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襄阳之战法正贵为蜀汉第一谋士 法正为什么没有出手救关羽

襄阳之战法正贵为蜀汉第一谋士 法正为什么没有出手救关羽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黑姑娘 访问量:3113 更新时间:2024/2/3 4:11:48

还不知道:法正和关羽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导读

由于受《三国演义》的影响,很多人认为在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以后,诸葛亮就一直是刘备麾下的第一谋士,但事实却并非如此。

诸葛亮为股肱,法正为谋主。——《三国志·先主传》

事实上,刘备是将诸葛亮定位为治国能臣(股肱),即相当于当年萧何的角色,因此,诸葛亮平时都是留守在后方,而不是与刘备一同上前线。这种状况一直维持到刘备去世后,诸葛亮才开始身兼股肱、谋主两职,即既要治理国家,又要带兵打仗。

凤雏庞统是刘备麾下的第一任谋主,但可惜的是,凤雏尚未来得及展翅高飞,便不幸陨落于“落凤坡”。庞统阵亡后,法正就接替他成为刘备的首席谋士,随后,法正在取益州、图汉中的战役中居功至伟,奠定了其蜀汉第一谋士的地位。

法正以善用奇谋著称。杨戏认为他有“能料兴衰”的本事;而陈寿则认为他能“著见成败,有奇画策算”的特殊能力;就连诸葛亮也对法正善出奇谋十分欣赏。

但是,令人费解的是,在事关蜀汉国祚的襄阳之战中,贵为第一谋士的法正,却在此关键时刻失声无策,毫无蜀汉“谋主”的风采,最终也导致孤立无援的关羽兵败被害。

那么问题来了,法正为何会在襄阳之战的关键时刻失声无策了呢?

法正短板明显:战术奇才,战略庸才

诸葛亮初出茅庐之时,就向刘备献出了《隆中对》这份重磅的战略规划,使刘备如同醍醐灌顶,顿觉任督两脉被打通,从而一举扭转了屡战屡败的颓势,进而屡战屡胜。《隆中对》也成为了刘备集团的指路明灯。

而曾是刘备谋主的凤雏宠统,也提出了可媲美《隆中对》的“襄阳对”战略,其主要思路是将荆州襄阳作为汉都,先攻占东吴,然后再从合肥、樊城两地北伐曹魏,进而一统天下。但可惜的是,宠统出师未捷身先死,导致“襄阳对”胎死腹中。

反观法正,他虽然是刘备最为倚重的谋士,风头甚至一度盖过了诸葛亮,但是,纵观他的军事生涯,我们就会发现,相对于诸葛亮、庞统,法正更擅长于谋一城一事,而非谋一国。

一、取成都:未卜先知占先机郑度说璋曰:“……其计莫若尽驱巴西、梓潼民内涪水以西,其仓廪野谷,一皆烧除,高垒深沟,静以待之。……先主闻而恶之,以问正。正曰:“终不能用,无可忧也。”——《三国志·法正传》

建安十七年,刘备在与刘璋正式决裂后,率兵直取成都。此时,益州从事郑度敏锐地察觉到刘备不仅兵力不足,而且存在军资短缺、入川后所占领的城池人心未附等问题,于是就建议刘璋采取坚壁清野的战术来拖垮刘备。

郑度提出的坚壁清野战术,可谓是打蛇打七寸之举,一旦得以实施,刘备只有迅速撤退一条路可走,迟则有全军覆灭的危险。因此,刘备在得知消息后,只好暂停进军,终日忧心忡忡。

关键时刻,法正经过详细分析后认为,刘璋虽然是坐井观天之人,但却是一个爱民如子的州牧,对于劳民伤财之事,他是绝对不会做的。因此,法正断定刘璋不会采纳郑度提出的坚壁清野战术,并建议刘备加快行军速度,以迅速拿下成都。

正如法正所料,刘璋不仅不采纳郑度的坚壁清野战术,反而以“吾闻拒敌以安民,未闻动民以避敌”为由罢黜了郑度。

但是,法正之所以能够未卜先知,准确地猜出的想法,最主要原因,还是因为他曾是刘璋的部下,对刘璋的性格了如指掌的缘故,并不是因为他真的具有超能力。所以,这只是一次战术上的成功,而不是战略上的胜利。

二、进图汉中:见微知著曹操一举而降张鲁,定汉中,不因此势以图巴、蜀,而留夏侯渊、张郃屯守,身遽北还,此非其智不逮而力不足也,必将内有忧偪故耳。今策渊、郃才略,不胜国之将帅,举众往讨,则必可克。——《三国志·法正传》

建安二十年,曹操趁刘备在汉中立足未稳、无暇北顾之时,抢先进军汉中,并很快便打败张鲁,拿下了汉中。随后,曹操以“人若无足,既得陇右,复欲得蜀”为由,否决了司马懿、刘晔提出的乘胜进攻益州的建议,从而让刘备逃过一劫。

曹操的反常举动骗得了别人,却骗不过法正。法正认为,曹操之所以急于将主力撤出汉中,放弃了进攻益州的良机,一定是后方发生了叛乱,于是,法正建议刘备抓住稍纵即逝的机会,立即出兵攻打汉中。而在法正的帮助下,刘备最终从曹操手中夺取了汉中。

但是, “若无汉中,则无蜀”是军事常识,通俗说两者就是唇亡齿寒的关系。也就是说,刘备要想在益州站稳脚跟,就必须要拿下汉中,因此,在曹操率先拿下汉中的情况下,刘备已别无选择,必须进军汉中死磕曹操,才能确保益州的安全。所以,法正虽然在选取进攻汉中的时机上,显示出他具有超强的见微知著能力,但是,进攻汉中并不是创新性的战略决策,而只是战术策划。

三、定军山之役:计斩夏侯渊二十四年,先主自阳平南渡沔水,缘山稍前,於定军、兴势作营。渊将兵来争其地。正曰:“可击矣。”先主命黄忠乘高鼓噪攻之,大破渊军,渊等授首。——《三国志·法正传》

建安二十四年,刘备在无法攻克阳平关的情况下,在法正的策划下,果断改变作战策略,突然向南强渡沔(汉)水,占据了定军山的有利地形。在这种情况下,曹军已经失去了地利优势,曹军主将夏侯渊只好主动出击,誓要夺回定军山。

黄忠

但夏侯渊不是法正的对手。法正先是采取声东击西的战术,猛攻东线的张郃,而在南线的夏侯渊派兵去救援张郃后,法正又采取引蛇出洞的战术,将夏侯渊引出营盘。随后,黄忠出其不意地斩杀了夏侯渊,此后,胜利的天平开始向刘备倾斜。

在定军山之战中,法正是刘备方的真正大脑,他一手策划了斩杀夏侯渊的军事行动,居功至伟。不过,这也只是一场战役的胜利,而不是战略上制胜。

综上所述,法正的优缺点相当明显,可以说,他就是战术上的奇才,但却是战略上的庸才。正因如此,法正才无法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去全面分析荆州所面临的局势,因此,他无法提前察觉出孙权对荆州的野心,自然也就无法未雨绸缪了。这,就是法正在襄阳之战中失声无策的原因之一。

“毒士”风格:道义放两旁,利字摆中间

法正在行事风格上,与有“毒士”之称的贾诩如出一辙,他们非常现实,也很冷血,不管在任何时候,他们都只会做对自己有利的事。

正既宣旨,阴献策於先主曰:“以明将军之英才,乘刘牧之懦弱;张松,州之股肱,以响应於内;然后资益州之殷富,冯天府之险阻,以此成业,犹反掌也。”——《三国志·法正传》

当年法正为了达到个人目的,不惜卖主求荣,用出卖刘璋向刘备纳了投名状。由此可以看出,法正其人从来不追求道义上的最优解,而只做出对他最有利的解决方案。

贾诩

《隆中对》虽然是蜀汉集团的指路明灯,也是刘备的奋斗目标。但是,《隆中对》战略规划的提出人是诸葛亮,而在当时,诸葛亮与法正是蜀汉集团中风头正劲的两个人,法正虽然“外统都畿,内为谋主”,但是,他还是要受“股肱”诸葛亮的监督。也就是说,诸葛亮是法正的直接竞争对手。

荆州是《隆中对》战略规划中重要的组成部分,是蜀汉统一天下必不可少的战略要地,其重要地位等同于益州。但是,对于法正来说,保住荆州对他没有任何好处,反而会增加诸葛亮的影响力,这不符合法正的个人利益。在这种情况下,保持沉默就成为法正的最佳选择。

锱铢必较:一饭之德必偿,睚眦之怨必报。

一餐之德,睚眦之怨,无不报复,擅杀毁伤己者数人。————《三国志·法正传》

法正虽身居高位,但却是个锱铢必较之人。往积极的方面讲,他是个恩怨分明的人,从不让别人吃亏,所谓受人滴水之恩,便以涌泉相报;但如果往消极的方面讲,那他就是一个唯我独尊,吃不得一点亏的人。具有这种性格的人,非常冷漠,永远只会守住自己的一分三亩地,而从不会主动去帮助别人。

关羽与法正从未谋过面,因此,虽然同属于蜀汉集团,但是,法正与关羽两人之间却没有任何感情可言。对法正来说,关羽就是一个陌生 人,而不关心陌生人的死活,正是法正的性格特点之一。

所以,不管襄阳之战的结果如何,法正都不会主动发声的,因为这不属于他一分三亩地之内的事,除非是刘备亲自来找他,他才会出马。但是,忙于称帝准备工作的刘备却一直没有来找法正,于是,孤立无援的关羽在曹操、孙权两大集团的夹击下,最终兵败被杀。

结语

首先,法正虽然是一个战术奇才,但却是战略上的庸人。这使他不能站在战略的高度上去全面分析荆州的局势,从而未能提前察觉到孙权的战略意图,自然也就不会未雨绸缪。

其次,法正是一个利己主义者。他从来不追求道义上的最优解,而只做出对个人最有利的解决方案。荆州虽然是《隆中对》战略规划中的战略要地,地位等同于益州,但是,《隆中对》却是法正最大竞争对手诸葛亮的杰作。在这种背景下,法正自然不会主动助攻诸葛亮,想尽办法(前提是他能预判到孙权战略意图)去确保蜀属荆州的安全。

再次,法正是一个锱铢必较之人。他在身居高位后,可以因睚眦之怨而杀人,也可以为一饭之德而加以涌泉相报,最关键的,法正也是一个极其冷漠的人,他绝对不会主动去帮助一个陌生人。而法正与关羽从无交集,自然也就谈不上有个人情谊了,在这种情况下,法正不可能去想办法救援一个陌生人(关羽),这是他的性格使然。

所以,作为蜀汉集团的第一谋士,法正在襄阳之战中罕见地失声无策,最终导致蜀汉丢失了战略要地荆州。这既与法正战略能力不足,以及他与诸葛亮是竞争对手的客观因素有关,也与法正的性格缺陷有关。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法正不死便无三国 法正真的有那么厉害吗

    历史人物编辑:一个人精彩标签:历史人物

    还不知道:三国法正的读者,下面我爱历史网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法正是三国时期刘备的谋士,死在护军将军的位置上,至于为什么会有“法正不死,便无三国”的说法,来自《三国志蜀书》中夷陵之战后,诸葛亮的一句感叹:“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夷陵之战,刘备以为

  • 吴三桂如果没有造反的话 康熙会不会让吴三桂善终

    历史人物编辑:女王范儿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吴三桂造反,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康熙为了妥善安置吴三桂、尚之信和耿精忠这三藩的兵马,着急朝臣抓紧测算,为其备足了盘缠、规划好了土地,还将一切后续事宜几近安排至妥当,为的就是安抚、稳定三位藩王及其属下。这在康熙看来,就是清朝版的“杯酒释兵权”,只不过,康熙为了裁撤三藩,

  • 康熙好不容易抓到鳌拜 康熙为何没有杀鳌拜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很多人都不了解康熙不杀鳌拜,接下来跟着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欣赏。说起鳌拜,许多人会想到《鹿鼎记》中武功高强的清朝权臣。历史上的鳌拜,不仅仅是满清第一勇士,还是一位才能超群之人,是大清的开国功勋。那么,康熙为什么要打倒鳌拜呢?康熙小时候一直跟着孝庄太后,八岁就继位当了皇帝,由于年龄实在太小,先帝不得不任

  • 刘禅真的是在装傻吗 刘禅一句话让诸葛亮明白了是在装傻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诸葛亮和刘禅,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亮性长于巧思,损益连弩,木牛流马,皆出其意。——《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这是《三国志》中关于诸葛亮的评价。诸葛亮人人都知道,诸葛亮是股肱之臣,却不知他一直如履薄冰;人人都知道,刘备器重诸葛亮,刘禅遵从诸葛亮,却不知蜀汉两任君主,一直

  • 同样都是权臣当道 汉宣帝能夺权成功,汉献帝为何却失败了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今天我爱历史网小编就给大家带来汉宣帝和汉献帝,希望能对大家有所帮助。在我国历史上,发生过很多命运类似的皇帝,但他所处的历史大背景不同,皇帝自身的性格不同,最终所产生的影响也是不同的。而西汉的汉宣帝和东汉的汉献帝都曾遇到权臣当道,大权旁落的时期,但最终汉宣帝取得了统治权力,开创了”孝宣之治“;而汉献帝

  • 曹操看不上的一个小兵,最后成了蜀汉重臣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与那些四世三公相比,曹操的出身就很是自惭形秽了,为此他就憋出了一个大招:任人唯贤。事实上他当时抢占地盘的难度,比起孙权、刘备这些人要大多了。要知道他所处的北方,大小诸侯林立,然而他还是能够荡灭各路诸侯,成为北方的老大,这自然离不了他在选贤任能方面的功劳。然而就是这个有着宽阔胸襟的一代枭雄,竟然只因为

  • 曹丕杀了曹睿的母亲,为什么又传位给曹睿?

    历史人物编辑:不惹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自从汉武帝杀母立子开了个头,后世便有不少皇帝效仿,但曹丕的杀母立子,与汉武帝的情况显然是完全不同的。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汉武帝是在立年幼的继承人时,担心继承人的母亲掌握朝政,如同汉初的吕后一样作乱,因此杀其母,立其子为皇帝,再安排辅政大臣辅助,汉武帝的初衷是担心“母壮子少”,母

  • 她刚出生就差点夭折,29岁竟然当上皇后

    历史人物编辑:黑姑娘标签:历史人物

    在古代,老百姓的生活都远不如那些王权富贵,尤其是在旱涝年间,老百姓经常会因为家中揭不开锅而“易子而食”。在公元前45年,住在长安城外的一户农家中,诞生了一个小女婴。由于家中贫苦,女婴的父母决定把女儿狠心抛弃。可是三天后,孩子的母亲忍不住来到这里看自己的孩子,结果发现自己的女儿还活着,顿时高兴不已,赶

  • 多尔衮不愿杀的一个人:左懋第最后什么结局?

    历史人物编辑:落叶无声标签:历史人物

    左懋第是南明时期的一位民族英雄,他从小都非常喜欢读书,很早的时候就考中了进士,当地的百姓们都称呼他为才子。本来以为高中进士之后,仕途应该是很宽阔的,但是没想到他一直都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他的一腔爱国热血也没有施展的地方。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南明被清兵攻占了,崇祯帝不愿意南迁,在

  • 被迫执掌大权四十年的太后:褚蒜子

    历史人物编辑:做你的英雄标签:历史人物

    提起垂帘听政,大家一般会想起慈禧太后。其实,历史上垂帘听政的太后挺多的。在皇帝年幼时,实际掌握政权的往往都是太后。感兴趣的读者和我爱历史网小编一起来看看吧!有的太后会趁着垂帘听政时,扩大自己的势力,将皇帝取而代之。代表人物武则天。还有的太后,帘子垂下就不肯收起来,死了才作罢。典型人物慈禧。而还有的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