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只是爱喝酒并不算能喝

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只是爱喝酒并不算能喝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莫笑少年梦 访问量:4176 更新时间:2023/12/17 0:36:30

通常的印象,仿佛古代的诗人都挺能喝酒,特别是李白,他的《将进酒》中说"将进酒,杯莫停",杜甫也在《饮中八仙歌》中说"李白一斗诗百篇"。可见李白是很爱喝酒的,但是他是不是真的能够喝很多酒,是不是一喝就是"一斗"呢?

这得先从"斗"说起。

现在已经没人用斗了,我们曾经见过的斗,一般是称量粮食的工具。一斗大约是50斤粮食。谁要是喝一斗酒,酒量自然是大得惊人。古时候量酒用的也是斗,但是跟现代称粮食的斗并不是一回事。

《公羊传》:"熊蹯不熟,公怒,以斗击而杀之。"这斗就是喝酒的杯子,能够顺手拿起来投人,体积一定是有限的。《史记·项羽本纪》中,刘邦从鸿门宴上逃走时,让张良送给项羽白璧一双,送给范增玉斗一双,这玉斗也是酒器,张良可以随身带着,体积也不是很大。

还有另一种称为斗的酒器,北斗七星,排列出来的形状就是这种斗的样子,这种斗有长长的柄,实际是盛酒的勺子。

《诗经·大雅·行苇》有"酌以大斗,以祈黄考"。朱熹注:"大斗,柄长三尺。"古代的三尺,也就是现在的二尺多一些。大斗如此,小斗一定还要小。从出土的青铜斗看,也就是现在家里饭勺大小,一斗的容量也就是现在常用的一个玻璃杯。《史记·滑稽列传》齐威王淳于髡能喝多少酒,淳于髡答:"臣一斗亦醉,一石亦醉。""一斗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少,不算什么;"一石亦醉",这是说喝得很多。

古代酒的度数很低,喝上一斗酒是很容易的事,也就跟现在的一杯啤酒差不多。《水浒》中的武松,在景阳冈上喝了十八碗,是悬了点,但这是"燕山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并不为过。如果换成现在的白酒,那可就悬了,没有可信性了,成了"广州雪花大如席"式的夸张,成了败笔。

只有李白喝酒的记录,没有发现李白连气喝上几斗酒的记录,估计李白的酒量是不大的。

杜甫《饮中八仙歌》说:"汝阳三斗始朝天","张旭三杯草圣传","焦遂五斗方卓然",只有"李白一斗诗百篇"。比较起来,人家是三斗始迷糊,五斗"方卓然",可老李只一斗就"长安市上酒家眠"了。论酒量,李白显然不如那几位。

杜甫说他"一斗诗百篇",实际意思是,李白只要喝上一斗酒,就能够写出许多诗来。只喝那么一杯啤酒,就上了诗情,显然是酒精起了作用,这正说明了他酒量并不大。

从李白的诗作来看,他喝酒的目的并不是为了求醉,更不追求喝进肚里多少,而是借酒抒情,借酒发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东林党人在梃击案、红丸案、移宫案中与郑贵妃的斗争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明朝的历史到了万历年间,进入了一个转折点。万历前10年,张居政专政时期和万历亲政的头四年(万历11年到14年),朝政比较清明。士大夫的表现也没有什么可提的。但从万历15年开始,酒色财气都占了的明神宗开始怠政,开始20多年不理朝政了。而晚明的党争也从万历中叶开始了。万历后期开始的党争特点有三:一是

  • 亚父范增为什么叫亚父:是绰号并非是特殊尊称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鸿门宴》中的范增又称亚父,一般对亚父的注释是:"项羽对范增的尊称,意思是尊敬他仅次于对待父亲。亚,次。"这个解释大约源自《史记集解》:"亚,次也。尊敬之次父,犹管仲为仲父。"但是,对这条注释可以提出许多疑问:一、范增当时是70岁的人了,而项羽只有24岁,如果项羽尊敬范增,依当时人辈分的岁差,应当称

  • 项羽乌江自刎考:项羽根本不具备江东立足的条件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项羽宁死不肯过江东,一直被看成是英雄壮举。《史记·项羽本纪》写到项羽不肯过江时,倾注了无比激情,成为《史记》最精彩的片段。《项羽本纪》是这样写的:于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舣船待,谓项王曰:“江东虽小,地方千里,众数十万人,亦足王也。愿大王急渡。今独臣有船,汉军至,无以渡。”项王笑曰:“天之亡我

  • 古代历史上无聊给宠物封官的史上第一混账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的封建王朝每到亡国的关口时,总会冒出一两个特别混账的皇帝,大行亡国之道,搞出一些只有外星人才能想出的招数折腾老祖宗传给自己的江山。这些皇帝多半都是高智商、低素质的矛盾混合体,他们天资聪慧,或是国画圣手,或是诗坛巨匠,在业余爱好方面是博士后的水平,但在自己的主业-- 治国方面却是小学生的水平。譬如

  • 成吉思汗的蒙古帝国最厉害的“四杰”与“四狗”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博尔忽:以智勇著称。原附属主儿乞部,南宋庆元三年主儿乞败亡后,被月伦收作养子,充当“那可儿”,随从铁木真统一蒙古各部,并与汪古儿等同典御膳,五年,受命与博尔术等援救克烈部王罕,战败乃蛮部曲薛吾军。嘉泰三年,在合兰真沙陀中,与克烈部对垒,只身营救汗子窝阔台于危难中。四年,以蔑儿乞首领带儿兀孙降后复叛。

  • 发人深省!盘点历史上巅峰级的4次君臣斗心之战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历史上,有很多名言,比如“君让臣死臣不得不死”,比如“天家无父子”,比如“狡兔死,走狗烹”,无不显示着皇帝们的寡恩薄情。但也有这么一群人,他们在皇帝的高压下虽历经千险却能够排除万难,给自己一个大团圆的结局。这些君臣间的斗心,其中情志交织,精微玄妙,引人深思,发人深省。萧何忍辱负重得善终萧何、张

  • 心慈手软?宋太祖为什么没有大肆屠戮开国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01年汉高祖刘邦采用陈平“伪游云梦”的计策,将西汉开国功臣、楚王韩信逮捕。韩信言道:“果若人言,‘狡兔死,良狗亨;高鸟尽,良弓藏;敌国破,谋臣亡。’天下已定,我固当亨!”之后韩信贬为淮阴侯,但他最终没能逃脱厄运。公元前196年吕后与萧何设计将韩信诓骗入宫,斩于长乐宫钟室。此后历代封建王朝都不

  • 天真的清朝官吏:两广总督叶名琛何以客死印度?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叶名琛(1809年~1859年),湖北汉阳人,清朝科举体制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26岁中进士,38岁任巡抚,43岁擢总督,46岁拜相国。我们认识他,是在中学历史课本讲授第二次鸦片战争时。他以昏庸形象为人所熟知。1857年底、1858年初,英法联军攻打广州之势日益急迫,僚属“请调兵设防,不许;请招集团练

  • 刘邦杀掉那么多开国功臣 为何独独对萧何最放心 !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手下有很多大臣,这些开国功臣,有的是六国旧部,有的是以前在一起闹革命的穷哥们,还有的曾是刘邦早年的上司。刘邦杀韩信、屠彭越、斩英布,连那个足智多谋的张良也退避三舍,居然装神弄鬼,搞起了隐居。倒是有一个安安稳稳地做起了大汉丞相。此人是谁,就是萧何。萧何这个人早年是刘邦的上司,刘邦在泗水亭做亭长的时

  • 清朝历史揭秘:从西太后坐火车看慈禧的权力意识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历史人物

    大清的改革师西人而制西人,这是改革的初衷,大清并不是想真正改革制度。到了八国联军进入北京后,西太后等高层太领悟到光靠学西人的技术、武器是没有用的。面对八国联军,兰儿,这个大清帝国的最高统治者醒了,她终于明白光是西人的技术,船坚利炮改变不了大清国的落后,制度层面的变更才是根本。但是这有个前提条件,那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