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历史上刘伯温能跟随朱元璋是因为他三顾茅庐了吗?

历史上刘伯温能跟随朱元璋是因为他三顾茅庐了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我亦王者 访问量:1721 更新时间:2024/2/5 3:57:26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

“礼贤下士”典出《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意思是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态度尊敬。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最为看重“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若想让他们真心归附,须得放下姿态,以礼相邀,若是以武力逼迫或者以金钱权势诱惑,必然会适得其反,“碰一鼻子灰”!

总而言之,真正的学者生有傲骨,纵然“清酒红人脸,财帛动人心”也无法使得他们有丝毫动摇,所以古之上位者对待大学者必然会“礼贤下士”,做足姿态,这方面做得最“出色”的当属刘备,他三顾茅庐,力请诸葛亮出山的事迹至今仍在广为流传,除刘备外,曹操也是个中高手,《短歌行》中“周公吐哺,天下归心”两句表明了他对于人才的渴望!

除刘备和曹操外,在民间传说中,明太祖朱元璋也是礼贤下士之人,曾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来刘伯温,才开创了大明王朝这一“万世基业”!

此事是真是假?

明确告诉大家,朱元璋效仿刘备三顾茅庐请刘伯温纯属子虚乌有,一方面朱元璋只是粗通文墨,恐怕都不知道刘备三顾茅庐的典故,另一方面朱元璋的性格就决定了他不是礼贤下士的人!

朱元璋起于微末,一路走来尝遍人生百味,阅尽世间百态,养成了嫉恶如仇,杀伐果断的性格,对他而言,武力才是决定性的因素,“枪杆子里才能出政权”,所谓的谋士之流根本入不了他的法眼!

直到朱升在至正十八年为朱元璋提出“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的创基立国方略后,朱元璋才对读书人有所改观,后来朱升又向朱元璋推荐了刘伯温,就像徐庶向刘备推荐诸葛亮一样,但朱元璋却没有像刘备那样三顾茅庐去请诸葛亮,而是随便指派了一个人带着财宝去请,结果可想而知,刘伯温断然拒绝,朱元璋本来也没将刘伯温放在心上,见他不来,也懒得理睬,但朱升等人锲而不舍的向朱元璋推荐刘伯温,朱元璋才又在至正二十年七月派人带着自己的亲笔信再去请刘伯温,也不知朱元璋在信中说了什么,这次刘伯温欣然前来,从此效命于朱元璋帐下!

也就是说,刘伯温是朱元璋以一封亲笔信请来的,不像诸葛亮那样是被刘备三顾茅庐请来的!不过虽然刘伯温“出山”的待遇比不上诸葛亮,才学却不逊色于他!

刚到朱元璋帐下的刘伯温就给了朱元璋一个大大的惊喜!

据《明史》所载,朱元璋请刘伯温主要是看在朱升的面子上,并不相信他有什么真才实学,但受礼聘而来的刘伯温却以“时务十八策”向朱元璋证明了自己的才能,并逐渐受到朱元璋的倚重,当他提出避免两线作战、将陈友谅和张士诚各个击破的战略方针时,朱元璋已经对刘伯温心悦诚服,并视其为自己帐下的首席智囊,凡事必先请教刘伯温,当时朱元璋还打着“小明王”韩林儿的旗号,刘伯温便建议朱元璋脱离韩林儿自立势力,但一定要以“大明”为国号来招揽天下义士,朱元璋采纳了刘伯温的建议,开始逐渐与韩林儿划清界限,事实证明刘伯温的建议是正确的,离开韩林儿的朱元璋犹如出笼的猛虎,势不可挡,势力犹如滚雪球一样越来越大,最终消灭了大敌陈友谅和张士诚!

陈友谅和张士诚覆灭后,刘伯温又参与制定了朱元璋的灭元方略,最终一举成功,推翻了元朝的统治!据《明史》所载:至正二十七年,朱元璋登基为帝,定都应天,国号大明,刘伯温因功被封为御史中丞兼太史令!

那么刘伯温在大明建立后有没有躲过“兔死狗烹”的结局呢?

大明初建时,朱元璋对刘伯温异常宠幸,当时确定处州税粮时,仿照宋制每亩加五合,唯独青田县除外,这是朱元璋特意下令“关照”的(青田县是刘伯温的故乡),目的就是让青田县的民众因刘伯温而自豪!

此时的刘伯温可谓是春风得意,位极人臣!但好景不长,刘伯温因为执法严苛,刚正不阿,处死了左丞相李善长最为宠爱的下属,李善长因为此事对刘伯温记恨在心,屡次在朱元璋面前诋毁中伤刘伯温,时间一长,朱元璋对刘伯温的态度开始改变了,后来刘伯温又因为求雨失败而被朱元璋大加斥责,刘伯温心知朱元璋对其已有猜忌之心,便趁着妻子病故的由头告辞还乡,临行之际告诫朱元璋不可将凤阳作为建都之地!

刘伯温走后不久,定西之役失利,朱元璋再次想起了刘伯温,召他赴京,对其大加赏赐,并命其官复原职,洪武三年,刘伯温升任弘文馆学士,同年十一月,又被封为开国翊运守正文臣、资善大夫、上护军,封诚意伯。

虽然位列伯爵,刘伯温却知朱元璋对其已无信任之心,便在受封伯爵的第二年急流勇退,告辞还乡!洪武八年,刘伯温感染风寒,朱元璋命胡惟庸带着御医前去探望,结果刘伯温喝了御医开的药后病情加重,更加痛苦,为此他向朱元璋暗示胡惟庸有意加害于他,没想到朱元璋漠不关心,只是不咸不淡的说了几句安慰的话,刘伯温心寒不已,感叹自己错投君主,同年六月,刘伯温病逝,享年六十五岁,葬在乡中夏中之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张俊简介:南宋初年名将,高宗曾亲临其家,礼遇优厚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被杀究竟是谁的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被杀究竟是谁的意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李世民当初也有立他为接班人的打算。不过或许也是因为这样,使得他的一生注定了会以悲剧收场。李治登基后,按说天下太平了,李恪更加不可能染指皇位了。可他却稀里糊涂的陷入了房

  • 陈俊卿简介:南宋时期名相,晚年以少保、魏国公致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长坂坡之战曹操有机会放箭赵云 曹操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赵云和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长坂坡时,曹操不让箭射赵云,除了爱才之心外还有更深的阴谋?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营中杀得七进七出。当时的曹操看见赵云的英姿,派人前去询问姓名。在得知是常山赵子龙后,曹操下令不得向赵云施放冷箭,只能捉活的。后人评价曹操此举是

  • 历史上刘墉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捉弄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中国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是一个国家的主宰,几乎没有人敢不听从他的话语。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清朝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一个胆大包天的大臣,此人名为刘墉,他是唯一敢捉弄皇帝取乐的清朝大臣,若不是他

  • 杨延昭简介:北宋名将,被宋真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延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 绛邑公主和馆陶公主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两者待遇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汉文帝女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样是汉文帝的女儿,绛邑公主为何处处不如馆陶公主?汉文帝一生比较节制自己欲望,不仅主张薄葬,对金珠玉器华衣美服这些都少有兴趣,连后宫妃嫔都不多,除了皇后窦氏之外,见诸于史书记载的也就慎夫人、尹姬,不像他孙子汉武帝,光红

  • 于禁投降后,关羽为何没有杀那三万多降卒?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生擒了曹魏救援樊城的七军统帅于禁,斩杀了大将庞德。关羽俘虏了于禁七军三万多人,但关羽没有杀这些降卒,而是连同他们的统帅于禁,全部送

  • 韩宣惠王:韩国第7任国君,也是战国时期韩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韩宣惠王,亦称韩威侯、韩宣王,姬姓,韩氏,名康,韩昭侯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12年在位。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323年正式称王,史称韩宣惠王。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韩宣惠王,即韩康,战国时期韩国第一

  • 历史上汉武帝刘彻与卫子夫是如何相识的?与平阳公主有何联系?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刘彻,西汉第七位皇帝,十六岁即位。对此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和社会地位,是一个国家的主宰,是万人之上的存在。因此,对于大部分想要获得权力或者财富之人而言,他们都会想法设法获得皇帝的芳心,从而为自己赢得一个美好的未来,而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