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法正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法正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一个人精彩 访问量:1702 更新时间:2023/12/15 23:36:27

还不知道:三国法正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法正是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死在护军将军的位置上,至于为什么会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来自《三国志蜀书》中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的一句感叹:

“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

夷陵之战,刘备以为关羽报仇为理由,不顾与东吴携手防曹操的默契,一意孤行地发动对东吴的大战,结果大败而归,蜀汉军八万余被消灭,立国未稳的蜀国元气大伤,蜀国自关羽水淹七军,全歼于禁援军,威震华夏开始形成的匡扶汉室趋势被彻底刹住,蜀汉、东吴、曹魏对峙的三国局面开始逐步形成。

法孝直即为法正,在诸葛亮的言语之中,法正若是在世,他是可以有机会阻止刘备东征的,且退一步说,无法阻止,也不至于刘备的军团全军覆灭。

刘备集团若没有夷陵之战的大败,重新收复关羽失地的刘备,趁机扫六合,宇内归一统的极大。

诸葛亮在三国迷心中,是神机妙算的“军神”,而诸葛亮对法正的感叹,基本承认了两个事实。

第一个事实是诸葛亮承认刘备对法正的信任要高于他,他自己劝不住刘备,但他认为法正可以。

第二个事实则为法正军事能力要比他强,因为在诸葛亮口中,法正若随军,蜀军不至于大败。而刘备出征不带诸葛亮,也从侧面证明,刘备心里,他的军事能力要优于诸葛亮。

因为是让一个“神级人物”诸葛亮自愧不如,法正的地位也在网友们口中被无限放大,于是结合夷陵之战的重要性,以及它对后面三国鼎立局面形成的影响,就有了那句“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那么这位被诸葛亮衬托火的法正,到底有有多强?是不是有真材实料?从《三国志》的记载来看,最少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法正是这个集团可以有鼎立之势的实际操盘手。

刘备是卖草鞋的出身,起事之初并没有固定的地盘,一直是游离于各大诸侯之间求生存,直到法正的出现才改变了这个局面。

《三国志》:……正既宣旨,阴献策于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于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

法正在决定追随刘备之后,立马献出见面礼,帮助刘备取益州:阁下命世英才,刘璋无明主之能,以张松为内应,夺取益州;以益州的富庶为根本,凭借天府之国的险阻来成就大业,易如反掌。

法正先是找好内应张松,然后用十拿九稳能赢的局势分析,说服了刘备入主益州。

当刘备正式进军成都时,益州军阀刘璋的手下献计策“坚壁清野”,饿死远道而来的刘备军团。刘备听闻后不知如何是好,而就是此时,法正出现了,他凭借自己对刘璋的了解,安抚刘备要稳住,继续进军。

《三国志》:……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璋果如正言,谓其群下曰:“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也。”于是黜度,不用其计。

法正的判断是正确的,刘璋虽然无才,但不是大奸大恶之人,牺牲百姓换取胜利的事干不出来。最后,没有坚壁清野的刘璋部被消灭,益州归了刘备。

法正劝刘备入益州,并帮助刘备拿下益州,刘备从一个无根基的流窜“犯”,变成了正儿八经的军阀。此后的论功行赏中,刘备赐予诸葛亮、法正、张飞及关羽四人黄金各五百斤,白银千斤,钱五千万,锦千匹,作为第一等的封赏。法正得以平级于诸葛亮、关羽、张飞,归入刘备的核心团队。

刘备稳坐益州后,法正出于整个刘备集团的考虑,建安二十二年(217年),法正在见到曹操拿下汉中之后,并没有立马南下巴蜀,意识到这是1个曹操的失误,刘备集团翻盘的机会,于是极力劝刘备北伐汉中。

《三国志》:二十二年,正说先主曰:“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逼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克之之日,广农积谷,观衅伺隙,上可以倾覆寇敌,尊奖王室,中可以蚕食雍、凉,广拓境土,下可以固守要害,为持久之计。此盖天以与我,时不可失也。”先主善其策,乃率诸将进兵汉中,正亦从行。

法正一语点破曹操目前汉中兵力空虚,同时给出刘备一定要拿下汉中的三个理由:

第一个理由:汉中为益州进入中原的口子,有了它,北伐的时候,敌人将无险可守。

第二个理由:汉中居雍、凉要害,得它可以将上诉二者蚕食。

第三个理由:汉中为出中原的口子,同时也是进益州的口子,守住它,可以阻挡敌人的长驱直入。

与此同时除了劝说北上,法正个人还以随军军师的身份出征。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刘备的大军在定军山和曹操的夏侯渊部、张郃部对峙。为了打破僵局,在法正的示意下,蜀军分一小部分兵力攻张郃部,但进攻时并不一次性全押上兵力,而是分成诸多队伍轮番攻击,给张郃是刘备主力在进攻的错觉。

张郃在被强攻多日后上当,向夏侯渊求救,夏侯渊分兵救。结果夏侯渊刚派出援军,刘备真正主力就杀向夏侯渊部。法正一招声东击西,击溃曹操所部,最终刘备得以入主汉中。对于法正的妙计,作为对手的曹操从侧面肯定了法正的强。

《三国志》:曹公西征,闻正之策,曰:吾故知玄德不办有此,必为人所教也。

《华阳国志·卷六》:曹操:吾收奸雄略尽,独不得法正邪?

汉中一战,法正帮刘备扼守住了益州的门户,使益州成为后方,得以发挥出自己天府之国的最大资源优势,而这为刘备集团在汉末能立足,并最终造就三国鼎立之局的根本。可见对于刘备集团来说,法正是必不可少的大功臣。

可惜,法正英年早逝,建安二十五年(220年),法正去世,终年四十五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吴三桂如果没有造反的话 康熙会不会让吴三桂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吴三桂造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为了妥善安置吴三桂、尚之信和耿精忠这三藩的兵马,着急朝臣抓紧测算,为其备足了盘缠、规划好了土地,还将一切后续事宜几近安排至妥当,为的就是安抚、稳定三位藩王及其属下。这在康熙看来,就是清朝版的“杯酒释兵权”,只不过,康熙为了裁撤三藩,

  • 康熙好不容易抓到鳌拜 康熙为何没有杀鳌拜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不杀鳌拜,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说起鳌拜,许多人会想到《鹿鼎记》中武功高强的清朝权臣。历史上的鳌拜,不仅仅是满清第一勇士,还是一位才能超群之人,是大清的开国功勋。那么,康熙为什么要打倒鳌拜呢?康熙小时候一直跟着孝庄太后,八岁就继位当了皇帝,由于年龄实在太小,先帝不得不任

  • 刘禅真的是在装傻吗 刘禅一句话让诸葛亮明白了是在装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刘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是《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人人都知道,诸葛亮是股肱之臣,却不知他一直如履薄冰;人人都知道,刘备器重诸葛亮,刘禅遵从诸葛亮,却不知蜀汉两任君主,一直

  • 同样都是权臣当道 汉宣帝能夺权成功,汉献帝为何却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宣帝和汉献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命运类似的皇帝,但他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不同,皇帝自身的性格不同,最终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而西汉的汉宣帝和东汉的汉献帝都曾遇到权臣当道,大权旁落的时期,但最终汉宣帝取得了统治权力,开创了”孝宣之治“;而汉献帝

  • 曹操看不上的一个小兵,最后成了蜀汉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与那些四世三公相比,曹操的出身就很是自惭形秽了,为此他就憋出了一个大招:任人唯贤。事实上他当时抢占地盘的难度,比起孙权、刘备这些人要大多了。要知道他所处的北方,大小诸侯林立,然而他还是能够荡灭各路诸侯,成为北方的老大,这自然离不了他在选贤任能方面的功劳。然而就是这个有着宽阔胸襟的一代枭雄,竟然只因为

  • 曹丕杀了曹睿的母亲,为什么又传位给曹睿?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自从汉武帝杀母立子开了个头,后世便有不少皇帝效仿,但曹丕的杀母立子,与汉武帝的情况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武帝是在立年幼的继承人时,担心继承人的母亲掌握朝政,如同汉初的吕后一样作乱,因此杀其母,立其子为皇帝,再安排辅政大臣辅助,汉武帝的初衷是担心“母壮子少”,母

  • 她刚出生就差点夭折,29岁竟然当上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老百姓的生活都远不如那些王权富贵,尤其是在旱涝年间,老百姓经常会因为家中揭不开锅而“易子而食”。在公元前45年,住在长安城外的一户农家中,诞生了一个小女婴。由于家中贫苦,女婴的父母决定把女儿狠心抛弃。可是三天后,孩子的母亲忍不住来到这里看自己的孩子,结果发现自己的女儿还活着,顿时高兴不已,赶

  • 多尔衮不愿杀的一个人:左懋第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左懋第是南明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他从小都非常喜欢读书,很早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当地的百姓们都称呼他为才子。本来以为高中进士之后,仕途应该是很宽阔的,但是没想到他一直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他的一腔爱国热血也没有施展的地方。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南明被清兵攻占了,崇祯帝不愿意南迁,在

  • 被迫执掌大权四十年的太后:褚蒜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垂帘听政,大家一般会想起慈禧太后。其实,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挺多的。在皇帝年幼时,实际掌握政权的往往都是太后。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有的太后会趁着垂帘听政时,扩大自己的势力,将皇帝取而代之。代表人物武则天。还有的太后,帘子垂下就不肯收起来,死了才作罢。典型人物慈禧。而还有的太

  • 同样是开国功臣,常遇春为什么能得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君莫笑标签:历史人物

    在北京博物馆中有这样一张画像,画像中的人穿着龙袍。但是他并不皇帝,而是朱元璋的功臣,?他就是常遇春,是明朝的一个开国大将。可是他为什么会穿上龙袍呢?明朝的开国功臣都被朱元璋给杀得差不多了,他为什么会受到这样的待遇?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纵观朱元璋长达十五年的建国历程,他求才,重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