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孙权称帝前为何要屈身忍辱曹魏近十年?

解密:孙权称帝前为何要屈身忍辱曹魏近十年?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冷默言语 访问量:1378 更新时间:2024/1/24 4:43:48

公元220年,刘备失荆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孙权应当张灯结彩,赶紧缝制龙袍忙着称帝啊。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孙权才正式登基,随后迁都建业。其实这种屈身忍辱才是孙权高超的政治计谋!

在《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罗老对孙权这个人物的塑造不是很成功,不如曹操、刘备有鲜明的个性,也没有历史上真实孙权的那种英雄气概。给人的感觉是幸运儿,还有些优柔寡断和反复无常。读完三国,人们对这个人物的兴趣并不是很大,所以写孙权的文章相对其他三国人物就少了许多。

说实话,不管是《演义》中的孙权,还是历史上的孙权,都没有其父“江东猛虎”孙坚的勇敢刚毅,没有其兄“小霸王”孙策的盖世锐气,没有一代奸雄曹操横扫北方、诗盖寰宇的震撼气魄、没有乱世枭雄刘备艰难创业、布衣起家的传奇经历。可能唯一使他显得卓尔不群的就是那“碧眼紫髯”的另类相貌。其实,若仔细透视这个历史人物,就可发现,作为“二十四年兴大业,龙盘虎踞在江东”的一代乱世君王,孙权是一个拥有非凡政治才华的大英雄!

首先,孙权用人当属一绝。他继承父兄基业,缺乏沙场磨砺,算得上在斗争中学会斗争的人。他以容纳百川的魅力使大批能臣武将为自己尽忠,让江东真正做到了人才济济。他撒手放权放得很厉害,因为他确实没有军事才能,所以周瑜吕蒙陆逊都曾掌握着巨大的军事统帅权利,而孙权是非常放心,为什么?因为精通政治的他深知这些人才对自己是万分的忠心耿耿,周瑜与孙策情同手足,相当于自己的兄长,吕蒙、陆逊是自己亲手提拔起来的,都对自己感恩戴德。正因为有这些精英人才的辅助,孙权才能雄距江东,争霸天下。

孙权不是军事家,没有统领三军、驰骋疆场的本事,但不能苛求他样样精通,不懂就是不懂,作为一国之主,他在战前的表现绝对是个最佳君王。赤壁战前,曹操强兵压境,孙权大喊:孤与老贼,势不两立,当即挥刀砍去桌案一角,以表决心。于是,江东上下同仇敌忾,取得了赤壁之战——这一奠定鼎足之势的经典战役的辉煌胜利。当时,孙权还不到30岁。此后,曹操进攻濡须口,孙权亲自乘舟查看曹营情况,后写下“春水方生,公宜速去,足下不死,孤不得安”一信给曹操,如此胆略,确为豪杰!再往后,孙权重用吕蒙,夺取荆州,袭杀关羽;重用陆逊,不畏刘备庞大蜀军,火烧联营,再夺胜利。虽不少人为关羽之死和刘备之败叹息,也有些三国迷因此恨透孙权,但从历史角度看,孙权的一系列行动一再地表现出他是乱世的豪杰!曹操、刘备,一奸一枭,怎会想到,他们一生最惨重的失败,是孙权——这个他们的晚辈人物(因为他们与孙坚属于同辈)赐予的!

孙权能屈能伸,有大丈夫之气概,他在曹丕、刘备先后称帝后,向魏称臣,虽被一些人说成是厚颜无耻,但确实是高超的政治计谋。这是孙权为了避免将来因夺取荆州而陷入两线作战的危险,“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订盟修好之意)”。不过,这种投降只是名义上的臣服,孙权在政治、经济、军事、外交上都不受曹操节制。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孙权袭杀关羽后,深感山雨欲来风满楼,更加屈降于曹操。黄初元年(220年),曹丕篡汉,孙权马上遣使奉贡,以表臣礼。黄初二年,孙权又遣使称臣,并送还于禁等曹魏降将。但曹丕并不满意这种有名无实的藩属关系,遂向孙权征质子,即要求孙权以送儿子做人质的方式来表达对魏国的忠心。孙权既不愿送儿子为人质,又不愿陷入西、北两线作战的境地,只好使了个“拖”字诀。黄初三年,曹丕终于对孙权和稀泥的做法忍无可忍,遂遣三路大军南下伐吴。此时吴将陆逊已经大破刘备,取得夷陵之战的胜利,解除了西线的威胁。于是孙权立即拔刀相向,魏吴臣属关系从此破裂。

孙权也登上皇位,正式建立了吴国。执政期间,他派人航海,加强对台湾的联系,设置农官,实行屯田,发展经济,促进江南土地开发,再次显示出了卓越的治国才华,这也是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对于任何一个历史人物,都当客观评价,孙权晚年性格猜忌,杀戮无度,与早年判若两人,为此后东吴政局混乱埋下了祸根。但总体来说,孙权仍不失为一代英豪,中国古代史上一位杰出的政治谋略家。《三国演义》中,赵咨对孙权的一番精妙评论,可以概括孙权的杰出。他说,吴侯乃聪明、仁智、雄略之主也。纳鲁肃于凡品,是其聪也;拔吕蒙于行阵,是其明也;获于禁而不害,是其仁也;取荆州兵不血刃,是其智也;据三江虎视天下,是其雄也;屈身于陛下(指曹丕),是其略也!如果说赵咨的话有吹捧之嫌,那《三国志》的作者陈寿的评论就是非常中肯的了,他说:孙权屈身忍辱,任才尚计,有勾践之奇,英人之杰矣。故能自擅江表,成鼎足之业。而宋朝文豪辛弃疾更是对孙权佩服的五体投地,就让他那一首好词结束本文吧。

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

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因归结于参军马谡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之时,此人为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接纳此建议,故有后来的“七擒孟获”一段佳话。诸葛亮南征归来,适逢曹睿即位,魏国派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孔明闻之大惊,深恐日后司马懿成蜀中大患,意

  • 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背后的真相:只因一个噩梦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十二铜人的由来 秦始皇为一了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立于咸阳。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

  • 明末“网红”柳如是:如何将巨商变成自己“男闺蜜”?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最早的儒商,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他的弟子子贡,就是一个儒商,孔子并没有另眼看待。孔子曾经说过,箪食瓢饮的颜回安贫乐道,子贡则不甘于贫穷的命运而经商。期间,并无瞧不起经商的意思。孔子只是不喜欢“小人喻于利”的唯利是图之人。而商人地位的降低,大概在西汉时代,所谓的“士农工商”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确立的,

  • 抗倭名将戚继光如何选兵:行动伶俐的士兵不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古往今来,要做好一件事情都很难。特别是需要许多人合作的事情,尤其难。最痛苦的,是一个聪明人面对一群猪队友,那种无力吐槽、无处哭诉的感觉,相信今天许多人都体会过。但是,事情还得做。你不动手,麻烦不会自己飞走。明代抗倭战争中,就有这么一个中层干部,面对重重困难,不气馁,不退缩,苦干实干加巧干,最终拉出了

  • 解密:进士出身的左光斗为什么斗不过魏忠贤?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另一个是从小精通诗书、长大考中进士的饱学大家,然而,大文盲却将大知识分子轻松淘汰,这就是明朝后期魏忠贤领衔主演的一场生动的PK游戏。魏忠贤以皇帝玩伴起家,但靠的绝不仅仅是一手出色的木匠活。一个身体残缺的男人,从万人之下爬到万人之上,除了与皇帝朱由校一拍即合的木匠活,还有一肚子的

  • 解密:东林党牺牲恩人为何却让魏忠贤权倾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明末的朋党,除了东林党之外,还形成了专门与东林党作对的浙党,以及与浙党联合的齐、楚、宣、昆诸党。这两大势力互相倾轧,一般总是借“京察”做文章。所谓“京察”,就是对京官的政绩,进行六年一次的定期考核。按规定,凡是在京察中考核不合格而被罢官的,一律不许重新任用。所以,为了利用京察的机会来削弱对手,这两大

  • 明朝最后一个“战略大师”杨嗣昌十面埋伏囚闯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看崇祯朝的历史,最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人物就是杨嗣昌,他是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末重臣。很多人说杨嗣昌是一个误国误民的权奸,杨嗣昌是很嚣张,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明明干错了事,却依然支持他,哪怕打了败仗,别人都受处分,他还能升官。也有很多人认为杨嗣昌是崇祯年间唯

  • 评讲历史:明朝十六个奇葩皇帝们绝对能笑死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朝代不少,可没有一个朝代像明朝这样,皇帝一个比一个搞笑逗比。布衣皇帝朱元璋——名字决定了朝代的长短。朱元璋幼名重八,在元朝汉人起名字是没有那么多讲究的,完全就是按照数字排列,因为元朝阶级划分的十分清晰,汉民在阶级排列中,形同牛羊畜生,可朱元璋的重八两个字却意义非凡。重八也就是两个八,两个八相加也

  • 史上最吝啬王爷永瑆:持家苛虐 日用菲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永瑆为清高宗乾隆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 )封成亲王,道光三年(1823 )薨。成亲王的诗文、书画在清代诸王中堪称一绝,即所谓“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成王幼时握笔,即可成文;少年时工赵文敏书法;并有所谓“拨灯法”传世。成王书画作品为世人所推崇,“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皇

  • 揭秘:同治皇帝为何只活到19岁 是死于花柳病?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在晚清的皇帝中,同治皇帝的死因一直是史学界和民间百姓茶余饭后津津乐道的话题。同治帝年仅19岁就去世,根据正史记载,他是死于天花。但民间传说却是同治帝是因微服逛妓院,染上梅毒而死的。同治死于梅毒的说法通过野史、小说、电影等通俗载体流传于世,似乎是家喻户晓,成为老百姓茶余饭后的谈资。在历史研究者当中,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