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一个七岁小孩为何会成为孔圣人的老师呢?

一个七岁小孩为何会成为孔圣人的老师呢?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高跟鞋的旋律 访问量:2004 更新时间:2023/12/19 17:22:18

孔子被视为中国古代教育的开创者、奠基者,也是中国教师的鼻祖,成语“至圣先师”旧时特指孔子。《礼记·文王世子》曰:“凡始立学者,必释奠于先圣先师。”清康熙年间,康熙皇帝还专门为孔子制“至圣先师”石碑一通,以示对孔子教育功业的尊崇。如今,以孔子命名的汉语学院已达数百所且遍及世界各地,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都将每年9月28日孔子诞辰日定为教师节。那么,被尊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的孔圣人有老师吗?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这句出自《论语·述而》中的话很多人耳熟能详。在孔子看来,无论同行相处的人善或不善都可以为“师”——既可以“择其善者而从之”,亦可以“其不善者而改之”。不过,这里的“师”字其实是广义上的,如果从史籍记载来看,春秋时期鲁国神童项橐和春秋时期郯国国君郯子、精于乐理的卿大夫苌弘、著名乐官师襄、道家学派创始人老子等,才是真正被视为孔子老师的人。

将项橐视为孔子的老师,至少有两部史籍为证。一是《三字经》中的“昔仲尼,师项橐,古圣贤,尚勤学”。另一个是《战国策·秦策五》中记载的“甘罗曰:‘夫项槖生七岁而为孔子师,今臣生十二岁于兹矣!君其试焉,奚以遽言叱也?’”项橐是何许人?一个年仅7岁的孩子怎么能让圣人孔子拜他为师?《三字经》是中国古代一部童蒙读物,其作者据传是宋代人王应麟。千百年来,《三字经》与《百家姓》、《千字文》合称“三百千”,作为古代蒙教育的必读之书可谓家喻户晓。《三字经》中提到的项橐是春秋时期鲁国(今山东省日照市)人,在《汝南项氏宗谱》中可以查到他的大名:项橐,字仲廉,鲁人……世居曲阜县奄宅里鲁城洙泗泽。项橐天资聪颖,机智过人。两岁时,他见夏天下雨时经常电闪雷鸣,就问父亲:“为什么天上会打闪和打雷呢?”项橐父亲答道:“是天帝在为民间除害,他叫雷公和闪娘来捉地上的妖怪和坏人的。”项橐马上反问:“妖怪和坏人只是夏天有吗?为什么冬天不打雷呀?”父亲被问得无言以对。不过,孔子之所以拜项橐为师,是缘于项橐7岁那年曾“三难仲尼”。因为孔子是圣人,作为“孔子师”的项橐也被后世尊为“圣公”。

相传,一次孔子率弟子们东游,待车马行至齐地纪障城的时候,被路中间一群正在玩耍的小孩堵住了去路,子路见状,停车呵斥道:“小孩子怎么不让车呢?碰到你们怎么办?”其他孩子纷纷躲到路旁,只有项橐立于路中不动。项橐说:“城池在此,车马安能通过?”孔子探身道:“城在何处?”项橐说:“筑于足下。”孔子下车观看,果然看见路中间摆着一些石子、瓦片。孔子问:“石子于路何也?”项橐答:“筑城耳。”孔子又问:“城之何用?”项橐曰:“以假乱真,戏耳。”孔子曰:“既然戏之,车至何不躲也?”项橐曰:“城高门关,焉能过乎?”孔子说:“我过又待如何?”项橐答曰:“城躲车马,车马躲城?”孔子见辩不过这个小孩,只好无奈地谓徒子曰:“绕城而走。”车子绕过项橐的“城池”后,孔子越想越觉“挡道”的这个孩子非同寻常。于是又下车返身走到“城”下,望着叉着个腰,仍立在“城”内的项橐,笑问:“请问你叫什么名字,多大年龄?”项橐答道:“我叫项橐,年方七岁。请教您是哪一位?”

孔子答道:“我是鲁国孔丘。”项橐惊道:“您就是鼎鼎大名的孔夫子,我想请教您三个问题。”项橐见孔子笑着点头,遂脱口问:“天地人为三才,夫子可知天有多少星辰、地有多少五谷、人有多少根眉毛?”孔子摇了摇头。项橐得意道:“天有一夜星辰,地有一茬五谷,人有黑白两根眉毛。”项橐又问:“请教什么水没有鱼?什么火没有烟?什么树没有叶?什么花没有枝?”没等项橐问完,孔子就禁不住说道:“江河湖海,水中都有鱼;柴草灯烛,是火就有烟;没有叶不成树,没有枝哪里有花呢?”项橐听后晃着脑袋说:“不对,是井水没鱼,萤火没烟,枯树没叶,雪花没枝。”然后,他又接着问:“什么山没有石头?什么车没有轮子?什么牛没有牛犊?什么马没有马驹?什么男人没有妻子?什么女人没有丈夫?”孔子又摇头道:“啊呀,我还是不知道。”项橐一脸自豪道:“土山无石,轿车无轮,泥牛无犊儿,木马无驹儿,神仙无妻,仙女无夫。”

项橐说罢,又接着问孔子:“鹅和鸭为什么能浮在水面上?鸿雁和仙鹤为什么善于鸣叫?松柏为什么冬夏常青?”孔子答道:“鹅和鸭能浮在水面上,是因为脚是方的;鸿雁和仙鹤善于鸣叫,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松柏冬夏常青,是因为它们的树心坚实。”“不对!”项橐大声说:“龟鳖能浮在水面上,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脚方吗?青蛙善于鸣叫,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脖子长吗?竹子冬夏常青,难道是因为它们的茎心坚实吗?”这时,恰巧有群鹅在池塘哇哇叫着戏水,项橐就又问孔子:“鹅的叫声为什么这样大?”孔子说:“因为它的脖子长。”项橐说:“蛤蟆、蛙子脖子很短,叫声也不小啊!”项橐一连串的发问令孔子不由得连连慨叹“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孔子拜师7岁小孩的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各国诸侯都想找到项橐为其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吴国武士在争夺中看劫持不成,遂将项橐刺死。据明代《广博物志》称:“项橐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在项橐的家乡还建有“圣公庙”、“小儿庙”等。前面提到的《战国策》中所记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即是拿项橐做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

项橐一连串的发问令孔子不由得连连慨叹“后生可畏,我当拜你为师!”孔子拜师7岁小孩的故事迅速流传开来,各国诸侯都想找到项橐为其所用。为避祸项橐就藏到山里,但被吴国、齐国的武士发现,吴国武士在争夺中看劫持不成,遂将项橐刺死。据明代《广博物志》称:“项橐十岁而亡。时人尸而祝之,号‘小儿神’。”在项橐的家乡还建有“圣公庙”、“小儿庙”等。前面提到的《战国策》中所记甘罗十二岁拜丞相时,即是拿项橐做比喻,说服文信侯吕不韦让自己出使赵国。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子路在孔子的一生中担任着什么样的角色?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孔子众多弟子中,子路(姓仲名由,子路是他的字)是最不像弟子的弟子;同时,又是最称职的弟子。说子路最不像弟子,是因为:只有子路,敢于甩脸色给孔子看,敢于批评乃至否决孔子的想法和决定。说子路是最称职的弟子,是因为:子路对孔子照顾、保护出力最多,对孔子的话最重视、恪守,不惜付出生命的代价。小孔子九岁的子路

  • 为何说颜回是最有资格继承孔子儒家学说的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颜回(前521~前481),字子渊,鲁国人,小孔子三十岁,以德行著名,家贫不忧,好学不倦。孔子赞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颜回四十一岁英年早逝,孔子哭之极恸,痛如丧子,悲呼:天丧我矣!天丧我矣!颜回"年十三,入孔子之门"。在孔门弟子中年龄最小,性格内向,沉默寡言

  • 揭秘:秦国的第一战将是谁?都有何卓越功绩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对于大秦帝国来说,其可以统一天下离不开强大的军事实力。同时,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在战国后期的四大名将中,秦国和赵国各占两位。如果评选秦国第一战将的话,支持白起的肯定的不少,当然也有人会认同灭楚平赵的王翦是对秦国做出最大贡献的将领。但是,在笔者看来,司马错才当得起秦国第一战将的荣誉。因为白起和王翦的战

  • 管仲改革对齐国带来了什么影响?有何深远意义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管仲改革涉及的方面很广泛。首先在政治上提出“尊王攘夷”的口号,打着替天行道的旗号,联合北方各诸侯国共同对抗北方的少数民族犬戎,这样就得到了周天子的信任,从而占据道义的制高点,也得到其他诸侯国的拥戴,让齐国的对外战争有了借口。其次在经济方面,废除井田制,不再把土地围起来,而是按照土地的肥沃程度分为不同

  • 司马迁《史记》中的商鞅 是商鞅真实的样子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被中国老百姓厌恶是很奇怪的事情。商鞅制定了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的法律,跟贵族作对;制定军功进爵无功夺爵的制度,让老百姓有了发达的机会;废井田把土地分给老百姓让耕者有其田等等,这都是让老百姓占便宜开心的事情。退一步就算我们承认几千年来对商鞅严刑峻法的诬陷,那也是贵贱平等并没有专门欺负老百姓。百姓为什

  • 商鞅让秦国变得强大起来 却在秦国死于车裂之刑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全段时间热播电视剧《羋月传》中,第一集就上演了秦惠王车裂商鞅的人间惨剧,作为成功让大秦帝国异军突起、称雄四方的“变法”第一人,商鞅落得如此悲惨的结局,实在让人唏嘘不已。但是仔细审视他的性格不难发现,商鞅被诛杀的结局其实是历史的必然,太过于耿直的个性,就是他死于非命的源头。商鞅的耿直贯穿于他生命的始终

  • 商鞅发明了身份证 最终自己也被身份证给坑了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身份证是个好东西,现代社会得随身携带,及时提供给警察检查。警察在盘查身份证的过程中就发现并逮捕多个逃犯。据考证,商鞅在公元前350年左右,就发明并发布了最早的身份证——照身帖。照身帖其实是一块打磨光滑的竹板,官府统一发放的,上面刻有持有人的头像及籍贯信息。看起来真心和现在身份证没什么区别,就是不知道

  • 申不害与卫鞅同是变法者 他们的变法有何不同?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申不害,原为郑国京(今河南荥阳东南)人,战国中期法家闻名代表人物。公元前375年郑国被韩国消亡,京地纳入韩国版图。韩国的版图扩展了不少,可是韩国与其他大国相比,无论从国土面积,仍是从国力上讲,都不能算是强国。此刻,各国的变法运动如火如荼,不变法就有落后和被他人吃掉的风险。在已经进行的变法中,魏国的李

  • 商鞅变法的主要内容有哪些?商鞅师从何处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在战国时期秦国的发展非常的迅速,但是这并不是一开始就呈现出这种状态的,当秦孝公继承王位之后,才开始想要改革,于是便召集了许多的能人贤士,而卫鞅也被人推举从魏国到了秦国,并且进行了一系列的变法改革,所以人们将这次的改革称为卫鞅变法,那么卫鞅变法主要内容是怎样的呢?卫鞅变法也就是人们常常说的商鞅变法,在

  • 商鞅认为:圣王者不贵义而贵法 法必明令必行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商鞅,卫国国君的后裔,姬姓公孙氏,故又称卫鞅、公孙鞅。战国时期政治家、改革家、思想家,法家代表人物,因助秦孝公收复河西失地,获封商于十五邑,号为商君,故称之为商鞅。公元前359年,秦孝公任命商鞅在秦国实施一系列变法,使秦国发展成为战国后期最富强的封建国家。便国不法古。商鞅从魏国来到秦国后,得到秦孝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