皇帝遂称张小娘子为“女医圣”,赐名“张小娘子”。(唐宋年间,不管是否相识,男子称呼年轻貌美一点的女子,一律称为“小娘子”,仁宗皇帝赐名寓意着张小娘子的医术高明,能让女子返老还童,永葆青春美貌之意。)

再来说说明朝的谈允贤(1461年-1556年),她是明朝江苏无锡人,出生于医学世家,是中国古代四位女名医之一。

谈允贤生于明朝天顺五年(1461年),其祖父谈复、祖母茹氏为当时名医,伯父谈经官至户部主事,父亲谈纲官至南京刑部主事,母钱氏,有一弟谈一凤。谈允贤自小聪慧,祖母就让她学医,就在祖母的教导下学会的精湛的医术,祖母去世前将一生所收集、编写的药方病理都传给了谈允贤。谈允贤后嫁杨姓男子为妻,婚后不久患上气血失调,就自我诊治、试药,后来生了三女和一子杨濂,每当子女有病,她都亲自为他们诊治。直至其祖母去世,她才真正在外行医。

天顺(1457年-1464年)为中国明朝第六个皇帝明英宗朱祁镇二次登基后的年号,前后共八年。景泰八年(1457年)正月,景帝病重,不能临朝,手握重兵的武清侯石亨、副都御史徐有贞等人勾结太监曹吉祥,率领死士攻入南宫,拥英宗复辟。

在当时的封建社会中,许多上流社会的妇女因男女之防,不愿请男医生诊治,因此常常发生贻误病情的情况,谈允贤女医的名声使这些妇女纷纷找她治病,在许多成功的案例后,谈允贤的名声也渐渐的传遍各地。在明朝,民间精通医术妇女人数渐多,皇帝下旨,规定由衙门选取其中佼佼者,到司仪监御医处会选,选中的入官册,以备召用,称为医婆或医妇。当时以谈允贤名气最盛,凡皇家眷属生病,羞于请男御医诊治的,都请谈允贤入宫医治。

谈允贤依照祖母的嘱咐,开始为人医病。一些女性患者,患了妇科或外科疾病,不愿让男医生诊视,就纷纷来找她医治。而谈允贤的医术相当精湛,每每获得奇效。到了谈允贤50岁时,想到离梦中祖母告诉她的“汝寿七十有三”已经过去了三分之二,便根据祖母传授的医理和自己的临证所得,写成了《女医杂言》一书。

《女医杂言》共收载病案31例,是中医史上较早成书的个人医案之一。该书主要记载的是妇科病案,其中涉及性流产、经病、产后诸疾、腹中结块诸证,并记载了谈氏对灸法十分娴熟的动用,因而又是我国古代很少见的专科医案书。《女医杂言》采用追忆的方式撰写医案,因而,每一医案的诊治过程都很清楚明晰。其中记录的案例不多,但是从临床治疗角度看,都是十分成功的案例,很值得后世医家参考。由于当时女子不便抛头露面,所以《女医杂言》一书是由谈允贤的儿子杨濂抄写付梓的。

谈允贤享年96岁,她一生治愈的病人不可数计。在50岁以后,她的医术更臻精湛。可惜,她没有再写医书。她的儿子不幸早亡,她的孙子也因株连获罪而死。一位女子,在晚年遭受如此重创,自然也就无心著述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屠杀功臣:彭越没有反叛之心却被刘邦剁成肉酱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韩信被诛,而且是被诛灭了三族,群臣心里都在嘀咕:下一个将会是谁呢?谁也没有想到,下一个真的就轮到梁王彭越了。群臣怎么也想不通,无论从哪一方面说,彭越也不可能成为韩信的后继,可偏偏悬在他们头顶上的那把闪着寒光的利剑,就落在了彭越头上。也别怪大家想不通,彭越确实是与刘邦最亲近的老臣之一。对彭越的来历,不

  • 宋太祖要迁都 赵光义说了什么竟让其放弃此想法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960年,赵匡胤称帝,建立北宋王朝,并因后周之旧,仍然以东京开封府作为都城。但在赵匡胤的心中,地势平旷的开封并非合适的都城,他认为建都长安是上策,建都洛阳是中策,建都开封是下策,因此他一直希望把都城迁到洛阳或者长安,但因建国之初,需要稳固政权,所以暂时搁置。直到十几年后,这个问题再次被赵匡胤提起,但

  • 反隋义军李密曾坐拥半壁江山却为何会败给李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都说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到了大业后期,天下已大乱,杨家也不复有当年的风光。下一个天子到底是谁?各人有各人的想法,但也仅是想法而已,谁也不敢那么大咧咧地当出头鸟。不过自从有人说出了“李氏当为天子”的话后,许多人就把它付诸现实了。李密的野心也被激活。圣人说得好: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只是

  • 郦食其深得刘邦重用为何会被“烹杀”?有何隐情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可能有些人对这个刑法还不太了解,但其实很好解释,就像翻译文言文一样,由字意出发,我们不难得出烹杀——就是把人给煮了。实则不然,它是把犯人推入极热的锅中并不断在锅下加柴火,人家温水煮青蛙好歹也放点水什么的,这个真的是连水都不给你,大多数人都因为浑身灼伤而死,如果还不能理解,那就再换个说法,比如一家发生

  • 王猛:“功盖孔明第一人”堪比文武兼备的姜子牙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王猛治国,使前秦成为诸国中最有生气的国家,因而敢于与群雄角逐,并且愈战愈强,十年之间(366—376年)便统一了北方。在这个过程中,王猛经常统兵征讨,攻必克,战必胜,表现出卓越的军事才干和大将风范,比“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而不能“独当一面”的张良还要略胜一筹,苻坚比之于“文武足备”的姜尚,并

  • 清代历史上的学霸皇们子:康熙之子个个是栋梁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早晨四点上学一年歇六天半乾隆帝弘历和弟弟和亲王弘昼同时在上书房读书,每次宝亲王都能第一个把所有的功课学完。而就在他无所事事的时候,福敏便还要求他在学完了当天课程之后提前预习下一天的课程,这样明天在学习时就等于是复习了。但每次当宝亲王把额外的功课都弄完了以后,可怜的弟弟和亲王还在弄自己的作业,磨到了放

  • 什么原因让康熙皇帝废掉太子后考虑再立储?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话说太子胤礽在被康熙皇帝废掉之后,但太子胤礽集团仍然存在,他们不会轻易甘心失败,他们一定会反扑的。首先出手的是皇三子胤祉。然而,这个皇三子胤祉怎么会站在了废太子胤礽集团一边呢?话还要从皇三子胤祉的母亲谈起。我们知道,1674年皇太子胤礽出生之后,他的母亲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就因为难产死去了。正在这个时

  • 明成祖谈贸易:外夷来是面子 不得征商税丢国家脸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对待外国朝贡,一般采取“厚往薄来”原则,礼优有加。洪武四年七月,太祖谕福建行省,占城海舶货物,皆免征税,“以示怀柔之意”。同年九月,高丽、三佛齐入贡,高丽海舶至太仓,三佛齐海舶至泉州,户部请征其税,诏勿征。五年正月,琐里国来贡,太祖谓中书省臣曰:“西洋琐里,涉海而来,难计年月,其朝贡无论疏树,厚

  • 明成祖树立上书言事的“样板” :求谏无过于唐太宗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官员上书皇帝,是其议政的一个重要方式和渠道。这些奏疏,有益国计民生、治国安邦的固然不少,但也有很多不着边际、平庸琐屑,有的甚至相当雷人。让我们来看看,当年明成祖是如何应对的吧。面对“求直言难”的问题,他又是怎样畅通言路以更多了解民情的呢?直言难求以及官员奏疏质量不高,曾经困扰着一代又一代的帝

  • 明成祖严苛规定:学生考试成绩不好教师要流放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尊师重教的传统。早在西周时期,《太公家教》已记载有“弟子事师,敬同于父”;春秋时期的孔子更留下了“有教无类”等至理名言……在中国古代,教师一直是备受尊重的一个职业。那么,古代什么人才能当老师?现代要想当老师得有从业资格证,古代“教师”从业也要通过考试吗?古代“教师”从业也得通过考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