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哥舒翰命吗挡住了安史叛军,唐玄宗还强令出战,是为何?

哥舒翰命吗挡住了安史叛军,唐玄宗还强令出战,是为何?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不惹红尘 访问量:3856 更新时间:2024/1/25 3:44:45

大家好,说起安史之乱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安禄山攻占洛阳之后称帝,唐玄宗则在怒斩封常清高仙芝后起用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哥舒翰进驻潼关之后据险而守,将安禄山叛军牢牢挡在潼关以东,然而次年六月,唐玄宗却迫使哥舒翰领兵出关,结果遭遇伏击惨败,潼关迅速告破,唐玄宗逃亡蜀地,长安随即告破。那么,唐玄宗为何要迫使哥舒翰主动出击呢?

时代背景:安禄山攻陷洛阳称帝,唐玄宗换帅内部纷争再起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一月,身兼范阳、平卢、河东三节度使的安禄山,以“奉密诏讨伐杨国忠”为借口起兵叛乱,迅速攻占河北地区。唐玄宗则任命安西节度使封常清兼任范阳、平卢节度使,防守洛阳,并令第六子荣王李琬为元帅、右金吾大将军高仙芝为副元帅东征。

彼时,由于朝廷精锐边军尚未赶回,高仙芝、封常清只能在长安、洛阳临时募兵,非但兵力不足,而且战斗力极为有限,安禄山于同年十二月十二日便攻入了洛阳,封常清、高仙芝只得退守潼关不出,而唐玄宗则因听信监军宦官的谗言,以“失律丧师”之罪将封常清、高仙芝处斩。

天宝十五年(756年)正月初一,安禄山在洛阳称大燕皇帝,改元圣武。唐玄宗则起用病废在家的陇右节度使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兵20万驻守潼关。哥舒翰虽然能征善战,但此时已经是个50多岁的老将,而且因嗜酒如命、喜好美色导致身体一直有问题,前一年刚刚因中风落下半身不遂的毛病,虽然皇命不可违,但实在是难堪大任。

哥舒翰被起用之后,因与安禄山有旧怨,便伪造诬告因告发安禄山而免于获罪的安思顺(安禄山弟弟),结果导致安思顺和弟弟安元贞全部被杀,家人也被流放。此举直接引发了杨国忠的忌惮,而哥舒翰的属下劝说其诛杀杨国忠之事也被告发,此举直接加深了双方之间的矛盾。

此外,哥舒翰因身体原因,只得让行军司马田良丘主持大局,田良丘则因资历不够而无法服众,便让王思礼主管骑兵,让李承光主管步兵,结果王思礼和李承光又相互不服气,导致军队号令不一。再加上哥舒翰统军“严而不恤”,导致唐军士气低落,人无斗志。

哥舒翰也算是知己知彼,只是闭关固守,从不主动出战,安禄山屡次攻关均被击退,叛军主力被牢牢抵挡在了潼关以东数月。与此同时,在河北攻打史思明郭子仪李光弼也认为唐军只宜坚守,不可轻出。

唐玄宗为何要迫使哥舒翰出战?其实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从天宝十五年(756年)五月开始,唐玄宗便开始不断催促哥舒翰出关迎战,一时间使者“项背相望”,给哥舒翰造成极大压力。六月初四,哥舒翰无奈之下“恸哭出关”,结果遭到叛军伏击,唐军损失惨重,哥舒翰因部下背叛被俘,潼关旋即告破。

至于唐玄宗为何要迫使哥舒翰出战,个人认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1、唐军急需一场胜利,安禄山示敌以弱。自安禄山起兵以来,唐王朝可谓屡战屡败,如果说河北失手有安禄山长期统辖的原因,那么东都洛阳的失守便是对唐王朝的一次致命打击,这种打击不仅体现在军心士气方面,安禄山在洛阳的称帝之举,更是对唐王朝的正统统治提出了挑战,此时就算唐军无法彻底平定叛乱,也至少应该用一场大胜来挽回军心士气和统治声望。而安禄山在攻打潼关失败之后,则命崔乾佑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示敌以弱,而将精锐部队隐藏了起来,故意引诱哥舒翰弃险出战,虽然此计被哥舒翰识破,但朝中却并不知情。而唐玄宗正是在同年五月接到叛军“兵不满四千,皆赢弱无备“的情报后,才做出错误判断,进而以“贼方无备”为由强令哥舒翰出战。

2、洛阳乃是战略要地,唐玄宗急需收复。对于唐朝来说,洛阳绝非简简单单的东都,同样是极为重要的战略要地。《新唐书·食货志》有载“唐都长安,而关中号称沃野,然其土地狭,所出不足以给京师、备水旱,故常转漕东南之粟”,到唐朝时期,关中的产出早已无法支撑都城长安的消耗,而历经三国以来不断开发的南方则成为了大唐的重要粮食税赋供应源,而这条输送通道便是隋唐大运河,而洛阳则是隋唐大运河的关键节点。一旦洛阳长期被叛军控制,隋唐大运河便等于被拦腰截断,等于切断了都城长安的供应。同时,驻守潼关虽然足以抵挡叛军,却也等于将大唐堵在了潼关以西,断绝了与东部半壁江山的联系,再加上安禄山建都洛阳,这简直就成为了东西两帝并立的格局,唐玄宗是无论如何也无法容忍的,因此洛阳必须尽快收复。

3、将相不和矛盾激化,杨国忠谗言不断。前文说过,哥舒翰被起用之后,很快便与杨国忠爆发了矛盾。当时,哥舒翰的部下王思礼便曾劝说哥舒翰,应该效仿汉景帝平定七国之乱的计策,“留兵三万守关,悉以精锐回诛国忠”(“七国之乱”时叛军以“诛晁错,清君侧”为名,汉景帝杀晁错使其出师无名),虽然哥舒翰没有采纳,但此话却传到了杨国忠耳中。为了自保,杨国忠以“抵御叛军”为名,在唐玄宗同意之后招募了三千精兵由心腹日夜训练,又招募一万军队由心腹杜乾运统领驻军灞上,名为抵御叛军,实则防备哥舒翰。哥舒翰则上书请求对灞上军队统一指挥,结果以商讨军情为由将杜乾运诱杀,吞并其军。此事之后,杨国忠与哥舒翰的矛盾已经无法调和,唐玄宗之所以迫使哥舒翰出战,正是有杨国忠在旁不断煽风点火的作用,而作为唐玄宗的宠臣,杨国忠的话语还是有相当分量的。

除了以上几点原因之外,哥舒翰作为领军在外的将领,本就容易受到朝廷猜忌,再加上他乃是突骑施哥舒部出身,本就属于异族,朝中对其的猜忌可想而知,这恐怕也是他不敢强行抗命的原因。

此外,从此后事态发展来看,哥舒翰对于部下的掌控力度极为有限,他虽然看出了安禄山的示敌以弱,但部下不仅没能看出,甚至以为战功近在眼前,这才导致了主力一战尽损。因此,部下的强烈出战愿望,恐怕也是导致哥舒翰被迫出战的一个重要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东吴除了四英杰之外还有哪些可堪大任的将领?

    历史人物编辑:星辰落怀标签:历史人物

    东吴将领的故事大家真的了解吗?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你们带来全新的解读~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军队数量不少,但对外战事却少有获胜,除了吕蒙等人对荆州的谋划外,东吴似乎在对外战事上没有什么建树,最让人无奈的就是孙权曾数次亲率大军攻打曹魏的合肥,却被张辽以数千兵力硬生生的挡下了下来,可见东吴在对外扩张战事上的

  • 韩信体谅屠夫表现大度 韩信最后为何弄的众叛亲离

    历史人物编辑:红楼梦魇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韩信众叛亲离的文章,欢迎阅读哦。根据史书上记载,韩信被封楚王后,特意找到那位曾让自己受胯下之辱的屠夫,面对这样一位仇人,韩信非但没有惩罚屠夫,反而提拔他为中尉,让他从一位无业游民变成吃皇粮的中级军官。对此,很多人认为这足以证明韩信心胸非常开阔,但其实呢,韩信的这

  • 董和董允,三国时期的父子名将,他们结局如何?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董和董允的故事,欢迎关注哦。俗话说,打虎亲兄弟,上阵父子兵。在古代历史上,虎父无犬子,有很多父子均为名将,名留青史。对于三国这一历史阶段,说到最厉害父子名将,每个人几乎都有自己的答案,比如马腾、马超父子,关羽、关平父子,夏侯渊、夏侯霸父子,孙坚、孙策父子等

  • 雍正赐死年羹尧却囚禁科隆多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同为皇帝忌惮的大臣,为何年羹尧被直接赐死,而隆科多却只被圈禁,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康熙六十一年,清朝皇宫内暗流涌动,因为康熙病情加重,太医束手无策,即使华佗再世也无力回天,康熙即将走到人生尽头。对于皇子们来说,既是难过之事,同时内心也会莫名窃喜,一旦康熙驾崩,皇位自然就

  • 诸葛亮死后,东吴上下孙权流涕群臣挂孝,是什么情况?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诸葛亮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诸葛亮死后,蜀汉向邻国东吴通报,东吴的反应是“吴主因丞相新亡,亦自流涕,令群臣皆挂孝”。就像联合国为周总理逝世而降半旗一样,这是一种高规格的礼仪。让我们奇怪,孙权与诸葛亮感情很好吗?他为何要这样?呵呵,感情好可以“流涕”“挂孝”;感情不好,

  • 卢绾和刘邦的关系那么好 卢绾最后为何要背叛刘邦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卢绾和刘邦,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说起卢绾,那他与刘邦可不仅仅是发小这么简单,两人的关系是相当的亲密的。首先:两个人是街坊;史书的记载是同“里”,里就是街坊的意思。第二:两家是世交;卢绾的父亲和刘邦的父亲关系很好,是好朋友。第三:两人是同一天出生的。第四:两个人是同学,而

  • 萧规曹随到底是什么样的 曹参的能力真的不如萧何吗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嗨又和大家见面了,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来了一篇关于曹参和萧何的文章,希望你们喜欢。经过了秦末以来多年战乱的摧残、再加之立朝之初的内部争斗,刚刚恢复国内秩序的西汉朝廷,面对的是一个满目疮痍、民生凋敝的局面,人口锐减、经济崩溃、内外交困:外有匈奴侵袭的威胁;内有外戚、勋贵和诸侯的矛盾。复杂的政局对朝中的

  • 论功劳曹参排行第二 汉初三杰中为何没有曹参的位置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汉朝曹参,希望对你们能有所帮助。公元前202年,刘邦消灭项羽之后,谈及为何取得天下时说:因为重用了手下的三位良才,“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我不如张良;镇国家、抚百姓、供军需、给粮饷,我不如萧何;指挥百万大军,战必胜,攻必克,我不如韩信。”刘邦金口一开,瞬间让张良

  • 探索光绪帝身不由己的一生,背后其实充满强大的韧性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光绪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提到光绪皇帝,很多人第一反应就是悲惨。的确,身在帝王之家的光绪,一生都活在重重的身不由己中。原本他不是同治皇帝的儿子,没有继承皇位的资格。但是,同治皇帝早逝,没有留下子嗣。一手遮天的慈禧为了巩固她的影响力,于是选择了同治皇帝的兄弟

  • 贺知章的一生有多精彩?体现了他怎么的人生智慧?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下面由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贺知章的故事,感兴趣的小伙伴接着往下看吧。唐天宝三年(744年)的一天,盛世的长安城里觥筹交错,文武百官聚集在一起,设宴送别一位86岁的老人回归故里。这位老人就是贺知章。很多人都说,贺知章的人生很精彩:36岁状元及第,由此开启仕途之路,最高官至三品。擅诗文、书法,“万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