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大明王朝为何走向灭亡?只因崇祯两大昏招

大明王朝为何走向灭亡?只因崇祯两大昏招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异世邪君 访问量:2156 更新时间:2024/2/9 19:02:08

说起明末农民起义的大爆发,以及屡剿不平。现代的史料,多把原因归结到明末吏治腐败,政府财用匮乏,以及天灾横行催化内部矛盾上。而其实,明朝农民大起义的越演越烈,其实却有两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因素。

第一个微不足道的因素,发生在崇祯元年(1628年)秋天,因财政紧张,新登基的崇祯皇帝取消了对北部的蒙古部落的赏赐。一个月之后,蒙古草原发生了严重灾害,北方各蒙古部落请求明朝援助,也被明朝拒绝。这时期的明朝国库空虚,财政花销当然能省则省,这次的结果,是省下了该年赏赐蒙古部落的白银二十万两。但这时候花在蒙古部落身上的钱,是万万省不得的:皇太极即位早期,与之相邻的大部分蒙古部落一直站在明朝一边,尤其是“黄金家族”末代可汗林丹汗在位时,虽早期曾与明朝发生战争,但因为努尔哈赤这个共同敌人的崛起,双方很快联合。

网络配图

明朝从天年间起就与林丹汗互市,赏赐大量白银。而在崇祯之前大多数与努尔哈赤的战争里,蒙古部落都曾出兵助战。努尔哈赤死后,即位的皇太极开始了对蒙古草原的渗透,尤其是宁锦之战败北后,随即将矛头对准了林丹汗为主的蒙古各部。到崇祯登基时,双方互有胜负。

本局于辽东一地的明清战争,最终演变成战火蔓延整个明朝北方的全面战争,大量的人力物力被牵制。若无此事,明朝平定农民起义,恐怕会容易的多。二十万两白银,换来了明朝两线作战的困局,和北方的战火满天。

第二个因素,却是后人提及较多的,崇祯二年(1629年)四月,刑部给事中刘懋上奏,要求清理驿站。此意本来没错,明朝晚期的驿站,早已经机构臃肿,且滋生腐败,成为国家沉重的财政负担。刘懋的对策很简单,就是裁撤,富余的官员罢官,多余的驿夫驿卒遣返回乡。当时的兵部侍郎申用懋深谋远虑,认为一次性裁撤风险太大,应当以六年为期逐步进行,且不能一裁了之,对被裁的官员驿夫,要发足遣散费用,其中精壮的驿卒,更可挑选编入各地驻军之中。这个方法可谓老成谋国,但心急的崇祯不听,觉得刘懋的建议简单实用,然后贯彻实行。这次明朝效率很高,用一年时间遣散八万多驿卒,节省白银六十八万两。其中的一个驿卒,就是银川驿站的李自成。六十八万两白银,换来了大明王朝的终结者。

网络配图

其中发生最早,影响最大的,是崇祯元年(1628年)陕西谷城的王喜胤起义和陕西宜川的王左贵起义,这两股势力在当时都各有数万人,麾下成员也多“明星阵容”。比如王喜胤手下的偏将,是后来的“闯王”高迎祥,大营门口站岗的哨兵,其中一个就是后来的“大西皇帝”张献忠。王左贵麾下的一个士兵,就是李自成。

李自成是在崇祯三年(1630年)投奔农民军的,在此之前,他却刚与死神擦肩而过。驿站被裁撤后,李自成回到家乡陕西米脂,因生活困难,欠下了当地士绅艾举人的债务。官司打到县衙后,李自成被官府“批重枷游街示众”。

网络配图

此时正值酷夏,重刑在身且水米未尽的李自成险些被“将至至死”。幸亏亲友相救,结伙和衙差们群殴,这才逃到外地。几个月后,李自成潜回家乡杀死艾举人,为避祸又逃到甘肃投军,起初事业发展的不错,在甘肃张掖驻军王国部被提为把总。但此时明朝财政困难,军队多被欠饷,崇祯二年(1629年)十二月,为领饷银问题,李自成遭王国责打,索性领着士兵发动兵变,杀死王国后扬长而去,投奔到陕西农民军王左贵部,开始了他的“造反”生涯。

崇祯在处理国家关键大事上,还是欠缺了些细节把控,直接给明王朝埋下了两大最致命的祸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赵匡胤潇洒"释兵权"实则腐败换兵权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赵匡胤性格,潇洒不羁,潇洒与优雅

    乍一看来,赵匡胤的“杯酒释兵权”好像很潇洒,令人真有那种“谈笑间,樯橹灰飞烟灭”的感觉,似乎不费什么劲,手腕多多的赵匡胤便将这件原本应该非常棘手的事情给搞定了。实际上,赵匡胤为此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史载,在“杯酒释兵权”时,赵匡胤曾开导众将说:“人生苦短,白驹过隙。众爱卿不如多积金宝,广置良田美宅,歌

  • 他只是一个太监 却为何可以享受皇帝待遇?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皇帝为什么信任太监,农村低收入户有什么待遇,古代为什么很多人愿意当太监

    这些年来,电视荧幕几乎被各种宫廷剧占领;宫廷剧里,总少不了说话阴阳怪气的一种人——太监。各种影视剧和历史书籍给我们传达的太监印象,大多残忍、自私、贪婪、冷血,就像一个心智不全的成年人。比如赵高、张让、刘瑾、魏忠贤之流。相比之下,东汉时期的太监曹腾就像一个另类。俗话说:一个人做一件好事并不难,难的是一

  • 大汉悲歌:昌邑王的皇帝梦为何只做27天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大汉悲歌全面战争剧情,昌邑王刘贺儿子,大汉悲歌mod

    “欲加其罪,何患无辞?”君王对臣子治罪是没有理由的,因为一国之君代表无上的尊严。但是历史上有这么一位皇帝,他竟被臣子“废立”,这个人就是刘贺,说来也觉得可笑,一个堂堂的天子,竟无一点尊严和颜面,被群臣驱逐,被天下人耻笑,这个中缘由,竟是皇帝咎由自取。网络配图刘贺(前92年7月25日——前59年),汉

  • 他这一生从政五十年 为何拒官近百次?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选择从政为官就是选择,李自成百万大军打不过清军,探春到底嫁给了谁

    富弼(1004—1083年)字彦国,洛阳(今河南洛阳市)人,天圣八年(1030年)进士,青年时期就得到晏殊等朝廷重臣的赏识,被喻为“洛阳才子”,在士大夫间口碑极好。宋仁宗庆历二年(1042年),北方辽国大兵压境,要求宋朝割让关南十县之地,战火一触即发。战争和割地,当然都不是一贯以泱泱大国自居的宋朝所

  • 末代皇帝溥仪为何要亲手剪下自己的小辫?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末代皇帝溥仪剪辫子,清朝末代皇帝溥仪为什么不能生育,末代皇帝被剪部分

    都说出来混的迟早是要还的,这话虽不是那么华丽丽,但却真是一句实在的好话。就拿咱的头发来说,想当年,满清入关,强行要求汉人剃发易服。剃发令其实颁布了两次,第一次是1644年,清军刚入关,此令一出,引起汉人强烈的不满和反抗,于是乎公开废除。但是在汉臣孙之獬的提议下,多尔衮又于1645年6月15日,重新发

  • 中国古代最狠刺客:为行刺成功不惜让妻儿都送死

    历史人物编辑:等你回来标签:刽子手为什么只能杀100个,刺客伍六七江惠莲,越国死囚阵前自刎

    最近新闻中,“刺杀”成为了一个热点词汇,人们对刺客这个职业的兴趣突然变大了。正好又有美国电影《刺客信条》刚刚上映,在片中,刺客们信守3条准则:1、不滥杀无辜。2、在众目睽睽之下隐藏行迹。3、绝不危及兄弟会。那么中国古代有没有什么“刺客信条”呢?网络配图中国古代刺客很多,但大都是单干户。中国的政府历来

  • 谁曾吊足唐太宗胃口令其三顾茅庐 后来官至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冷默言语标签:唐太宗李世民的老婆,三顾茅庐隆中对,三顾臣于草庐之中

    马周出生于一个贫寒的农民家庭,幼时父母双亡,靠寄居在亲戚家长大,童年的苦难经历令马周刻骨铭心,他立志奋发图强,改变自己的命运。马周知道,穷人家的孩子要想翻身,唯一的出路就是拼命地读书。为此,他夜以继日地攻读诗书,不到二十岁便学富五车,胸有甲兵。可是,马周生性狂放不羁,又有些恃才傲物,周围的人都不太喜

  • 大明开国名将:在宫里与朱元璋喝酒 回家后暴死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明朝朱元璋24名将排名,朱元璋杀了开国功臣事件,明朝十大名将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即皇帝位,完成了人生的华丽转身。从一介布衣到君临天下的皇帝,朱元璋的大明江山离不开一批浴血奋战、勇冠三军的将领。诸将中独挡一面,堪称名将的也不在少数,诸如徐达、常遇春、冯胜、李文忠、邓愈、傅友德、蓝玉等人。但当大明王朝巩固后,这些人的命运也就已经注定了。几员名将中,常遇春暴

  • 揭秘张良刺杀秦始皇为什么功败垂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史记张良,张良刺秦王的故事,张良计与过墙梯

    秦始皇一生遇到过三次著名的行刺事件,即公元前227年荆轲“图穷匕见”的秦宫搏杀,前221年高渐离的“筑击”,前219年张良策划的博浪沙“椎击”。其实,秦始皇一生遇刺不止这三次,大大小小遇到过多次,不过,这三次最有名,也是最让他魂飞魄散差点儿要了他老命的刺杀行动。这里说说张良的博浪沙“椎击”。网络配图

  • 晁盖的遗言是什么内容 为什么说多数人都误解了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宋江给吴用托梦说什么了,公孙胜与晁盖说了什么事,晁盖口头禅经典话语

    为什么说多数人都误解了晁盖的遗言你知道吗?不知道没关系,我爱历史网小编告诉你。梁山大头领晁盖在带兵攻打曾头市的时候,不幸中了毒箭,几天后就毒发身亡。晁盖临死留下遗言,原文是,晁盖身体沉重,转头看着宋江,嘱咐道:“贤弟保重。若那个捉得射死我的,便叫他做梁山泊主。”言罢,便瞑目而死。绝大多数人都认为,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