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曾驰骋沙场的汤和,晚年为何变得谨小慎微?

曾驰骋沙场的汤和,晚年为何变得谨小慎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504 更新时间:2023/12/5 18:18:09

曾驰骋沙场的汤和,晚年为何变得谨小慎微?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详细介绍一下相关内容。

1.明初特务制度概况

明初特务政治,导致功勋将领人人自危,如《明史汤和传》记载“和晚年益为恭慎,入闻国论,一语不敢外泄。”③汤和晚年为人处事方面更加恭敬谨慎,入朝所听关于国事的相关议论,从不敢向外泄露一句。

从这段史料可以看出:汤和根本就没有把在朝与明太祖朱元璋的谈话内容外泄的胆量,主要原因是忌惮朱元璋所建立的特务组织。

至正十九年,上遣帐下卫士何必聚往探江西袁州守将欧平章。年已老,侦知之,上问:“汝到袁州有何为记?”答曰:“欧平章门有二石狮,吾断其尾尖。”后克袁州,果然。④可见早在至正十九年(1359),朱元璋就已经用特务侦查。

锦衣卫作为明初最为着名且影响了后世几百年的特务组织,设立于朱元璋当吴王的时候“明初置拱卫所,秩正七品,管领校尉,属都督府。” 后来朱元璋又把其改为“拱卫指挥使司,秩正三品。寻又改为都尉司。” 洪武三年(1370年)的时候又被改为“亲军都尉府,管左、右、中、前、后五卫军士,而设仪銮司隶焉。” 洪武四年(1371 年)改成“定仪銮司为正五品,设大使一人,副使二人。” 到了明洪武十五年(1382)明太祖朱元璋下令“罢仪銮司,改置锦衣卫,秩从三品”锦衣卫最初其实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实行卫所制度,明代军队的基本编制为卫、所两级,即被后世称为的“卫、所制度”.在明朝一个卫的编制大约是五千六百人,行政机关叫做卫指挥使司,最高长官称为都指挥使司,官居正三品。每个卫下辖五个千户所,每个千户所有一千一百二十人,最高长官叫做千户,官居正五品。千户所还下辖十个百户所,每个百户所领一百一十二人,最高长官叫做百户,官居正六品。明代的卫、所是遍布于两京十三省。从京城到省、府、县都有卫、所。卫、所它隶属于都指挥使司,而都指挥使司听令于五军都督府,而都指挥使则听令于兵部。不过在明代的卫、所所辖的军队中有十二支军队不听令于五军都督府和兵部,他们称之为“上十二卫”,这十二卫直接隶属于皇帝,到了明成祖朱棣增加至“上二十二卫”,后又增加到“上二十六位”这些都叫亲军护卫。

其中锦衣卫就是亲军护卫之首。其中比较着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为“将军”,其实只负责“朝会、巡幸、则具卤簿仪仗,率大军共一千五百七十员等侍从扈行。宿卫则分番入直。朝日、夕月、耕籍、视牲,则服飞鱼服,配秀春刀,侍左、右。” 就是充当皇宫中的警卫。当然,这些警卫也非泛泛之辈,个个人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 1500 人,到明朝末期,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 5000 余人。

锦衣卫有完整的的系统设置,明朝锦衣卫设指挥使一人,正三品,同知二人,从三品,佥事二人,四品,镇抚二人,五品,十四所千户十四人,五品,下属有将军、力士、校尉、校令,另配有精通多国语言的翻译,明朝的特务机构锦衣卫除北京外在各地都驻有分支部门,今天津市河北区的锦衣卫桥大街和以前的锦衣卫桥,就是当初这些特务机构的所在地。在明代的特务机关可以分为三大部分:

一是分驻各地的,二是驻在京师的,三就是向外派遣的。这三部分中,以分驻各地的最多,从明成祖朱棣就开始设立,后来全国各省以及各重要城镇全部都有锦衣卫。他们的任务实际是替皇帝侦察该地官吏军民人等,暗查军民动态。 明成祖朱棣在永乐十五年(1417 年)将首都迁往北京,迁都前,首先派出负责皇帝防务的贴身卫队“锦衣卫”到天津卫,在原来三卫的指挥衙门前设立锦衣卫指挥衙门府,所在地就是现在的锦衣卫桥大街附近,专门负责暗地监察京津军民动态。

锦衣卫还有一项区别于其它历朝历代的特殊之处,那就是巡查缉捕。

由于锦衣卫是皇帝的私人卫队只听皇帝指挥,起初只是搞搞秘密侦查,逮捕犯人,逮到人交给刑部。后来皇帝感觉锦衣卫把人逮到了还要交给有司判刑实在太麻烦,于是就为锦衣卫设立了诏狱,据《明史·职官五》记载:“镇抚司,掌本卫刑名,兼理军匠。” 明洪武二十年(1387 年)由于锦衣卫多次非法凌虐犯人,朱元璋下令焚毁其刑具,其犯人送至刑部,凡审判之事由三法司进行。

锦衣卫每次去抓人的时候都是都要持驾帖,关于驾贴的签发还是有一定的手续的,锦衣卫要拿着原奏事情的详细经过到六科中的刑科去说明并获得驾贴。把嫌疑人逮捕之后关进诏狱,明代,朝庭设置诏狱,由宦官、厂卫特务组织把持并直接行使审判和治狱大权,肆虐臣民,践踏狱法,成为诏狱的极盛时期。称之为:

“明之自创,不衷古制”.“诏狱”作为古代中国特有的“刑政”称谓,在考察皇帝诏旨与国家狱政的关系方面,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瞿式耜说:“往魏崔之世,凡属凶纲,即烦缇骑,一属缇骑,即下镇抚,魂归汤火,惨毒难言,苟得移送法司便不吝天堂之乐也。”①诏狱与刑部狱相比竟有天壤之别,其惨毒程度不难想象。

“锦衣卫必用刑一套。凡为具十八种,无不试之。”②诏狱有一整套区别于刑部狱的刑具。首先是廷杖,廷杖最早始于东汉明帝时期,明代实施得最频繁。即于朝堂之上杖打犯错官员。具体由锦衣卫校尉执行,司礼监太监监刑,行刑完之后,被打者多奄奄一息。在明宪宗朱见深以前被廷杖的官员可以在朝服里面垫些厚的衣物,不过到权阉刘瑾主政时期开始实施裸衣廷杖,以后便屡有被打死的大臣。值得注意的是,执行廷杖的口令也分为:打、着实打以及用心打。所谓打,就是蜻蜓点水,得过且过。而着实打,那就要认真了。

用心打是最为残忍的,被下达了“用心打”口令的大臣,基本就会因此丧命了。

这三道口令原本是潜规则,后来打得多了,就成了公开命令,不但要写明,而且打之前由监刑官当众宣布,以增加被打者的心理压力,而诏狱中也有杖刑,据《万历野获编》记载“使下锦衣卫镇抚司拷问,通常止云打着问,重者加好生二字,其重大者,好生着实打着问” 再一个就是“琵琶”,所谓“琵琶”,“其最酷者曰琵琶,每上百骨尽脱,汗下如雨,死而复生,如是者二三次,查酷之下何狱不成。” 另有一例“嘉靖四十五年,户部主事海瑞上疏规切上过,已下锦衣卫拷问,刑部拟绞,其疏留中久不下。户部司务何似尚者,疏请款宥之,上大怒,杖之百,下锦衣卫镇抚司狱,命昼夜用刑,初意用刑不间昼夜,不浃日必死矣。

以后尚逢穆宗登基赦出,仕宦又二十余年。心尝疑之,以问前辈仕人,云此刑以木笼四面攒钉内向,令囚处其中,少一转侧,钉入其肤,囚之膺此刑者,十二时中但危坐如偶人。”挺棍、夹棍、脑箍、烙铁、一封书、鼠弹筝、拦马棍、燕儿飞、灌鼻、钉指、用径寸櫴杆、不去棱节竹片、鞭脊背和两踝致伤。“①这就是传说中锦衣卫十八套酷刑的其中一部分,常用的有五种为械、镣、棍、拶夹棍。

极为变态和灭绝人性的有洗刷、油煎、灌毒药、站重伽、拨人皮、抽肠等等。这些刑法直到明朝灭亡才部分废除。除此之外北京的城防治安和军事侦查也是锦衣卫的工作项目之一。

2.无处不在的锦衣卫

吴琳……洪武六年,自兵部尚书至吏部,逾年,乞归。帝尝遣使察之。使者潜至旁舍,一农人坐小几,起拔稻苗布田,貌甚端谨。使者前曰:”此有吴尚书者,在否?“农人敛手对曰:”琳是也。“使者以状闻,帝为嘉叹。②可见,朱元璋对于大臣的疑心一刻也没放松。锦衣卫的足迹无处不到。

”和沉敏多智数,颇有酒过。守常州时,尝请事于太祖,不得,醉出怨言…太祖闻而衔之“③前文提到朱元璋设立特务组织最迟是在正十九年(1359),而汤和驻守常州是在至正二十年(1360),因此,将汤和酒后失语之事报于朱元璋的也应是锦衣卫所为。

3.汤和归乡后的状况

和晚年益为恭慎见布衣时故交遗老,欢如也。当时公、后诸宿将坐奸党,先后伏法,稀得免者,而和独享寿考,以功名终。①可见汤和对于锦衣卫的可怖之处也有所耳闻,因此在致仕以后,一概不理政事,还乡之后也是如此,从不以功臣自居,并且约束子孙家奴,遵守法纪,善待乡邻,绝不授人以柄。他知道,朱元璋没有放松对他的监视,因而他每天都是含饴弄孙,不结交地方官和乡绅,不谈论国家大事,给人一副只贪图享受的印象,因而让朱元璋很放心。最终获得了在朱元璋的屠刀下侥幸得脱。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为什么汉武帝会颇受诟病?重用酷吏导致国进民退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汉朝使者咋都这么厉害,汉武帝为什么不重用东方朔,汉武帝打击豪强

    汉武帝的优秀继承人,他的曾孙汉宣帝曾一语道破汉朝政治的实质:“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王道,即儒家宣扬的以道德礼义教化为核心的仁政,它只是汉朝施政的一方面,而霸道,即以严刑峻法为核心的法家则为施政的另一方面。更进一步说,自汉武帝独尊儒术后,外儒内法,即以儒家作为装饰

  • 岳飞北伐被叫停和秦桧没关系:南宋朝廷没钱了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岳飞后人投降秦桧后人战死,岳飞继续北伐会怎样,如果南宋支持岳飞北伐

    我们读《水浒》,其实也是读货币的流通,英雄豪杰的理想人生境界就是:大碗喝酒,大块吃肉,大秤称金银。吃喝之余,少不了要有手头把握海量货币的乐趣。好汉们最爽的举动除了打抱不平,就是拿出一锭银子,砸在柜台上,大吼一声:小二,上酒!宋公明之所以被称为“及时雨”,就是因为他把货币带来的便利,输送给穷人和落魄的

  • 司马懿虽最终获胜 但为什么特别畏惧诸葛亮?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诸葛亮输给了司马懿吗,诸葛亮为什么怕司马懿,司马昭看穿了司马懿

    司马懿对诸葛亮的作战心理,可以用三个词来描写:谨小慎微、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为什么会这样呢?理由如下:1,战前司马懿的心理对诸葛亮就特别畏惧。司马懿是个站的比较高的战略家,有好多别人没考虑的事,他很可能考虑了。战前,有三件大事使司马懿在心理上产生了很多的畏惧。其一是诸葛亮帮助刘备实现了“隆中对”的重

  • 刘备的好口才:凭此竟两次在袁绍手下死里逃生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备投奔袁绍是哪一年,刘备断后笑话,刘备经历的磨难

    如果你在毫不知情的情况下,突然被推出去斩首。旁边也没有一个为你说情的人,那么,你该怎样做才能保住自己的性命呢?刘备这个颠沛流离、寄人篱下的枭雄,就面临过这样一个巨大的危险。袁绍派出了手下首屈一指的大将颜良去征讨曹操,却被正为曹操效力的关羽一刀斩于马下。因为关羽手快,颜良甚至连“来将通名”还没来得及问

  • 关羽恃才傲物:其实只是替刘备背黑锅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关羽降汉不降曹,关羽是什么样的人,关羽为什么只服刘备

    关羽骄傲自满、目中无人,源自陈寿的评价:“关羽刚而自矜。”之所以说关羽“刚而自矜”,主要依据有两件事:一是要入川与马超比武;二是受封官职时声称不与黄忠为伍。要入川与马超比武,发生在刘备取得成都之后。在攻取成都的战役中,马超不负众望,兵不血刃地拿下了成都,为刘备立下大功一件。由此,他逐渐居功自傲起来。

  • 中国十大没能顺利登基的悲情太子:十大悲剧太子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太子,一国之储君,未来的帝王,在登基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登基后是上帝之下,人类之上啊,算是最有前途的职业了,而且绝对是独此一家,别无他号的金字招聘,可是历史上却有些太子永远无法等到登基那天,可谓悲惨之极。可能有看客会说,在国家日益凋零,皇权旁落,社稷将倾的时候,不要说是太子,就是连皇帝都朝不保夕

  • 刘渊一个匈奴人为何称汉皇帝?自称是汉室子孙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汉朝皇室后裔,刘渊灭西晋,刘渊是匈奴人吗

    匈奴大单于刘渊为什么姓刘?西晋末年,一场宗室之间自相残杀的“八王之乱”,使日益腐朽的司马氏政权江河日下,对国内匈奴五部的控制力也大大衰减。早就蠢蠢欲动的匈奴人刘渊借中原板荡之机,在西晋北部版图上独立门户,建汉称帝,攻城掠地,由此揭开了“五胡乱华”的序幕。刘渊,生年不详,祖父为南匈奴单于於扶罗,父亲为

  • 曹操刘备为什么都要杀吕布:吕布不讲底线?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刘备为什么要收留吕布,刘备为什么害死吕布,吕布和刘备怎么闹翻的

    马中赤兔,人中吕布。吕布有万夫不挡之勇,看"三英战吕布",像关羽、张飞这样的顶尖的搏杀高手,再加上刘备,对他也是奈何不得,这就不能不让人佩服其勇猛了。按说,这样一位大英雄,可以开创一番事业的,可吕布没有实现自己的愿望,他最终成为一个流星,还落得了一个无情无义的恶名。人常说,读三国流眼泪,替古人担忧,

  • 曹操为何总能选择正确的方针?郭嘉的运筹帷幄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郭嘉为什么知道司马懿要谋反,运筹帷幄决胜千里我不如张良,郭嘉的十胜十败论

    郭嘉和曹操谈的时间肯定不短,因为后来史书上记载郭嘉评论的袁绍有十败,曹操有十胜,就有很大的篇幅,出来以后,曹操说:“使孤成大势者,必此人也!”;郭嘉说:“真吾主也!”郭嘉的才能主要在于战略上的高明,属于那种“运筹帷幄内,决胜千里外”的谋士,而非审配许攸那等战术类的谋士。后来曹操在赤壁之战失败后大哭郭

  • 揭秘:美国五星上将麦克阿瑟是怎样被解职的?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五星上将麦克阿瑟,麦克阿瑟山下奉文,阿瑟·麦克阿瑟没被选上总统

    导读:二战与朝鲜战争期间,两任总统多次召麦克阿瑟回国述职,他均以军务在身而推脱。根据麦克阿瑟的要求,达成的妥协是在华盛顿与麦克阿瑟总部之间的地点同总统会晤:与罗斯福的会晤是1944年7月在檀香山,总统携参谋长莱希同西南太平洋战区总司令麦克阿瑟、太平洋战区总司令尼米兹研究战场形势;与杜鲁门终其一生的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