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揭秘:王莽为何能够轻而易举的篡夺西汉政权

揭秘:王莽为何能够轻而易举的篡夺西汉政权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下一个明天 访问量:3037 更新时间:2024/3/25 14:24:51

汉初实行国家授田制度,按军功授田,创造了一大批大小地主和自耕农,并迅速安定了汉初的政治局面。国家授田制度是在地广人稀的背景下实施的,由于当时人地矛盾并不突出,再加上国家对小农经济的扶持,新立户者一般可以获得百亩左右的土地,即便存在不足,也不会相差太远。这个制度一直维持到吕后时代,还能够正发挥作用。

网络配图

但是,随着社会的长期安逸,这些土地逐渐变成了私有制,到了“景之治”时代,这种私有制变成了土地兼并,乡里兼并势力非常活跃。如果说授田制下的土地买卖还受到某种限制外,则这种限制在景帝之后就失去了效用。兼并使得本来就十分脆弱的小农的土地日益集中在这部分人手中,导致小农不断陷入破产的境地。随着武帝以降,授田制的废止,再加上豪强势力对小农的兼并导致其破产流亡和大量奴婢化,国家在乡里的控制就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而百姓一旦沦身为奴裨则意味着国家对其人身的、经济的控制权的丧失。国家无力从根本上解决土地兼并对国家在乡里人身、经济控制带来的冲击。所以面对小农破产,西汉中期后的君臣在对流民“招流”的同时,呼声最高的便是“限奴”,与之相伴的则是企图从一定程度上解决小农破产之源的“限田”。由此掀起西汉中后期国家与豪强间围绕土地和奴牌问题的经济和人身控制权争夺。而能与国家争夺土地和奴婢的豪强的崛起,正是西汉基层治理崩坏的结果。

豪强抬头架空乡贤控制基层

秦和西汉前期,国家在乡三老、里父老等具有基层乡贤的选用中具有主导地位,当时国家对乡里强宗大家的抑制和垂直型乡里行政体系的存在,当时的乡里权力结构体现出极强的权一元支配色彩。三老、父老体系充其量是国家在乡里一元支配的组成部分而已,至于孝悌和力田之属更是如此。对基层的控制实际是相当严密的。

这个时期,国家对可能同自己争夺基层控制权的乡里大宗豪强保持高度谨慎的态度,对其的预防大于依赖,对其武断乡曲及不法现象只要王权需要完全掌握纵横打击的主动权。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汉初“黄老之治”已经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了。主张加强中央集权,实现大一统的儒家思想便起而代之。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采用经过董仲舒改造过的新儒学,实则外儒内法,作为官方意识形态指导思想。

网络配图

自汉武帝确立“独尊儒术”之后,新儒学成了汉帝国的正统思想,为了加大推行力度,鼓励基层士人攻读儒家经典,汉政权把学习《六经》和出任国家官吏结为一体。这无疑加速了儒学的普及。至平帝时全国自中央、郡(国)、县、乡至基层的里,建立起完整的教育体系。里部的学校“序”是幼童学习的专门场所,自此以后,所有里部幼童必须接受儒学教育。

为了加大政治教育的普及力度,汉代政府使出治民杀手锏,把攻读五经和入仕做官对接,这把里部民众的思想控制水平在制度层面上推其极限高度。在“以孝治天下”的温情面纱下,汉政府对于“通财共居”的现象采取默认甚至是鼓励的态度,产生于血缘关系基础上的儒家“亲亲、尊尊”思想成为社会的主流。这样的局面下,通族合宗的宗法血缘聚落集团“聚”大量出现,改变着本由小农主导的基层社会结构。

随着这种乡里百姓之间的宗族结合出现进一步加强的趋势,乡里豪族势力不断发展,主要表现为以豪族为主体的宗族、豪强力量的增强和在乡里影响的扩大。地主、官僚和商人三位一体的结合日益紧密,而原来在乡里有影响的诸强宗大家中的一部份也有机会成为统治阶级的一员,进而凭借这种政治以及经济的优势,很容易以其家族为中心形成盘踞乡里的豪族势力。秦和汉初一直饱受打击的豪强势力开始抬头了。

另一方面,武帝算缗以前,豪强阶层主要活跃在流通领域,生产性投资也局限于开矿、冶铁、煮盐、铸钱等部门,兼并土地的问题尚不突出,故有“未有并兼之害”的说法,故这一时期流民问题并不突出。但武帝对工商贾不加分别的毁灭性打击政策,虽使豪强在一定时期销声匿迹,但这造成豪强资金大量回流农村,使得豪强势力在基层之间坐大。

网络配图

随着乡里宗族豪强势力的发展,乡官父老等乡里职能性控制人员逐渐为乡里豪强大族出身的豪民所占据。乡官大多有位无禄,有秩、啬夫等虽为郡县属吏出任,但却“职斯禄薄”,斗食而已。但乡官毕竟是广大农村的头面人物,众望所归,还有机会迁升为郡县属吏,乃至地方长吏,故也不失为豪民从政之一途。豪民拥有雄厚的财力,因在乡里气指颐使、偷税抗税、辜榷奸利、大放私债,间接地左右着汉代的乡里政权。

豪民尽管无权,但财势凌人,在社会上宗族势盛、财大气粗、奴仆宾客成群、坐享威福,其权势或可与乡里政权并重,或高高凌驾于乡里政权之上。乡官里吏自然“畏惮”,而不敢“笃责”。由此,豪民买通、权钱结合、对乡里政权的控制步入了新的阶段。

乡里宗族豪强势力的强势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更加肆无忌惮的兼并。由于官僚、地主和商人三位一体的结构特征以及兼并的普遍发展,再采取直接打击的举措已经不可能。而乡里政权排解纠纷、组织生产、赈灾扶贫等行政职能丧失殆尽,农民破产流亡的势态一发而不可收。统治者转而企图通过“限田”、“限奴”的办法来抑制兼并,以解决农民大批失地流亡和沦身为奴脾的现实危机。

但这时国家所能做的,只是将地方上危害极大、武断乡曲的豪强清除掉,而不能改变总体上基层势力壮大的格局。如此,矛盾的积累便会在总体上爆发,国家政权的瓦解与基层控制结构的解体只是同一种结果的两种体现罢了。

于是,随着乡里兼并之害的继续发展,乡里小农经济日趋脆弱,国家在乡里的统治基础开始发生动摇,社会矛盾日益激化并最终导致了西汉王朝的灭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王莽赶刘秀真伪辩:历史上两人没有太多交集

    历史人物编辑:我亦王者标签:历史人物

    王莽和刘秀都是中国历史上颇具传奇色彩的人物。王莽以西汉王朝皇亲国戚、辅位重臣之尊,灭汉创立新朝,开通过篡位作皇帝之先例;刘秀则以没落皇族之身,起于田垄之间,灭莽复汉,中兴汉祚,亦为历代王朝更替中之仅有。故而在中原地区,流传着许多和他们有关的故事。在山西一带,就有王莽赶刘秀的传说,流传已久,家喻户晓。

  • 洋人见证皇位角逐:谁才是康熙钦点的接班人?

    历史人物编辑:胖次标签:历史人物

    英国医生约翰·贝尔在京期间,多次参加皇帝康熙和皇子为使团举行的各种宴会,他的记录很可能是从当日权力斗争的中心人物获得的,或为有关康雍之际皇位继承问题迄今尚未为人注意的一手文献。在清代历史上,雍正即位始终是一个引人注目而又难以解决的疑案。他本人特别强调两点:其一,他与兄弟宗室绝无仇怨,按照康熙的遗令,

  • 春秋战国著名游说家苏秦为何被车裂而死?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前287年,赵国的一些明眼人察觉了苏秦的一系列捣鬼活动,并报告给了赵相李兑。李兑派人直抵苏秦的旅馆,当面指控苏秦为间谍。苏秦被扣留在了邯郸,不得走脱,生命异常危险。网络配图苏秦只有一个办法了:拿出一块木板(因为当时没有纸),用毛笔在上边写成信,发给燕昭王,请求组织上援救。但是“组织上”已经对苏秦

  • 中国古代的大富豪邓通为何最后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汉文帝刘恒与邓通之间的关系一直是很耐人寻味的。据史料记载,因为汉文帝做了一个梦,梦中有个风度翩翩的美貌少年助他登岸,他就找到这个少年,给他封官加爵。当然也有人说汉文帝是喜欢邓通的,因为当时皇后窦漪房已徐娘半老,双目失明,而邓通眉目如画,正是年少俊美的时候,汉文帝看到这样的邓通,心生爱慕,倍加宠爱。网

  • 康熙训诫子孙:平时的谨慎 是胆大的基础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凡人于无事之时,常如有事而防范其未然,则自然事不生。若有事之时,却如无事,以定其虑,则其事亦自然消失矣。古人云:“心欲小而胆欲大。”遇事当如此处也。网络配图《康熙庭训格言》康熙在世时,经常对子孙有所训诫,后来雍正将这些训诫整理成《庭训格言》。网络配图康熙认为一个人为人处世首先要做到“心小”,就是说

  • 刘备对赵云有意见?为什么没给赵云高官厚禄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通过查阅史料,我们发现《三国志》等史书所记载的赵云并没有像《三国演义》那样身居高位。据载,刘备在成都称汉中王后,封了级别最高的四位将军,即前将军关羽、右将军张飞、左将军马超、后将军黄忠,而赵云只是个翊军将军,还没入高级武官之列。当时赵云的地位连魏延都不如,刘备封魏延为镇远将军、汉中太守,汉中为成都的

  • 大将军蒙恬吞药自杀前为何说自己死不足惜?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秦始皇三十七年(公元前210年),在阳周(今属陕西延安)的一间囚室里,受新皇帝胡亥吩咐消磨而来的一名使者正高傲地对着一位阶下囚训话:“你本人罪孽太多,已经不可赦免,而你弟弟又犯罪当死,按大秦的律法,你应被连坐处死。”闻听此言,这位叫蒙恬的阶下囚自顾自地倾诉起自己家族的辉煌战史,及其本人为秦帝国立下

  • 古代“辞职”:海瑞辞职信骂遍朝野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伴随着河南女教师“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辞职信的走红,与辞职有关的话题日趋热门,一度高居大众话题的头条。如此优雅又率性的“说走就走”,羡煞了诸多在工作中累成狗却不得不为了房贷、车贷和孩子奶粉钱忍气吞声的劳苦大众,这封信也因此被冠以“史上最具情怀辞职信”的美誉。其实,历史上像这样有情怀的辞职信不胜枚

  • 历史上哪位皇帝开了清代帝陵先入葬皇贵妃的先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康熙朝时,敬敏皇贵妃(皇十三子怡亲王允祥的生母)于康熙三十八年七月逝,康熙帝对这个妃子很是宠爱,便特谕旨打开景陵地宫大门。开了清代帝陵先入葬皇贵妃的先例。按清朝门顺治便有的规定,皇后先死,或者皇后虽然死在皇帝之后,但皇帝梓宫尚未入葬时,可以与皇帝合葬在同一陵寝的地宫内,皇帝生前喜欢的妃子也可以合葬。

  • 原水泊梁山老大王伦为何落得失位亡身?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王伦能当上寨主,证明他还是有些气场的。但王伦的气场太小,弱弱的名号“白衣秀士”便是证明。他的三位副手,名号反倒是震山响:摸着天杜迁,云里金刚宋万,旱地忽律朱贵。三人的名号又有天,又有地,又是“千”,又是万的,听起来相当有力度。可惜的是,几条响当当的汉子,在白衣秀士王伦的领导下,毫无好汉模样,竟似妖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