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楚庄王熊旅早期经历了什么?看他如何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楚庄王熊旅早期经历了什么?看他如何三年不鸣,一鸣惊人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君莫笑 访问量:3946 更新时间:2023/12/17 2:45:02

时间长河不停的流淌,历史在不停的发展,让我爱历史网小编带大家拨开历史的迷雾,回到那刀光剑影的年代,看看楚庄王熊旅的故事。

楚庄王,很多史书都记载的,春秋五霸又一位霸主。他继承的是楚成王楚穆王给他留下的,实力强大的楚国,加之楚庄王自己能力卓绝,所以称霸也是必然

但你若是看看楚庄王的早期经历,你可能会觉得这位王上很不靠谱

楚庄王登基之后的前三年,可以说是不问政事,荒废时间。只知沉迷于奢靡享乐之中,甚至还立下劝谏的大臣,一律处死的命令

一位国君,不论生活作风怎么样,国家之事都是他的责任,作为国家的领头人,却荒废国事,不是不靠谱是什么

然而一个国家,总是少不了忠臣,哪怕楚庄王立下劝谏者一律处死的命令,还是有人为了国家的强大,前来进言

第一次是申无宇看不下去,前去进谏,这一次申无宇聪明的没有直言,看到庄王左手抱着从郑国娶来的妃子,右手抱着从越国来的宫女,在一片钟、鼓的音乐声中喝得大醉

申无宇只是上前说:“我想给大王猜个谜语。有只大鸟,高居于山冈之上,一连三年不飞不叫,您说这是什么鸟呢?”

庄王说:“三年不飞,一飞冲天;三年不鸣,一鸣惊人,这是不平常的鸟!你的意思我明白了!”申无宇就退了出去

只是几个月之后,楚庄王还是不鸣不飞,不问国事,大夫苏从再也忍受不住,直言进谏。楚庄王听完之后,果然大怒

“你是想死吗?我早已说过,谁来劝谏,我便杀死谁。如今你明知故犯,真是愚蠢!”

苏从十分痛切地说:“我是傻,可您比我还傻。倘若您将我杀了,我死后将得到忠臣的美名;您若是再这样下去,楚国必亡。您就当了亡国之君。您不是比我还傻吗?言已至此,您要杀便杀吧!”

苏从不畏死,楚庄王却忽然站起来,动情地说:“大夫的话都是忠言,我必定照你说的办”

随即,他便传令解散了乐队,打发了舞女,决心要大干一番事业。楚庄王终于同意申无宇、苏从等人的建议,决定此后远离酒色,亲自处理朝政,楚庄王霸业自此开始

楚庄王前期,真的有这般不靠谱吗,显然不是,若楚庄王真是一个不靠谱的昏君,他不可能听得进去申无宇和苏从的谏言

楚庄王所做的一切,不过是韬光养晦而已。当时楚国的大权,掌握在若敖氏手里,唯有先麻痹他们,才能在这场政治斗争中获得胜利

楚庄王经过三年的隐忍,终于大权独揽。又重用孙叔敖,他为楚国兴修水利,修筑了人类历史上第一条大型运河——芍陂

从此楚国摆脱了看天吃饭,楚国的经济从此一日千里。这也为楚国的霸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解决了内政问题,楚庄王的目光,终于是放在了争霸之上

楚国争霸,最大的障碍,就是曾经击败过他们的霸主晋国。这一次,楚庄王并没有像楚成王那般简单粗暴的进兵,而是试探性的攻打郑国和陈国

在楚国和晋国连续的出兵之下,这两个国家也反复横跳,做着墙头草,谁打过来,就臣服于谁。几次之后,楚国可是十分的不耐烦了,楚国的那些将军更是请命要直接消灭掉他们

楚庄王却只应允了一半,对于陈国,楚庄王再次选择了隐忍,恢复了陈国的国君地位,也赢得了各诸侯国的称赞

只是对于另一个郑国,楚庄王可就不客气了。他派重兵大举进攻郑国,用三个月的时间包围郑国,迫使他们投降

郑国本就是晋国忠实追随者,更是晋国和楚国之间的重要缓冲地带。楚庄王此举很有用意,晋国来救,则设伏,不来救,则郑国归楚国

晋国也明白郑国的特殊性,果真派荀林父为大将,大举进攻楚军。楚庄王早有准备,楚军已在河南荥阳北面的黄河沿岸设伏

晋军来后,楚军吸取城濮之战的教训,火速的撤退,这时晋军已逼近黄河以北。面对这种状况,晋军将领间产生了分歧

主将荀林父主张见好就收,但其余几个将领不同意,反而擅自带兵渡河。荀林父无奈,只能令全军过河

就是这时,一场惨烈的战斗展开了,此时的楚军可谓士气高涨,很快就将晋国的阵营冲垮。而单兵作战,楚军是极有优势的,晋军节节败退

荀林父见此下令撤退,宣布先渡过黄河者有赏,他本意是想激起晋军死战突围的决心,熟料渡河的船只有几艘,晋兵反而自相残杀起来,适得其反

最终,楚军停止了对禁军的追杀,荀林父率残兵败将,才出逃

楚军和晋军交战的地方,在当时叫邲,这场战斗则称为邲之战。就是这一战之后,北方的最强国晋国的实力逐渐衰弱,内部分裂严重

而楚国却又吞并了另一个中原大国宋国,国力大为增加。至此之后,除了齐国和秦国等大国外,基本上都奉楚庄王为共主

楚庄王和楚国,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终究是打的各国臣服。三年不鸣,一鸣惊人,楚庄王和楚国,终究是实现了他们的称霸之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包拯作为忠臣又嫉恶如仇 包拯为何不救狄青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准备了:狄青和包拯,感兴趣的小伙伴们快来看看吧!我发现了一个有趣的问题,包拯是宋仁宗的红人,大家应该看过电视剧《包青天》吧?“打龙袍”一出戏,包拯都敢打宋仁宗的龙袍,可见君臣关系非同一般,不用我介绍,大家也能知道包拯是一个忠臣,嫉恶如仇。令我奇怪的是,和他同朝为官的武将狄青被

  • 武庙六十四将的标准是什么?为何没有姜维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说起姜维的话,各位一定都有所耳闻吧。公元263年,司马昭召集四方之兵共计十八万,开始筹备讨伐蜀汉之事。当时司马昭让钟会、邓艾和诸葛绪兵分三路南下,由钟会率领主力大军攻打汉中,邓艾与诸葛绪包围身在沓中的姜维。虽然姜维设计逼退了诸葛绪的军队,就此从魏军的包围圈中逃了出来,但由于汉中错误的防守布置

  • 朱由崧继位后,给朱标父子和朱祁钰上谥号和庙号的原因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小福王南京登基,为何要恢复朱标父子和朱祁钰的帝号?大家都熟知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带来相关的文章弘光帝朱由崧,福忠王朱常洵之子,神宗万历帝朱翊钧之孙。崇祯十四年(公元1641年)正月,李自成大军攻破洛阳,福忠王朱常洵被杀。朱由崧缒城逃脱,暂住怀庆府(府治为今河南省沁阳市)避难。崇祯十六年(公

  • 羯人石勒,是如何完成从从奴隶到皇帝的完美蜕变?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你们知道从奴隶到皇帝,羯人石勒的逆袭吗,接下来我爱历史网小编为您讲解十六国初期,刘渊的汉赵、石勒的后赵先后崛起,开启了游牧民族入主中原的先河。但与历史悠久的匈奴人相比,羯族的崛起略显突兀;相对于出身贵族、享受汉文化教育的刘渊,曾经当过奴隶的石勒更加传奇。这不禁让人心生疑惑:这个原本默默无闻的族群,为

  • 关羽的历史评价如何,为什么会被后世奉为财神?

    历史人物编辑:心作祟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了一篇关于关羽的文章,欢迎阅读哦~在民间被奉为财神者属实不少,但其他人生前毕竟与钱财有关,比干、管仲、白圭皆曾为主管财政官员,范蠡、端木赐也是生财有道的商人,唯独关羽最为特殊,其生前本是以忠勇著称的武将,结果反倒变成了商人祭拜的武财神。实际上,从关羽去世,到被奉为武财神,

  • 刘玄初,吴三桂的神秘军师,差点改写清朝历史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大家好,这里是我爱历史网小编,今天给大家说说刘玄初的故事,欢迎关注哦。公元1673年,吴三桂以迅雷之势发动叛乱,席卷云贵,杀了康熙一个措手不及。这场历经8年的“三藩之乱”,成为康熙时期规模最大的内乱。在刀枪剑影中,有许多名将和谋士因此而出名。受电视剧《康熙王朝》影响,很多人对周培公印象深刻,甚至有人

  • 曹彰心甘情愿放弃竞争继承人之位,为的是什么?

    历史人物编辑:元气少女标签:历史人物

    曹彰心甘情愿放弃竞争继承人之位,为的是什么?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大家带来相关内容,感兴趣的小伙伴快来看看吧。据《三国志》记载,曹操一共有25个儿子,他和卞夫人的嫡子有曹丕、曹彰、曹植、曹熊四位,其余庶出之子,是没有继承权的,没有竞争力。曹操选择世子,只能从这四个嫡出子孙中选择。其中,曹彰,字子文,曹操嫡

  • 北魏文成帝拓跋濬简介:太武帝时期被称为“世嫡皇孙”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拓跋濬(440年~465年),字乌雷,代郡平城(今山西省大同市)人,鲜卑族。北魏王朝第五位皇帝(452年~465年在位),太武帝拓跋焘之孙,景穆皇帝拓跋晃长子,母为恭皇后郁久闾氏。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的介绍,一起来看看吧!聪明敏达,风仪异常。正平二年(452年)三月,中常侍宗爱弑杀太武

  • 曹皇后是什么出身?依靠平定“叛乱”走上历史舞台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你真的了解曹皇后吗?我爱历史网小编给大家提供详细的相关内容。1048年正月十八,宋仁宗正在皇后寝宫里休息,一声凄厉的惨叫撕碎了夜空。侍卫叛乱、闯进后宫杀人了,这让习惯了文治的宋仁宗皇帝多少有些紧张,倒是曹皇后先镇定下来,吩咐严守宫门,保护宋仁宗,又派心腹去调救兵、预备救火——这一点非常聪明,正是她的

  • 曾秉正明明是个清官,为什么朱元璋将他判处腐刑?

    历史人物编辑:策马西风标签:历史人物

    说到曾秉正,大家都会想到什么呢?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为各位介绍一下相关的历史事迹。曾秉正,南昌人。洪武初,荐授海州学正。九年,以天变诏群臣言事。秉正上疏数千言,大略曰:“古之圣君不以天无灾异为喜,惟以祗惧天谴为心。陛下圣文神武,统一天下,天之付与,可谓盛矣。兵动二十余年,始得休息。天之有心于太平亦已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