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宋孝宗艰难的继位之路:长达二十九年的预备太子

宋孝宗艰难的继位之路:长达二十九年的预备太子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星辰落怀 访问量:2417 更新时间:2023/12/21 5:14:19

秀州小官赵子偁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六代后裔,公元1127年10月22日夜里,他有了第二个儿子。据说这个孩子生出来时,满屋子的红光直冲天空。小孩子六岁那年,碰上宋高宗选嗣,在数千人中被挑选上,成了皇位的候选人之一。历尽艰难,他终于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南宋孝宗。

宋高宗赵构后宫嫔妃众多,但只有潘贤妃为他生下一个儿子,取名赵旉。1129年初,金兵夜袭扬州,正在和宫女淫乐的赵构一下子受了惊吓,从此便留下了不育之症。

高宗到达杭州后,苗傅、刘正彦发动兵变,逼迫赵构退位,立根本不懂事的赵旉为帝。不久,兵变失败,高宗复位,册赵旉为太子。经过这一番折腾,三岁不到的赵旉开始患病。之后的一天,有个宫人一不小心将赵旉房中的金香炉碰倒,落地声把赵旉吓得全身抽搐,病情每况愈下,没过几天便一命呜呼了。

太子夭折后,高宗面临无人继位的窘境。大臣们也感到不安起来,因为储君空缺,必然会引起人心浮动,政局动荡。有人就上书高宗,认为不妨在宗室后裔中挑选品行贤良的人暂时摄皇太子位。如果高宗生出皇子,到时再退位封藩不迟。高宗接到上书后,大为震怒,觉得这人是在羞辱自己不能生育,下令将此人撤职查办。看到高宗恼怒无比,众大臣就没有人再敢提起这件事了。

金宋战事相对稳定后,选嗣之事又被提了出来。皇后说她曾做了个奇怪的梦,劝说高宗还是早日选定储贰为好。高宗想想皇位无人继承,终不是办法,于是公开说:“太祖皇帝神威英武,但他的子孙却没能承嗣继统。如今多事世乱,他的后裔更是凋零离散。我要效法仁宗皇帝,为天下着想,以慰太祖在天之灵。”

宋太祖死后,弟太宗即位,从此皇位传到了太宗这一系手里,而太祖的后代就默默无闻了。皇位传到仁宗时,因为没有儿子,就选择了自己四岁的侄子赵曙作为太子。仁宗死后,太子继位,他就是宋英宗。这里高宗表明自己态度,要效法仁宗的做法,所选太子最好是太祖这一系的。

高宗有了表示,内外大臣就相继上书,或赞太祖高风亮节,胜过舜百倍,或请高宗尽快挑选宗室贤惠者作为太子。高宗一看再拖拉是不行了,干脆表明说要在太祖七世孙“伯”字辈里选一人。为什么一定要选太祖七世孙?因为高宗是太宗六世孙,太祖的七世孙,与高宗在辈分上正好是叔侄关系。

1132年,朝廷正式派人选嗣。经有关官员的努力,查明太祖七世孙共有一千六百四十五人。在这些人中选出七岁以下小孩十人,再经过一番审查,最后仅剩下两人供高宗定夺。二个小孩一胖一瘦,高宗看了几眼,决定留胖去瘦,令人给瘦小孩三百两银子打发他回家。那个叫伯琮的瘦小孩还没走出殿门,高宗改主意了,说还想再比较比较。二个小孩往前一站,忽然一只猫从跟前经过,伯琮一动也没动,而胖小孩童趣突现,飞起一脚。高宗见状,觉得胖小孩太轻狂,将来是无法将社稷交给他掌管的,于是将伯琮留了下来。从此,六岁的伯琮开始了他漫长的宫廷生活。

伯琮留在宫中的这一年,高宗只有二十六岁,他幻想自己说不定还会生一个儿子。伯琮年纪这么小,将来他的为人怎样也很难说,虽交由婕妤张氏扶养,高宗自己教他读书习字,人也不至于变得太不懂礼仪规矩,但毕竟还要再进一步看看,所以并没有给他正式的名分,只是在第二年让他改名为赵瑗1134年,在宫中颇感孤独的吴才人提出也想抚养一个孩子,高宗遂令人又找来一个太祖的七世孙,即五岁的伯玖,赐名为璩。这样,赵瑗就不是惟一的储君候选人了,这引起朝廷内外大臣们议论不断。第二年,领兵在外的大将张浚奏请高宗早定主意,确立正式储君,高宗回答说宫中收养了太祖后代二人,当令他们学习文化知识。至于立谁为储君,支支吾吾没有讲清个所以然。事实上高宗尚存有朝一日自己或许仍能亲生一个儿子的希望,所以不管谁劝他立储,就是迟迟不作表态。

赵瑗九岁那年,高宗在宫中建一座书院,取名“资善堂”,物色了学识和德行名扬一时的宗正少卿范冲和起居郎朱震为他的蒙老师,进行有系统的读经学礼教育。

七年后,十六岁的赵瑗晋爵普安郡王。看看高宗迟迟不立赵瑗为太子,外面的大臣开始议论纷纷。按皇室规定,赵瑗应独立生活,不能再留在后宫,于是搬进了专门为他建造的郡王府,每月朔望二日入朝参拜。

1140年5月,金兵大举南犯,分两路杀来。消息传到临安,高宗急令岳飞率军御敌。岳飞趁机送上一个密奏,强调要“正国本以安人心”。此前,岳飞曾在入京奏对时与赵瑗见过面,觉得赵瑗英明俊伟。高宗很不高兴,当面对岳飞说:“卿握兵在外,这件事不是你应该管的。”自此他对岳飞疑心加重。赵鼎等人极力主张早立皇子,高宗怀疑这些人可能是另有所谋,竟将其发配至边地管置。其他的大臣见势不妙,大多三缄其口,不敢再谈及建储之事了。

1143年底,赵瑗生父在秀州病逝,第二月讣告传到临安。其时赵瑗正在娶亲,接到死讯,左右为难。自己入宫十多年,已作为储君候选人,但现今生父去世,不守丧服孝,也不合礼仪,到底该怎么办?大臣们为这事发起愁来,为赵瑗出主意的不少,各种主张都有,更令赵瑗失去了方向。宰相秦桧对赵瑗从没好感,一直想让赵璩代替赵瑗,这时极力主张赵瑗应该回秀州服孝三年。高宗想想不让他服孝不合祖宗典故,有悖于人情世故,就批准他解职守丧。

三年后,赵瑗服丧毕,仍以普安郡王遥领节度使。几乎同时,高宗加封赵璩为检校少保,进封恩平郡王,出宫就居郡王府。一时赵瑗与赵璩并为郡王,地位相当,号称“东西府”。

吴才人这时已册立为皇后,她常常附和秦桧的意见,想立自己收养的赵璩为太子。从金国归来的高宗母亲韦太后从没有明确表态应该立谁,但从日常的一些言行来看,她是偏向赵璩的。高宗的本意较倾向于赵瑗,认为他俭约孝仁,人挺不错的,但考虑到种种因素,一直无法决断。

随着年龄的增长,赵瑗也经常就时政发表一些看法,由于意见相左,他与宰相秦桧的关系十分紧张。1155年,秦桧病重,其家人封锁消息,企图让秦桧子代父职,继续执政。赵瑗听说后,马上向高宗报告。高宗其实也觉得秦桧平时所作所为太过头了,正想夺了他的权,于是就亲赴秦家,表面上说是探病,实际上是观察虚实,回朝后马上让秦桧告老还乡。当天夜里,秦桧在忧惧中死去。

秦桧死后,一些大臣再次提出立储问题。晋原人阎安在考进士的策文中大胆地发论数千言,认为高宗挑选太祖后裔于宫中已有二十多年了,对他的考察时间已经很长,但储君却一直未定。恐怕朝廷中的佞臣会暗生异望,朋比结党,成为社稷遗祸。高宗想想确是如此,对阎安的直言深为赞叹,御笔一挥,钦定他为探花。

见到高宗首肯了阎安的意见,大臣们的胆子也大了起来,重新将立储之事提了出来,希望高宗早定主意。这时的高宗对赵瑗仍有些不放心,决定再进一步考察赵璩和赵瑗的优劣。他同时赐给二人宫女各十人,看看他们在女色面前的表现。赵瑗的老师史浩一眼看穿高宗的用意,提醒赵瑗行事要谨慎。没过多久,高宗又将宫女们召回,逐个派人检查,赐给赵璩的宫女已全不是处女,而赐给赵瑗的宫女却完璧如初。得到这个结果,高宗心中主意已经拿定。

1159年,韦太后病死,高宗感到已没有人能阻止他立谁为储君了。大臣张焘上言,请求高宗早立储君,两位宗子“谁为君,谁为臣,应当晓谕天下”。高宗回答说:“我也很想立储君,但有种种因素掺杂其间,使我难下决定。明年春天,一定会举行立储典礼。”

1160年2月,韦太后丧事处理完毕,高宗正式宣布:“普安郡王十分贤明,可授少保、使相的职务,爵位进至真王,以示与恩平郡王有所区别。”宰相汤恩退提出,不是皇帝的至亲是不能封真王的,若封藩王可以称为皇侄。现今进封真王,应该确定是皇子的身份。高宗想想事情要做得符合礼制,就干脆立赵瑷为皇子吧。22日,宫廷内正式举行了隆重的皇子册封仪式,高宗御笔亲书:“瑗可立为皇子,改名玮。”第二天,册立皇子的诏书正式公布天下。史书记载诏书颁下后,朝廷大臣们“动色相庆”,全国欢腾,庆祝持续三十年的立储总算定了下来。

次月,赵璩以开府仪同三司、判大宗正事的身份离开临安,迁居绍兴府。赵瑗历尽艰难,终于成了惟一的皇位继承人。

1161年,金国完颜亮率军南侵,宋金又一次爆发全面战争。这年12月,宋军转守反攻,高宗离京前往建康亲征,赵玮随从前往。在高宗亲征过程中,赵玮表现出了高昂的斗志,亲自安排高宗的饮食起居,帮助整理各种奏章书疏,受到了朝野上下的赞誉。

从建康回来后,高宗发现大臣的心已归属赵玮,遂定下了禅位的主意。1162年5月,高宗颁下一道诏令,宣布立赵玮为太子,开始了禅位的第一步。6月10日,高宗颁旨说自己在位三十六年了,皇太子贤圣仁孝,天下共知,久得民心,皇太子可即帝位,自己称太上皇。次日,高宗退位和孝宗即位的隆重仪式在宫城内同时举行。在相互推让中,已改名为赵眘的皇太子身穿黄龙袍,正式座上了皇帝的宝座。

历经磨难,宋孝宗终于即位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五代乱局:后唐末帝李从珂靠一哭登上后唐帝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唐开局杀了高句丽王笔趣阁,李世民娶了隋炀帝女儿,穿越到唐末当皇帝的小说

    李存勖灭了后梁后,宣称他是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取消晋王称号,改称皇帝,被称为后唐,定都洛阳。之前他已灭掉桀燕,之后他臣服了岐国,灭亡了前蜀。一连串辉煌的军事胜利,使其他各国震恐,先后向后唐政府进贡,都以为新的大一统不可避免地即将实现。然而,李存勖只是一个骁勇的战将,不是政治领袖,他没有治理这个迅速膨

  • 明末辽东生死悲局!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袁崇焕五年复辽是欺君吗,袁崇焕收复辽东,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忠臣

    1627年8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时年18岁的皇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即位之初,年轻的崇祯帝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他力图中兴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无不拍手称快,新朝顿时气象万千。1628年4月崇祯帝下诏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 为何千古贤君唐文宗企图中兴唐朝却被太监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玄宗晚年怎么那么昏庸,唐宣宗如何清除宦官,唐太宗晚年杀大臣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为江王,他是以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二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并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选。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呢?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的结果。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等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这样就惹恼了内枢密使

  •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所犯何“罪”?千古之下,人们在嗟叹之余,发现诸如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这些理由似乎没有一条能单独证明“岳飞必须死”这一结论。在冤案存在多处疑点,历史细节已经不可能还原的情况下,多重因素合力成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唯一解释。对岳飞的死,史书多有记载,且正史野史几乎一致地认为是秦桧害死岳飞

  • 唐代末年出了个小唐太宗:唐宣宗少有的文治武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忱是唐王朝最好的帝王之一。《旧唐书》称他:“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宦官收敛,刑政不滥,贤能致用,十余年间,颂声载路。”可以说,极尽赞扬之能事。做为史书,对于前代皇帝的评价除了极少数被全黑,大部分还是会做个中肯的评价的。尤其是末世皇帝 ,得到的恶评会更多,但是唐宣宗,还是得到了当时人民和后世人称赞的

  • 和珅之谜:为何都知道他是贪官而乾隆一直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个大奸臣、大贪官,乾隆皇帝是个比较明智的君主,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又能肃清雍正时代的流弊,为何在晚年不动和珅,难道乾隆不知道和珅是个贪官吗?江湖以为,乾隆知道,和珅是个贪官,而且是个大贪官,但乾隆还是要重用他,这是官场之道:其一,一个朝廷的安定,需要正邪两派的互相斗争,只有这样,乾隆

  • 诡异:统一王朝首位皇位继承人都有的千年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扶苏赵高李斯篡改始皇遗旨,胡亥矫诏继位,为塞天下悠悠之口,逼死驻边的太子扶苏。中国史上首位皇太子的悲惨生活,也许预示着此后众多统一王朝的首位正式太子的不幸吧?西汉--刘盈汉高祖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惠帝生性柔弱,吕后专权,虐杀戚夫人,惠帝因此惊恐万分,不久即驾崩。惠帝是得以善终,同侪中

  • 曹丕的军事才能一般:谈曹丕三路伐吴的战略布署!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丕伐吴之战,曹丕甄宓,曹丕伐吴第几集

    历史是比较好玩的,比方说,有的人不想坐皇帝,最后偏偏一定要被架上皇位,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例,李煜为李璟第六子,前面有五个哥哥,二哥到五哥一个跟着一个死,最后大哥不到三十岁,也一命呜呼,李煜就这样轻轻松松的登上了帝位。可是坐皇帝最后留给李煜的唯一感受就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句词写的好啊,作家张心远

  • 所谓圣君是背信弃义行家里手?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持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在此之上不再有什么别的道德。于是,“宁杀三千,不放一个”就成为中国皇帝最执著的信条。康熙无疑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靠不住的康熙曾有一篇关于吴三桂的长散文《无处收留》,我十分喜欢这篇散文。在这篇散文中,宏杰将康熙与吴三桂的冲突归结为二者道德原则的冲

  • 清史解密:乾隆为何选择在执政六十年时禅让皇位?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乾隆执政的时间以及寿命,雍正的新政乾隆继承了吗,乾隆为什么推翻雍正的新政

    乾隆六十年,已是八十五岁高龄的乾隆皇帝决定将皇位禅让给第十五子永琰,也就是后来的嘉庆帝,自己退位称太上皇帝。乾隆为什么要选择在他执政六十年的时候做出如此举动?在这一举动的背后是否有一种压力笼罩着乾隆帝呢?在这千古罕见的权力交接中,究竟发生了哪些波折?永琰终于通过了父皇乾隆帝长达二十二年的考察,最终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