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悲情冤案:抗蒙名将曾铣被部下诬告致死

明朝悲情冤案:抗蒙名将曾铣被部下诬告致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晴天 访问量:4640 更新时间:2024/1/16 10:48:00

明朝嘉靖二十六年(1548年),地处边地的陕西汉中城固军营,来了一家特殊的流放犯:一个满脸络腮胡子,横肉凶相的壮汉,推着小车,载着一个怀抱两个幼子的妇女匆匆而来,他们衣衫简朴,带着朝廷通用的流配文书,很显然,是来劳动改造的。

这四口人,和军营里大多数劳改犯一样,就这样安下了家。但不多久,大家就发现不对劲了。这家的男主人,也就是那个凶相壮汉,对那妇女,却是恭敬谦卑的可以,张口闭口“夫人”“夫人”的叫着,对两个幼儿,更是极尽呵护疼爱,人前人后都不住口的叫着“少爷”。他对这母子三人,可以说照顾有加,白天忙活着做饭,干活的时候抢着做,那妇女人长得秀丽,以至常有闲汉想入飞飞,但每当有浮浪子弟不怀好意时,汉子更正襟危坐的护送在妇女身旁,一瞪眼就能把人下尿了,有次几个混混不服气,硬要和汉子过两招,结果这汉子三拳两脚,几下子都把人打趴下,要不是妇女喝止,铁定了那天要出人命。更不对劲的是他家晚上睡觉,军营里房子紧,妇女加俩孩子,就挤得满当当的,那汉子就索性露宿在屋檐下,冬天实在冷得紧了,就钻进草垛子对付一宿。这做派,俨然是这家人的老奴仆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

后来更传来消息:城固军营的囚犯名录上,并没有这汉子的名字。也就是说,他是心甘情愿,宁肯丧失自由,风餐露宿,跟随着这娘叁来服刑。好多人来了兴致:这一家人到底是谁,这汉子又是谁?

很快就有好事者刨出了真相:这妇女和带着的俩孩子,便是赫赫有名的曾大帅的家眷。而这位满脸凶相的汉子,更是昔日边关名将,曾大帅麾下骑射教头:王环。

而这千里相户,鞍前马后的一幕,便是王环为曾大帅许下的承诺。

曾大帅者,昔日山东巡抚,明朝抗蒙名将:曾铣是也。

曾铣这个人物,今天知道的不多,放在明朝嘉靖年间,那年头的中国人提起他,就跟南宋人提起岳飞一样,真个是连敬佩带喟叹。他跟岳飞一样有才,当年做山东巡抚的时候,曾在孔府题词,今天孔庙前厅“太和元气”四字,便是他的墨宝真迹,堪称中国古代书法的珍品。更像岳飞一样能打,岳飞当年把金人打得嗷嗷北逃,曾铣也不差,身为大明北方最高地方军事长官(三边总制,相当于今天军区司令),多次率军出击鞑靼部,打得骄横的蒙古骑兵溃不成军,甚至到了后来,敌人一见到他的战旗,就慌不迭的转头逃命。在彼时的明王朝里,他是文武双全的漂亮人物。

但所谓木秀于林,风必摧之。曾铣刚“秀”了几个胜仗,妖风就来了,先是因为贪生怕死而被他责罚的部下仇鸾,造谣说他要谋反。偏在这时,曾铣又力主富国强兵,收复被鞑靼部侵占的河套草原。但这个提议,又得罪了素来对外妥协求和的内阁大学士严嵩。外加曾铣为人刚正,廉洁拒贿,成了此时明朝官场容不下的异类。这样一来,明枪暗箭的打击,一轮轮的扑过来。嘉靖二十七年(1547年),曾铣以谋反罪名,被腰斩于京城。妻儿流放边关,他的被害,成为16世纪明朝政坛最大的冤案,按照《明史》的说法,就是天下冤之。

图片来源于网络

蒙冤的曾铣,生死早就置之度外,唯独牵挂不下的,却是妻子和俩个年幼的儿子。这时他的部将们,大多数被论罪,少部分忙着和他撇清关系。却有一个人,既逃过了株连,更不避禁忌,临刑前主动来探望他:王环。

王环是沧州回族,自幼精炼武艺,后来追随曾铣,在沙场上出生入死,成为名噪一时的武将。就连曾铣的老对手,崇尚勇士的蒙古将领们,都送给王环“射雕将”的美誉。曾铣出事后,王环也一度遭到清算,但他为人刚正,又名声在外,就算是奸臣,也不敢轻易触他的霉头,这才侥幸没事。

也正是在曾铣赴刑的前夜,在与王环的最后一次见面中,他郑重的将妻儿托付给了王环。受托的王环泪流满面,不但慨然应允,更一字一句发誓,总有一天,要为曾铣洗雪沉冤。

曾铣去了,王环,从此开始履行他沉重的承诺,千里的流放路上,王环变卖家产,辞掉官职,亲手推着小车,将曾铣家小送到流放目的地。这一路风餐露宿,甚至还有仇家的追杀暗害,半年的路途上,王环出生入死,亲手格毙的匪徒杀手,就有二十多人,甚至有一次,为了保护曾铣年幼的儿子,王环以躯体挡箭,全身中了八箭,险些死于路上。

在经过了诸多生死考验后,曾铣一家平安到达了目的地,然而王环要做的事,却才刚刚开始,除了陪伴曾夫人一家服刑,兢兢业业照料他们生活外,为了让俩个孩子有个好的成长环境,王环甚至还在边境做起生意,赚来的钱财,全都用来供养两位公子读书。日久天长,王环的名字传遍了边境,几乎每个边地,都知道城固有这样一个好汉。

图片来源于网络

时光荏苒,一眨眼将近二十年过去了,当年正值妙龄的曾夫人,此时已过中年,当年曾不谙世事的俩位曾家公子,这时皆已成年。而当年血气方刚,豪情万丈的勇士王环,此时已经年过六旬,两鬓斑白。

这二十年里,发生了很多事,有大事也有小事:人所共知的大事是,当年只手遮天,陷害曾铣的奸臣严嵩,已经早已倒台了。那位是非不分,冤害忠良的嘉靖皇帝朱厚熜,也继而驾崩了。但是这桩天下冤之的沉案,却丝毫不见昭雪的苗头。二十年间,王环托人情托过,请人递状子过,甚至花钱打点过。可谁托上这事,不管是市井讼棍,抑或地方官吏,都是清一色的摇头:虽说奸臣早已伏法,可毕竟是先皇钦定的铁案,翻案就是打脸,谁肯触霉头?

而这时王环自家的生活境遇,也早发生了变化:他离家二十年,儿女早已成人,早巴望着他归乡。身为父亲,照料着别人的妻儿,自家的妻小,却也只见过寥寥数面。如此情景,就连曾家人也不忍心。终有一日,曾家母子三人郑重找到王环,诚恳哀求:回去吧,你尽心了。

王环也确实想家了,甚至有时候收到家书,当人面不说什么,接着翻来覆去,就哭得稀里哗啦。可是怎么也忘不了,他当年对曾大帅的承诺。终于,他做出了一个决定:为了这个承诺,他将以老迈之躯,再度长途跋涉,奔赴京城,冒着生命危险——告御状!

明朝隆庆元年(1567年)冬,已经年近花甲,白发苍苍的王环,在茫茫大雪中,回到了阔别数年的北京。他求见有“铁面御史”之称的王好问,却被避而不见,王环索性在御史的家门口跪下,等着第二天,御史的家人开门时,所有看到这一幕的人都被惊呆了:王环被大雪埋住,几乎成了雪人,见御史惊讶的走近,他强撑着起身,颤颤巍巍的在雪地上,写下了一个大大的“冤”字。

图片来源于网络

隆庆元年(1567年)冬,经御史王好问上奏,明王朝正式下诏,为二十年前冤死的曾铣恢复名誉,追赠策封。其妻儿得以带着曾铣的棺木返回故乡扬州。这场蒙尘二十年的冤案,至此彻底昭雪。当王环护送着曾铣妻儿,出现在扬州街头时,几乎全扬州的百姓都蜂拥而出,迎接这位白发苍苍的老英雄。但王环却格外淡定,他只是默默的看着曾大帅的棺木下葬,郑重的以军人的礼节行礼,然后婉言谢绝了曾铣家人的金钱馈赠,转身默默离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刘邦如何在乱秦中一统天下当上皇帝的?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刘邦为何能一统天下?刘邦在中国历史上一直以善于用人著称,他比项羽更老练,更懂得人心需求,也善于给人才发挥的空间,并控制在自己的利益范围内。史书上说,早年的刘邦好吃懒做,没啥本事,又不肯苦干,坐吃山空,是一个穷光蛋。常被父亲训斥为“无赖”。在当年,能文能武的人不计其数,为什么“无赖”的刘邦最终成就了帝

  • 明朝大佬们临终遗嘱让人大开眼界:朱元璋述国策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据《明皇祖训·首章》记载,朱元璋的不朽遗嘱是,他制定了“不征国”的基本国策:凡“不为中国患者”不伐;即使为患者,也采取守势,“选将练兵,时谨备之”。点击查看更多图片对此,一些专家学者认为,“不征国”国策的提出,是对中国商鞅变法、实行武力扩疆路线以来、一千七百多年间传统政治文化的重大突破,等于宣告:中

  • 明朝文字狱:因一个字砍杀万人的皇帝朱元璋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俗话说,秀才遇见兵,有理讲不清。其实,秀才遇见了盗贼,连理都没有地方说去。明太祖朱元璋,就是这样一个贼。朱 元璋早年做流氓无产阶级,偷鸡摸狗这样的事,估计没有少干。后来咬牙投奔农民起义军,造朝廷的反。在朝廷和正经人家看来,就是盗贼。虽然说,元末农民起 义,由于叫喊驱逐鞑虏,比起其他朝代的同类,有更多

  • 明太祖朱元璋的特殊嗜好:纳别人老婆为妃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草根出生的明太祖朱元璋,从社会最底层的放牛娃、四处讨饭的小和尚,全靠自己的奋斗成了一个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这是中国历史上,乃至世界历史上绝无仅有的事情。他的功劳不可磨灭,但他的后宫私生活更令人关注。下面来说说明太祖朱元璋的嗜好有哪些?反腐倡廉“反贪官”网络配图朱元璋,字国瑞,原名重八,后取名兴宗。濠

  • 明朝军队:朱元璋北伐灭元时的骑兵从哪里来的?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两宋积弱,缺乏骑兵,主要原因就是失去了燕云十六州和陕北的马场,中原和江南没有能大规模养马的草场。而朱元璋北伐灭元时他的控制范围也就江南一带,但徐达常遇春的骑兵已经可以跟蒙古铁骑硬碰硬。明军的大批军马从哪里来的?这是蒙古人自己给自己挖的坑之一吧。元朝靠骑兵起家,对马的重视可以说是空前绝后的重视。图片来

  • 乾隆皇帝下江南的故事:军机章京智审“皇孙”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乾隆下江南真实历史,乾隆皇帝私访江南全集,乾隆下江南目的

    有一年春天,乾隆皇帝南巡回銮,驻在涿州行宫。这一天,有一位僧人带领着一个小孩来到行宫大门外,说这个小孩是乾隆帝早年遗弃的皇孙,要前来与皇祖相认。僧人见门官不信,不给通报,便说出了事情的缘由。据僧人说,这个小孩是履端王永诚(即乾隆帝之第四子)的次子,是王爷嫡福晋所生。而深受王爷宠信的爱妃王氏乘王爷不在

  • 揭秘明朝初期是否真的存在所谓“洪武之治”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所谓的存在感就是,到底什么是存在感,真实的明朝

    对明朝是否存在“洪武之治”,史学界历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看法。一种观点认为,明朝历史确实出现过“洪武之治”,因在明太祖朱元璋统治时期(1368—1398年)曾经有过一段盛世。由于明太祖统治期间以洪武作为年号,朱元璋雄才大略、励精图治,发展经济,提倡文教,使得天下大治,所以后世史学家称其为“洪武之治”。

  • 武则天曾被谁发檄文讨伐后指责宰相没发现人才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武则天时期的几任宰相,骆宾王骂武则天檄文,武则天为什么不把天下传给武家

    古代用于晓谕、征召、声讨等的文书,特指声讨敌人或叛逆的文书。如“操作檄文以达诸郡”(《三国演义》)。源流考证从官文书演变到军事文书檄文最早源自春秋战国,发展到汉代已成为一种日常行政事务性质的普通官文书,并因此奠定了后来军事信息传播的体式基础。檄文用于军事信息的传播最初见于春秋战国。图片来源于网络到汉

  • 辽国宰相张俭一件皮袍穿三十年勤俭感动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唐太宗晚年杀大臣,辽国是现在的哪个省,辽国宰相张俭

    “天下之事,常成于勤俭而败于奢靡。”这是大诗人陆游的金玉良言。曾国藩曾说过“勤俭自持,可以处乐,可以俭约”,“无论是大家还是小家,士农工商,勤俭节约,未有不兴,骄奢倦怠未有不败”。翻开厚重的中华历史,勤俭的事例不胜枚举,其中辽国宰相张俭的事例让人很感动。图片来源于网络辽国宰相张俭,很有才华,公元99

  • 康熙朝宰相陈廷敬:驰骋官场54年累计28次升迁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清朝宰相张鹏,清朝宰相陈廷敬,张廷玉退休延迟引发的君臣对峙

    山西历史文化浓厚,人才辈出。若是外省人,提及山西名人必会想到关二爷、李世民、武则天、杨家将、呼家将,等等。若具体到名臣,人们又会想起神探狄仁杰、汾阳王郭子仪,或者是裴氏宰相(据统计,裴氏家族共出过五十九位宰相)。这样看来,大众印象中的山西名人似乎集中于唐宋之时,提起明清之际的山西,人们似乎仅仅记得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