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论功劳曹参排行第二 汉初三杰中为何没有曹参的位置

论功劳曹参排行第二 汉初三杰中为何没有曹参的位置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元气少女 访问量:4210 更新时间:2023/12/12 20:17:17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朝曹参,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

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之后,谈及为何取得天下时说:因为重用了手下的三位良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刘邦金口一开,瞬间让张良、萧何、韩信成了汉朝人臣之中声望最高的三人,江湖地位无以伦比。

然而,群臣眼里的最大功臣者,并非这三人,而是曹参。刘邦在给功臣排位次时,群臣指出曹参南征北战,身负70余处战伤,攻城掠地战功无数,应该排在第一,萧何“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拿到首功就算了,在位次上不应该排在曹参头上。当然,后来关内侯鄂君辩解,认为萧何作用更大,于是刘邦顺水推舟,将萧何排第一,曹参排第二。

这里就出现了一个疑问,曹参功劳第二,兼刘邦的老班底,硬件与关系都到位了,刘邦特别拔高张良、萧何、韩信时,再夸一句酬谢曹参也是应有之理,完全可以让汉初三杰变成“汉初四杰”,但为何刘邦偏偏没有呢?

其实,政治家的话,真真假假,半真半假,刘邦对张良、韩信、萧何的评价,不能说不正确,但谁敢肯定就一定是刘邦的真心话,就没有一定的谋划?事后来看,刘邦评定的汉初三杰,的确有其高明之处。

01:曹参可被替代

萧何去世之后,曹参接任汉朝宰相,创造了“萧规曹随”的典故,但从曹参讲述为何萧规曹随的理由,以及总结出无为而治的治国理念来看,曹参是一个很有思想高度、深度的人。在秦末起义与楚汉争霸中,曹参到底有什么表现呢?

秦末起义中,从刘邦起兵到攻入咸阳,曹参一直跟随刘邦打仗,取得了赫赫战功,可以说是刘邦手下第一将,因此刘邦成为汉王后封他为建成侯。平定三秦时,曹参跟随刘邦平定关中,被刘邦任命曹参代理左丞相,领兵进驻关中,相当于刘邦的后方司令,萧何是后勤总管,两人地位难分上下。楚汉争霸中,魏王豹反叛,曹参以代理左丞相的身份与韩信领兵东进,之后曹参作为韩信部将一路向东,连克魏、赵、齐三国,后来韩信挥师南下参与垓下之战,曹参留在齐地平定叛乱。

纵观曹参这一段历史,存在两个问题:一是没有独立领兵,不是跟随刘邦就是跟随韩信作战,二是没有单独打过特别关键的战役,尤其楚汉争霸中,韩信将敌军主力歼灭,曹参扫荡残余势力。

也就是说,曹参具有一定的可替代性,并非不可或缺之人,换一个人处于曹参位置,或许做不到曹参那么好,却也不会坏到什么地方,总归能大体实现刘邦或韩信的意图。与之相比,萧何独立总览后勤事务,韩信独立领兵横扫四方,张良妙计不断帮助刘邦多次化险为夷。因此,从是否具有不可替代性角度来说,曹参的确不如汉初三杰。

02:刘邦的军事观

周朝《司马法》中,已经出现军师一职,《孙子兵法》中更是强调后勤与庙算,但从周初到秦朝,列国重视的还是实际战功,秦朝爵位就与杀敌、攻城等密切相关,后勤与庙算之类往往不会纳入军功。

刘邦虽然没有什么文化,也没有读过什么兵书,但他的军事观却比较健全,并不单纯看重实际军功,而是总揽全局,从决定全局胜负的关键之处思考问题。萧何总览后方,不停地为前线输送粮草、器械、兵源,让刘邦多次惨败之后能够再次聚集力量;韩信攻无不克战无不胜,平定魏、赵、齐的主力,击败了龙且、项羽,赢得都是关键战役;张良运筹帷幄合纵连横,相当于刘邦的顶级智囊,让刘邦在错综复杂、甚至多次不利的局势下,始终能够走在正确的道路上。如果按照传统军功观来看,萧何、张良很难有太大的功劳,就如群臣议论萧何说的“未尝有汗马之劳,徒持文墨议论,不战”,但在刘邦看来,千军易得、百将易得,唯独顶级后勤总管、顶级智囊难求。

与萧何、韩信、张良三人相比,曹参只是一员将军,顶多实际战功多了一些而已,不仅具有可替代性,而且也不能折服刘邦,更不会让刘邦生出“吾不如”的感觉。因此,在刘邦的眼里,曹参属于次一级的人才,与汉初三杰相差了一个层次。

刘邦的军事观,如今看来并不稀奇,但我们不能用现代人的认知衡量古代,在2200多年前的正常状态是重视实际军功与战场拼杀,对于后勤、军师都比较忽视,项羽忽视范增属于正常现象。秦末起义中,除了刘邦之外还有谁这样分工明确了?整个春秋战国史上,记载了几个军师与后勤总管的名字?孙膑属于特殊情况,因为腿被砍了,无法成为领兵之将,所以才选择成为军师。因此,从军事观上来看,秦末群豪之中,刘邦取得最终胜利实至名归。

03:领导的平衡术

曹参在是否可替代性、与重要性上,的确与汉初三杰相差一筹,但领导说你行你就行,说你不行你就不行,更何况曹参军功的确让人心服口服,既然这样刘邦为何不顺势将曹参拔高到与萧何等一个地位呢?其实,这首先与刘邦的平衡术有关,其次与刘邦对未来的布局有关。

刘邦集团是一个大杂烩,势力来源比较复杂,粗略划分一下,主要有三种:

首先是沛县班底,萧何、曹参、周勃、樊哙等跟随刘邦起兵,属于骨灰级的元老,这一股势力与刘邦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是刘邦最信任的基本盘。

其次是盟友势力,秦末起义与楚汉争霸的风云变幻中,六国反秦势力命运各不相同,在这一过程中,刘邦吸纳了不少六国盟友势力,张良是其中最杰出的代表。

第三是“投诚者”,韩信、英布等本是项羽部将,先后投奔到了刘邦旗下,是以韩信为代表。吕后处死韩信后,英布紧张的道理就在这里,因为英布认为刘邦下一个就要针对他了。

从领导的平衡术来看,三方势力各有一位代表维护他们圈子的利益即可,如果让曹参地位等同于汉初三杰,那么沛县班底就有二位领军人物,显然就会打破平衡,也会引起其他势力的不满。

04:刘邦的后手棋

项羽去世之前,刘邦表现出豁达大度一面,对功臣不吝封王,但汉朝建立之后,刘邦就开始慢慢剪除异姓王。从时代发展来说,刘邦铲除异姓王利于国家稳定,是进步的举动,但从个人道德来说,刘邦此举不免让人产生“兔死狗烹”之感。

汉朝建立之后,刘邦最首要的工作,除了恢复生产等之外,最重要的是剪除异姓王。这时,回头再看刘邦只给萧何、张良、韩信三人超高评价,就让人豁然开朗了。

刘邦剪除异姓王时,最担心的无疑是基本盘不稳,异姓王与六国不甘心的残余力量勾结,一旦发生这样的事情,汉朝将分崩离析。因此,曹参不能与萧何平起平坐,一旦平起平坐的话,就会导致沛县班底可能出现分裂而不稳,刘邦只有让萧何成为沛县班底的唯一领军人物,才可最大程度的稳定沛县班底。另外,让性格淡泊的张良成为六国势力代表,也就让六国残余力量很难拧成一股绳,让情商有缺陷的韩信成为降将的代表,也让异姓王们实际很难整合起来,只能被各个攻破。

还有一点极为重要,曹参长期在韩信手下工作,刘邦不可能不担心曹参与韩信有所联系,一旦曹参地位等同于萧何,而如果曹参与韩信有所勾结的话,最终结果必然让刘邦难以承受。

所以,从刘邦的整体布局来看,不可能让曹参的地位等同于汉初三杰。

假设一种情况,萧何在楚汉争霸尾声时去世,那么刘邦在谈及取胜密码时,会不会加上曹参?笔者认为可能性极高,或是“萧何、张良、韩信、曹参”,或是“张良、韩信、曹参”,原因在于汉初形势复杂,刘邦不能让沛县班底缺少一面旗帜,而沛县功勋集团为了维护自身利益,也会推动刘邦为他们树立一面旗帜。因此,所谓汉初三杰,既有客观评价的成分,也有一定的政治用心。

参考资料:《史记》、《汉书》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探索光绪帝身不由己的一生,背后其实充满强大的韧性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光绪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提到光绪皇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确,身在帝王之家的光绪,一生都活在重重的身不由己中。原本他不是同治皇帝的儿子,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是,同治皇帝早逝,没有留下子嗣。一手遮天的慈禧为了巩固她的影响力,于是选择了同治皇帝的兄弟

  • 贺知章的一生有多精彩?体现了他怎么的人生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贺知章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唐天宝三年(744年)的一天,盛世的长安城里觥筹交错,文武百官聚集在一起,设宴送别一位86岁的老人回归故里。这位老人就是贺知章。很多人都说,贺知章的人生很精彩:36岁状元及第,由此开启仕途之路,最高官至三品。擅诗文、书法,“万条

  • 商鞅变法对秦国的影响有多大 商鞅最后为什么会惨死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秦国和商鞅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秦国统一天下的原因,后世史家众说纷纭。有人认为是地理要素起作用,因为秦国位于传统关中粮仓之地,同时四边又有险峻的山川作为阻隔,又有人认为从先天八卦方位上,西北为乾卦,也是所谓生门所在等等。但秦国之所以可以得到最后的胜利,是和一个人密不可

  • 吕不韦曾权倾天下,为何最终下场悲惨?他做错了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吕不韦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在战国风云人物的名单上,少不了这样一个影响了历史进程的人,他就是吕不韦。吕不韦是一个头脑非常聪明的商人,也是一个具有远大见识的政治家。他对秦国的发展、社会的变革也起到了很大的作用。但很长时间里,在后世的记录中,他更多是以负面形象

  • 李斯的人品真的有那么差吗 李斯被腰斩的时候为何无人求情

    历史人物编辑:卖萌天才标签:历史人物

    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探寻历史上真实的秦国李斯。秦朝法学家李斯,相信大家都听过,他可谓是秦始皇最得力的助手,尤其是秦始皇在世的时候,那可谓是一人之上万人之下,可以说得上是开挂的人生,只是没想到秦始皇去世后,他的晚年生活是那么的凄凉,最后竟然烙下腰斩的结局,真的是应了那句“活得不如狗”。在李斯被腰斩前

  • 戚夫人作为刘邦的宠妃 刘邦为什么不杀吕后保护这母子安全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刘邦和吕后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戚夫人是刘邦沛县起兵后得到的一位美女,有时还被戏称为“小三儿”。为何会有这个称谓呢?因为她是刘邦有记载的第三个女人,心计颇多,总想让自己和儿子“更上一层楼”,所以联想现实种种,那个称呼似乎恰如其分。(戚夫人剧照)其实,

  • 刘邦和项羽相比 为何总感觉刘邦是一个小人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对刘邦是小人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首先,刘邦和项羽一对比,大部分人都会觉得刘邦是小人。为什么?因为刘邦毁盟约,玩背刺。吕蒙和关羽一对比,也是同理。吕蒙玩偷袭,不光明。这么简单的道理,还需要提问吗?至于战场偷袭是为了胜利什么的,战场没有卑鄙一说什么的。我赞同,但是

  • 周亚夫是平定战乱的大功臣,为何下场如此悲惨?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周亚夫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公元前157年,汉景帝即位,成为了西汉的第6位皇帝。他即位后,听从了晁错的建议,试图通过削藩的方式来解决宗室问题。然而,这一举措却引来了吴王刘濞、楚王刘戊、赵王刘遂等七国诸侯的不满。以吴王刘濞为首的七国诸侯联合反叛。他们来势汹汹

  • 历史上曹氏为何会成为皇后?她为何会差点被废?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对曹皇后很感兴趣的小伙伴们,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详细的文章供大家参考。北宋历史剧《清平乐》持续热播,宋仁宗在宰相吕夷简的帮助下,终于如愿以偿地废除了元配郭皇后。然而,后宫不可无主,宋仁宗续娶北宋开国名将曹彬的孙女曹氏为皇后,即曹皇后。剧中,曹皇后闺名叫丹姝,乃是大臣们给宋仁宗一致推荐的。在历史上,曹皇

  • 诸葛亮出征时为什么做轮椅 胡说,那玩意叫做战车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诸葛亮出征,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导言三国时期,群雄并起,很多人在此期间闯出了不小的名声,很多优秀的文臣武将在此时期出现。举手投足间,这一时代的代表人物不过是孔明,他作为三国时期的顶尖谋士,在三国时代得到了广泛认同和喜爱。但是,孔明真的能在历史上占据第一位吗?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