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生死的悲局!名将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生死的悲局!名将袁崇焕最为倚重“复辽三大将”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落叶无声 访问量:710 更新时间:2023/12/16 13:29:35

1627年8月年仅23岁的明熹宗朱由校病死,时年18岁的皇弟、信王朱由检继承皇位,是为崇祯帝。即位之初,年轻的崇祯帝意气风发,励精图治,他力图中兴大明王朝,在上台伊始就对以魏忠贤为首的阉党势力施以雷霆手段,朝野无不拍手称快,新朝顿时气象万千。

1628年4月崇祯帝下诏任命袁崇焕为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督师蓟辽、兼督登莱、天津军务。7月袁崇焕抵达北京后,见崇祯帝年轻气盛,急于求治,便大胆提出“五年复辽”计划。同时他推荐三员大将,“臣自期五年,专藉此三人,当与臣相终始。届期不效,臣手戮三人,而身归死于司败。”

那么这三员大将是谁?随着袁崇焕的惨死,这三人的命运又有着怎么样结局呢?

1.祖大寿

字复宇,辽东宁远(辽宁省兴城市)人。祖大寿出身将门,他的先祖追随朱元璋起兵,后奉命镇守辽东,遂世代居住于此。祖大寿的父亲祖承训曾在辽东总兵李成梁、李如松麾下为将,曾参与万历三大征的“朝鲜之役”,因此祖家在辽东为名门望族。

祖大寿最初担任靖东营游击,广宁之战后,孙承宗担任蓟辽督师,孙承宗采纳袁崇焕的建议,命令担任参将的祖大寿在宁远筑城。最终经过一年的时间,宁远城“高三丈二尺,雉高六尺,址广三丈,上二丈四尺”。1626年1月城刚刚筑完,努尔哈赤率13万大军就兵临城下。袁崇焕没有遵守撤退的命令,他与祖大寿等将士誓师死守。

最终明军凭坚城、用大炮将后金军击退,几个月后,此前从未败北的努尔哈赤郁郁而终。1627年5月皇太极亲率大军围攻宁远、锦州。面对气势气汹汹的后金军,袁崇焕派祖大寿率领4千精兵,出其不意,从后面夹击后金军,后金军死伤数千人,败退而去,是为“宁锦大捷”。

有人说宁远之战、宁锦之战意义不大,其实自1618年后金与明交战以来,至宁远之战前的8年间,大小数百战,明军均以失败告终,应该说宁远之战打破了后金军不可战胜的神话,它的意义和近代的某某关之战类似。战果不大,但意义十分重大。

言归正传,随着袁崇焕的举荐,祖大寿任前锋总兵,挂征辽前锋将军印,驻锦州。正当袁崇焕在辽东整顿军队,积蓄力量之际,1629年10月皇太极率十几万大军绕过辽东,从蒙古取道,突破龙井关、大安口一带的长城,陷遵化、破顺义,兵锋直抵北京城下。

袁崇焕闻讯后,派遣山海关总编赵率教率4千精兵驰援遵化,自己率祖大寿、何可纲等人,带着9千精兵昼夜疾驰北京。终于赶在后金军前一日抵达北京,次日与后金军在广渠门外展开激战,后金军败退。崇祯帝拒绝鞍马劳顿、历经血战的援军入外城休整,同时以商议军饷为名,召集袁崇焕等人入城。

在平台袁崇焕当场被捕,祖大寿对此非常不满,同时担心自己的境遇,而“辽兵素感崇焕恩”,于是祖大寿率部东走。崇祯帝万般无奈之下,让袁崇焕写信招回祖大寿,祖大寿的老上级孙承宗也遣使抚慰,让他立功为袁崇焕赎罪。祖大寿得书后,“受其感召,全军皆哭,奋勇杀敌,连克永平、迁安、滦洲,辽左乃安”。

事后祖大寿提出用自己的官爵为袁崇焕“赎罪”的建议,并没有被崇祯帝采纳,1630年袁崇焕(关于袁崇焕,请见小编【甜心即可】撰写的《另有隐情?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凌迟惨死!》一文)被凌迟处死。1631年7月祖大寿奉命于大凌河筑城,但时隔不久皇太极率大军便兵临城下,将大凌河城团团包围。此时大凌河城尚未筑完,城内兵少缺粮。明军几次救援,都被打得大败而逃。

内无粮饷,外无援兵,大凌河城被整整围了三个月,城内到了人相食的地步。而城外的后金军不断劝降,刚开始遭到了祖大寿等人的拒绝,但随着援军越来越渺茫,祖大寿动摇了。10月28日祖大寿将不肯投降的何可纲杀死,打开城门向后金投降。

投降后的祖大寿向皇太极建议,趁锦州不知自己投降,自己返回锦充当内应,以夺取锦州,皇太极采纳了他的建议。但祖大寿一返回到锦州城,马上组织防御,抗击后金军。大臣们也向朝廷参奏祖大寿献城投降,但崇祯帝不仅没有降罪,却提升祖大寿的官职,驻领锦州。

后世关于祖大寿“诈降”的议论颇多,小编认为祖大寿应从袁崇焕事件吸取了教训,他诈降是为首先是为了保住自己的身家性命,去而不返是担忧家人的命运。此后他拥兵锦州,以各种借口推辞入京觐见崇祯帝,另外还和后金既保持联络,但又并不投降,周旋于明、清两朝之间,以求自保。

1641年3月皇太极率兵包围锦州,崇祯帝派遣洪承畴率13万人驰援。皇太极采用围点打援的战术,率清军截断明军粮道,导致明军大乱,各部纷纷溃逃。清军趁势发动冲击,将督师洪承畴等人围于松山。1642年2月,松山城破,洪承畴被俘后投降。断粮3月的锦州城难以为继,祖大寿再次出降。

皇太极在沈阳故宫的崇政殿召见明将投降一干人等,祖大寿顿首谢罪,皇太极为了为了招揽明朝大将,赦免了他,” 往事已毕,自后能竭力事朕则善矣”,将他封为总兵,但并不予以重用。1644年祖大寿随顺治帝入北京,1656年祖大寿在病死于北京。他的儿子祖泽清后曾响应吴三桂的“三藩之乱”。

2.赵率教

字希龙,1569年出生,陕西靖虏卫人。赵率教出身军旅世家,他于1591年考中武进士,担任甘州都司,此后屡著战功,任延绥参将。后来被人弹劾,免官赋闲在家。萨尔浒之战,明军惨败。万历帝下诏“废将蓄家丁者赴军前立功”,因此赵率教再度从军,在辽东经略袁应泰的麾下担任副总兵,典中军事。

1621年努尔哈赤率军进犯辽阳,经略袁应泰自杀,明军溃败。赵率教也在逃亡之列,论罪当死,但当时溃逃的又何止赵率教一人呢,因此得以幸免。广宁之战后,关外诸城尽为无人防守的空城,赵率教向上司申请,率38名家丁前往辽东前屯卫城。他历经艰辛抵达前屯卫,“编次难民为兵,缮雉堞,谨斥堠”,此外他还将大兴屯田,亲自耕作。

此后赵率教升为总兵官,镇守山海关,宁远之战中他曾派兵援助。1627年3月赵率教移镇锦州,同月5月宁锦之战爆发,赵率教率兵守卫锦州24天,后金军伤亡数千人,败退而去。袁崇焕出任督师后,赵率教再度镇守山海关。

1629年10月后金军入关,赵率教奉命率4千精兵驰援。赵所部疾驰三昼夜抵达三屯营,但总兵朱国彦拒绝让援军入城,赵率教只得率部策马而西。11月4日赵率教所部在遵化遭遇后金军阿济格的包围,双方展开激战,最终赵率教中流矢阵亡,全军覆没。

3.何可纲

何可纲是辽东人,在天年间就担任袁崇焕的中军,“廉勇善抚士卒”,深得袁崇焕的信任,可以说是袁崇焕的心腹将领。先后参与宁远之战、宁锦之战,屡立战功,袁崇焕曾在给崇祯帝的奏疏中称赞“(何)可纲仁而有勇,廉而能勤,事至善谋,其才不在臣下。臣向所建竖,实可纲力。”

袁崇焕出任督师后,他的规划是:祖大寿仍驻锦州,何可刚与自己驻宁远,而移蓟镇赵率教于关门(山海关),同时采用“以辽人守辽土,以辽土养辽人,守为正著,战为奇著,和为旁著”策略。采用步步推进的方式,以解决辽东问题。

何可纲与袁崇焕到任后,裁定军制,一年之内为朝廷节省白银120万两。就在辽东形势逐渐好转的时候,皇太极的一次出其不意的出兵,摧毁了一切。前文已经多次提到,历史上称之为“己巳之变”,赵率教战死,袁崇焕下狱,不久被处死。何可纲与祖大寿一起逃回辽东,他们曾经希望以自己的功劳为袁赎罪,但最终化为泡影。

1631年7月祖大寿、何可纲于大凌河筑城,遭到后金军的围攻。经过三个月的战斗,祖大寿众将决定投降,只有何可纲一人坚决反对,祖大寿竟然命令手下人将何可纲拖出城外处死。临刑前何可纲“颜色不变,亦不发一言,含笑而死”。

后世有些人为了抬高崇祯帝,往往将袁崇焕斥为汉奸、卖国贼,但正所谓是非公道自在人心,至少我们能从袁崇焕选择的将领身上,感到到袁的真实意图。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乱世魔将:历史被封为“宇宙大将军”的是他 侯景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古代的官职设置是有一套理论原则的,如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而对于一些功勋卓著的人,往往授予一些超乎常规,从未有过的的官职。隋末李渊父子于晋阳起兵,经过几年的征战,最终一统天下。为表彰秦王李世民的功绩,李渊封他为天策府上将军之职。今天不说天策府,介绍一个听起来更为霸气的官名——宇

  • 牛皋真是笑死的吗?揭秘历史中岳家军猛将牛皋

    历史人物编辑:与世无争标签:历史人物

    提到岳家军的大将牛皋,几乎无人不知、无人不晓,他粗中有细、机智过人,与岳飞结拜为兄弟,一起抵抗金国入侵。后来金国元帅兀术被宋军活捉,牛皋骑在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四狼主”身上放声大笑,因过于兴奋且年事已高,最终牛皋、兀术身亡,于是民间便流传着“气死兀术,笑死牛皋”的典故。其实人们对牛皋的了解大多来自钱

  • 改变中国战争的一代明君赵武灵王竟被活活饿死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世事难料,古语有言“善作者不必善成,善始者不必善终”。纵观整个世界历史,那些曾经纵横捭阖、驰骋沙场、对后世影响深远的人物都难拥有一个完美的人生结局。不是死于权力斗争,就是死于阴谋诡计。本文介绍一位深刻影响中国古代两千年战争史的人物,他就是赵武灵王。提到他,人们马上想到胡服骑射。确实赵武灵王的胡服骑射

  • 文才武略第一人:同时进入文庙武庙儒将杜预

    历史人物编辑:荼靡花事了标签:历史人物

    647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将历代先贤先儒22人配享孔子,是为文庙。782年唐德宗李适接受颜真卿的建议,下诏追封古代名将六十四人,为他们设庙享奠。1123年宋徽宗赵佶依照唐代惯例,为前代72位名将设庙,是为武庙。按理说文是文,武是武,其中差别很大,想要跨“专业”做事业简直比登天还难。但世上无难事,有一个

  • 明朝铁骨忠臣铁铉:一介书生挫败朱棣惨死不屈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1402年6月南京城金川门缓缓打开,燕王朱棣率“靖难”大军浩浩荡荡的进入城中,与此同时皇宫中冒起滚滚浓烟,建文帝朱允炆下落不明。至此这场历时三年之久的皇位争夺战,以燕王朱棣的胜利而告终。战争有胜负,人们有喜悲,战争的烽火刚刚熄灭,朱棣就下达了大明第一号通缉令,目标是建文帝手下的五十多个“奸党”。时间

  • 令朝鲜膜拜千年直至今日的大唐名将竟是薛礼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一衣带水,隔海相望的朝鲜半岛对于我们来说,是一个既陌生又熟悉的地方。千百年来他们曾书写汉字,沿用中国中原王朝的纪年、礼仪,甚至是政治制度,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也曾在这里打下深深的烙印。但随着朝鲜半岛民族主义思想的兴起,开始逐步去“中国化”。但鲜为人知的是有一座唐朝名将的庙宇竟然在民族性极强的朝鲜境内屹

  • 张贞娘是乱世王妃却被公公霸湛 后助丈夫登基被杀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张贞娘,五代时后梁第二位皇帝朱友珪的皇后。朱友珪是后梁开国皇帝朱温的第三子。朱温当年随黄巢起义,曾经扫荡中原,行至亳州时,劫掠了唐军大营,发现一个营妓貌美如花,朱温色中厉鬼,便将营妓收入帐中,于是便生下了朱友珪。这么来看,朱友珪的出身是十分差的。如果是在正常的显赫人家,仅凭母家的妓女出身,便注定朱友

  • 何欢是皇后却被迫吃人肉 后为救国不惜委身臣僚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何欢,唐朝时四川人。乾符三年被秦王李晔收入宫中。因为何欢天生丽质、且聪慧过人,很快就得到李晔的宠爱,并为其诞下两子。文德元年三月,唐僖宗驾崩,李晔登基是为唐昭宗。封何欢为淑妃。从侍女到淑妃,何欢看上去实现了人生的逆袭。但这时候的唐朝,已是日落西山,军阀横行,太监干政,皇帝毫无实权。 昭宗登基没多久,

  • 薛仁贵薛丁山薛刚!揭秘历史上真实的“薛家将”

    历史人物编辑:莫笑少年梦标签:历史人物

    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长期以来民间流传下来许多掺杂着神话色彩的历史小说,既有气势磅礴的《三国演义》、《封神演义》、《隋唐演义》等鸿篇巨著,也有以“家将”为特色的精彩作品,诸如叙述杨家将、薛家将、曹家将、呼家将等一些列类似于家族史的历史小说。其中以《薛仁贵征东》、《薛丁山征西》、《薛刚反唐》的薛家将系列,

  • 原来一直被世人低估丑化的苏定方才是大唐神将

    历史人物编辑:轻描淡写标签:历史人物

    在中国的通俗历史小说、评书、戏剧中历史人物通常会经过艺术加工,而被“包装”,特别是以隋唐时期为甚。有些原本在历史上并不太知名的人物成了家喻户晓的英雄豪杰,如秦琼、程咬金、李元霸,而有些真正的名将却被丑化、歪曲,以至于面目全非,其中最严重的就是唐朝初年的一代名将苏定方。在《隋唐演义》、《说唐全传》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