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解密:汉和帝刘肇究竟是如何知道窦宪要夺权的?

解密:汉和帝刘肇究竟是如何知道窦宪要夺权的?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做你的英雄 访问量:3354 更新时间:2024/2/13 9:55:33

窦宪不屑汉和帝,汉和帝不满窦宪。窦宪欲做掉刘肇,不料不久便被汉和帝知道了。对于是如何知道此事的,史书上只有五个字记载“帝阴知其谋”(《后汉书》)。此时看似简单,背后实则隐藏了些见不得人的事情。读史,要读懂,更要读通。那么,刘肇究竟是如何知道窦宪要夺权的?

刘肇(公元79——公元105年),即汉和帝,汉章帝的第四个儿子,一生主要干了两件“大好事”——打败匈奴和击垮窦氏,也干了一件“大坏事”——宠信宦官。

汉室皇脉衰微,汉章帝刘炟被马皇后抱养,其继承者刘肇也没有逃过被窦皇后抱养的命运。俗语云:“有再一再二,无再三再四。”皇族不兴,苍天不佑,凋谢之际也就不在话下了。刘肇的生母是梁贵人,在被抱养后,幸亏窦皇后视之为骨肉,他本应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但日后养母的强势行为却令两者之间反目为仇,倒戈相向。窦氏雄心壮志,力图壮大自我,打击刘家;刘肇不辱使命,祈望转危为安,整垮窦氏。狭路相逢,勇者胜。所以,窦刘两家的殊死搏斗在所难免。

公元82年,被立为太子;公元88年,登基为帝。一人当官,鸡犬升天。十岁儿童刘肇成了最高统治者,自然会给自己的养母“加官晋爵”,“尊皇后曰皇太后,太后临朝”(《后汉书》),本想为安抚,不料引火烧身。“太后临朝”无疑为这场皇权相争敲响了开场锣。在埋葬了汉章帝后,窦太后“执白先行”,下了第一道诏书,并在其中不动声色的隐喻道:“今皇帝以幼年,茕茕在疚,朕且佐助听政。”此语可谓一语双关,偷换概念,意味深长。

皇帝小,自然不懂事,可是你别忘了,谁都有长大的一天。窦家从来没有看得起汉和帝这个小皇帝,你别装蒜,要明白是谁在为你保江山。窦氏仗势欺人,权倾朝野,逐渐长大的汉和帝自然看在心里,记在心里,“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对窦氏面合心不合。公元92年,东汉13个郡国同时发生地震,震后自然是大旱蝗灾。有人认为,这昭示着一个大改革即将到来。在我看来,未必是,自然现象本无象征性,如果非要强加些什么的的话,那笔者就说,这征兆着刘窦两家之间已经有一条不可逾越的裂隙。两岸间搁着个湍急的洪流,距离不是一般的长,靠着一个独木桥连接着。我想干掉你,你想整死我,为了夺得独木桥中间隔着的那个皇冠,忘却了胆怯,个个装出天下第一的架势,朝着那个沾满血性的皇冠迈着正步,咔咔而来,落地砸坑。

刘肇已不是昨日那个嗷嗷待哺的襁褓稚子,已经落拓成一个惨绿年华的雏鹰展翅的“五好青年”。皇帝要强大,窦宪看不下去,于是便找来自己的爪牙郭举、郭璜、邓磊等人,共同谋划杀害汉和帝这件大事。就在这时候,汉和帝竟然知道了这件事,但对于从何得知,却无记载,仅有“帝阴知其谋”(《后汉书》)这五个字记载。可见,这里面的猫腻很大,值得我们这些后来人好好玩味。弑君篡权这种大事,保密措施应该很好,或者说相当好,那刘肇是怎样知道的呢?是偶尔耳闻,是卧底通风,还是通过其他见不得人的卑劣手段?

在笔者看来,是有人给刘肇通风报信。此话怎讲呢?窦宪仗着自己的家族优势和作战英勇,恃才傲物,目空一切。窦宪最大的长处是骁勇善战,曾深入瀚海沙漠三千里,大破北匈奴,在燕然山刻石记功而妇孺皆知;可是他最大的败笔也在此。他仗着自己的卓越战绩,心高气傲,自视为天下第一,无人可与自己相提并论。窦宪是个战将,不免眼高手低,平日里的霸道作风自然惹恼了很多人。比方说,他曾用很低的价钱收购了沁水公主的庄园田地,公主见其势力强大,只好隐忍不言。窦宪不仅得罪尽了皇室贵族,也得罪尽了朝中同僚。皇室贵族对他的态度是侧目以视,朝中同僚对他的态度是磨刀霍霍。他对上层尚且如此,对待寻常百姓更是欺辱剥削殆尽。窦宪一手遮天,自然会无数见风使陀之人寄居在其旗下,“刺史、守令多出其门”(《后汉书》)。你在社会上,越得势,得罪的人也就越多,虽然目下还没有浮现。皇帝是天下的象征,你要非法篡权,那是不得人心的,再说国君又没什么特大过失,你飞扬跋扈别有用心能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吗?那是不可能的。在这种背景下,有人向皇帝通风报信也就不足为奇了。

那为什么其他可能不行呢?先说,偶尔耳闻。想弑君夺位这种事,自然不可大张旗鼓的讨论,只能是私底下你一言我一语,皇帝不可能在现场听到,听人谈起更是无稽之谈。窦宪等人早已派人死死的盯住刘肇,一有什么风吹草动,就像自己报告。窦氏兄弟,已经限制了国君与大臣的直接接触,只能通过宦官间接接触。经过长期观察,汉和帝认为只有郑众可以“交心”。汉和帝自由都被限制了,更无可能偶尔听闻此事。再言,卧底通风。汉和帝自小受到窦氏的遏制,身边根本没有多少心腹。心腹都没有,“卧底通风”这种说法又从何谈起呢?

据史书记载,帝阴知其谋,乃与近幸中常侍郑众定议诛之。(《后汉书》)综合而论,我们可知,这个通风报信的人平日与汉和帝接触不多,甚至是大道上陌生人的关系,只是因为他不满窦宪的恶举,挺身而出,甘愿冒被杀的危险,置身通过宦官传信这一个渠道,给皇帝报告了这个重要消息。对于他是谁,我们现在无从得知,只知道这是窦宪嚣张惹出的“画外音”。

窦宪最终被逼自杀,是罪有应得的,谁叫他不把人当人。刘肇得到这个意料之外的消息后,立即和郑众商议此事,着手斩草除根。窦宪当时正在镇守凉州。刘肇先把他调回了京城,并从前朝中汲取营养。动手的前一天晚上,汉和帝亲自指挥,一方面,派丁鸿带兵死守城门;另一方面,派执金吾、五校尉等人领兵郭璜、郭举父子和邓叠、邓磊兄弟这些小鬼。围点打援,个个击破,窦宪也就孤军难守了。到了第二天,派遣使者到窦家收回窦宪的大将军印,遣散窦固、窦景等人。汉和帝为了大事化小,小事化无,便让窦氏兄弟个个自刎而死。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是有人通风报信,那事成之后,为什么没有进行奖赏,在史书上没有记载呢?我的结论是,这事和这人都目标太大,如果一旦公布出来,这位仁兄的性命恐怕就难以长久了,只能是偷偷的奖赏。史书上并不是什么都会记载的,一些私密事是不能公布的,而且据笔者推测,在这次传送信息的过程中,有人做了些见不得人的事情。皇帝是正义的化身,是正义之师,哪能关联上不光彩之事,如果让你的其他臣民知道怎么办?你还有何颜面再坐这个宝座?所以,还是不提为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更多文章

  • 揭秘:唐朝历史上曾经生擒高丽王的大将是谁?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李世民东征高句丽有没有成功,唐朝征战高句丽,李世民攻打高句丽

    在中国历史上,隋炀帝三次远征高丽未果,唐朝的李世民也是野心勃勃欲把朝鲜拿下,一直到了唐高宗也是多次远征,终于将高丽征服。历史总是令人回味,在这场决定性的战役中,是哪位大将攻克平壤,生擒高丽国王呢?据历史记载:唐朝在朝鲜的军事行动达到巅峰是在667年,当时唐军在新罗军的配合下,由李勣为将对高丽发起了水

  • 解密:魏武帝曹丕暴病驾崩与其脱发严重有关?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曹丕之死原因,魏帝曹丕,在位七年

    公元226年,曹丕因“许昌城南门无故自崩”(《三国志》),担心上天震怒,自己将不久于人世。没过多久,他便重病缠身,后“崩于嘉福殿”(《三国志》),或者“殡于崇华前殿”(《魏书》)。魏文帝突然辞世,一直是人们争论不休的话题。对于曹丕因何而死,有人认为是因为肺病;有人认为是因为沉迷酒色,还有人认为是因为

  • 解密:汉桓帝刘志为何冒险进行“脱光相亲”?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汉桓帝刘志之后是哪个皇帝,汉桓帝把汉灵帝的关系,汉武帝对太子刘据死后的态度

    梁女莹要嫁给汉桓帝,做皇后。皇帝派人前来,对她进行婚前体检。首先,让她走几步,看看走姿如何。然后,女官与她一同进入屋中,要求进行裸检。梁女莹起初并不同意,女官因受皇命而来不得不尽职尽责,便把她的衣服全部脱光。梁女莹眼里含着泪水,一丝不挂站在那里,让女官从上到下,从前到后,仔仔细细观察了一番。只见,上

  • 慈禧太后的老年生活:过年与众人做素馅煮饽饽

    历史人物编辑:高跟鞋的旋律标签:慈禧太后的奢侈生活,娶了中国太太衣食无忧,慈禧太后六十大寿菜单

    清朝末年,虽然政权濒临灭亡,宫廷里却依然过着奢侈享乐的生活。1901年除夕临近,过了腊月二十三祭灶,内务府便传知各宫总管封印准备过年事宜,由内务府奏明太后,得旨按宫中旧例后,便传告各府第福晋、命妇、格格,及一二品大员的女儿于腊月二十五进宫过年。命众格格做针线活这天上午8时,太后升堂入座后,第一拨由格

  • 礼贤下士的刘备 为什么当上皇帝就不可一世了?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刘备礼贤下士的表现,三顾茅庐刘备礼贤下士的例子,刘备礼贤下士的例子

    刘备其人,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三顾茅庐”。即使没有多大的本事,就凭这种礼贤下士,尊重人才的品格,就值得尊重。孔明出山之后,刘备与这位二十几岁的年青人相敬如宾,入则促膝而谈,出则并马而行,火烧博望坡时,甚至还听从诸葛亮的将令。那时候,他从来就没有拿大,摆出“主公”的架子。难怪陈寿在《三国志》中评说刘备

  • 揭秘刘备的过去:少年刘备竟是一名土匪头子?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少年三国,刘备的身份是真的还是假的,刘备是一代枭雄吗

    陈寿在《三国志》中写得十分婉转,他说刘备专爱结交豪侠,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三国志》中所写的“豪侠”实际上是一种尊称,说白了,刘备专爱结交流氓、土匪、罪犯这样的人。从刘备的家庭出身来看,他生在贫寒的家庭,父亲早逝,仅能靠编织竹席、草鞋为生。面对这样的家庭环境,刘备却屡屡做出与本人身份不等的事情来。首

  • 宋高宗很佩服的画家米芾患有强迫症和洁癖?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米芾洁癖的故事,米芾评价王羲之,著名画家米芾

    米芾有洁癖,传闻遐迩,声名在外,其具体情形如何,连宋高宗都很好奇,颇欲八卦一通。某一天,他翻看大内珍藏的米襄阳法帖,忽有发现。《思陵翰墨志》说:世传米芾有洁疾,初未详其然,后得芾一帖云:“朝靴偶为他人所持,心甚恶之,因屡洗,遂损不可穿。”以此得洁之理。靴且屡洗,馀可知矣。又芾方择婿,会建康段拂字去尘

  • 解密:汉初名相萧何到底是怎么走上“腐败之路”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相国萧何,汉代相国和丞相有什么区别,历史上萧何是怎样的一个人

    当前,随着反腐败斗争的不断深入,一批“大老虎”逐渐浮出水面,并受到了党纪国法的严惩。此时此刻,你要开个玩笑,说哪个领导“腐败”了,肯定会风声鹤唳,引起警觉。尤其是那些真腐败的,平日里想方设法都要做出一副清廉的状态。当然,这种假清廉的背后,实际是对法律的畏惧以及对个人不良行为的掩盖,是装出来的。可见,

  • 明代第二富豪沐府衰败真相:嗣爵夭折 叔嫂通奸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明朝败家子娶公主,永乐盛世下的百姓生活,土木堡之变死的66个大臣名册

    黔国公沐氏家族《红楼梦》第六回“刘姥姥一进荣国府”中,凤姐对刘姥姥说:“‘朝廷还有三门子穷亲戚’呢,何况你我。”还不忘说几句反话:“亲戚们不大走动,都疏远了。知道的呢,说你们厌弃我们,不肯常来;不知道的那起小人,还只当我们眼里没人似的。”慌得刘姥姥念佛不已。说起宁荣二府的泼天富贵,在明代还真有这么一

  • 揭秘:明朝最节俭的皇帝崇祯帝为何会丢了江山

    历史人物编辑:长街听风标签:明朝最废物的皇帝,崇祯有机会挽救大明吗,朱由检是明朝最后一位皇帝吗

    明崇祯皇帝十分节俭。为缩减宫内开支,他把宫中万历时所储藏的上等辽参拿到集市上卖掉,用来补贴国用,自己的衣服破了也舍不得更换,积下了大笔私房钱。1644年1月,李自成百万大师进逼北京。惊恐万状的崇祯皇帝召见吴三桂的父亲吴襄等户部、兵部的要员们,商量调吴三桂入关勤王。吴襄说,如果调吴三桂进北京,需要一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