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三朝元老张廷玉教你如何做异族大臣位极人臣

三朝元老张廷玉教你如何做异族大臣位极人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4432 更新时间:2024/1/19 16:28:44

张廷玉是清代三朝元老大臣,于雍正年间到达了政治生涯的顶峰,他在谕旨与字编撰、军机制度的设定以及奏章制度的改革完善等多个方面直接影响了直至清代末期的历史,除了政治功绩以外,张廷玉的品行作风也极为端正。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廷玉偏爱长子张若霭,小小年纪便登科中举,书画造诣也颇高。有一次父子二人去一个官员家做客,张廷玉看到一副名画甚是喜爱,回家后更是屡屡赞叹。张若霭还以为父亲十分想要,便私自去将该画要了回来,谁知张廷玉看到后极其生气,指责儿子夺人所好,命他马上物归原主。

张廷玉性格仁厚,但治理官员十分严苛,他掌管吏部时,部下有老奸巨猾的“张老虎”,常年为非作歹人人恨不得能诛之,张廷玉不顾多位官员出面求情,执意将其惩办。还有一次,因为一份文件上的县名“元氏”被写成“先民”,张廷玉便发现是有人刻意篡改以勒索外省,于是驱逐了奸诈的官员。

张廷玉的工作内容很大一部分是文字工作,编写文史、草拟谕旨、跪受笔录等等,张廷玉无论工作内容多复杂繁琐或者是多辛苦,均能完成得井然有序、有条不紊,甚至日批百份文件,日夜加急不休也从未出过差错,可见其文思敏捷,能一人办十人的工作。

可惜后来由于张廷玉有一女婿涉案违法,因此张廷玉受到牵连晚年财产几乎被收缴,他死后配享太庙,谥文和。

张廷玉配享太庙

张廷玉,清朝时期的大臣,辅佐过不同的君主,仕途起起落落,在不同时期遭遇不同的从政境遇,他曾在雍正时期极度受到赏识和提拔重任,后因得罪乾隆而未能安享晚年,处处受冷,那么这位政治待遇落差如此大的大臣为会在死后破例进入太庙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雍正在位期间,张廷玉以其绝佳文笔与政治才干颇受皇上赏识与重用,任礼部尚书,教导皇子们读书,任《明史》主编,后执掌改良军机制。且张廷玉为人处事缜密老成,心思细腻独到,皇上将众事均与之商议,雍正死后,下诏使其入太庙。

改朝换代后,张廷玉不得乾隆待见,且二人之间屡屡爆发矛盾,最终乾隆取消了张廷玉的入庙资格,乾隆甚至对其恨得牙痒痒,那么为何在其死后,又转变态度令其入庙呢?

据悉,是乾隆在张廷玉病逝后,为了做出眷顾老臣的态度,且对于违背先帝的遗诏也心存愧疚,于是转变态度,宽恕了他生前的行为,谥其为文和,恩准其入庙。

然而张廷玉为什么有资格得到雍正恩典,成为破例的汉臣呢?有许多人持有这种观点,认为张廷玉在修撰清圣祖实录时删减了许多对于雍正名声不良的内容,多加赞扬其品德,掩盖其即位的真相,顺应了雍正皇帝的意愿,并且在修著明史时也杜撰了许多雍正好品行的内容,博得了他的好感,赢得其器重,因而能够成为清朝唯一破例入庙的汉臣。

张廷玉怎么死的

张廷玉一生政路坎坷起伏,辅佐不同的皇帝遭受着不同的境遇,早年雍正时期,备受赏识得到重用,可晚期由于得罪乾隆而屡屡碰壁受到冷遇,他没能安享晚年,却在死后得到至高的殊荣。然而作为政治待遇落差如此之大的一位大臣,张廷玉是怎么死的呢?

图片来源于网络

1749年,张廷玉已身处晚年,乾隆为了将其换掉,名义上假借其已是花甲之年,特许他每逢天气糟糕的时日可以不用上朝,实际上还特意找人代其职。张廷玉为人聪明得体,便主动提出辞职归乡,在得到乾隆同意以后他要求最后上朝一次。

最后一次上朝时,张廷玉进了了一份奏折,要求皇上能遵守先皇的承诺,保证其死后能进入太庙。乾隆虽然心有不满,但是同意了他的要求。谁知张廷玉得到承诺后没有亲自谢主隆恩,而是派儿子前去叩恩,这令乾隆火冒三丈,大肆指责张廷玉不懂规矩理法。张廷玉听闻后,次日便亲自进朝叩谢皇恩。

乾隆见状便明白定是有人走漏风声,于是借题发挥执意要追查该人,并借着这个名义指责张廷玉在皇宫中安插线人间隙,发展私党,于是将之革除爵位。

人倒众人踩,群臣见状便纷纷劝告皇上,张廷玉原是没有资格入庙的。但碍于先帝的承诺,乾隆并没有罢免他入庙的权利,而是将他免官,以工作赎罪。

次年,张廷玉借学生去世之名要求归乡,并主动提出放弃入庙的资格。乾隆认为他不识时务,非常时期还要回家,便通过审判罢免了他入庙资格。

1755年,张廷玉病逝,原本已无资格入庙的他,乾隆却一改常态,认为他一代老臣,使其进入太庙。

张廷玉的历史评价

张廷玉,清朝元老大臣,工作上他一丝不苟,处理公务绝不过夜;作风上,他生性高洁清廉,绝不私拿他人之物;才干过人,在位时期在政治、文化等多个领域做出许多重要举措,历史上对于他的评价极高。

图片来源于网络

张廷玉上任以后,着手整治官场风气,严格摒弃行贿贪污之风,惩治了作风不良的贪官污吏,初入仕途便得一众好评。

张廷玉任篡修官时,主要负责文字工作,雍正年间,几乎由张廷玉一人独揽所有撰写谕旨的工作,编写相关文书、实录以及担任明史等多本史书的主编。张廷玉的文字草拟均能顺达雍正之意,昭告天下,因此屡获嘉赏。

雍正八年设立军机处以满足西北用兵之需,由张廷玉任职掌管事务,军机处初期的职责、制度、功能等均由张廷玉设定。此时的张廷玉手揽大权,制定军机规制,每天频繁应召进宫,秉承皇旨,处理多个政务,参与国家要密的商讨。军机处作为中枢机关持续影响了清中晚期,而张廷玉所制定的军机制度开创了廷寄之法,提升清政府的工作效率。

张廷玉还开创了奏章制度,由于早期清沿袭明制,官员皇上上书奏折程序繁琐,保密性能低,于是张廷玉改良了奏折,将之制度化、保密化,改革完善了官方文书,一直保持至清末。

张廷玉的各种举措,关于君臣间权利分配,影响了清朝时期的官僚政治,对清代中后期影响极大。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曹操也曾搞过“夫人外交”:卞夫人多次替其出面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曹操的夫人卞氏是个很有能力的女人,尽管出身不好,是个文艺工作者,可是举止高雅,常常受到后人的推崇。卞夫人每次随军出征,看到白发苍苍的老者,她总是要停下车子,满怀深情地嘘寒问暖,送些礼物以表寸心,甚至送罢礼物,还说:可惜我的母亲没能活到这个时候。卞夫人知道曹操崇尚节俭,不浪费,就带头保持艰苦朴素的作风

  • 揭秘曾国藩遗嘱的四句话 后代没出一个败家子!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晚清重臣曾国藩封一等毅勇侯,被誉为“晚清第一名臣”、“官场楷模”。他力挽狂澜扶晚清王朝垂而不死,在“同光中兴”时起到中流砥柱的作用;他学问、文章兼收并蓄,实现了儒家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的理想境界,被誉为“中华千古第一完人”。曾氏家族更是历史上数得着的侯门望族,一百多年来没有出现过“败家子”,曾

  • 历史揭秘:嘉庆为何在大丧之日诛和珅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近些年,由于和珅的形象频频出现在影视剧和戏曲的舞台,引起广大观众的兴趣,尤其是和珅的贪污及和珅的死更是大家所关注的。当然这些文艺作品,难免会有“戏说”和艺术加工的成分。那么,历史上的和珅究竟如何呢,本文将揭示其“庐山真面目”。网络配图英人称之为“成熟的政治家”乾隆四十五年以后,和珅多次负责接待

  • 刘备一生十次更换主公 为何还能称历史大英雄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英雄不问出处。历史上的许多英雄豪杰起家时,往往都依附于某一个军事集团或政治势力,大多数英雄都有过改换门庭的易主记录。那么,谁是史上易主最多的大英雄?网络配图这顶桂冠无疑应属于三国时期曾经十易其主的刘备,他是一位羽翼未丰时韬光养晦、一旦时机成熟便一飞冲天的绝世高手。现在商界盛行的什么“借鸡生蛋”、“借

  • 左宗棠喜欢骂曾国藩 骂到家庭教师都听不下去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左宗棠(1812年11月10日—1885年9月5日),汉族,字季高,一字朴存,号湘上农人。湖南湘阴人。晚清重臣,军事家、政治家、湘军著名将领,洋务派首领。.除了进士,左宗棠还喜欢骂曾国藩。国藩生前,已知宗棠“朝夕诟詈鄙人”,然而自觉“拙于口而钝于辩”,即欲回骂,“终亦处于不胜之势”,只能“以不诟不詈

  • 惧怕亡国?秦始皇为何修筑万里长城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秦始皇修筑的万里长城被人们说成是一个罕见的创举,并且被评为世界第七大奇迹。历来君王都只会修建房屋,秦始皇为什么要修筑万里长城呢?其中有什么我们不知道的原因。秦始皇修筑万里长城,被古往今来的人们说成是旷世罕见的一大创举,也为今天的中国留下一座世界上独一无二的文化遗产,还有幸荣膺世界第七大奇迹。其

  • 揭秘:诸葛亮“借东风”的深层含义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在小编看来,那年冬天发生的东南风,无疑是诸葛亮借来的。想想看,曹操自西北而来,席卷荆襄,气焰何其汹汹!东吴才俊,向震失色,意志何其沮丧!刘备逃在夏口,朝夕不保,情势何其危急!时值寒冬,西北风肆虐,对于东吴的人民和苦难中的刘备而言,曹操何尝不是一股凌厉的西北风,令人不寒而栗?若非诸葛亮借来东南风

  • 宋仁宗对付“牢骚文人”有绝招:宋仁宗趣闻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儒家,是先秦诸子百家之一,其创始人是孔子。儒家在先秦时期和诸子地位平等,秦始皇"焚书坑儒"后,使儒家受到重创。受儒家“九言价值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影响,自古以来,中国文人有个“通病”,那就是热心政治。即便“在野”,对政治的热情亦丝毫不减。如何看待在野文人的“政治言论”?网络配图在不开明的皇帝看

  • 关羽大意失荆州:是必然还是偶然?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诸葛隆中之对已经明确说明,占据荆州,联吴抗曹,兵分两路,进击中原,一统天下。由此可见,荆州的地位十分重要。但是关羽最终也没有守住荆州,那失去荆州是因为关羽大意偶然还是必然呢?失去荆州当时真要说也只能算是意外。从军事角度来看待当时那场战役的布局,可以说那是正确的选择方式。关羽带主力部队围攻曹操,

  • 乾隆时期中国人口激增原因:雍正取消了人头税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导读:康熙于1791年宣布“固定丁口,永不加税”的养民政策,加上雍正推行“摊丁入亩”,二者等于逐步取消人头税,并将其并入土地税。始料未及,人头税一减,百年间全国人口数量激增二倍以上,由一亿增至三亿,这也从反面说明人头税的效用。局部人满为患肇始于明朝中叶约1500年前后。当时福建、安徽南部等地人均耕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