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曹叡和曹丕相比 两人谁更加厉害

曹叡和曹丕相比 两人谁更加厉害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936 更新时间:2024/1/24 19:27:38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曹叡和曹丕,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

要评价曹叡和曹丕,其实从他们二人的谥号中,就能看出一丝端倪。曹叡庙号烈祖,谥号明帝,而曹丕庙号世祖,谥号为文,人称魏文帝。二人谥号,一个是“明”,一个是“文”,其中的意思不言而喻,也就是说,站在当时人的角度来看,其实曹叡比曹丕的能力是要更强的!今天我们就来分析一下,看看曹叡比曹丕强在哪里?

政治能力

曹丕是曹叡的父亲,他们二人分别是曹魏的第一和第二任皇帝,按理说,开国皇帝一般都是文治武功超强之人,比其他几代都会稍微厉害点,不过,曹丕这里倒是有点不一样。曹丕之所以会成为曹魏的开国皇帝,其实最大的功劳是他的父亲曹操!曹魏那么大的地盘,基本都是曹操打下来的,曹丕是继承了曹操的遗产,所以才能发展壮大。而曹魏之所以能够取代东汉,也是因为曹丕对士族进行了妥协。

曹操时代,是一个和士族对抗的时代,曹操大力选拔寒门人才,目的就是为了对抗当时的士族,可以说曹操一生都在为此奋斗,当时的曹操,对很多寒门人士来说,是非常友好的。而曹操去世后,曹丕直接改变了曹操的政治主张,为了篡夺东汉,建立曹魏帝国,曹丕向士族做出了妥协,发明了九品中正制。这个九品中正制为何会遭到众人诟病呢,我们来看看他究竟是什么意思?

九品中正制指的是朝廷设置“中正”这个职位,专门负责选举各地官员,上报给朝廷。其中大中正负责州里的选拔,小中正负责郡里的选拔。朝廷规定,选拔的人才分为九等,俗称九品,分别是上上、上中、上下、中上、中中、中下、下上、下中、下下。而评判这些人才的标准,则是通过家庭出身和背景、个人品德等因素来决定。粗看之下,似乎这些都是有法可依,非常公正,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九品的评判标准逐渐变成了主要看家世,个人品德倒是其次了,因为个人品德这东西,没有具体的标准,不好评判,所以越来越多的人主要是看家世,这就造成了能评上品级的,大多是出身良好的士族子弟。

发展到后面,甚至出现了“上品无寒门,下品无士族”的局面。这对于整个朝廷来说,并不是一个非常好的现象,虽然士族子弟确实有很多优秀人才,但是寒门之中优秀人才也不少,而九品中正制无形之中直接堵死了寒门人才的当大官的梦想,以至于朝廷上层全都是士族之人,这些人互相之间关系颇深,很容易制约皇权,这也是曹魏最终被司马家篡夺的一大原因。

曹丕的这个九品中正制,粗看不错,实际上真正实施起来有很大的弊端,可以说,正是因为曹丕搞得这一套选拔制度,使得曹魏江山很快就灭亡了。当然了,除了向士族低头脱险,曹丕在打压皇族权力上,做得也是非常过火。曹操之所以强大,除了很多外姓大将相助之外,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曹家、夏侯家的宗亲人才很多,但是由于曹丕称帝,防备宗族,使得宗族人才急剧减少,可以看到曹丕时期最出名的那些大将,很多都是曹操时代培养出来的,而曹丕一瞎搞,直接导致的结果就是曹叡、曹芳时代,曹家缺少了很多的精英人才,没法和士族对抗,最终被以司马懿为首的士族击败,沦为傀儡。可以说,虽然曹丕建立了曹魏,但他也给曹魏埋下了亡国之祸。

说完曹丕,我们再看他的儿子曹叡。由于曹叡是曹丕的儿子,所以曹丕的很多策略曹叡都是一直沿用的,不敢改变。在古代,孝顺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品质,我们经常在电视剧中听到这么一句话“祖制不可违”,讲的就是类似的意思。曹丕作为开国皇帝,他的策略曹叡是不好改变的。但是通过曹叡对国内的掌控,我们可以看到,其实他对士族的掌控力是要超过曹丕的。

曹丕去世后,给曹叡留下了四个顾命大臣,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和司马懿,这几人可都是老江湖了,处事非常老辣,一般的手段对他们根本没啥用,结果曹叡登基后,果断处置,很快就成功的夺回了大权。曹叡是怎么操作的呢?非常巧妙,他直接以军国大事为由,将曹真、曹休和司马懿给外放到了边疆地带,让他们去带兵打仗,这样的话他们就远离了朝堂,远离了权力中枢。三人虽为顾命大臣,但远离朝堂,也就无法干扰到曹叡了,而剩下的陈群比较好对付,就这样曹叡很快地就夺回了大权,拿回了属于自己的皇权。

看看曹叡的操作,人家的这套阳谋可真的是厉害,即便你知道他这样做的目的,但是人家做的冠冕堂皇、无可指摘,你只能遵从。也正是因为曹叡在登基之后显示出了强大手段,让众人看到了他的能力,所以终曹叡一朝,都没咋出过权臣,大权全都在曹叡手中紧握,那些士族都被压得死死的,不敢反抗。而后期威风八面的司马懿,在曹叡面前,乖得就跟个小猫一样。

综合曹叡和曹丕的政治手腕来看,很明显,曹叡是要强于他的父亲曹丕的,这也是为何大家在给曹叡的谥号时,给的是个“明”字,而曹丕是个“文”字。

战略能力

作为皇帝,尤其是天下未统一的皇帝,战略能力、战略眼光尤其重要。而就这方面对比来看,曹叡的表现也是要强于曹丕的。曹丕这个人,长期跟随曹操历练,能力还是不错的,不过他缺乏了他父亲曹操的超强战略眼光。虽然他一直有一统天下之志,但在操作过程中他却屡次碰壁,而事实上,曹丕在位期间,其实是有一统天下的机会的,只不过他没有抓住!

当时孙权偷袭荆州,惹怒刘备,虽然刘备按捺住了脾气,没有立刻跟孙权死磕,但两人的梁子算是正式结下了,只要刘备还有一口气在,肯定是会讨伐东吴的,而刘备讨伐东吴之机,就是曹丕最佳的伐吴之机!在魏蜀吴三方阵营中,魏国最强,吴国次之,蜀汉最弱,吴国相对于蜀汉,人口更多、军队更多,更有战争潜力,所以对于曹魏来说,吴国其实是曹魏一统天下之路中的最大绊脚石,只要灭了东吴,蜀汉其实相对来说很好打。然而当刘备伐吴之时,曹丕却拒绝了众人的建议,他选择了坐岸观火。

《傅子》:孙权遣使求降,帝以问晔。晔对曰:“权无故求降,必内有急。权前袭杀关羽,取荆州四郡,备怒,必大兴师伐之。……宜大兴师,径渡江袭其内。蜀攻其外,我袭其内,吴之亡不出旬月矣。吴亡则蜀孤。若割吴半,蜀固不能久存,况蜀得其外,我得其内乎!”帝曰:“人称臣降而伐之,疑天下欲降来者心,必以为惧,其殆不可!孤何不且受吴降,而袭蜀之后乎?”帝不听,遂受吴降,即拜权为吴王。

当时的刘晔极力劝说曹丕出兵灭吴,但是曹丕战略眼光不足,拒绝了这个提议,错失了一统天下的机会。而曹丕拒绝的理由其实有两个。一是孙权已经称臣投降了,二是蜀汉和东吴都是曹魏的对手,他们两个鹬蚌相争,曹丕想要渔翁得利,等到他们分出胜负,兵疲将乏之后再出兵。

曹丕的第一个理由其实大家都看得懂,估计八九岁的小孩都知道,孙权肯定是假意投降的,曹丕不傻,他应该也是知道的,所以他的第一个理由只是故意说出来的。他真正不出兵的原因就是想看到孙刘两家打得头破血流,他最后再出手收拾残局。曹丕的这个决策之所以错了,其实主要是因为他没有看清楚自己的位置!如果曹魏不是天下第一强的势力,为求自保,他确实是可以采取这种坐岸观火的策略。但是现在曹魏是第一大势力,而东吴是老二,两人的关系不可能调和,不管怎样,老大都需要出手对付老二,而现在老三帮着老大出手一起打老二,这不是最佳的形势吗?老三帮忙牵制着老二的部分主力,这就意味着作为老大的曹魏,只需要对付部分东吴主力即可,这可是很划得来的啊。如果等老二和老三分出胜负,老大将需要对抗老二的全部主力,这不就亏大了吗?

总的来看,曹丕没有配合刘备一起出兵,攻打东吴,应该算是非常遗憾了,如果双方真的夹击东吴,说不定曹丕真有一统天下的可能。只可惜,曹丕的战略能力不足,错失了这么一个大好的机会。我们再来看曹叡,当他面对诸葛亮北伐时,他表现如何?

夷陵之战过后,蜀汉精锐尽丧,国力损失严重,于是曹魏上下一致认为蜀汉暂时是没有对外作战能力的,所以曹魏放松了对蜀汉的防备,将大部分兵力集中于对付东吴的前线,结果谁也没料到,诸葛亮能力这么强,短短数年便恢复了蜀汉国力,而且开始率军北伐,攻占雍凉。当时的陇右有五个郡,结果其中三个郡直接宣布投降诸葛亮,形势对曹魏非常不利。得知这个消息后的曹叡,立马着手安排反击。他先是从大的方面分析战局,认为蜀汉国弱民少,并不是魏国的对手,主动挑起战争必败无疑。这话自然是安抚众人所说的了,接着曹叡立马奔赴关中,他亲自坐镇长安,指挥众将反击蜀汉。

在曹叡的激励和调遣下,最终曹魏成功的抵挡住了诸葛亮的进攻,并最终将诸葛亮赶回了蜀汉。诸葛亮第一次北伐,其实是机会最大的一次,因为这一次曹魏防备很弱。而曹叡战略能力很强,立马意识到诸葛亮的战略意图,所以亲赴长安坐镇,激励众将,一定不能让诸葛亮攻占凉州,真让诸葛亮把陇右给拿下来了,那蜀汉对关中将会是一个非常大的威胁!这一战后,曹叡多次加强对蜀汉的防备,成功的挡住了蜀汉一波又一波的进攻,最终成功的把诸葛亮给熬趴下了。

从战略能力来看,很明显,曹叡是要强于曹丕的。虽然曹叡没有长期在军中磨炼,但是他的战略能力,对战局的敏感度都远超常人。当听到诸葛亮进攻陇右时,要是换作一般的皇帝,估计也就是立马调兵遣将救援,估计没有几个人能做到亲自跑到长安去坐镇!

结语

综合政治水平和战略能力这两方面来看,我们可以发现,曹叡其实是要强于曹丕的。虽然曹丕是曹叡的父亲,但曹叡这个当儿子的在皇位上其实做得比曹丕更好。事实上,本文认为,如果曹丕和曹叡的位置互换,曹丕不一定会干得有曹叡那么好,而曹叡肯定会比曹丕干得更加出色。

(本文主要参考《三国志》《傅子》)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朱棣并不喜欢朱高炽为什么还传位给他?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有的人为了能当皇帝,不惜在战场上出生入死,像那些开国的皇帝们;而有的人为了争夺皇位,在皇宫中掀起一阵腥风血雨,像那些为了皇位斗得你死我活的皇子们。所以有人说,最残忍的是出生在帝王家了,因为在这场皇位争夺战中,皇家的人都会受到波及,甚至一不小心就会没了小命。网络配图可偏偏有的人虽然出生皇家,却不用去争

  • 解密:朱元璋按照什么顺序大肆诛杀功臣?

    历史人物编辑:伸手摘星星标签:历史人物

    朱元璋最早是因为参加红巾军起义,然后势力一路做大,最后做到了皇帝。有一场战役非常关键,那就是渡江之战。当时起义的义军被元朝军队围困在长江西北,眼看就要断粮,而长江对岸的芜湖,正好是盛产稻米的地方。网络配图朱元璋当即就决定,摆脱元军包围,东渡长江,到长江对面吃米去!而要到长江对面,船是必不可少的工具,

  • 看曾国藩的养生之道:“三戒”与“三练”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曾国藩是清朝末期大臣,更是湘军的创立者。曾国藩一生都在为朝廷考虑,在军事,政治,文学各个领域都作出了突出贡献。曾国藩不但在军事上是个难得的人才,在治家上,也让后人赞赏,此外,他在养生上,也有自己独到的见解,有着与众不同的经验。总而言之,曾国藩的养生可以归纳为“三戒”与“三练”。一,戒贪。作为晚清重臣

  • 唐高祖李渊为什么在历代开国君主的名声最低?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617 年,唐国公李渊作为隋朝的太原留守在晋阳起兵,进展很顺利,公元618年,李渊在长安代隋称帝,庙号唐高祖。可是这个开国皇帝的名声在历代开国皇帝之中却最低,这其中也是有原因的下面我们继续说一下。1、出道时间晚网络配图李渊出生于566年,李渊起兵的是617年,此时的李渊已经51岁了,在此之前他也

  • 秦朝太监赵高不是坏人 他竟然是一个爱国者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秦朝,现在研究发现都知道秦朝很厉害。它无论是军事制度,还是政治制度与同时代相比都很先进,那时的秦朝已经有流水线式的武器制造工艺。但,伟大的秦朝却毁在了赵高手里。一提起赵高,我们就会想到成语“指鹿为马”。网络配图其实赵高还是秦汉时期的书法大家,东汉·许慎《说文解字序》云:“赵高作《爱历篇》,取史籀

  • 包拯首开“走后门”先例 包拯护卫展昭的江湖地位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开后门”一词,则首见于明人王一鹗的《总督四镇奏议十·举劾四镇将令疏》:“占公匠六十余名,各色营造私开后门,物议沸腾。”这里的“开后门”,是指“开方便之门”,即在房屋的两侧或后面开一些小门,以方便人的出入。这就是“开后门”、“走后门”的初衷。包拯首开“走后门”先例宋徽宗崇宁元年(1102年),起用蔡

  • 名将徐达的墓碑为何能高于明朝皇帝的墓碑?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徐达一生给人留下的最大谜题,就是他的死了,但是他死后的墓葬更是给人带来了许多的迷惑,比如其墓碑竟高于皇帝。徐达墓碑文为什么有句读徐达墓位于板仓,现存神道碑一块、石马一对、石羊一对、石虎一对、武将一对、文臣一对。最引人好奇的现象发生在徐达的神道碑上。碑文共28行,有两千余字,记载了徐达的生平功绩。《明

  • 千古名将岳飞从“武穆”走到“忠武”整整用了63年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自岳飞枉死之后,十几年内没能沉冤得雪,好在宋孝宗登位之后,不久便为此事翻案。让人悲痛的是,这仅仅是昭雪,离平反还很遥远,真正平反的话,必须承认这是件冤案。而这又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情,虽说宋孝宗登位,可宋高宗这时却是太上皇,自然不会让他的过错大白于天下。在他的余威之下,宋孝宗也只能步履艰难地替岳飞争

  • 秦国统一功臣王翦父子帮秦朝灭了哪些诸侯国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如果说秦国为什么能够很快的统一六国,肯定跟很多人分不开关系,武将和谋士的贡献都是缺一不可。其中,武将肯定包括大将王翦,他对于秦国的扩张有着重要的影响,倘若没有王翦,统一的步伐肯定受到阻拦,可以说他是秦统一过程中的最大功臣。图片来源于网络王翦的出生时间不详,但是我们知道他是频阳东乡人,就是如今的陕西富

  • 战国年间一代军事家吴起:用兵如神爱兵如子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我国历史上有一位与孙子并称“孙吴”的军事家,即吴起,除此之外还是战国年间伟大的政治改革家,曾在鲁魏楚三个国家任职,精通多家思想,在军、政上均有至高的成就,是中国古时军事典籍中的重要角色。图片来源于网络吴起一生在三个国家任职,均做出了大大小小不同的贡献。吴起在鲁国任职时,有过杀妻求将的历史故事,他担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