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皇帝为什么会诛杀开国功臣?

揭秘:皇帝为什么会诛杀开国功臣?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红楼梦魇 访问量:4045 更新时间:2023/12/15 6:12:23

导读:中国历史中涌现出许多英雄,而这些英雄之所以被人们铭记,除了战功赫赫,还有那些令人惋惜的经历。中国历史中似乎存在着这样一个魔咒,皇帝上任的第一件事就是诛杀开国功臣,这是为什么呢?

网络配图

“飞鸟尽,良弓藏”,在中华帝国几千年的历史上,周而复始地上演着这出闹剧。整个历史陷入一个怪圈,无论你如何挣扎,终究不能走出循环,就如齐天大圣跳不出如来佛的手掌心一般。由于每朝每代都发生了此类事情,因此从逻辑上、直觉上来说这都不应该是某个皇帝个人素质问题,而是一个结构性问题。

我们可将皇帝与功臣间的关系看作一种委托代理关系。皇帝作为帝国的所有者,控制着帝国的产权,但他不可能直接治理国家,必须委托一个或数个代理人来帮助他管理国家。在这样一个委托代理关系下,皇帝给功臣们高官厚禄,对他们的要求是勤奋工作,为皇帝效命。不过皇帝最主要、最关心的还是要求功臣们不得造反。

对任何一个皇帝来说,确保江山万代是至关重要的。因此,功臣们造不造反就顺理成章地成为皇帝们绞尽脑汁来解决的问题。解决功臣们造不造反的问题的关键在于识别到底谁会造反,但这是一个信息不对称的格局:大臣们自己知道自己造不造反,皇帝却不知道谁是奸臣,谁是忠臣。

宋太宗有一段名言,大意是国家要么有外患,要么有内忧。外患是有形的,而内忧则无法察觉(原文是奸邪无状)。一个奸邪无状的自白道出了皇帝们的无奈:他必须有什么方法可以鉴别出谁是奸臣,谁是忠臣。根据信息经济学的理论,功臣们必须发出一个信号或皇帝必须用一个信号来确定一个分离条件,来使忠臣、奸臣可以分离而不混同。

皇帝们只能简单地根据某个信号直接判断,那有什么信号又能让皇帝识别出奸臣呢?

人们首先想到的就是加强惩罚威胁力度,诸如灭九族、凌迟等处罚手段,这样有风险规避行为的人会选择不造反。不过当皇帝的收益是如此之高,风险爱好者在有机会时总是会去尝试一下的。而功臣,尤其是开国功臣本身就意味着他们是风险爱好者,若不然谁会去“提着脑袋干革命”呢?所以,事后惩罚的威胁对以冒险为业的功臣们来说不会有太大的震慑意义。

网络配图

那么以亲戚关系来识别呢?从吕后到李世民,从多尔衮到雍正,亲戚的血缘、亲情约束对争夺帝位来说只是很小的成本,成大事者从不会将其放在心上,分我一杯羹更是千古名言。那能否根据对皇帝是否恭顺这个信号来识别奸臣呢?毫无疑问,真正要造反的人对皇帝也照样会毕恭毕敬,安禄山对唐明皇的肚里只有一颗赤心的绝对服从令人记忆犹新,这个信号没有任何意义。

那能否逆向思维,认为敢和皇帝争辩的就是忠臣,不敢争的就是奸臣呢?可惜,历史上的权臣是敢和皇帝争辩的,不敢争的依然是忠奸难辨。凡此种种,我们用尽心机也无法为皇帝们找到可从功臣中实施忠奸分离的合理信号,当然更不可能找到分离条件。

每个开国皇帝都面临着这样的困境:他无法从功臣集团中分离出忠臣和奸臣,但他又必须想尽办法保证自己的儿孙能顺利继承皇位。为此,皇帝们自然有自己的分离信号来进行分离,将可能造反的人清除出去,确保江山永固。“宁可错杀三千,不可放过一个”,在不能辨别忠奸时,皇帝们选择了实际上也只能是这样一个分离信号:有能力造反的和没有能力造反的。对于皇帝来说,只要把有能力造反的杀掉,剩下的人即使有造反之心,也无造反之力了。

每一代皇帝都面临同样的困境,面临着同样唯一的选择,最后都作出了同样的选择,让我们后人了见识了一幕幕闹剧。不要问你想做什么,而要问你能做什么,功臣们天然有罪,谁让他们有能力造反呢。学者们说中国是外儒内法,至少在对待功臣上这话是对的,所有的皇帝奉行的都是防功臣像防贼一样的人性本恶的哲学思想。

功臣们如果交出兵权,功臣们就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这样皇帝们可安枕无忧,大家也就相安无事,历史上“杯酒释兵权”就是这一方案的经典案例。应该承认,这一方案是极好的,让很大一部分功臣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但对一个掌握过权力的人来说,这种政治生命的自杀却不是一件容易选择的事情。而且,对那些有极高威望的开国功臣来说,只是交出兵权仍然不可能让上头放心。

比如韩信,汉朝建国之初他就被废为淮阴侯,兵权尽无,呆在长安无所事事。即使这样,韩信最后也被灭三族。又如李世民,由于唐朝实行府兵制,李世民平定天下后回到长安其实也没有什么兵权,他在长安的实力不如李建成。在李建成被杀后,李建成的人马差点把秦王府攻破,后来靠扔出李建成的人头破坏对方的军心才奠定胜局。但是,李建成可没有因为这样放松对李世民的警惕。为何功臣交出了兵权还要被清洗呢?

功臣们的资产除了官位、兵权这些有形资产外,还有不可与其肉体分离的威望、才干、人际关系和势力集团这些无形资产。功臣们交出了兵权,但这些无形资产却无法一起上交。韩信、李世民等的无形资产足够让上头睡不安枕了。比如韩信,虽然赋闲在家,类似软禁,但他到刘邦的另一大功臣樊哙家作客时,樊哙还是毕恭毕敬,说“大王乃肯临臣”。樊哙在刘邦功臣中位列第五,又是吕后的妹夫,刘邦的老相识,对韩信如此态度,足见韩信在刘邦集团中的威望了。

网络配图

在历史上,交出兵权应该说抬高了造反的门槛,使皇帝们使用能造反和不能造反信号进行甄别时只能分离出一小部分威望极高如韩信、李世民之类的功臣,大部分功臣在没有兵权后倒真的丧失发动政变的能力,也就能保住自己的性命。象刘邦,他杀的就是韩信、彭越英布等自己曾经独当一面的功臣,还囚禁过独自镇守过后方的萧何,而周勃等战将就逃过了清洗,因为刘邦很明白没有独当过一面是很难形成自己的势力集团。

对于韩信、李世民这类级别的开国功臣来说,没有任何信号可以让上头放心,除非上交自己的无形资产,当然这就意味着消灭自己的肉体。如果韩信自杀的话,相信刘邦不会灭他的三族,相反会到韩信的墓前掉下几滴眼泪,说不定还会给韩信的儿子封官,并招为驸马。

李世民就很聪明,没有任何幻想,果断地发动了军事政变,杀了自己的哥哥、弟弟和侄子,囚禁了自己的父亲,霸占了自己的弟妹,成为中国历史上开国功臣夺取天下的唯一例证(要严格按儒家的标准,被称为一代明君的李世民绝对是一个不忠不孝、不仁不义的人,儒家的双重标准由此可见一斑)。不过李世民能成功恐怕也因为他是皇族的缘故,遇到的反抗较小,异姓的开国功臣做此事成功的机会就小得多,象英布就失败了。

这就是身为功臣的悲哀,自己没有实力当皇帝,还要冒着被杀头的危险替皇帝卖命。不过当了皇帝后为了提防昔日的兄弟篡权,皇帝只好这么做,结果就变成了一个不是规律的历史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皇帝的娶妻技巧 刘邦竟靠吹牛取悦老丈人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刘邦娶吕雉之前有老婆吗,刘邦得不到的女人,刘邦多少岁娶老婆

    现代社会快节奏的生活,高强度的工作,使人们找对象越来越困难, “剩男”和“剩女”越来越多,天天叫着找不到对象。最近一段时间,相亲类节目在电视上热播,一些嘉宾的出位言论,受到了社会上的广泛关注,也炒火了相亲类节目。网络配图信息社会,人们交往更加便捷,找对象却如此困难,那么,信息相对闭塞的古代,人们又是

  • 舌尖上的中国:中国十大吃货皇帝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中国舌尖上的美食,历史上有名的吃货,舌尖上的中国美食简介

    《舌尖2》的热播,再一次满足吃货们舌尖上的欲望。节目给了我们一个诠释文明的新方式:味觉。一个讲究味觉的民族才是有味道的民族,有味道的民族才是有人情味的民族。1.魏道武帝拓跋珪入选理由:爱吃羊肉汤一碗羊肉汤成就了毛修之。拓跋跬打败夏国后,擅长烹饪的毛修之被俘。后来他便找时机炖了一碗羊肉汤给尚书崔浩吃。

  • 揭秘:宦官魏忠贤凭什么敢专权乱政?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明朝专权宦官,宦官魏忠贤哪个朝代,明太监魏忠贤

    导读:许多历史学家认为,中国封建社会最腐朽、黑暗的时期应该是明朝天启年间。太监魏忠贤权倾朝野,被称为“九千岁”。许多朝廷官员甘当魏忠贤的鹰犬,甚至当他的干儿孙,各地还争相为魏忠贤造生祠,规格竟然与“万世师表”的孔子比肩!魏忠贤凭什么敢这样胡作非为呢?网络配图入宫明隆庆二年(1568)正月,魏忠贤出生

  • 宋高宗竟用10名处女考验太子候选人?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宋高宗立太子,宋高宗简介,宋高宗时期的宰相

    继承宋高宗之皇位的宋孝宗赵睿是所有宋朝皇帝中最为精明能干的人物之一,他继承皇位之后,迅速启用了一大批能臣干吏,并且为蒙受不白之冤的岳飞平反,颇有当年宋太祖的风范,因此深受百姓的爱戴。后世的史料中有关宋孝宗赵睿的记载很多,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当属他通过宋高宗考验坐上皇帝的传奇经历。之所以他能以非亲子身份继

  • 曾国藩调戏朋友美妾后竟骂自己“禽兽”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曾国藩纳妾挠痒,曾国藩为什么娶小妾,76岁李鸿章娶小妾

    曾国藩曾公开说,人分两种——圣贤和禽兽。为达圣贤,他一直修身。其中,最困难的一关是戒色。30来岁时,曾国藩就开始在这方面隐忍。偶尔和朋友聊天称赞女眷好看,也会让他事后内疚——“不可容忍”。网络配图当时,曾国藩的妻子身体不好,时常患病。一次,参加进士同学的团拜,由于所拜之家姬妾如云,这使得曾国藩“喜色

  • 武则天狄仁杰并无暧昧吗 “李元芳”属虚构?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狄仁杰武则天恋情,狄仁杰喜欢武媚娘吗,狄仁杰武媚娘什么关系

    早前陕西师范大学教授于赓哲开始在央视《百家讲坛》讲授《狄仁杰真相》,同名图书也将于近期上市。在书中,于赓哲告诉大家,狄仁杰不仅是“神探”,更是卓越的政治家,但那位“元芳”却查无此人。对于因“元芳体”而爆红的李元芳,于赓哲表示,史籍中并无相关记载,应为影视作品的虚构,“并无资料记载有哪些助手始终跟随狄

  • 历史上最胆大包天的选美诏书是谁下的?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秦始皇的诏书,汉宣帝为什么没有名气,历史上有名的诏书

    “诏书”是古代皇帝布告天下臣民的专用文书。历史上曾有若干帝王下过荒诞无稽的诏书,而晋武帝司马炎的那份“权禁断天下嫁娶”诏,可谓史上最色胆包天的荒唐诏令。网络配图晋武帝泰始九年(公元273年)七月,司马炎下达诏书,在公卿以下人家的未婚女子中选美补充六宫。其选美标准大致有四条:1、出身显贵;2、容貌美艳

  • 武则天晚年性福生活:宠爱“妖孽”型小鲜肉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武则天的初恋情人,李治爱武则天吗,历史武则天真实的一生

    隋唐五代时期的男子中多“小白脸”。风流男子也惯于“傅粉施朱”,打点粉底再抹面脂,在武则天时期的男子中已经流行。武则天挑选陪侍美少男的标准就是“洁白美须眉”。网络配图中国历史上有一种畸形审美情趣:男女着装佩饰以“阴阳颠倒”为美。女子常着男人装,而男子则“为妇人之饰”,尤其是上层社会的一些名流,过分注重

  • 皇太后芈月手下杀人如麻恐怖至极的特战部队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芈姝为什么斗不过芈月,卫良人怎么陷害芈月,芈月传杀了秦王7个儿子

    在电视连续剧《芈月传》中有这样一个片段:秦武王的猝死,诸公子混战使秦国早已不复往日的繁盛局面,荣登太后之位的芈月不仅要应付咸阳城外诸公子的虎视眈眈和朝堂之上各位大臣的责难,以及朝堂外各国的割据战伐;而且还要面对秦国军队与义渠之间的复杂矛盾,为了鼓舞军心,激励斗志,芈月在宣室殿前高调训诫手下将士。她以

  • 中国古代贪官面面观:和珅跌倒 嘉庆吃饱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前铁道部长刘志军贪腐案曝出涉及374套房产,使其案件的审理以及如何定罪备受瞩目。官场腐败是当今的一个世界性问题,也是由来已久的历史问题。所谓贪官,亦即利用手中的“公权力”攫取私利。史学界曾认为,在贵族制被官僚制逐步取代而有了“官场”概念后,贪官便开始粉墨登场了。从中国古代来看,贪官的出现始于战国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