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看千古明君唐太宗如何靠篡改历史美化自己

看千古明君唐太宗如何靠篡改历史美化自己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傲的气质花 访问量:4382 更新时间:2024/1/30 12:40:57

唐太宗晚年大兴土木 滥用民力

早在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当时还是秦王的李世民灭洛阳王世充后,看到隋炀帝所修富丽堂皇的宫殿,不由得感叹:“逞侈心,穷人欲,无亡得乎?”因此即位后,抑情损欲,躬行节俭。但随着社会经济的恢复,太平盛世的来临,太宗也逐渐醉心于崇修宫殿之中。

李世民先是以自己身体有气疾为理由修建飞山宫;飞山宫刚刚建成,又修建了翠微宫;翠微宫尚未完工,又开始兴建玉华宫。持续不断的兴建,大大加重了百姓的负担。当马周向太宗进谏时,太宗竟然说“百姓无事则骄逸,劳役则易使”。魏征听闻之后进谏,认为这“恐非兴邦之至言”。赋役的加重,导致原来已经安居的百姓再次出现逃亡,并且有人自残手足来逃避赋役。唐太宗下诏禁止,并将其归结为隋朝遗风。当时隋朝灭亡已经二十多年,谁又会保留这样的遗风呢?

贞观二十二年(公元648年),唐太宗决定再次征讨高丽,下令让剑南道(今四川)造船,由于官府催迫甚急,导致剑南百姓出现卖田宅、子女的情况,酿成暴动,太宗不得不调大军弹压。为防止事态扩大,宣布将剑南道造船费用改为官府支付,骚动才得以平息。

唐太宗晚年并不喜欢臣下劝谏

“贞观之治”的亮点之一就是唐太宗的从谏如流。太宗即位初年,就鼓励群臣进谏,厚赏进谏臣僚。在太宗的倡导下,群臣纷纷进谏,王珪、刘洎岑文本、马周等都是有名的谏臣。流风所及,后宫徐贤妃、太子李承乾乃至辗转入唐的隋炀帝萧皇后都有谏言留下,隋炀帝的佞臣、处处逢君之恶的裴炬也变得敢于直谏。其中最杰出的自然是魏征。仅史书所载,魏征在太宗朝的进谏次数就高达两百多次,对其进言,太宗也基本能做到从善如流,从而演绎出一段君臣佳话。但随着文治武功的鼎盛,太宗逐渐志得意满,渐渐听不进谏诤意见了。

贞观十二年(公元637年),魏征在与太宗的对话中指出,太宗贞观初年,恐怕别人不进谏,鼓励群臣进谏;三年以后,见到臣僚进谏,还可以高兴地接受;再过一两年,就不喜欢大臣进谏了,虽然能勉强听从,但内心终究不平。

太宗晚年,决定东征高丽,当时大臣房玄龄、褚遂良、张亮、李大亮等纷纷进言反对,但唐太宗完全听不进去,一意孤行,最终辽东之役无功而返。太宗对纳谏态度的转变,也导致臣僚开始变得沉默。贞观十八年(公元644年),太宗让大臣直言自己的过失,长孙无忌等人却说:“陛下无失。”谏诤风气的改变,恰好反应了太宗对谏诤态度的改变。

唐太宗篡改历史记录美化自己

起居注主要是用来记载帝王言行、朝政大事的,它按日记事,以日系月,以月系年,是以后编纂史书的基本素材。它的内容既不能外传,帝王也不能过问。这就能使想青史留名的帝王多少有些收敛。玄武门之变中,太宗杀兄害弟、逼父退位的事实,使他既担心社会舆论的指责,更怕史官秉笔直书,招致后世非议。这块心病一直伴随着太宗,让他寝食难安。

贞观九年(公元635年),他终于忍不住向宰相房玄龄提出要看起居注,房玄龄感到为难,幸好谏议大夫朱子奢进谏,认为太宗此举将开恶例,导致以后史官记事会隐恶扬善,难以取信后世。太宗只好作罢。但过了七年,太宗又忍不住问谏议大夫褚遂良,假如自己有什么不善的举动他会不会记下来?褚遂良回答得很干脆:“臣职当载笔,君举必书。”意思是说我的职责就是记载皇帝的言行,您的一切言行自然会忠实记录。这时一旁的黄门侍郎刘洎也说:就算褚遂良不记,天下的人也会记住。

既然起居注无法看到,太宗就改变策略,对房玄龄说自己要看国史。房玄龄对太宗的目的自然心知肚明,但他又不敢违令,只好将起居注、国史删略成《高祖实录》二十卷进上。太宗看了之后大为满意,对删改的房玄龄等人大加赏赐。可见房玄龄在如何隐藏玄武门之变的事实上颇下了一番功夫。

就今天的研究来看,贞观君臣修改的并不止玄武门之变这一件事,对于唐朝开国时期的许多事情都进行了篡改。晋阳起兵反隋,唐高祖李渊毫无疑问起了主要作用,这从温大雅的《大唐创业起居注》里可以明显看出,但贞观君臣却将主要功劳都揽到了太宗头上。太子李建成才能不虽及太宗,但也绝非懦弱无能之辈,但在贞观君臣的改写中,建成完全变成了一个嫉贤妒能的小人形象。这种改写,将唐朝建立的主要功劳放到太宗头上,显然是表明太宗打下来的江山自然应该坐下去。

唐太宗千古明君形象的确立,主要是由于其文治武功,但也与上述的历史改写有关。此外不得不提的是吴兢的《贞观政要》。这部进呈于唐玄宗开元年间的书,其撰写目的就是为了后世帝王以太宗为榜样,学习如何治理国家,因此所记基本上是太宗的嘉言善行。该书在后世影响很大,甚至不少帝王如明宪宗、乾隆帝都亲自为此书作序。随着此书的流传,唐太宗的明君形象也变得更加高大。

唐太宗晚年曾对太子李治总结自己的一生,认为自己“益多损少”、“功大过微”。这一总结是十分恰当的。在帝制时代,国家的治乱系于皇帝一身,皇帝励精图治,则国家兴盛;骄奢淫逸,则国家败亡。唐太宗的一生也再次证明了这一点。这实际上是一种非常风险系数非常高的制度,皇帝个人的性格、欲望等都有可能改变国家的命运。权力的不受约束,使国家随时都有可能逸出正常轨迹之外

结语:贞观君臣对史书的改写表明历史上的明君多少有虚假的成分,今天唐太宗的形象与最初的历史真实差异很大,尤其随着《贞观政要》的流传,太宗的形象在不断变得高大,越来越成为后世帝王不可企及的典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中国古代历史上的“四大美人”到底美在什么地方?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中国古代史的社会大背景,历史上的男宠,大一中国古代史题库及答案

    导读:西施、王昭君、貂蝉、杨贵妃合称“四大美人”,成为了史家与文人的永恒话题。而四大美人的命运,从某种程度上也透露着古人对美的理解,对女性的理解。西施西施的故事最早见于东汉的野史《越绝书》。西施在灭吴后追随越国的谋士范蠡隐居于五湖烟水之中,陶然忘世。据说后来范蠡还成为了富商,西施自然也成了老板娘。这

  • 成吉思汗创造的十个世界之最:史上最大的成功者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成吉思汗是世界罪人吗,古人创造的世界之最,中国人创造的世界之最

    “一代天骄”握其“上帝之鞭”横扫世界,征战极其野蛮,而文明高度发达的中国宋朝最终抗衡不住,致使“崖山之后无中国”。成吉思汗在历史上创造了许多辉煌和极限,编著者根椐各国学者的研究成果,概括为“十个世界之最”。(一)创建了世界上版图最大的帝国铁木真历经二十几年浴血奋战,终于消灭了所有对手,降服了各部落,

  • 揭秘:历史误解的唐高宗李治及其命运悲惨的子女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唐太宗李世民死因,唐太宗李世民的女儿,唐高宗李治有几个儿子

    唐高宗李治,李世民和长孙公主第九子,女皇武则天的“丈夫”,一直被史学界认为“懦弱”和“无能”,本文通过对高宗执政时期的政治、经济等方面的阐述,还原历史真实的高宗形象。通过对高宗的子女生平的介绍,揭示他们多难的命运。一、被历史误解的唐高宗李治唐高宗李治(628-683年),唐朝第三任皇帝,唐太宗李世民

  • 明朝名臣杨博三代显贵:皇帝倚仗其为“左右手”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明朝三十六位忠臣名字,皇帝成长计划2所有名臣,明朝文武双全的圣贤

    导读:“天报厚德”,当然是宣扬因果报应的迷信说法,在清朝张廷玉(清宫戏《康熙大帝》、《雍正王朝》常见到以此公为原型的艺术形象)主修的《明史·列传》第一百二十中,确实看到了杨家的“世代贵显”的事实。“杨博……父瞻,御史,终四川佥事。”杨瞻也是个读书人,是1519年(明正德乙卯十四年)的举人,官授河南扶

  • 古代的棋迷:荆轲因六博打架南宫万遭辱怒砸国君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六博棋规则,六博云天,单雄信打不过尉迟恭

    导读:从发源至今,中国棋类游戏演变出许多种玩法,围棋、六博、象棋、双陆、弹棋、塞棋,不一而足,也衍生出各种各样的棋具。其发展高峰,主要是东汉、两晋南北朝和唐宋。作为当时中国经济文化中心地带的河南,留下有关博弈的大量人文故事和实物遗存,几乎是必然。今人也许知道河南有象棋文化之乡荥阳,有围棋“百段之城”

  • 唐宫秘史:弱势的武则天后是如何打败王皇后的?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唐高宗废后武则天,唐宫燕武则天退位第几集,武则天的小公主是谁害的

    唐太宗逝世以后,按照一般的规定,作为先帝众多嫔妃之一的武则天到感业寺出家为尼。这些出家的嫔妃,都是没有儿子的,如果有儿子就可以随从儿子生活。武则天年轻,但没有为唐太宗生下子女,所以只有随众多的嫔妃进入寺院。以后的生活和未来的前景一望可知,有生之年必将伴随晨钟暮鼓,孤灯读经了。然而,武则天的命运因为与

  • 花将军战太平之死:鏖战三日最终被乱箭射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鏖战到底,阴山之战,熬战和鏖战有什么区别

    元末,群雄四起。朱元璋自濠洲(今凤阳)起兵,仅六年时间就攻占了江淮大片土地。位于安徽东部的太平府(今安徽当涂)也在朱元璋的控制之下,许瑷为知府,花云为枢密使,王鼎为院判。花云(1321~1360),南直隶凤阳府怀远县(今属安徽)人,状貌魁伟,面黝黑,骁勇绝伦。1353年,花云佩着剑,到临濠投奔朱元璋

  • 明第一奇僧姚广孝:明朝最具神秘色彩能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姚广孝为什么帮朱棣,姚广孝为什么被叫妖僧,扫地僧结局

    明代的刘伯温是位“前知五百年,后知五百载”的奇人,他不仅神机妙算,而且还修建了八臂哪吒城、勘定北新桥是海眼等重大事件。但是,如此神奇并且家喻户晓的刘伯温,在明朝却称不上是第一奇人。明代第一奇人是姚广孝。奇人:说服朱棣夺天下姚广孝生于医生世家,14岁落发为僧,法名道衍,却师事道士席应真,得其阴阳之术。

  • 明仁宗朱高炽:因肥胖差点丢掉皇位的老实人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朱高炽和朱瞻基为什么那么短命,为什么朱高炽当皇帝不足一年,朱棣说朱高炽是大明最有实力的人

    明仁宗朱高炽,是永乐皇帝朱棣的大儿子。他的皇帝生涯恐怕是明朝历代帝王中最窝囊的。老爸健在的时候,不受老爸喜爱,又受两个弟弟汉王高煦、赵王高燧的挤兑,继承权几乎不保。好不容易多年的媳妇熬成婆,做了二十二年皇帝的老爸驾崩,四十七岁的他终于继承了皇位,龙椅还没有坐热,当了八个月的皇帝就去世了。——终明一代

  • 揭秘唐代宗李豫:古代史上鲜有的痴情帝王之一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上的唐代宗评价,唐代宗李豫的皇后是谁,唐代宗有几个孩子

    从历史数据中可以看到,李豫是个至情志性、重情重意的人。他对祖父和父亲尽儿孙之道、行仁孝;他手足情深,对建宁李倓之死一直难以忘怀;对儿女钟爱有加,不似其他之王室;因为他经历过战乱,熟知百姓疾苦,因而能够体恤百姓;他对人臣也很宽容豁达,《打金枝》就是很好的一个案例,当郭子仪老将军战战兢兢将自己的儿子郭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