位置:首页历史人物>明朝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下场却和岳飞一样冤死

明朝一代名将袁崇焕:为何下场却和岳飞一样冤死

所属分类:历史人物 编辑:策马西风 访问量:1971 更新时间:2023/12/18 20:18:24

金庸小说《碧血剑》里的主角袁承志,武艺高强,有情有义,出身也很厉害,乃是明末忠臣袁崇焕之子。后来他的父亲中了奸人之计,被崇祯皇帝凌迟处死,全家满门抄斩,年幼的袁承志被家中的一个哑仆冒死救出,后来拜到华山门下,练得绝世武功,并和美女温青青、九公主等发生悱恻的爱情云云。当然,袁承志的老爸袁崇焕是没有武功的,他本是科举出身的文人。不过,袁崇焕的军事才能相当了得。明末满洲人的崛起,已经成为明朝最大的边患,特别是努尔哈赤攻占抚顺后,气势大盛,明军几乎望风而溃。危急之时,袁崇焕被委以辽东防务的重任。

受命后,袁崇焕加固了宁远城,满洲人攻打了六个月都没有拿下。《啸亭杂录》中记载,在一次攻城中,努尔哈赤被袁崇焕用红衣大炮击伤,努尔哈赤愤然说:“何憨儿乃敢阻我兵力?”不久,努尔哈赤便因伤挂了。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极为恼怒,继位后便提兵欲为父亲报仇,但在宁锦又被袁崇焕杀得大败。满洲人对袁崇焕既恨又惧,恨不能将他生吞活剥。崇祯二年(1629年),满洲人见无法攻克袁崇焕的城堡,于是便绕道长城后进围北京,袁崇焕闻讯后率领九千精兵星夜回援,结果在广渠门外和十万八旗军血战一场,迫其退却。皇太极退兵后,见袁崇焕军队凶猛,便效仿《三国演义》中周瑜利用蒋干盗书的反间计故事,将被俘的太监杨某监于帐中,故意让他偷听到“袁经略有密约,不日即输诚矣”的密谈,第二天又有意将杨太监放跑。

杨太监跑回后,赶紧把这个绝密情报向崇祯添油加醋的汇报了一番,崇祯皇帝果然中计,将袁崇焕投入狱中,次年八月以“谋叛欺君”的罪名将袁崇焕处以磔刑,并被肢裂于西市。最为惨烈的是,当时的人都以为袁崇焕勾结满洲人通敌卖国,听说袁崇焕被处死,这些人“将银钱买肉一块,如手指大,就着烧酒,狠咬一口,还要大骂一声,没多久,崇焕肉悉卖尽。”后人会问,崇祯就那么傻啊,这么轻易的就上当了?仔细想想,这种事情也不奇怪,天性多疑的人是最容易上这种当的,曹操如此,崇祯也是如此。

当时有几个事情让崇祯对袁崇焕起了疑心,一是满洲人绕道南下围北京城的时候,朝廷本命袁崇焕拒敌于顺义、蓟州一线,但袁崇焕直接退守了通州、昌平,随后又退守京城。满洲八旗的长驱直入使得京城内外的官民都受到骚扰,很多人对袁崇焕的军队没有及时的堵截满洲军队非常不满,一时间谣言四起,说袁崇焕已经暗通满洲人,故意放满洲军队入关云云。皇太极的反间计,大概就是受到当时谣言的发。当然,这也怪不得袁崇焕,因为当时他并没有时间去布防,也只能先保京城。另外,当时广渠门大战的时候,明将满桂在德胜门,袁崇焕在广渠门,两支军队一内一外,同时与满洲八旗奋战。后来满桂退守德胜门之瓮城,而袁崇焕则率军将皇太极逼退。次日,袁崇焕入城晋见崇祯,并请求像满桂一样,让他的士兵入城休整。这个提议引起了崇祯的警觉,当场就断然拒绝了袁崇焕的请求。后来太监杨某的告密,更是火上浇油,让崇祯认定袁崇焕和满洲人的确内外勾结。

在当时明朝与满洲人的对抗中,明军能在辽东抑制满洲八旗已属不易,而袁崇焕在崇祯元年(1628年)见崇祯的时候,曾经夸下海口,“五年平辽”,虽然后来袁崇焕自己说当时只是想暂时宽慰一下皇帝而已,但却让崇祯对他的实力产生了猜忌。后来,袁崇焕又擅自杀了大将毛文龙,这更加让崇祯感觉这人可能有谋反之心。崇祯的喜怒无常和疑心太重,是袁崇焕被杀的根本原因。只可怜袁崇焕千里冰雪回师救主,却落得被凌迟处死,甚至被当时人“食尽其肉”的惨剧,真可谓是让人痛心疾首。袁崇焕入狱后,曾写下一诗以表心迹,其中有两句:“但留清白在,粉骨亦何辞”。但这桩千古奇冤,直到乾隆年间修《明史》时,真相才大白于天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标签: 历史人物

更多文章

  • 揭秘:只因为官忠直一代名臣寇准最后客死异乡

    历史人物编辑:活在梦里标签:历史人物

    中国有着数千年的封建社会历史,在皇权体制下的名臣们如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忠臣们为辅助君王恪尽职守、造福天下而青史留名,但他们往往命运多舛。本文述说了在中国历史上很有代表性的名臣,他们的人生归宿虽然并不能完全代表中国封建社会群臣的全貌,但却足以从他们身上感受到中国历史风云的变迁和人性的善恶,更能体会到

  • 史上最著名的贤后长孙皇后:竟然也写“艳诗”?

    历史人物编辑:野性稳江山标签:历史人物

    “神京背紫陌,缟驷结行辀。北去横桥道,西分清渭流。寒光向垄没,霜气入松楸。今日泉台路,非是濯龙游。”这是唐朝朱子奢为纪念已故的长孙皇后所做。长孙皇后一生与李世民情谊甚笃,是唐太宗李世民的贤妻良佐。长孙皇后喜欢读书,成为皇后之后,也经常与李世民一同探讨书中典故,更是善于运用书中故事来劝谏太宗应直言纳谏

  • 揭秘:明朝真正让朱允炆痛失江山的人是何人?

    历史人物编辑:语文霸霸标签:历史人物

    说起方孝孺,我们的脑海里马上会想到一个词——忠臣,作为建文帝的左膀右臂,为建文帝的失败立下了汗马功劳,没错,作为资深大儒的方孝孺,虽然最后尽忠而死,但建文帝的失败,方孝孺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我们有理由相信方孝孺对建文帝是忠心的,因为他后来的举动可以证明一切,但方孝孺在治国治军方面的才能的确平庸,这无

  • 岳飞为违抗皇命坚持北伐?岳飞违抗皇命有何底气

    历史人物编辑:笑红尘标签:历史人物

    岳飞是忠臣,他“收复失地”的追求也非常伟大,但他的追求与皇帝的意愿背道而驰,其结果只能是个人命运成为悲剧。有人说,岳飞不会察言观色,不会看领导脸色,没有政治头脑,才导致被害死。实际上这种解读太简单粗暴,岳飞绝不是不知道领导想什么,相反,他一清二楚。我们从岳飞的奋斗史可以轻易地发现,岳飞看人相当准,他

  • 王昭君的和亲之路:西汉一代琵琶美女的大漠悲歌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王昭君是中国古代四大美女之一,她经典的形象是:头戴银狐冠,身披红斗篷,怀抱一只琵琶,孤身站在草原上。传说中她远嫁塞外时,拨动琴弦,一首琵琶曲寄托了浓浓的乡愁,南飞的大雁听到那凄婉的琴声,望着那惊艳的女子,竟然忘记扇动翅膀,扑落于平沙之上。“落雁”,就此成了王昭君的雅称。王昭君因为“胡汉和亲,边塞安宁

  • 秦国名将司马错:平定巴蜀贡献可与商鞅变法相比

    历史人物编辑:下一个明天标签:历史人物

    在战国这么多将才中司马错名气不大,可他的战略眼光却具有划时代的非凡意义,此人还是太史公的先祖。史记太史公自序中说:“自司马氏去周适晋,分散,或在卫,或在赵,或在秦…在秦者名错,与张仪争论,於是惠王使错将伐蜀,遂拔,因而守之。错孙靳,事武安君白起…靳与武安君阬赵长平军,还而与之俱赐死杜邮,葬於华池。靳

  • 战国时期贵族的典范孟尝君:仗义疏财门客三千

    历史人物编辑:一刹时的永恒标签:历史人物

    演义小说和武侠小说中常见到“小孟尝” 、“赛孟尝”或者与之类似的名号,来形容一个人物仗义疏财、交游广阔,比如隋唐演义中的秦叔宝和水浒中的柴进。那么正宗的孟尝君,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史记孟尝君列传中头一大段介绍了孟尝君的父亲齐相田婴的事迹,田婴算是个出将入相的人物,他和田忌、孙膑差不多同时代,他们三人

  • 唐睿宗为何两度退位?唐睿宗两度退位的历史之谜

    历史人物编辑:异世邪君标签:历史人物

    唐睿宗李旦,先是在哥哥李显被废之后,当上了皇帝,后被武则天赶下了台,当了太子。然后,等李显回京之后,又禅让了太子之位。当武则天被赶下了台,李显当了皇帝,李旦被封为相王。当李显死后,李旦终于又当了皇帝,可是自己的妹妹太平公主跟儿子李隆基的权力之争,让这个经历多次政治风云的人不想再参与其中,最终只好禅让

  • 王莽女儿嫁汉平帝两年后守寡 被父亲安排相亲大怒

    历史人物编辑:高傲的气质花标签:历史人物

    公元13年某日,汉平帝遗孀、史称孝平皇后的王氏正在寝宫休息,忽有侍者传报:医生来了。待觐见毕,王氏发现,来者并非医生,而是成新公孙建的世子孙襐假扮的,名为问疾,实如相亲,不由大怒,当着孙襐的面,将身边的人挨个鞭笞,惨叫声中,孙襐只好灰溜溜告辞。问题来了,孙襐的贼胆子为何这么大?王氏发飙,是杀鸡儆猴吗

  • 赵普有何德何能:赵普为何能当大宋十年的宰相?

    历史人物编辑:人生初见标签:历史人物

    作为陈桥兵变的重要策划者,赵普还促使黄袍加身的宋太祖赵匡胤导演了一场古今权术家叫绝的“杯酒释兵权”的悲喜剧。不凡的谋士遇见了不凡的皇帝,有功于社稷的赵普顺理成章地当上了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宰相,并且一干就是十年。有功的武将们虽然都回家了,地位虽然更加煊赫了,善造阴谋的老谋士、胥吏出身的赵普在太祖高举的