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平静储位下的不平静:明成祖朱棣艰难立储朱高炽

平静储位下的不平静:明成祖朱棣艰难立储朱高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2887 更新时间:2024/1/17 18:41:33

朱棣和太子朱高炽之间矛盾重重,朱棣不断地找太子的岔子,还残杀东宫官员,而朱高炽是逆来顺受,被动应付。父子矛盾最终是否导致了成祖想更换太子,而高炽一系官员是否更换了成祖的遗诏,这些都成了无人知晓的历史谜案。

明朝永乐二十二年(1424)七月,武功赫赫的明成祖朱棣驾崩于亲征漠北的返京途中,是年六十五岁。八月,太子朱高炽即位,是为仁宗。关于仁宗即位的内容,《明史》抄录于《明太宗实录》和《明仁宗实录》,云成祖至榆木里时,大渐,“遗诏传位皇太子”。“八月甲辰,遗诏至,遣皇太孙迎表开平。”丁巳,即皇帝位,大赦天下,以明年为洪熙元年。从表面上看,仁宗的即位是十分平稳有序的,根本不见围绕着皇位是否有过争斗。朱高炽是朱棣的长子,洪武二十八年(1395)立为世子。成祖发动靖难之役,他留守北平。建文元年(1399)十月,以万人拒官军五十万,北京城赖以全。明成祖夺得皇位,朱高炽为他稳定后方立下了重要功绩。明成祖即位后,立嗣建储使朱棣很费脑筋。根据明初规定,“立嗣以嫡不以长,立嫡以长不以贤”,成祖仁孝徐皇后共生三子,长子朱高炽理所应当即皇太子位。不过朱棣并不想让朱高炽成为储君,理由是他并不喜欢朱高炽宽厚温敦的性格。朱棣自己的皇位本是抢来的,他当然知道自己父亲朱元璋因为确定了嫡长子、长孙继位的原则,选择了优柔寡断的建文帝作为继承人,结果连皇位都保不住。现在轮到他自己选择储君,他怎么会选一个与建文帝相同性格的朱高炽?朱高炽体态肥胖,不能骑射,成祖真是恨铁不成钢。

成祖在三个儿子中最喜欢的是二儿子朱高煦,因为他的性格与成祖十分相像。就私心而言,他又钟爱于小儿子朱高燧。但朱高煦屡立战功,多次救成祖于危难之中,成祖曾许诺夺得皇位后立他为太子。他性格十分机智,周围聚集着一大批在靖难之役中立了大功的大臣,这些武臣很想让他做太子,因而一再在成祖前讲他的好话。不过,成祖以前怎样的许诺和偏心,大多数文臣士大夫是不能理解接受的,他们认为“立嫡以长”的规矩是不能破坏的。永乐元年九月,群臣不断上表请立世子朱高炽为皇太子,分封到各地的成祖几个兄弟也不断上疏,但成祖以“长子智识未广,德业未进”来搪塞,不想马上表态。不过各方大臣并不就此为止,还是不断上奏,成祖迫于舆论压力只能在第二年二月以朱高炽为太子,四月封高煦为汉王,高燧为赵王。

太子虽立,但成祖并不喜欢这个太子。凡是这时起劲地主张立太子的人,事后都受到了成祖的严厉惩罚。如解缙当初说“皇长子仁孝,天下归心”,后来被成祖说成是“私谒太子,无人臣礼”关了起来,之后又被锦衣卫活埋于雪中冻死。都督陈铭、工部左侍郎陈寿、刑部侍郎思温、北京行部左侍郎马京等都因为与太子的关系被立个什么罪名,关进监狱被折磨致死。大理寺右丞耿通因替太子讲了几句话,成祖说他是“坏祖法,离间我父子,不可恕,其置之极刑”。其他如夏原吉杨士奇杨溥等人,都曾因太子的事情而进过监狱。重臣中能够平安无事的,要么党附汉、赵二王,要么对立太子之事保持缄默而不讲一句话。

不过实事求是地说,朱棣不喜欢的是朱高炽成为皇位继承人,而不是不喜欢作为儿子的朱高炽。他为了身后朱氏皇权的稳固,才不愿传位给性柔懦弱的长子。事实上,太子所做的许多事反映出了这种性格弱点,明成祖是十分恼火的。如永乐九年北征蒙古刚回到南京,他就到右顺门览百司的奏牍,发现太子御案上的镇纸金狮被随意搁置于案侧,几乎要坠落至地,成祖教训太子说:“天下虽安,不可忘危,故小事必谨,小不谨而积之,将至大患。小过必改,小不改而积之,将至大坏,皆置危之道也。”简直到了小题大做的地步。永乐十二年,成祖北征回国,太子遣人迎接车驾慢了一点,“且奏书失辞”,成祖逮治了大批东宫官属,但这实际上是在给太子一个警告。成祖对太子很有意见,他多次让大臣私底下监视太子,“密令审查太子事”。根据上述内容,有人认为从当时的实际情形来看,明成祖最后有可能是想废储的。在最后一次亲征漠北时,还未达到军事目的,他大约预感到在世之日不多了,就决定要班师。七月十四日,他问内侍海涛,到北京还要几日。他曾经五次亲征,对出塞的来程去途早已熟悉,而问回京的时间无非是反映了他返京的焦急心情。晚年他身上的疾病已经发作,可能他预感到不祥的事情将要发生,所以急欲赶回京去处理皇位继承的大事。

《明太宗实录》记载,成祖在返京途中,曾对杨荣、金幼孜说:“东宫历涉年久,政务已熟,还京后,军事悉付之,朕惟优游暮年,享安和之福。”既然成祖如此相信太子,那么让太子即位就可以了,他也不应有什么身后之忧而急于赶回京城了。即使有什么事要交待,写个遗诏就可以了,而问题是成祖死前并未立过遗诏,因为如果他中途立遗诏,必会被身边心向着太子的大臣篡改。有学者认为,《明太宗实录》中抹杀了成祖与太子之间几乎已不可调和的矛盾。

《仁宗实录》记述了明成祖刚死时的情形:成祖刚崩,中官马云等皆“苍黄莫知所措”,于是就秘密召杨荣、金幼孜入御幕,讨论丧事。有人想用成祖的口气写成敕,遣人驰报,杨荣说:“皇帝在位称赦,如果死了还称赦一看就知是假的。”乃命“中官备以大行皇帝崩逝月日并遗命传位之意皇太子”。对这段话进行分析,发现成祖死时仅太监数人在身旁,临死前未留下任何遗言,其次,如果有遗言留下可能对皇太子是不利的,所以太监们不惜冒乱命的风险,伪托成祖手笔写敕安排太子即位。

拿到遗诏的仁宗最初以为朱棣原谅了他,留下遗言使他顺利即位,但当太监讲给他听事情的经过,他百感交集,感激地加赐杨荣为工部尚书,并兼前官,享食三俸。

上述观点认为仁宗的即位究其实带有一定偶然性,成祖是违心立朱高炽为太子的,他一直有废储之念,在临终前决心改换皇位继承人,但因中途崩殂,未能如愿。由于太监及杨荣等伪造了遗诏,结果是违反成祖意愿,使仁宗顺利即位了。

不过也有一些人对仁宗的即位过程有不同看法。这种观点也同意明成祖偏爱高煦和高燧,但永乐十四年(1116)高煦因事差一点被废为庶人,永乐十八年大臣孟贤等曾想毒死成祖拥高燧为帝,高燧尽管没有被杀头但失去了成祖的信任。成祖死前,朱高炽的两个竞争对手已经无力再与他相争,因而用改换储君来解释成祖临死前急忙赶回京是欠妥的。(转自新浪微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宋孝宗艰难的继位之路:长达二十九年的预备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宋孝宗禅位,题画菊宋孝宗,宋孝宗皇帝

    秀州小官赵子偁是宋太祖赵匡胤的第六代后裔,公元1127年10月22日夜里,他有了第二个儿子。据说这个孩子生出来时,满屋子的红光直冲天空。小孩子六岁那年,碰上宋高宗选嗣,在数千人中被挑选上,成了皇位的候选人之一。历尽艰难,他终于登上了皇位,他就是南宋孝宗。宋高宗赵构后宫嫔妃众多,但只有潘贤妃为他生下一

  • 五代乱局:后唐末帝李从珂靠一哭登上后唐帝位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隋唐开局杀了高句丽王笔趣阁,李世民娶了隋炀帝女儿,穿越到唐末当皇帝的小说

    李存勖灭了后梁后,宣称他是唐王朝的合法继承人,取消晋王称号,改称皇帝,被称为后唐,定都洛阳。之前他已灭掉桀燕,之后他臣服了岐国,灭亡了前蜀。一连串辉煌的军事胜利,使其他各国震恐,先后向后唐政府进贡,都以为新的大一统不可避免地即将实现。然而,李存勖只是一个骁勇的战将,不是政治领袖,他没有治理这个迅速膨

  • 明末辽东生死悲局!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袁崇焕五年复辽是欺君吗,袁崇焕收复辽东,袁崇焕到底是不是忠臣

    1627年8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时年18岁的皇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即位之初,年轻的崇祯帝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他力图中兴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无不拍手称快,新朝顿时气象万千。1628年4月崇祯帝下诏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

  • 为何千古贤君唐文宗企图中兴唐朝却被太监气死?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唐玄宗晚年怎么那么昏庸,唐宣宗如何清除宦官,唐太宗晚年杀大臣

    唐文宗李昂,曾被封为江王,他是以唐穆宗次子、唐敬宗二弟的身份继承皇位的,并不是正统的皇位继承人选。而他为什么能够承继大统呢?简单地说,乃是错综复杂的宫廷矛盾斗争的结果。宦官刘克明与苏佐明等于宝历二年(公元826年)十二月初八日杀死唐敬宗后,伪造遗旨,迎唐宪宗之子绛王李悟入宫为帝。这样就惹恼了内枢密使

  • 历史的偶然还是必然:岳飞所犯何罪因此必须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所犯何“罪”?千古之下,人们在嗟叹之余,发现诸如干涉立储,犯上抗命,反对议和,坐拥重兵这些理由似乎没有一条能单独证明“岳飞必须死”这一结论。在冤案存在多处疑点,历史细节已经不可能还原的情况下,多重因素合力成了人们能够接受的唯一解释。对岳飞的死,史书多有记载,且正史野史几乎一致地认为是秦桧害死岳飞

  • 唐代末年出了个小唐太宗:唐宣宗少有的文治武功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李忱是唐王朝最好的帝王之一。《旧唐书》称他:“使权豪敛迹,奸臣畏法,宦官收敛,刑政不滥,贤能致用,十余年间,颂声载路。”可以说,极尽赞扬之能事。做为史书,对于前代皇帝的评价除了极少数被全黑,大部分还是会做个中肯的评价的。尤其是末世皇帝 ,得到的恶评会更多,但是唐宣宗,还是得到了当时人民和后世人称赞的

  • 和珅之谜:为何都知道他是贪官而乾隆一直重用?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都知道和珅是个大奸臣、大贪官,乾隆皇帝是个比较明智的君主,在位期间,政治清明,又能肃清雍正时代的流弊,为何在晚年不动和珅,难道乾隆不知道和珅是个贪官吗?江湖以为,乾隆知道,和珅是个贪官,而且是个大贪官,但乾隆还是要重用他,这是官场之道:其一,一个朝廷的安定,需要正邪两派的互相斗争,只有这样,乾隆

  • 诡异:统一王朝首位皇位继承人都有的千年悲剧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秦--扶苏赵高李斯篡改始皇遗旨,胡亥矫诏继位,为塞天下悠悠之口,逼死驻边的太子扶苏。中国史上首位皇太子的悲惨生活,也许预示着此后众多统一王朝的首位正式太子的不幸吧?西汉--刘盈汉高祖死后,太子刘盈继位,是为惠帝。惠帝生性柔弱,吕后专权,虐杀戚夫人,惠帝因此惊恐万分,不久即驾崩。惠帝是得以善终,同侪中

  • 曹丕的军事才能一般:谈曹丕三路伐吴的战略布署!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曹丕伐吴之战,曹丕甄宓,曹丕伐吴第几集

    历史是比较好玩的,比方说,有的人不想坐皇帝,最后偏偏一定要被架上皇位,南唐后主李煜就是一例,李煜为李璟第六子,前面有五个哥哥,二哥到五哥一个跟着一个死,最后大哥不到三十岁,也一命呜呼,李煜就这样轻轻松松的登上了帝位。可是坐皇帝最后留给李煜的唯一感受就是:自是人生长恨水长东!这句词写的好啊,作家张心远

  • 所谓圣君是背信弃义行家里手?毁诺斩杀降清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在皇权至上的年代,保持皇位的稳定是最大的道德,在此之上不再有什么别的道德。于是,“宁杀三千,不放一个”就成为中国皇帝最执著的信条。康熙无疑也是一个利益至上的实用主义者。靠不住的康熙曾有一篇关于吴三桂的长散文《无处收留》,我十分喜欢这篇散文。在这篇散文中,宏杰将康熙与吴三桂的冲突归结为二者道德原则的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