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凭什么说战神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存在谎报战功?

凭什么说战神白起在长平之战中存在谎报战功?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女王范儿 访问量:4382 更新时间:2024/1/20 20:40:59

司马迁在《史记》中说,长平之战白起将40万赵军降卒一举坑杀,前后杀敌45万。“括军败,卒四十万人降武安君”,“乃挟诈而尽坑杀之”,“前后斩首虏四十五万人”。两千年来,无数史家文人绞尽脑汁要替司马迁圆这个事,只可惜总是捉襟见肘,不能圆满。何以如此?皆因这等说法太有悖常理,破绽太多。

俗话说兼听则明。读史书也不能只听一面之词,翻翻前后,看看左右,综合分析才能得出正确结论。正确的结论应该是:第一,长平之战秦军没有取得全歼长平赵军的惊人战果。第二,一举坑杀赵军降卒40万是白起谎报战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

第一个问题,如何证明秦军没有全歼长平赵军?

证据一,一个最多只有几百万人口的赵国,一仗损失精锐45万,战斗力却丝毫不减,反而威风八面,岂非怪哉?秦赵再战,不是秦军轻松击败赵军,反倒是赵军击败了秦军,岂非活见鬼啦?

1948年国共开打淮海战役,结果共军一仗歼灭国军55万,不足国统区总人口的0.3%,国民党政权立刻土崩瓦解。长平之战时,赵国总人口不过几百万,一仗超过总人口10%的精壮被杀,它居然安然无恙,而且战斗力丝毫不减,太有悖常理。

长平之战后,秦国紧接着出动大军攻打邯郸。邯郸城并没有高山险阻可以据险而守,老打败仗的魏惠王就曾经攻陷过邯郸。“二十二年,魏惠王拔我邯郸”。可是任凭秦昭王倾全国之力,几度易帅几度增兵,打了两年又四个月,却始终未能克城,岂非见鬼啦?“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九年正月,益发卒佐陵。陵战不善,免,王龁代将。”“益发卒军汾城旁。”“龁攻邯郸,不拔,去”。

不仅如此,在这两年多时间里,秦军甚至没能围死邯郸,赵王的使者可以往来自如出使列国,平原君赵胜更是亲率一个庞大的使团出使楚国,千古未有。

更有甚者,赵军又在邯郸解围后的次年主动出击,击败了信梁统帅的秦军。“十年”,“赵将乐乘、庆舍攻秦信梁军,破之。”

还有更加令人不可思议的事情,这之后,燕国出动两千辆战车分两路向赵国发动进攻,有文字说兵力总数达到60万,却被赵国打得大败。南线主帅相国栗腹被杀,北线副帅卿秦和列侯乐闲被俘。“燕卒起二军,车二千乘,栗腹将而攻鄗,卿秦将而攻代,廉颇为赵将,破杀栗腹,虏卿秦、乐闲”。

这还没完,赵军又乘胜追击,进攻500里包围燕都猛攻,燕王数次求和,最后只得割让大片土地这才作罢。“廉颇逐之五百余里,围其国。燕人请和,赵人不许。”。

图片来源于网络

赵军的神勇并没有就此完结,不久,赵国又夺回了上党郡。直到数年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王继位,秦将王龁再次进攻上党。“四月日食,王龁攻上党”。

秦赵间这样的实力对比,胜负颠倒,足以说明白起所说的长平大捷有假。

证据二,秦军在自己伤亡过半的情况下,如何迫降赵军40万?

按照白起自己的说法,长平之战秦军自己伤亡过半。“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从秦军后来攻邯郸的疲态,以及信梁军被赵军击败来看,白起这一说法是可信的。

问题来了。按照司马迁的记载,赵军40万投降之前,只战死5万11%,而秦军则伤亡过半50%。秦军战死了多少?按照《史记》的记载,秦昭王亲自赴河内部署作战,并下令全国15岁以上男丁均赴长平参战。“王自之河内,赐民爵各一级,发年十五以上悉诣长平。”如果秦军总兵力与赵军相当,45万,那么在赵军投降前就已战死了22万。《孙子兵法》云,“十则围之”。如果秦军总兵力100万两倍于敌,到赵军投降时就已伤亡过半死伤50万人。也就是说赵军只用5万人的伤亡,就使秦军损失了50万人,战场上满眼都是秦军的尸体,如此一来赵军为什么要投降?再用5万人的伤亡岂不把秦军全部消灭了吗?

证据三,方圆百里的战场,赵军已开始分头突围,如何能齐刷刷同时投降?

《史记》记载,赵军40余万并非龟缩在一处,可以一声令下全部投降,而是已被分割开来。“赵军分而为二。”百万人的大战,自然也不可能修一道长城把几十万人圈鸡一般圈在其中。此时赵括一声令下突围,各路人马分头逃命通讯中断,突围的人多包围的人少,四周又都还是韩国赵国的城邑,向西可以奔太原,向北可以奔阏与,向东可以回邯郸,向东南可以去安阳,赵军为什么,又如何能一起投降?

结论显而易见,长平之战赵军因主帅赵括被射杀,全军溃败也许不假,但是并没有受到重创,更没有一举被杀45万,反而是秦军四面包围,兵力单薄,付出了惨痛的代价,“死者过半,国内空”。

第二个问题,如何证明坑杀40万降卒是白起谎报战功?

图片来源于网络

证据一,从战事进展来看,长平之战赵军突围之后,秦军还在忙于占领上党太原之时,秦昭王却不让拼尽全力的秦军休整,也不顾孙子正为质赵国,下令五大夫王陵攻邯郸。四十八年“其十月,五大夫陵攻赵邯郸”。“四十八年十月,韩献垣雍。秦军分为三军,武安君归,王龁将伐赵武安、皮牢,拔之,司马梗北定太原,尽有韩上党。”

秦昭王为什么会做出这样的决定?应该是得到自家的战报,相信赵军主力已被全歼于长平,邯郸唾手可得。

证据二,白起一反常态拒战,让人不能不怀疑其心中有鬼。

四十九年,秦昭王命白起替换攻邯郸不力的王陵,被白起拒绝。可是白起给出的理由却十分牵强:

1,“邯郸实未易攻也。”魏惠王在并未重创赵军的情况下就曾攻占过邯郸,可见并非“实未易攻”。

2,“且诸侯救日至。”你如何断定诸侯救兵马上就到?长平大战你怎么不怕诸侯救兵?而实际上魏无忌窃符救赵是在一年之后。

3,“今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国内空,”你不是把赵国主力45万都杀光了,赵国岂不更空?以秦军剩下的一半兵力25万,还打不过邯郸一群老弱妇女?

4,“远绝河山而争人国都,赵应其内,诸侯攻其外,破秦军必矣。不可。”此时秦军已经占领武安、上党、太原,何来远绝河山?武安离邯郸只有30公里,且一马平川毫无阻隔。

这之后秦昭王下令命白起出战,还派相国范雎登门劝说,可是却被白起称病拒绝。“秦王自命,不行。乃使应侯请之,武安君终辞不肯行,遂称病。”

四十九年正月,秦昭王下令增兵,仍无进展后,罢免王陵命王龁接替。王龁又猛攻邯郸数月,仍不能克城。“秦王使王龁代陵将,八九月围邯郸,不能拔。”

秦昭王再次强令白起出战,遭拒绝后,又让相国范雎劝说,同样被拒。 “秦王闻之,怒,强起武安君,武安君遂称病笃。应侯请之,不起。”

图片来源于网络

这等怪事岂非千古未闻?

证据三,司马迁属文暗示,其祖司马靳因坑杀赵降卒事,被与白起同时赐死。

五十年十二月,“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司马迁此处的文字十分有趣。为什么要说“坑赵长平军”还而赐死,而不是“长平战罢还而赐死”,或是“自太原还而赐死”?实际上,白起、司马靳被赐死是在长平之战两年多之后,是在邯郸大溃,上党太原等河内之地丢失之后,秦昭王才发怒赐死二人。

习惯上人们都说白起被赐死是因为功高震主。那司马靳无名鼠辈,何来功高震主?很显然,司马迁这是在暗示,其先祖司马靳和白起的死,与“坑赵长平军”有关。为什么因为坑杀赵长平军被赐死呢?自然不会是秦昭王有现代文明思想,怪罪白起杀降犯了战争罪。能够解释通的理由是,这个时候秦昭王的孙子子楚从邯郸逃回来了,告知了赵国的真实情况。而且紧跟着秦军在邯郸大溃,秦副将郑安平率两万秦军投敌,河东郡守弃地逃跑,河内四郡悉数丢失。秦昭王因为早已嘉奖了长平大捷,不肯认错丢脸,便含糊其辞赐死二人,以惩戒其欺君误国,算是罪有应得。

至此,长平之战坑杀赵军降卒40万是白起谎报战功,当无争议。

至于《战国策》中说范雎从中作梗,延误了攻打邯郸的时间,此说时间上讲不通,秦军还没结束长平之战,便开始攻打邯郸,范雎没有作梗的时间。

还有说河北有长平之战纪念馆,挖出了尸骨可证坑杀之事。现代考古技术检测尸骨还无法精确到某一年,碳十四能够确定的时间跨度是一百年。纵是能够确定是秦昭王四十七年的尸骨,又如何能判定是赵军而不是秦军?是投降后被杀而不是沙场战死呢?当旅游景点可以,作考古证史,不足为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历史上由丞相之职坐上皇帝宝座的仅仅只有两位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封建社会,皇帝作为最高统治者,享有无上的权力和地位。自嬴政自称始皇帝起,两千多年来,皇帝这个位子令无数人先后争夺,甚至是发动战争。正所谓“胜则为王,败则为寇”,成功的话,顺利登上沾满无数人鲜血的皇帝宝座;失败的话,等待的只有死亡,甚至是不留后患。网络配图那么成为皇帝之后,不要以为就高枕无忧了,

  • 战国史上的三家分晋为何演变成了七雄逐鹿?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历史为什么会在公元前5世纪进入战国时期,是必然还是偶然?如果是必然,哪些因素在起决定作用?哪些因素在起促进作用?战争是政治的延伸。中国之所以进入战国时期,政治格局的剧烈变化,是最根本的原因。这一变化就是,维持中原国家脆弱平衡的唯一的霸权晋国四分五裂。图片来源于网络公元前632年,晋楚两国在城濮展开决

  • 揭秘春秋战国历史上最幸运的诸侯国是哪个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一直以来,春秋战国各诸侯国在秦统一中国的刀光剑影中先后烟消云散,最后灭亡的应是公元前221年的齐国。然而有一个诸侯国即使在秦始皇统一中国后仍然幸运的保存了下来,直到公元前209年被秦二世废掉。但此时它已经在中原大地生存繁衍了838年之久,并且仅仅在它灭亡3年之后,盛极一时的大秦帝国也随之被淹没在了农

  • 他是威震东南亚的海盗王 最后为何被斩首?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元末明初是中国航海业发展的高峰时代,不但出了许多敢于冒险开拓海外的海商和百姓,也出了不少赫赫有名的海盗,洪武年间让朱元璋伤透脑子的东南亚海盗陈祖义就是其中之一。关于陈祖义,官方的定性是一位海盗头目。他祖籍广东潮州,年轻时全家前往南洋,盘踞南洋几十年后,成为东南亚一带最大的海盗头目,据说手下成员鼎盛时

  • 他背叛过刘备 但却是刘备最为赏识的俊杰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陈登,字元龙,下邳淮浦(今江苏涟水西)人。为人爽朗,性格沈静,智谋过人,少年时有扶世济民之志,并且博览群书,学识渊博。二十五岁时,举孝廉,任东阳(治今江苏省金湖县西)县长。虽然年轻,但他能够体察民情,抚弱育孤,深得百姓敬重。后来,徐州牧陶谦提拔他为典农校尉,主管一州农业生产。他亲自考察徐州的土壤状况

  • 明朝朱棣为何能在短短三年内打败建文帝?

    历史人物编辑:晴天标签:历史人物

    靖难之役,又称靖难之变、奉天靖难,是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死后不久爆发的一场政变。明太祖朱元璋把儿孙分封到各地做藩王,藩王势力日益膨胀。因太子朱标早死,皇太孙朱允炆继位,年号建文,是为建文帝。建文帝与亲信大臣齐泰、黄子澄等采取一系列削藩措施,决定先削那些力量较小的藩王,于是首先袭执周王朱橚,把他废为庶人

  • 诸葛亮、姜维北伐失败 原来是一个魏国将领出了大力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读过《三国演义》的你,肯定熟络诸葛亮六出祁山、姜维北伐的故事吧?至于敌对方魏国,最为大家熟悉的是司马懿。可你知道吗?其实有一个人,他并不为民间的百姓知晓,但在抵挡蜀国进攻中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络配图他就是涂涂今天要讲的主角儿:郭淮。郭淮何许人也?他字伯济,太原阳曲人,三国时期魏国名将,官至车骑将军,

  • 朱元璋痛恨的宋奸:死后仍施百鞭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秦桧被称为千古奸臣,那骂名绝对是再过一万年也洗不清,不过在明朝初期,汉人却对南宋另外一位宋奸更加的痛恨,死了百来年,还被朱元璋命人挖了出来鞭尸三百,这人便是蒲寿庚(不能称他为汉奸,因为他并不是汉人)。蒲寿庚祖先是中东人,做东西方贸易,后来定居占城(现在的越南),约11世纪移居广州,经营商舶,成为首屈

  • 康熙为何对八阿哥如此绝情?竟要断绝父子关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清朝第四位皇帝、清定都北京后第二位皇帝。年号康熙,后世称呼为康熙帝。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十一月,康熙率领众皇子皇孙前往热河行猎。因为时属生母良妃卫氏二周年忌辰,八阿哥胤禩未能随从而是单独前去祭奠已故的母亲。康熙回程快到京时,胤禩未去康熙行在请安,却派太监给康熙送了两只老鹰,并说他即将回京。令人

  • 解读历史名将:狄青如何成为军事主官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北宋时期有一位著名的将军,他叫狄青。或许我们听说过他的名字却不太了解他。先来简单介绍下狄青:狄青(1008年—1057年),字汉臣,汾州西河(今山西)人,面有刺字,善骑射,人称“面涅将军”。他出身贫寒,宋仁宗宝元元年(1038年)为延州指挥使,勇而善谋,在宋夏战争中,他每战披头散发,戴铜面具,冲锋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