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三国中这三个文人的死为何被人津津乐道?

解密:三国中这三个文人的死为何被人津津乐道?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伸手摘星星 访问量:823 更新时间:2024/1/6 0:00:39

一本《三国演义》被誉为“书中之虎”,小说蕴涵的军事谋略和为人处世哲学示和引导了一辈辈中国人。而这本书中对祢衡许攸杨修这三个愤青的死,更是做了浓墨重彩的陈述,并且历来世人对此是津津乐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首先说祢衡。祢衡年少轻狂,他自诩天下名士,自以为怀才不遇,实际有名无实。甭说治国安邦之策,经天纬地之才,就是诗词歌赋也不见有一两篇问世。虽然读了些书,但骨子里更多的是鄙视他人蔑视群众的孤高自傲。其实充其量不过是东汉末年的腐败无能的没落文人。没有真才实学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谦恭待人,宅心仁厚也是人人称道的。但这位祢衡先生偏偏是当时“骂世派”的“杰出代表”。东汉末年这群腐败无能的没落文人自恃读了点书有点学问,是大事做不来,小事又不愿做,瞧哪都看不惯,瞅哪哪不顺眼,满腹牢骚和怨气,成天吃饱撑的骂大街。

骂大街,也得有个分寸,得分清对象和场合啊,曹操有意羞辱祢衡,祢衡裸衣击鼓大骂曹操还情有可原,但黄祖把他视为上宾,待之大礼,反遭到他的出口不逊,恶语相伤,可见弥正平是逮谁骂谁,无礼之极!这和市井泼皮没什么质的区别。

当时群雄逐鹿,龙争虎斗,大浪淘沙,正是用人之际,岂能有这种舌剑腐儒的立锥之地,所以,即使曹操、刘表不杀祢衡,黄祖不杀祢衡,最后总会有人受不了而杀祢衡。所以祢衡死不足惜。

再说许攸。许攸本是个不可多得的谋士,乌巢劫粮、兵进黎阳、直取冀州多亏这位许先生用计。可以说他是曹操能够官渡一战以少胜多以至后来节节胜利平定北方的杰出人物。但无论某人怎么杰出,一场战役胜利的取得总归倚仗的是群体的力量,正如后来一怒杀死许攸的许禇所言,是文官出谋武将效力的结果。——怎么能把普通群众的功劳完全书写在某位领导或者杰出人物的功劳簿上呢?

要不是许先生有这么大能耐还丧不了命。试想,谋略过人战功赫赫却没有人嫉妒没有人排挤,中途弃袁绍投曹操却没有人猜忌没有人离间,兼之是曹操的同乡及好友,可以说许攸“根红苗正”前程锦绣。可惜的是,许攸过早的自我膨胀,以至于天地虽大都容不下自己了,英雄主义害死了自己。自视功高盖世,好大喜功,终于引来杀身之祸。所以许攸也是自取其祸,死有余辜。

最后说杨修。长久以来,人们多认为杨修是死于“恃才放旷”。——天妒其才,谁让他遇见曹操这样多疑狡诈的主公呢?诚然,杨修的确有才,不然年纪轻轻怎么会做到那么大的“行军主簿”,相当于现在的军队政治部主任呢,而且是曹操的贴身秘书,为曹操所器重。但他的才名,多少也沾了老子的光,每谈杨修,必先提及他乃名门之后太尉杨彪之子等。其实他虽负盛名,其实际本领和名气并不成正比,其所擅长者,不过是诗词歌赋,引经据典,寻章摘句,笔下虽有千言,心中实无一策,在当时急需军事和政治人才的乱世里就像与他惺惺相惜的挚友曹植一样华而不实。这要是生在歌舞升平的太平盛世倒是如鱼得水如鹰展翅,可以舞文弄墨,高谈阔论,把酒言欢。

度杨修之才,比之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等曹操手下的知名谋士是差之千里。更何况表现出来的都算不上著述立说方面的才华,也不象人家张松那样的“一目十行,过目成诵”的异能,现在看来只不过是一些“脑筋急转弯”似的小聪明,即便说是“恃才放旷”,也算是“恃小才而放大旷”,为吃口酥猜字谜咬文嚼字惹领导不痛快,揣摩到领导的些许阴暗心理竟大白于天下而遭领导猜忌,明目张胆的参与曹家内政。杨修先生太不明智了,显才显的太不是地方。甭说遇见曹操,换了刘备和孙权,也未必有他的好果子吃。可悲可叹的是,杨修对曹操是忠心耿耿并无二心,至死都没明白自己为什么送了命。警世名篇《菜根谈》上讲,“心事宜明,才华须韫”,用来告诫杨修太贴切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解密:孙权称帝前为何要屈身忍辱曹魏近十年?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0年,刘备失荆州,天下三分成定局。在一个正常人看来,孙权应当张灯结彩,赶紧缝制龙袍忙着称帝啊。然而,让人瞠目结舌的是,一直到229年,孙权才正式登基,随后迁都建业。其实这种屈身忍辱才是孙权高超的政治计谋!在《三国演义》的主要人物中,罗老对孙权这个人物的塑造不是很成功,不如曹操、刘备有鲜明的个

  • 解密:诸葛亮北伐的失败因归结于参军马谡之死?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225年3月,蜀汉丞相诸葛亮决定亲自率军平定南中叛乱之时,此人为诸葛亮送行时候提出平定叛乱要采取“攻心为上,攻城为下,心战为上,兵战为下”的战略,诸葛亮接纳此建议,故有后来的“七擒孟获”一段佳话。诸葛亮南征归来,适逢曹睿即位,魏国派司马懿总督雍、凉兵马,孔明闻之大惊,深恐日后司马懿成蜀中大患,意

  • 秦始皇铸造“十二铜人”背后的真相:只因一个噩梦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秦朝十二铜人的由来 秦始皇为一了巩固第一个封建王朝的政权,除了在原来政权机构的基础上调整和完善统一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机器,建立一套从中央到地方的、严密的统治机构和封建官僚制度外还采取了一系列其它措施,其中有一条就是下令收缴天下兵器,铸成十二铜人,立于咸阳。令人感兴趣的是,中国第一位封建皇帝秦始皇

  • 明末“网红”柳如是:如何将巨商变成自己“男闺蜜”?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最早的儒商,可以追溯到孔子时代,他的弟子子贡,就是一个儒商,孔子并没有另眼看待。孔子曾经说过,箪食瓢饮的颜回安贫乐道,子贡则不甘于贫穷的命运而经商。期间,并无瞧不起经商的意思。孔子只是不喜欢“小人喻于利”的唯利是图之人。而商人地位的降低,大概在西汉时代,所谓的“士农工商”就是在这个时候被确立的,

  • 抗倭名将戚继光如何选兵:行动伶俐的士兵不要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古往今来,要做好一件事情都很难。特别是需要许多人合作的事情,尤其难。最痛苦的,是一个聪明人面对一群猪队友,那种无力吐槽、无处哭诉的感觉,相信今天许多人都体会过。但是,事情还得做。你不动手,麻烦不会自己飞走。明代抗倭战争中,就有这么一个中层干部,面对重重困难,不气馁,不退缩,苦干实干加巧干,最终拉出了

  • 解密:进士出身的左光斗为什么斗不过魏忠贤?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一个是大字不识的文盲,另一个是从小精通诗书、长大考中进士的饱学大家,然而,大文盲却将大知识分子轻松淘汰,这就是明朝后期魏忠贤领衔主演的一场生动的PK游戏。魏忠贤以皇帝玩伴起家,但靠的绝不仅仅是一手出色的木匠活。一个身体残缺的男人,从万人之下爬到万人之上,除了与皇帝朱由校一拍即合的木匠活,还有一肚子的

  • 解密:东林党牺牲恩人为何却让魏忠贤权倾天下?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明末的朋党,除了东林党之外,还形成了专门与东林党作对的浙党,以及与浙党联合的齐、楚、宣、昆诸党。这两大势力互相倾轧,一般总是借“京察”做文章。所谓“京察”,就是对京官的政绩,进行六年一次的定期考核。按规定,凡是在京察中考核不合格而被罢官的,一律不许重新任用。所以,为了利用京察的机会来削弱对手,这两大

  • 明朝最后一个“战略大师”杨嗣昌十面埋伏囚闯王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看崇祯朝的历史,最绕不过的一个话题人物就是杨嗣昌,他是湖南常德人,中国明末重臣。很多人说杨嗣昌是一个误国误民的权奸,杨嗣昌是很嚣张,骂他的口水,如滔滔江水,延绵不绝,然而无论怎么弹劾,就是不倒。就算他明明干错了事,却依然支持他,哪怕打了败仗,别人都受处分,他还能升官。也有很多人认为杨嗣昌是崇祯年间唯

  • 评讲历史:明朝十六个奇葩皇帝们绝对能笑死人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朝代不少,可没有一个朝代像明朝这样,皇帝一个比一个搞笑逗比。布衣皇帝朱元璋——名字决定了朝代的长短。朱元璋幼名重八,在元朝汉人起名字是没有那么多讲究的,完全就是按照数字排列,因为元朝阶级划分的十分清晰,汉民在阶级排列中,形同牛羊畜生,可朱元璋的重八两个字却意义非凡。重八也就是两个八,两个八相加也

  • 史上最吝啬王爷永瑆:持家苛虐 日用菲薄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永瑆为清高宗乾隆第十一子。乾隆五十四年(1789 )封成亲王,道光三年(1823 )薨。成亲王的诗文、书画在清代诸王中堪称一绝,即所谓“诗文精洁,书法遒劲,为海内所共推”。成王幼时握笔,即可成文;少年时工赵文敏书法;并有所谓“拨灯法”传世。成王书画作品为世人所推崇,“士大夫得片纸只字,重若珍宝。”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