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张浚简介: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累赠太师并谥号“忠献”

张浚简介: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累赠太师并谥号“忠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695 更新时间:2023/12/21 13:48:38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张浚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

张浚(1097年8月11日~1164年8月28日夜),字德远,世称紫岩先生。汉州绵竹县(今四川省绵竹市)人。北宋至南宋初年名臣、学者。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张浚登进士第,历枢密院编修官、侍御史等职。苗刘之变时,约吕颐浩张俊、韩世忠等勤王复辟有功,除知枢密院事。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在川陕三年,虽于富平之战中大败,但他训练新兵,任用刘子羽、赵开、吴玠等人,也使江淮也赖以安宁。后除同平章事兼知枢密院,都督诸路军马。部署沿江、两淮诸军防御,并谋求北伐。淮西军变后引咎求罢。秦桧及其党羽当权时,谪居十余年。金帝完颜亮南侵时再获起用,奉命督师北伐。虽初战告捷,但因部下将领不和,于符离之战大败。旋即再相,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不久又为主和派排去。

隆兴二年(1164年)八月,张浚病逝,享年六十八岁,累赠太师,谥号“忠献”。著有《紫岩易传》等。近人辑有《张魏公集》。

人物生平

早年经历

生于宋哲宗绍圣四年(1097年),为西汉留侯张良、唐玄宗时名相张九龄之弟张九皋的后代,四岁时成孤儿。

宋徽宗政和八年(1118年)登进士第,调山南府士曹参军。

靖康(1126年-1127年)初年任太常寺主簿。

联讨叛军

建炎三年(1129年)春,金人侵犯南方,高宗到钱塘,留下朱胜非在吴门抗御,让张浚一同节制军马。后来朱胜非被召回,张浚单独留下来。当时溃兵数万,所至之处剽掠不已,张浚招集平定下来。

高宗在临安(今浙江杭州)被将领苗傅、刘正彦所废。张浚组织吕颐浩、张俊、韩世忠、刘光世等破苗傅、刘正彦,使高宗复位,被任知枢密院事。

经营川陕

建炎四年(1130年)提出经营川陕的建议,出任川陕宣抚处置使。

安定江左

绍兴四年(1134年)被召至临安,后谪居福州。

绍兴五年(1135年)出任右相,都督岳飞镇压杨幺起义。

引咎辞相

绍兴八年(1138年)二月被贬谪至永州居住。

绍兴九年(1139年)正月高宗以宋金和议大赦,张浚复官,因多次上书反对高宗﹑秦桧与金议和﹐被排挤出朝;二月出任福州知州,福建路安抚大使。

绍兴十一年(1141年)十一月宋金订立绍兴和议;同月授张浚检校太傅、崇信军节度使、万寿观使闲差,免去奉朝请官,次年封和国公。

绍兴十六年(1146年)七月上奏备战抗金,秦桧大怒,张浚被罢去检校少傅、节度使、国公官爵,只保留文阶官特进,以提举宫观。

绍兴二十年(1150年)又移往永州居住。

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十二月被重新起用,恢复观文殿大学士职衔及和国公爵位,任判洪州(今江西南昌)。此前不久,张浚因母死守丧,于是奉柩归葬西川,到达江陵时,又上奏请高宗备战抗金,引起新任宰相、秦桧党羽万俟卨、汤思退的不满,高宗也以“今复论兵,极为生事”。

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十月再次被贬往永州居住。

起复督战

绍兴三十一年(1161年)正月,金军南犯已迫在眉睫,高宗在不得不作抵抗准备的同时,也放宽了对张浚居住地点的限制;同年十月在宋金战争已经开始的情况下,又起用张浚任判潭州,十一月又改为判建康府,当他十二月下旬到任时,“采石之战”已结束,金帝完颜亮已被部下杀死,两淮金军也开始退兵。但宋金战争仍在进行中,高宗却认为终归于和,所以并不重用张浚。

绍兴三十二年(1162年)五月才任命张浚专一措置两淮事务兼两淮及沿江军马,全面负责江淮防务;六月高宗退位,宋孝宗赵昚继位。

隆兴元年(1163年)封为魏国公,都督江淮军马渡淮北伐,收复宿州(今安徽宿州)等地,后因部下将领不和,兵败符离(今安徽宿州)。

退闲病逝

隆兴二年(1164年)三月还奉诏视师淮上,积极部署抗金措施;四月被召回朝,随后江淮都督府也被罢,在太上皇(即高宗)的干预下,汤思退更加紧进行降金乞和活动,张浚感到抗金无望,即求致仕,遂被罢相,授少师、保信军节度使、出判福州(今属福建)。张浚辞新命,恳求致仕,改授醴泉观使闲差;同年八月在余干病逝,葬于宁乡。孝宗闻讯后“震悼”,为之辍朝,追赠他为太保。

乾道五年(1169年)孝宗念及张浚的忠烈,加赠太师,赐谥号“忠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刘伯温能跟随朱元璋是因为他三顾茅庐了吗?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出生于濠州钟离,原名朱重八,字国瑞,明朝开国皇帝。你们知道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礼贤下士”典出《宋书·江夏文献王义恭传》:“礼贤下士,圣人垂训;骄多矜尚,先哲所去。”意思是对贤者以礼相待,对学者态度尊敬。中国古代的读书人最为看重“气节”,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若想让他们真心归附,须

  • 张俊简介:南宋初年名将,高宗曾亲临其家,礼遇优厚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被杀究竟是谁的意思?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李世民的第三子李恪被杀究竟是谁的意思?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解读,接着往下看吧~李恪是李世民的第三子,英武果敢,深得宠爱,李世民当初也有立他为接班人的打算。不过或许也是因为这样,使得他的一生注定了会以悲剧收场。李治登基后,按说天下太平了,李恪更加不可能染指皇位了。可他却稀里糊涂的陷入了房

  • 陈俊卿简介:南宋时期名相,晚年以少保、魏国公致仕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南宋(1127年6月12日—1279年3月19日)是宋朝第二个时期,因以临安(今浙江杭州)为都城,史称南宋,历九帝,享国152年。南宋虽然外患深重,统治者偏安一隅,但其经济上外贸高度发达 ,重心完成了历史性南移,思想学术和文化艺术高度发展,理学成型确立正统地位,并向海外传播,形成了东亚“儒学文化圈”

  • 长坂坡之战曹操有机会放箭赵云 曹操为什么没有这么做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对赵云和曹操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在长坂坡时,曹操不让箭射赵云,除了爱才之心外还有更深的阴谋?赵云在长坂坡单骑救主,在曹营中杀得七进七出。当时的曹操看见赵云的英姿,派人前去询问姓名。在得知是常山赵子龙后,曹操下令不得向赵云施放冷箭,只能捉活的。后人评价曹操此举是

  • 历史上刘墉是什么人?他是如何捉弄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刘墉出身名门相府,祖上数辈都是进士出身。这是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说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在中国古代,皇帝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和地位,是一个国家的主宰,几乎没有人敢不听从他的话语。不过,凡事都有例外,在清朝历史上,就曾经出现过一个胆大包天的大臣,此人名为刘墉,他是唯一敢捉弄皇帝取乐的清朝大臣,若不是他

  • 杨延昭简介:北宋名将,被宋真宗称赞“治兵护塞有父风”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960年—1127年),是中国历史上继五代十国之后的朝代,传九位皇帝,享国167年。与南宋合称宋朝,又称两宋,因皇室姓赵,也称赵宋。那么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关于杨延昭的详细介绍,一起来看看吧!杨延昭(958年-1014年),本名杨延朗,后改为杨延昭,亦称杨六郎,并州太原(今山西太原)

  • 绛邑公主和馆陶公主都是汉文帝的女儿 两者待遇为何完全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了解:汉文帝女儿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同样是汉文帝的女儿,绛邑公主为何处处不如馆陶公主?汉文帝一生比较节制自己欲望,不仅主张薄葬,对金珠玉器华衣美服这些都少有兴趣,连后宫妃嫔都不多,除了皇后窦氏之外,见诸于史书记载的也就慎夫人、尹姬,不像他孙子汉武帝,光红

  • 于禁投降后,关羽为何没有杀那三万多降卒?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关羽,字云长,本字长生,河东郡解县人,东汉末年名将,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建安二十四年(219年)秋,关羽发动了“襄樊之战”,在这场战役中,关羽水淹七军,威震华夏,生擒了曹魏救援樊城的七军统帅于禁,斩杀了大将庞德。关羽俘虏了于禁七军三万多人,但关羽没有杀这些降卒,而是连同他们的统帅于禁,全部送

  • 韩宣惠王:韩国第7任国君,也是战国时期韩国第一位称王的君主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韩宣惠王,亦称韩威侯、韩宣王,姬姓,韩氏,名康,韩昭侯之子,战国时期韩国国君,公元前332年—公元前312年在位。前325年魏惠王与韩威侯在巫沙会面,并尊为王。前323年正式称王,史称韩宣惠王。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相关介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人物生平韩宣惠王,即韩康,战国时期韩国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